《本草纲目》:“酱汁灌下部,治大便不通。灌耳中,治飞蛾、虫、蚁入耳。涂虫咬及烫、火伤灼未成疮者,有效。又中砒毒,调水服,即解”。注:酱与酱油的性味、功能相同,故不另赘述。
◇食盐《别录》
为海水或盐井、盐池、盐泉中的盐水经煎晒而成的结晶。我国沿海各省及四川、湖北、陕西、甘肃等地均产。一般须经加工、提炼后成药。
别名:盐、咸雄、海盐、井盐、他盐、岩盐、大盐、戎盐。
性味归经:咸,寒。归胃、肾、大肠、小肠经。
功效主治:
1.涌吐痰积——用于痰积胸中、食停止脘等症。本品咸寒有涌吐之功。庚诞、宿食停积于胸中、上脘等处,可以浓盐水一碗吞服引吐。
2.清火凉血——用于火热所致之咽喉肿痛、齿龈出血等症。如用淡盐水含漱,可治咽喉肿痛。早晚用细盐刷牙,可治齿龈出血。
3.引药归肾——本品为常用之炮制辅料。凡药以盐制后,即可引其入肾。如盐制黄柏以泄肾火之功为佳;盐制巴朝天,可增强其补肾之功。
此外,若早晚空腹吞服淡盐水一杯,可治疗习惯性便秘。若在小儿脐部隔盐,以艾条炙之,可治小儿尿闭不通、沉气。若用淡盐水冲洗疮口,即有解毒防腐,促使愈合的作用。
用量用法:1~13克,沸水溶化内服:催吐10~20克,宜炒黄。外用适量,炒熟熨敷成水化点眼、洗疮。
使用注意:不宜过量食用。水肿忌用。高血压患者应控制盐的摄入量。
参考资料
成分:主要为氯化钠,尚含氯化镁、硫酸钠、硫酸钙等杂质。海盐中含磺。
《神农本草经》:“大盐,令人吐”。
《本草纲目》:“解毒,凉血润肺,定痛止痒,吐一切时气风热,痰饮关格诸病”。
《本草从新》:“凡痰嗽哮症、血病消渴及水肿,俱大忌。或动水邪,或损颜色,或伤筋力”。
◇花椒《神农本草经》
为芸香科灌木或小乔木植物花椒的干燥成熟果皮。我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但以产于四川者为佳。秋季采收成熟果实,晒干,除去果柄、种子和杂质后入药。
别名:蜀椒、秦椒、川椒、巴椒。
性味归经:辛,热。有小毒。归脾、胃、肾经。
功效主治:
1.温中止痛——本品味辛而热,具有温巾散寒而止痛之功。用于脾胃虚寒之脘腹冷痛、呕吐、腹泻等证。如治中焦虚寒之晚胶冷痛,可单用本品炒热后,布包熨疼痛之处,亦可配干姜、馆糖同用内服。若治寒湿腹泻,可配苍术、厚朴等药同用。若治反胃呕吐,可用本品的绿豆一撮,水煎内服。
2.杀虫——本品有驱杀蛔虫的作用。用于蛔虫引起的腹痛、呕吐。如用芝麻油125m1将本品煎至微香后,取油一次吞服(或分二次服),可得杀虫之效,亦可配乌梅、干姜等药同用。
此外,本品为家常调料,有解鱼、蟹毒之功。临床上还可用治小儿消化不良、菌痢、阴道滴虫等症。
用量用法:2~5g,煎汤,或入丸、散剂。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外洗。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者及孕妇忌用。多食易动火、耗气、损目。
参考资料
成分:含挥发油,其中主要为牛尤牛儿醇、柠檬烯、枯醇等。
《神农本草经》:“主风邪气,温除寒痹,坚齿发,明日”。
《本草纲目》:“散寒除湿,解郁结,消宿食,通三焦。温脾胃,补右肾命门,杀蛔虫,止腹泻”。
《本草求真》:“治能上人于肺发汗散寒,中人于脾暖胃肺湿消食,下人命门补火治气上逆”。
附:
极目:为花椒的种子。专作药用。其性味苦寒。归脾、膀胱经。功能行水、平喘。多用于水肿胀满、痰饮喘咳等症。用量2~5g。
◇胡椒《新修本草》
为胡椒科常绿藤本植物胡椒的干燥果实。主要产于热带、亚热带地区,我国华南及西南地区亦有引种。10月至次年4月当果穗基部的果实开始变红时,剪下果穗,晒干或烘干后即成黑褐色,取下果实,通称黑胡椒。如在全部果实均变红时采收,用水浸渍数天,擦去外皮,晒干,表面呈灰白色,通称白胡椒。生品入药。
别名:黑胡椒、白胡椒、浮椒、玉椒。
性味归经:辛,热。归胃、大肠经。
功效主治:
1.温中止痛——本品味李性热,善走中焦及大肠,有散寒止痛之功。用于中焦有寒之脘腹冷痛、呕吐清水、腹泻等症。如用于脘腹冷痛,可单用,或配高良姜、荜茇等药,亦可用大枣(去核)7个,每个放入胡椒7粒,以线扎好,蒸熟,捣为丸,每次温开水送下0.5~1g。若治冒寒腹泻,可用本品研粉敷脐。
2.开胃消食——本品少量使用可增进食欲而助消化,若治宿食不消,可配生姜、紫苏等药同用。
此外,将本品于75%酒精中浸泡30分钟,取出切片,埋于膏肓、定喘、膻中、肺俞等穴,可治慢性气管炎。若将之浸于90%酒精中七天后取滤液涂擦,可治疗冻疮。胡椒还可用于解鱼肉鸟兽等食物中毒等。
用量用法:2~4g,研粉吞服每次0.5~1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浸酒用。
使用注意:阴虚有火者,痔疮和孕妇忌用。多食动火,耗气损目。
参考资料
成分含胡椒碱、胡椒脂碱、胡椒新碱、挥发油含向日葵素、二氢葛缕醇、氧化石竹烯、隐品酮、松香芹醇等。
《新修本草》:“下气,温中去痰,除脏腑中风冷。”
《本草纲目》:“胡椒大辛热,纯阳之物,肠胃寒湿者宜之。热病入食之,动火伤气,阴受其害。”
《本草求真》:“比之蜀椒,其热更甚。凡因火衰寒人,痰食内滞,肠滑冷痢及阴毒腹痛,胃寒吐水,牙齿浮热作痛者,治皆有效。以其寒气既除而病自愈也。”
注:
1.胡椒分黑、白二种。黑者为未成熟果实,气味较淡;自者为成熟果实,种仁饱满、气味峻烈,品质较好。故药用以白者为上。
2.口含胡椒可引起血压升高,全身或头部有热感。
3.本品内服他用与辣椒相似,但刺激性较小,小量能健胃和驱除肠道积气。但大量服用对胃粘膜有明显的刺激性。可引起充血性炎症。
◇八角茴香《本草品汇精要》
为木兰科植物八角茴香的果实。主产于广西、广东、云南、福建、台湾等地。冬季果实由绿变黄时采收,置沸水中略烫后干燥或直接干燥用。
别名:大茴香、八角茴、八角大茴、船茴香、八角珠、八角香
性味归经:辛、甘,温。归肝、脾、肾经。
功效主治:
1.散寒止痛——本品性温而不燥烈,有温肾散寒、解郁止痛之功。用于寒性疼痛、睾丸偏坠等症。如治寒疝少腹作痛,可配沉香、乌药等药。若治睾丸偏坠,可与橘核、山楂等药同用。
2.理气和胃——本品味辛而行,又有理气和中、开胃之功。用于冒寒呕吐食少,脘腹胀痛。用于冒寒纳差,配生姜为丸内服。若治脘腹胀痛,可单用,以酒煎服。
此外,以本品炒热,布包温熨下腹部,治寒性腹痛有良效。
用量用法:3~6g,煎汤或入丸、散剂。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者忌用。
参考资料
成分:含挥发油(主要是茴香油),脂肪油,以及蛋白质、树脂等。
《唐本草》:“诸瘘、霍乱及蛇伤”。
《本草纲目》:“大茴香性热,多食伤目发。食料不宜过用。”
《本草求真》:“凡一切沉寒痼冷,面见霍乱、气疝、阴肿、腰痛及干湿脚气,并肝经虚火从左上冲头面者用之,服皆有效。”
药效比较,八角茴、小茴香,二者性味功效极为相近。但前者兼有甘味,性温而不燥烈,长于理气和胃,多作为家常调味品;后者性较温燥,散寒止痛力强,故多入药用。
◇桂皮《集注》
为樟科植物天竺桂、阴香、细叶香桂或川控等的树皮。主要产于福建、广东、广西、湖北、江西等地。冬季采取树皮,晒干入药。
别名:山桂、月桂、土肉桂、野桂。
性味归经:辛,温。归心、肝、脾、肾经。
功效主治:
1.温中止痛——本品有温辟暖胃、散寒止痛之功。用于中焦有寒之脘腹冷痛、呕吐呃逆。若用治脘腹冷痛,可以本品研末内服,或配高良姜、花椒等药同用。
2.活血通脉——本品辛散温通,兼走血分,有通血脉、散瘀滞之功。用于瘀血内阻之产后腹痛、跌损伤痛等症。用于产后瘀血腹痛,可配红糖,水煎温服。若治跌损伤痛,可以之研末,温酒送服。
此外,本品又能散风寒、除痹痛,可用于风湿痹痛。
参考资料
成分:天竺桂的树皮含挥发油(桂皮油),其中含水芹烯、丁香油酚、甲基丁香油酚。细叶香桂的树皮含挥发油、鞣质等。《本草纲目》:
“破产后恶血,治血痢肠风,补暖腰脚,功与桂心同,方家少用。”
功效比较:桂皮、肉桂均属樟科植物,有温中散寒,温经通脉之功。但桂皮味薄,功效不及肉桂,故多作调味品。肉桂又能补火助阳,为温阳散寒之要药,故专作药用。
◇茶叶《新修本草》
为山茶科植物茶的茶叶主产于我国长江流域及南方各省。春、夏、秋季采收初发的嫩叶,尤以清明前后采收的嫩芽最佳。一般采摘时间愈迟,品质愈次。由于加工方法不同,又可分为绿茶、红茶、青茶等。
别名:茗,茶,苦茶,腊茶,茶芽。
性味归经:苦、甘,凉。归心、肺、胃经。
功效主治:
1.清热除烦——本品性凉人心,有清热解毒、除烦止渴之功。用于热病心烦口渴,或暑热症等。可单用,或配竹叶、芦根等药同用。若消暑、解酒毒,可配生姜等成分,浓煎服之。
2.清利头目——本品味苦气薄,体轻而浮,能升能降,有清利头目提神之功。用于风热头痛,或目赤、目昏、神昏、多寐等症,若用于风热头痛,可配菊花,或配黄芩、川芎、薄荷等药同用。若神昏多寐者用之,有提神益思之效。
3.消食化积——本品还能祛食积以助消化。用于宿食停积之脘腹胀痛、纳差、腹泻等症。可用茶叶30g煎成浓汁,加红糖30~60g。再至发黑后内服,或配葱、高良姜等药同用。
4.通和小便——用于小便不利,可配海金砂研末,用生姜、甘草煎汤送服。
此外,若用陈年茶叶(腊茶)配以刘奇奴,治便血有良效。
目前临床上还常用此治疗肠炎、痢疾、溃疡病或作减肥之用等。
用量用法:3~9g,煎汤,泡茶,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失眠者忌服。服用人参等补药时也不宜饮茶。
参考资料
成分:含嘌呤类生物碱,其中以咖啡碱为主。并含微量可可豆碱、茶碱和黄瞟吟。绿茶中含缩合鞣质,红茶轻发酵,鞣质含量少。
利,消渴不止,及一切便血、吐血、翩血、血痢,火伤目疾等症,服之皆有效。
附:
茶子油:为山茶科植物茶种子的脂肪油。其性味甘凉,功能清热化湿,杀虫解毒。常用于痧气腹痛、疥癣、烫火伤等症。
谷物类食物,多为植物之种,性味大多甘平,无大寒大热之偏,是我国人民食品中的主食。尤以稻米和小麦面,更是常备之主粮。
本类食物多有益胃健脾之功,用于脾胃虚弱之证。故正常人经常食用有益无碍,病人则需视其病情的寒热虚实适当选用。
选用谷类食物,还要注意食用者的习惯,及适当的制作方法(磨成粉、煮饭、煮粥、煮饭粥时加入其他食物或药物等)才能收到最佳疗效。
◇粳米《名医别录》
《新修本草》:“下气消食,作稻饮,加茱萸、葱、姜良”。
《本草纲目》:“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若少壮胃健之人,心肺胃之火多盛,故与茶相宜。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措火气而升散,又兼解酒食毒,使入神思目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
《本草求真》:“如一切食积不化,头目不清,痰涎不消,二便不为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粳的种仁,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别名:大米,粳米,硬米。
性味归经:甘,平。归脾、胃经。
功效主治:补中益气——本品历专补益中气。用于脾胃虚弱之症。病人、产妇,或身体虚弱者,以粳米煮饭,当米烂而未烘干前,取其面上的浓米汤饮之。或以粳米加水煮成稀粥,早晨一次服食,对消化力薄弱的人最相宜。
民间尚有以药物入粥而治病者,如《药性截成》中说:“粳米造饭,用荷叶煮汤者宽中,芥菜叶者豁痰,紫苏叶者行气解肌,薄荷叶者清热,淡竹叶者避暑。造粥则自粥之处,入茯苓酪者清上实下,薯蓣粉者理胃,花椒汁者避岗瘴、姜、葱、豉汁者发汗”。
粳米在《伤寒论》等书的古方中多加入,用意各不相同,如桃花汤(赤石脂、予姜、粳米)用本品益脾胃而补虚。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半夏、麦冬、人参、甘草、粳米)用本品滋养胃液;白虎汤(石膏、知母、甘草、粳米),用本品益胃,保护胃气。
此外:感冒初起不恶寒而发热者,加石膏煎汤热饮。
用量用法:内服,煎汤。
使用注意:平时不宜多吃精制后的细粮。
参考资料
成分:含淀粉、蛋白质、脂肪及少量B族维生素。
《名医别录》:“主益气,止烦,止泻”。
《食鉴本草》:“补牌,益五脏,壮气力,止泻痢疗的辅佐”。
用量用法:内服,煎汤,15~30克,或煮粥,外用,研末撤,或熬汁涂。
参考资料:成分:含蛋白质、脂肪、淀粉及钙、磷、铁、胡萝卜素、维生素B等。
《名医别录》:“主养肾气,去胃脾中热,益气。陈粟米,主胃热,消渴,利小便”。
《本草纲目》:“煮粥食益丹田,补虚损,开肠胃”。
《随息居饮食谱》:“粟米功用而性较凉,病人食之为宜”。
◇薏苡仁《神农本草经》
为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薏苡的成熟种仁,我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产于福建、河北、辽宁等地。秋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果实,再晒干,除去外壳及种皮。生用或炒用。
别名:薏仁,苡仁,苡米。
性味归经:甘、淡,微寒。归脾、胃、肺经。
功效主治:
1.健脾利水——本品味甘而补脾,淡而渗湿利水,故有健脾利水作用。常用于肿虚腹泻、水肿等症。多配获苦、白术、山药等同用,或以山药捣为粉末,加水煮烂熟,再将柿霜饼切碎,调人溶化,随意服食,用于脾肺阴虚,饮食懒进,虚热劳嗽等。
2.利湿除痹——本品既能利湿,又可清热,有舒筋脉、缓和挛急的作用,可用于风湿痛、筋脉挛急等证,以肌肉酸痛或湿热所致的拘挛证多用,常配麻黄、杏仁、甘草等同用,如麻黄杏仁意欲甘草场,亦可以薏苡仁为米煮粥,日日食之。
3.清热排脓——本品上清肺热,下利肠胃,故有清热排脓消痈之效,常用于肺痈、肠痈等症。治肺痈配苇茎、冬瓜同用的苇茎汤;治肠痈配丹皮、桃仁、大黄同用,如大黄牡丹汤。
本品尚可清利湿热,亦可用于湿热淋症,可单用煎服,治疗砂淋、热淋等症。
此外,本品有解热、镇静、镇痛抑制骨骼肌收缩的作用,故临床上常用治慢性肠炎、阑尾炎、风湿性关节痛、尿路感染等症。并对癌肿有抑制作用,可用于子宫颈癌等肿瘤。
用量用法:9~30克,清利湿热宜生用,健脾止泻宜炒用。
使用注意:津少便秘者不宜用。
参考资料:成分:含薏苡仁油、薏苡仁醇、甾醇、氨基酸、维生素B等。
《神农本草经》:“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下气”。
《名医别录》:“除筋骨邪气不仁,利肠胃,消水肿,令人能食”。
《本草纲目》:“意苡仁,阳明药也,能健脾益胃。虚则补其用,故肺衰,肺痈用之。筋骨之病,以治阳明,为本,故拘挛筋急风痹者用之。上能生水除湿,故腹泻、水肿用之”。
◇玉蜀黍《本草纲目》
为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玉蜀黍的种子,全国各地均有栽培,生用。
别名:玉米、苞米、包谷、六谷。
性味归经:甘,平。调血通。
功效主治:
1.调中开胃——用于胃纳不佳,可取新鲜玉米与少量甜椒同炒,稍加素油,及调料服用。或加玉米煎汤服,或代茶饮,用于脾胃不健,消化不良,饮食减少或腹泻,兼有暑热者尤为适宜。
2.利通淋——用于水肿,以玉米煎汤代。或煎服,亦可加玉米须同用。
此外,本品可用治尿路结石或慢性肾炎水肿。并有降脂作用,常用于高血压、高血脂症。
用量用法:煎汤、煮食,或磨粉煮粥等。
使用注意:不宜单独长期服食。
参考资料:成分:含淀粉、脂肪油、维生素B1、B2、B6等。
《本草纲目》:“调中开胃”,“小便淋沥”。
附:玉米须
为禾本科植物玉蜀黍的花枝及住头。性味甘谈,归膀胱、胆经,有利水通淋、利胆退黄功效,可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热淋、石淋、黄疸等证,用量15~30克。
◇大麦《名医别录》
为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大麦的成熟果实,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别名:保麦、饮麦、赤脯麦。
性味归经:甘、咸、凉。归脾、胃经。
功效主治:
1.健脾消食——用于脾胃虚弱,食积饱胀,以大麦面炒微香,每日汤煎服食(《肘后方》)小儿伤乳,腹胀烦闷欲唾,以大麦面生用,水调3克服(《保动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