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刘邦同项羽先后到达关中时,刘邦的10万大军驻扎在灞上,项羽以40万大军驻扎在新丰鸿门,项羽正愤怒地想攻击刘邦。这时如果开始攻击,消灭刘邦则易如反掌。刘邦自知敌不过项羽,便向张良讨教计谋。张良疏通项伯之后,刘邦便带着一百多人,骑马到鸿门拜见项王。刘邦拜见时说:“臣下我对将军,愿同心协力攻杀秦军,将军您战河北,臣下我战河南,然后不敢自作主张,先入关破秦军,得等您到后才能决定。现在有些小人们却说,将军与臣下我有隔阂。”因为刘邦能抑制自己而称臣,对项王很恭敬,所以唤起了项羽的自尊心。虽然在宴席中,范增和项庄数次想杀掉刘邦,但项羽始终不同意这么做。后代人们说刘邦没有遭到杀害,就在于他能压制自己,赞扬他人,才躲过了这一劫。
一般情况下,单独交谈时的称誉,还不如在座时,当着众人对他的称誉。最好的方法是他不在时,在大庭广众之下对他的称誉,这会使你所称誉的对象受到莫大的鼓舞。另外,一个人的说话和听话的态度,也足以恭维人,也能让他服服帖帖地倾向你。
大观园里薛宝钗和林黛玉相互心存矛盾,爱使小性子的林妹妹对世故圆滑的宝姐姐既鄙视又嫉妒,对她的言行举止常常嗤之以鼻,反唇相讥。可有一次宝钗批评了黛玉,黛玉不仅心服口服,日后还“大感激”宝钗,以为“往日竟是我错了”。那么,宝钗究竟是如何使黛玉“心下暗服”的呢?
有一次酒宴上,众姐妹们行酒令,慌乱中黛玉脱口而出《牡丹亭》中一句唱词。在当时,《牡丹亭》在禁书之列,阅读是犯忌讳的。宝钗觉察后,暗记在心,事后单独找黛玉进行了一番推心置腹的谈话,致使黛玉大为感动,竟改变了对宝钗“心里藏奸”的看法。
宝钗的作法极好地保护了黛玉的自尊心,其一,她注意选择纠正对方错误的时机。当她听黛玉念了《牡丹亭》唱词之后,只是“回头看看她”,并未声张,也没在事后匆匆进行批评,而是事隔数日才找黛玉谈。这与黛玉的“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的”态度相比,自然是大度多了;其二,注意形成良好的谈话氛围。宝钗用玩笑的口气开头:“你跪下,我审审你”,“你别装憨”,而并不一本正经,非闹了个一塌糊涂不可;其三,以心比心,平等相待。宝钗见黛玉央求“不要告人”,她并不往下追问,而是推心置腹地说:“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怕看正经书”,而后又讲了一番作封建淑女应遵循的立身准则,最后说:“既认得了字,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宝钗这番话,将人比己,以己替人,缩短了自己同黛玉的距离,达到心理相容,思想上产生共鸣。
一个领导者自以为真理在手,居高临下,不懂得唤起和保护对方的自尊心,谈话效果如何便可想而知。
十二、不善而改:如何把指正寓于请教中
善射者不忘其弓,善为上者不忘其下。
——汉¥韩婴《韩诗外传》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不分年龄大小、地位高低,所有人都可以称作老师。以这种态度对待学生、下属、员工,当对方犯了错误,就会“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最好的“改之”的方法是向他们询问、请教问题出在哪里,但态度要严谨大方。质问是不适宜的,如你想获得对方的心悦诚服,越是在紧张竞争的场合中,越不可用质问的方法。
苏辙说:“君臣遇合,天下事迎刃而解。”对于下属那些无可挽救的过失,你应当给予恳切正确的指正,如果是严厉的责问,对方会伤心。你只要使他知过就改便行了。纠正对方,最好用请教式的语气,而不用命令的口吻。以“想请教你一下”的口气可以激发对方的优越感和自尊心。比如:“你不应该用红色!”就不如说:“你觉得是否不用红色会好看一点吗?”
当对方为你的质问所窘迫时,他虽然形势已趋失败,但他必怀恨在心,不会让你舒舒服服地得到胜利。虽然在人们的笑谑中,偶然以质问来取笑是可以的。不过不可用得太多,更不可使之成为习惯。倘若你专用质问的态度向下属进攻,而反被对方更大的理由把你压倒时,你将会大大的丢脸。以宽厚对待下属就是为自己留有余地;向前猛冲,站不稳而摔倒时,伤害当然也更厉害。不侵害别人,就是保卫自己;你轻易地进攻别人,假如估计失当,必然惨败,碰得头破血流。
有的下属做错了事,或做了吃亏的事,除了他自动告诉你时,他还会坦白地承认错误,如果由你指出,那么,他必有种种理由为他的错误辩护。你可以在你身旁的朋友或家人当中试试看,无论是极小的疏忽或错误,没有几个人能在一经指正之后,就坦率地、不做解释地承认自己的错误。所以,绝对不批评别人是不可能的。而“请教”也是一种批评方式。含着批评的请教效果会非常好。
纠正下属的过错,要具有极大的同情心,这样你不仅不会犯吹毛求疵的毛病,而对于别人所犯的错误也能加以谅解。你要时常想着,你是设法和他站在一边的,不是敌对的。说话要婉转和蔼,不可用刺激的,或使人听了不舒服的字眼。你真糊涂,这件事完全弄错了!这种说话是无人可以忍受的。说话时先要表示同情对方所犯的错误,使对方减少害怕,同时也减少羞愤之心,然后再把错误用温和的请教语气指出来。指正的话越少越好,能用一两句就用一两句话,使对方明白就行。并立即转到别的地方,不可罗嗦不绝,使对方陷于窘境,感到无地自容,以致心生反感,伤害彼此感情。
请教并非代替批评,而是寓批评于请教中。下属的不妥当部分,固须加以指正,但妥当部分即须郑重赞扬,使对方感到自己有可取之处,达到其心里平衡,而且对于你的请教式批评也会很乐意接受,这是人的本性所决定的。而且,你这样既有赞扬又有批评,使对方感到你是一个公正的人,于是心悦诚服。改变对方的主张时,最好能设法使自己的意思暗暗移植给他,从而使他得到启发,由他自己去修正,这种修正使他觉得是自己所发现,而不是由别人指点的,因而你达到了改正别人的缺点的目的,而他本人也感到发现了缺点而高兴。
美国有名的商人李格雷在一家肥皂公司担任推销工作时,有一天,他来到一个杂货店的老板面前,以非常激动的口气说道:“非常对不起!但我想我们一定非常有缘。我是新来的业务员,您有何指教?请给我一点建议吧!……把肥皂卖出去是我的责任,您是一个经验丰富的人,请教我应该怎样去做。”
虽然这个老板刚开始时很生气,但当他被李格雷触及优越感和自尊心后,就笑嘻嘻地说道:“那我告诉你,你最好卖便宜一点。”他对李格雷滔滔不绝地说着生意经,并且愈谈愈起劲,一直谈了约两小时,到最后,不但他把肥皂推销术传授给李格雷,而且临走时还许诺要购买李格雷肥皂公司的肥皂。
当一个人的优越感被触及时,他就会不断地想和对方接近。同样,当领导者和下属谈论一件事情时,开头时与其说:“我想和你谈一谈。”不如说:“只有你才可以谈。”这两句话给下属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领导者在前者的话中好像带着压力,会使下属在其内心里筑起一道防御的墙,而以拒绝的态度来回答;反之,后者“只有你才……”的说法,就可瓦解对方的警戒心,使他采取积极的态度。
十三、远人非道:让强硬的口气软下来
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中庸》
推行中庸之道做到不偏不倚,一条基本原则是从实际出发,从不同人不同的具体情况出发,使道既具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性,又能够适应不同个体的特殊性。这就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
既然如此,就不要对人求全责备,而应该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地为他人着想,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要施加给他人。因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不要说人家,就是自己,不也还有很多应该做到的而没有能够做到吗?所以,既要开展批评,也要开展自我批评。人多服软不服硬,这是尊严在起作用,也是一种物理现象,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你的话砸过去反弹过来,说不定就伤了自己,不如说话甜一点,口气软一点。
要发挥团队中每个人的作用,你得懂得沟通,注意自己说话的口气和态度。比如,一种苦味的药丸,外面裹着糖衣,使人先感到甜味,容易一口吞下肚子里去。于是,药物进入肠胃,药性发生效用,疾病也就好了。你要对公司合作伙伴或者下属说规劝的话,在未说之前,先给人家来一番赞誉,使人先尝一些甜味,然后,你再说上规劝的话,人家也就容易接受了,面子上也觉得过得去。
有时,人难免因一时糊涂做一些不适当的事。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把握指责别人的分寸:既要指出对方的错误,又要保留对方的面子。这种情况下,如果分寸把握得不当,或者会使对方很难堪,破坏了交往的气氛和基础,并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后果;或者让对方占“便宜”的愿望得逞,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一位领导者到广州出差,在街头小货摊上买了几件衣服,付款时发现刚刚还在身上的一百多元外汇券不见了。货摊只有他和姑娘两人,明知与姑娘有关,但他没有抓住把柄。当他提及此事时,姑娘翻脸说他诬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