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山镇尤溪村,全村有人口1300人,11个村民小组,5个自然村寨。其中,离“皇都”城最近的“皇都堡”和“尤溪堡”两个寨子均为汉族,多为杨、王、张、鲁、谢、敖等姓,据当地村支书介绍,这两个寨子的先民都是明朝时人黔的,两个寨子的建筑极有特色,民房错落有致,民风纯朴,走进寨子,恍若走进了江南园林,明清时的古墙体依稀可见。当地人称“皇都”城为“新城”,因当时贵定的老城在距此地13公里的“旧治”古城。而“皇都堡”自清朝以来一直都是这个称谓。从一代代老人的口述中,都有这么一个故事:吴三桂要离开这里时,把当时所拥有的可收入95担稻粮的庙田留给了当地人(估计被留下的是老弱病残军人),并嘱咐他们用这些财产办学堂,困难的家庭可以减免费用。现在那里有一所“尤溪小学”,它的前身就是当时的寺庙学堂。后来,人们一直按照吴三桂的意愿办学堂,办学剩余的钱财全部用来建了一座观音庙。
吴三桂临走时告诉当地人:我们要去打匈奴了!关于这段故事,有当地民间山歌为证:
大路不平小路弯,王爷带兵去衡山;空下皇都城一座,不知哪歇才回转。
关于溪水环绕、环境优美的尤溪堡寨子,据当地群众介绍,其名也是来源于“皇都”城。吴三桂在此秘密修建“皇都”城后,巡视各地到此住下后,他的爱妃陈圆圆常在这条清澈秀美的河中洗涤、游乐、休憩,因此把这里称之为“尤溪”“尤”字常用以指绝色的美女。当地有12首关于陈圆圆的山歌还流传至今:寨头杨柳青又青,我家老辈摆龙门;那年来了陈娘娘,雀鸟唱歌闹新城。
四面青山高又高,风吹木叶顺水漂;王爷娘娘河坎坐,河中鲤鱼也来朝。
距“皇都”城约二里有一个叫“马坝”的地方。据称“马坝”是因吴三桂及其部下操练兵马的场地而得名,有当地民谣为证:“跑马场中练刀枪,练武射箭闹洋洋;练好本事杀鞑子,保得王位久久长。”
又距“皇都”城约10里有一个养马寨,据称是吴三桂部队专设喂养和繁殖战马的地方,现在居住在寨子里的村民都是吴三桂留下的“马倌”后代,全寨人都是汉族,与四周的汉、布依、苗等族聚居的村寨有显著别。
陈圆圆终老“皇都”?
《贵定县志稿》据《康熙通志·寺观》抄录,有一首诗题为《题北门外兴福寺壁》,署名陈宫人。署名下注有:“吴三桂驻衡州,留桃花陈夫人寓寺内。”其诗云:“静对秋灯一点红,梦魂犹自绕离宫。推窗试向嫦娥问,尔我如何薄命同”作这首诗的时间待考。季德新介绍说,从若干史料看,在吴三桂的妻妾中,除圆圆姓陈而外,未见另有姓陈者,在贵定,经几辈人传说至今天,许多人都说桃花陈夫人就是陈圆圆。
吴三桂反清离开云贵后,在衡州称帝建立“大周”国期间,因军政繁忙,未能将留寓在贵定城内兴福寺的爱妾陈圆圆接去。再加上陈圆圆意欲出家,在兴福寺带发修行。最后于1695年72岁时死在兴福寺。也就是说,在吴三桂死后又过了17年她才离开人世。陈圆圆死在贵定兴福寺,那么她的遗体埋葬在何处呢?传说是被护卫们作临时墓穴安葬在兴福寺之东(即今贵定一中东面靠砖瓦厂方向的小山上)的大树下。后来,吴三桂部下的势力殆尽,此临时墓就永远安在贵定了。曾见到过此墓而今仍健在的老人不少。据称,该坟墓为石砌,有一竖立的“望山碑”,高约1.2米,宽约0.6米。此后坟石逐渐被人搬走,只剩土丘坟。1952年,贵定一中扩建操场,将小山包铲平,残碑不知去向。而对于墓碑镌字内容,今健在的老人们都说是“娘娘坟”。1979年,贵定一中扩建宿舍,再次挖见墓穴。
桃花寨是贵定县城北面一公里处一个坐北朝南的寨子。陈圆圆留寓在贵定兴福寺内,自比寂寞嫦娥的她曾在宫娥侍女们的陪伴下出城郊游。最使她满意的是城北的一个寨子,这里依山傍水,苍松翠柏,花木繁多。
据传说,在游玩时,陈圆圆认识了寨子中一位同是姓陈的村姑。这位村姑的祖籍也属江浙,陈圆圆就与她认“同乡”,并结为姊妹.。
陈圆圆死后,她的义妹为了纪念她,就发动大家在寨子前后左右遍种桃花,并将寨名改为“桃花寨”,取谐音“桃花在”,含有“桃花还在”之意。
“皇都”的考证与保护
由于吴三桂秘密修建的贵定“皇都”城在《清史》上没有记载,也不可能记载。关于“皇都”城的发现,有可能会在清史研究界产生一场争论,对于它的更深层次的研究,还有待于有关专家和学者前来实地研究考证。针对“皇都”城的发现,贵定县委、县政府目前已经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考察并在当地征集相关实物,收集有关传说。据了解,当地政府将组织有关人员对“皇都”城遗址进行重点保护,并制定保护措施不让它再继续损坏下去。
风沙里的西夏王陵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以西约30千米的贺兰山东麓,有一大片古代帝王的陵园。那是西夏王国八代帝王的安息之地,距今已有700900多年的历史了。
西夏是党项族建立的封建政权,在公元1038—1227年的190年中,先后跟北宋、南宋相对峙。根据考古工作者在1927—1975年对王陵中第八号陵墓发掘所获得的文物资料,结合有关史书中的记载来看,可以知道西夏王国具有严密的政治制度、比较完备的法律和独树一帜的西夏文字,是西北地区一个比较强大的封建王朝。
西夏王陵的范围东西宽约4千米,南北长约10千米。在这个约40平方千米的陵园里,8座王陵及其附属的70多座陪葬墓,按时代先后,依山势由南向北顺序排列,形成了一个整齐的墓葬群。每座王陵占地约10万平方米,都舍弃贺兰山的石头不用,一律用夯土筑成。原先都有自己的阙门、碑亭、月城、内城、献殿、内外神墙、角楼等附属建筑。由于年深月久,如今每座陵墓的附属建筑多已毁坏,独有陵墓的主体仍巍然挺立,向人们显示着西夏王国的历史风貌,因而被人们称为“中国的金字塔群”。
凡是参观过西夏王陵的游客,除了充分领略西夏的风格以外,仔细一想,都会觉得有许多问题像谜一样留存于脑海,难以求得解答。
问题之一:是8座西夏王陵为什么没有损坏?王陵的附属建筑都已毁坏了,但以夯土筑成的王陵主体却巍然独存。根据年代推算,最早的一座王陵距今约900年,最晚的一座也超过了700年,如此漫长的岁月,许多砖石结构的建筑已经由于风雨的侵蚀而倾毁倒塌了,更何况是夯土建筑。有人认为是王陵周围原有的附属建筑保护了王陵主体,使它免受了风筑有的早已不存,很难说它们起了保护王陵主体的作用。有人认为王陵在贺兰山东麓,西边的贺兰山就是王陵的一道天然屏障,为它们挡住了西北风的侵袭。可是王陵主体和附属建筑同样都在贺兰山的屏障之下。为什么附属建筑都已毁坏而王陵主体却安然无恙呢?
问题之二:是王陵上为什么不长草?贺兰山东麓是牧草丰美之地,西夏王陵的周围也多是牧民放牧牛羊的好地方,可是唯独陵墓上寸草不生。有人说陵墓是夯土筑成的,既坚硬又光滑,所以不会长草。可是石头比泥土更坚硬,只要稍有裂缝,落下草籽,就能长出草来,陵墓难道连一点儿缝隙也没有吗?有人说当年建造陵墓时,所有的泥土都是熏蒸过的,失去了使野草得以生长的养分,所以长不出草来。可是熏蒸的作用能持久到将近千年吗?陵墓上难免有随风刮来带有草籽的浮土,这些浮土是未经熏蒸的,为什么也不长草呢?
问题之三:是王陵上为什么不落鸟?西北地区人烟比较稀疏,鸟兽比人烟稠密地区相对要多一些,尤其是繁殖力较强的乌鸦和麻雀,遍地皆是。乌鸦落在牛羊背上,落在树上和各种建筑物上。麻雀更是落在一切可以让它们歇脚的地方。可是它们唯独不落在王陵上。有人认为王陵上光秃秃的,没有什么可吃的东西,所以不落鸟类。可是有些光秃秃的石头或枯树枝上,也没有什么可吃的东西,为什么常会落下一大群乌鸦和麻雀呢?难道鸟类也知道封建帝王具有权威而不敢随便冒犯吗?
问题之四:是西夏王陵的布局有些令人不解。王陵按照时间顺序或者说帝王的辈分由南向北排列,但是每座王陵的具体位置的安排似乎又在体现着什么事先设计好了的规划。如果从高空俯视,好像是组成了一个什么图形。有人说那可能是根据八卦图形定的方位,也有人说那是根据风水安排的。可是最早一个国王的逝世到最后一个国王的逝世,时间相差近200年,怎能按照八卦来定方位呢?事先谁能估计到西夏王国要传八代王位呢?再说,西夏是党项人建立的政权,党项是古羌族的一支,难道他们也崇拜八卦和相信风水吗?
不同的虞姬墓地
虞姬在中国可以说是一个知名度很高的历史人物。因为她作为著名历史悲剧《霸王别姬》的主人公,千百年来,已经随着各种文艺体裁的广泛传播而家喻户晓了。当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除了这一出历史悲剧外,可能对她的其他事情了解不了一二,而且,也没有太大的兴趣关心她的其他事。但是,作为历史学家,对虞姬这样一位曾在中国某一特定历史时期,对当时可能决定中国社会发展走向的人产生过影响的女性,是不可能不给予相当程度的关注的。
可是在近2000年的漫长岁月里,历史学家却一直无法回答,虞姬的墓在哪里?
实际上,并不是后人没有发现虞姬的墓。恰恰相反,是发现了几处不同地理位置的虞姬墓,每一处都有相应的传说证明它是真的虞姬墓,这就使人们无法确定虞姬墓到底在哪里了。
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刀兵四起,转眼之间秦王朝就在各地农民纷纷揭竿而起的反抗声中土崩瓦解了。在新的政治、军事力量中,楚霸王项羽可以说是称雄一时,几乎就成了当时中国的最高统治者。可惜,由于他的狂妄自大,不善于使用人才,转瞬之间就在政治、军事斗争中,由优势变为劣势,被原来不被他放在眼里的“弱者”刘邦打得一败涂地,所以,才和他的妻子虞姬演出了千古悲剧《霸王别姬》。虞姬眼见着项羽兵败,大势已去,为了不再拖累项羽,在突围途中自刎身亡。
虞姬死后到底葬在哪里呢?现在大体有4种较为普遍的说法。
第一种说法当然是接续着《霸王别姬》这一出悲剧,因为虞姬自刎之处,据传就在今天安徽省的定远县境内。所以,这种说法就是:定远县是虞姬的殇丧之地。今天的定远县内,已经不能再找到虞姬墓了。可是,这种说法依然流传。而且,在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史籍《史记》中,也引用了《括地志》的记载:虞姬墓在濠州定远县东六十里……
第二种说法是把虞姬墓定在安徽省灵壁县。在清代康熙和乾隆年间,灵壁的地方志上记载着:“在灵壁城东十五千米,与泗县交界处有虞姬墓。”在今天的灵壁,人们仍能看到传说中虞姬的墓碑,上面还刻有“巾帼英雄”4个字。另外,还有两句联语诗:“虞兮奈何自古红颜多薄命,姬耶安在独留青冢向黄昏。”凄凉之中点明了悼念虞姬之意。
对这种说法,古人也曾多次质疑,认为是后人附会的。
第三种说法也和霸王别姬的传说上下相关。清代道光年间,安徽省和县的《和州志》中记录了这个说法:美人虞姬当年自刎后,项羽将她的头系在马脖子上突围奔骑。经过一座山下,原来插在虞姬头发上的兰花失落。于是,后人把这座山改作“插花山”,山上建有“插花庙”也叫“鲁妃庙”或“虞姬庙”。直到今天,每年的3月3日,当地群众都要戴着野花到插花山的虞姬庙里祈祷求子。
还有一种说法使虞姬墓定在了江苏省江浦县。与之相对应的传说则有别于《霸王别姬》的情节。
这里流传下来的说法是:项羽从垓下突围后,逃到了今天江浦县的兰花乡。在这里又遭遇到韩信的堵截,于是双方混战到了一起,虞姬也手舞双剑,跟在项羽身后厮杀。一不小心,虞姬头上的碧玉兰花簪子掉落在塘埂上,从此这里就开满了香气袭人的兰花。而这口塘也因此被后人称作“兰花塘”,这个地方也就随着被称为“兰花乡”。
项羽带着虞姬等人冲破堵截后,走了仅三四千米,在一座小桥旁就地宿营。此时的项羽面对自己的惨景心如刀绞,悲愤难忍。虞姬见此情景,便舞剑给项羽解忧。舞着舞着,她说了句:“大王珍重龙体,妾先去……”话未说完,便自刎身亡。项羽大惊,泣不成声。此时,汉军又来了。项羽无奈,只好把虞姬埋在小桥西边的田野里,带兵突围而去。后来,人们称这座桥为“失姬桥”。
“失姬桥”、“兰花乡”至今还是江浦县的两处地名。
开国之王赵佗墓
赵佗是西汉时期的南越国的开国之王。他本是秦朝的大将。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以后,设立了桂林、南海和象3郡。赵佗被委任为南海郡龙川令。秦末战乱四起,已做南海尉的赵佗也趁机控制了桂林和象两个郡,在岭南建立了第一个封建蕃国——南越国。他始称“南越武王”,后来又改称“南越武帝”。开国之始,他就下令断绝了和中原联系的所有通道,实行闭关自治,他奉行“和集百越”的民族政策,尊重越人的风俗,鼓励汉、越杂处,任用越人首领。他的这种治理方式促进了岭南越地的发展,南越国逐渐强盛起来。西汉在长达百年的时间里奈何不了它。在南越国近百年的历史中,赵佗本人就在位67年。他近百岁时才逝世,死后被安葬在南越国的国都——番禹,也就是今天的广州。
据有关史料记载,赵佗在世时搜刮了大量奇珍异宝,死后又将它们都带人了坟墓。而且,他在世时,就对自己的后事做了缜密的安排。所以,他的墓藏是一个极大的秘密。
他没有随中原和岭南的习俗使自己的陵墓外观雄伟显赫,而是利用山势暗造地穴,在地面上没有留下丝毫痕迹。他还大设疑冢,为避免被掘坟盗墓而做到万无一失。甚至连他的死后出葬都做了精心布置,灵柩车从四门而出。至于人土地点,在当时就是个高度机密,几乎没有人知道他的墓在哪儿。看来,秦始皇陵被掘使他顿悟许多。不过,这样一来,后人寻找他的墓真的是太难了。
传世的各种史料对他陵墓的位置的记载大多来自推测,所以各不相同。明代《广东通志》中说“赵佗墓在县东北八里”,又说“在禹山”;《南越志》中记载“赵佗墓就在自鸡笼岗起至广州附近的连冈山岭之地”;晋代的《广州记》中却又说“赵佗墓在城北,墓后有马鞍岗”;在各个时期的地方志中,有的说它在白云山上,有的写它在越秀山下,真是众说纷纭,使人无所适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