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如何说,青春期女孩才会听如何听,青春期女孩才会说
26579400000030

第30章 无声听心事,用肢体语言表达对女孩的爱(1)

很多时候,肢体语言往往能更真实地表达一个人的感情。有的父母坚持说自己爱孩子,但他们却很难给女孩一个拥抱、一个亲吻,甚至拉拉女孩的手都比较困难。父母要学会用肢体语言表达对女孩的爱,因为无声的爱更易让女孩敞开心扉。

无声胜有声,用肢体语言传递对女孩的爱

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曾说过:“拥抱、抚摸、牵手,也是教育的一部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一般是通过三种途径来实现的:声音、语言和肢体动作(通常被称作“肢体语言”)。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阿尔伯特·梅拉宾经研究表明:55%的沟通是通过肢体动作进行的,38%是用声音完成的,而单纯的语言表达仅仅占了7%。

肢体语言就是用身体的各种动作来代替语言,以达到表情达意的沟通目的。比如:鼓掌表示兴奋;顿足代表生气;搓手表示焦虑;垂头代表沮丧;摊手表示无奈;捶胸代表痛苦等,这些都是肢体语言。一个人可以使用肢体活动表达情绪,别人也可以理解他用肢体所表达的心境。

肢体语言也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像顿足、垂头、搓手、食指指人,传递给别人的就是消极的情绪。而拥抱、抚摸、牵手、鼓掌则能让人感到温馨、体验积极。教育专家建议,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多对青春期女孩使用积极的肢体语言。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们仅仅是夸大了7%的语言表达沟通的作用,而且还乐此不疲地“唠叨”个没完,让女孩感到厌烦。即使是使用肢体语言,大半也是消极的、负面的。而青春期女孩的心思细腻,她往往对父母的肢体语言理解得很到位。她能从父母的冷笑中读出父母对她的不屑一顾;她能从父母的嘲弄眼神中读出他们对她意见的蔑视否认。

消极的肢体语言会打击青春期女孩的自信心,伤害她的自尊心,让她与父母之间产生隔阂,甚至视父母为仇人。所以,父母要学会用积极的肢体语言,传递对女孩的爱,让她在被欣赏、被鼓励的家庭环境中成长。

某市的一名文科高考状元在回忆起自己的成长历程时,说了这样一件事情。

她在上初三的时候,还是一个普通中学的普通学生,学习平平,想考上一个好高中,是很困难的。当年寒假,母亲带她去一位阿姨家做客,这位阿姨有一个上高一的儿子。大家闲聊的时候,母亲就问那个男孩:“你在哪上学?”男孩说:“我在某某中学。”那所中学是当地的重点中学。母亲接着说:“你学习怎么样?”男孩轻松地说:“阿姨,我这次考了全班第一。”此时,母亲回过头来,深深地看了女儿一眼。接下来的午餐中,母亲只字未提学习的事,她感觉到母亲在保护她的自尊心。

回家的路上,她很难受,觉得自己是个大孩子了,母亲对她期望很高,却在外人面前维护她小小的自尊。她下定决心,就为了母亲看她的那一眼,一定争口气。从此,她调整心态,努力进取,半年后,她以倒数第一的成绩考进了当地的重点中学。她继续努力,3年后,她成了当地的文科状元,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学。她说:“我一生的改变,就是从我妈看我那一眼开始的。”

很多时候,无声的力量更强大。故事中的那位母亲只是看了女儿一眼,就激发了女儿学习的斗志。如果母亲当时说了些什么,不管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言语,可能都没有那一眼的力量大。当然,这位母亲绝不是预计好了“看一眼”就要起到什么作用,而是源自于内心对女儿的期望与尊重。

每个女孩的改变,大都是因父母的改变而改变。父母如果能从内心发出一种声音,相信女孩一定能“听”得到。

程老师是高一(六)班的班主任,她发现班里的肖红虽然学习成绩不错,但总是沉默寡言。为了多了解这个学生,程老师决定找肖红谈谈心。

那天放学后,程老师把肖红留了下来,谈话一开始进行得很顺利。但是,当程老师问道“你跟你父亲的关系怎么样”时,肖红的情绪变得非常激动。他喊道:“他根本不配做父亲!他暴力!野蛮!粗鲁!无知!没有责任心!”她心底的愤怒就会毫无保留地写在脸上。

后来,程老师经过调查了解到。肖红的父亲曾是机械厂工人,但两年前就因酗酒旷工被辞退了,在家赋闲,并经常责骂肖红。这个家一直是靠母亲微薄的收入勉强维持的。为了减轻家庭负担,肖红放学后就去街边捡饮料瓶子,日子过得非常辛苦。

程老师打电话叫来肖红的父亲。通过交谈,她了解到肖先生的苦衷,他是因为压力太大,才经常喝酒。他说自己也不想骂女儿,但一喝醉了,脏话就情不自禁地溜出来,自己又不好意思向女儿道歉。

为了改善他们父女之间的关系,程老师给了肖先生一本介绍如何用肢体语言表达爱的书。她对肖先生说:“人与人的交往之中,非语言的表达,远比语言表达更真实,因此也更有力量。一个简单的拥抱往往胜过千言万语。”

两个月后,肖红和她的父亲同时出现在程老师的办公室里。肖红和父亲并排坐下,父亲时不时地会拍拍她的肩膀。肖红说:“现在,父亲听我说话时,会经常拍拍我的肩膀,或者拥抱我一下,表示赞同我的想法,过去根本不可能有这样的事情。以前,父亲看见我就是责骂,我也根本不想靠近他。现在,我有什么事情都想和他说说,听听他的看法。”

肢体语言的作用是很大的,是父母是对孩子传递讯息的重要方式。但父母在使用肢体语言时,要注意一个问题。如果你希望跟女孩强调某件事,或者下达某个命令,那么首先要确定你的肢体语言和你的口语表达内容一致。有时候,父母以一种轻松的态度下达命令。例如,父母一面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或读报,一面下指令,指令的内容可能是:“不要在屋里踢毽子!”或:“不准欺负你弟弟!”这些口语的内容态度很强硬,但父母的肢体动作却显得很微弱、漫不经心。这样,父母所传递的就是一种混淆的讯息,会令女孩迷惑、无所适从,也就是说,女孩不太可能因此停止不适当的行为。

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利用你的肢体动作传递强烈的讯息?父母要直接对着女孩表明自己的意思,比如,看着女孩的眼睛;也可以用弹指或拍掌的方式唤起女孩的注意力。这样,女孩才能清楚确实地接收到你的指令。

带着爱的眼神“倾听”女孩的声音

眼睛是身体器官中最富于表情的部位了。对每一位青春期女孩来说,父母的眼神往往会在她们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当女孩要做某件事情时,她在向父母讲述的时候,往往会看看父母的眼神,从中体会到父母对这件事的看法。如果父母的目光是柔和的,那就表示默许、支持和鼓励;如果父母的目光是严肃的或者犀利的,那就表示反对和否定。当女孩做了一件错事时,她在向父母解释时,也会去探寻父母的目光,看看父母对这件事的态度。

用带着爱的眼神“倾听”女孩的声音,专注于她所说的话,可以向女孩传达出“此时此刻,我很愿意听听你的心事”的意思。但是,一些父母并没有意识到眼神的作用。他们说:“眼神?小孩看不懂!直接和他们说,他们都不理解,怎么可能看懂大人的眼神呢?”这就是父母低估了孩子的理解能力。一个女孩说:“我爸爸总是心不在焉,我跟他说一件事情的时候,他总是在看报纸或者看书,有时候,头也懒得抬一下。跟他说话真没意思。”父母的心不在焉会无形中让女孩闭嘴,她可能从此拒绝与父母交流。

徐女士说:“以前,我不太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有时候,工作很忙,回到家就什么都不想干。但是,女儿总是缠着我,不是问这个那个的,就是要我陪他出去玩,要不就是喋喋不休地讲班里的事情,大都是谁和谁吵架了,老师又表扬谁了等琐事。我会觉得很烦躁,不想理她。我一般的处理方法是:首先会耐心地跟她说妈妈累了,建议她去跟爸爸或爷爷奶奶说这些事情。但女儿非常固执,说就想跟妈妈说。没办法,我只好心不在焉地听她讲,有时候还会睡着。几次之后,我发现女儿不太跟我说话了,虽然我有点疑惑,但难得清静,我就没把这件事情放在心上。一个周末,我和女儿在家,我说:‘女儿,最近你们班有什么新鲜事,跟我讲讲。’‘有很多新鲜事,但我不想跟你说。’‘为什么?你以前不是很爱和我讲这些事情吗?’‘可是,我每次眉飞色舞地和你讲时,你总是用冷漠的眼神看着我,打消我的积极性。这还不算,有几次,你居然睡着了。’我这才知道自己对女儿造成的伤害,我赶紧向女儿道歉,并保证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女儿的脸由阴转晴,开始滔滔不绝地‘演讲’。”

父母要知道,你的眼神是青春期女孩的一面镜子,女孩通过这面镜子来决定自己的行动,决定是否与父母沟通和交流。父母应充分利用这面镜子,让女孩既看到鼓励、关注、爱心,同时也要让她看到批评、指导和教育;父母也要知道,你的眼神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教育媒介。父母若能以一种温和、平等的方式与女孩进行眼神接触,再搭配适当的语言,便可以将爱与教育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让女孩在父母的视线里逐渐变得快乐、自信,从而身心健康地成长。

一位语文老师曾布置了一个作业:以“眼神”为主题写一篇作文。一个学生写了一篇名为《妈妈的眼神》的作文,内容如下。

无论什么时候,我都很难忘记妈妈的眼神。

我的妈妈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齐耳的短发,粗陋的布衣,眼角深深的鱼尾纹,都使人想不起她才三十多岁。早几年爸爸因在外打工手伤残了,不能干体力活,所以养活一家人的重担就落在了妈妈的身上,妈妈的眼睛里也因此多了一份艰辛。在没人看见的时候,经常偷偷地流泪。为了使我和妹妹能像其他的孩子一样上学,妈妈总是起早摸黑、脚不歇手不停地忙着。我知道她是为了我们好,因此我学习一直很努力。

一次,我看见了妈妈哭红的眼睛,便缠着妈妈问怎么回事。妈妈支支吾吾地说:“小孩子家,问这么多干什么?”过了一会儿,她才说:“红儿,你们可要好好读书,不要像你爸妈,净吃没文化的亏。妈苦一点累一点没什么,只要你们姐妹俩学习成绩好,长大能有出息,妈妈也就满足了!”说完,妈妈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我抬起头,恰巧看到了妈妈那双写满艰辛的眼睛,看到了那无助后面的深深期望。我学习更努力了,不为别的,就为了妈妈看着我时的眼神。

一次,我的一篇习作在县里获了奖,我很高兴。放了学,我飞快地拿着获奖证书跑到了正在田里劳作的妈妈身边,兴奋地向她讲述着我的杰作。妈妈也欣喜地接过获奖证书,左看看右瞧瞧,就像是我拿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那般高兴。看了一阵,她才转过身来对我说:“红儿啊,取得一点成绩可千万不能骄傲,不然要落后的,一定要再多多加油呀!”说着把获奖证书递还了给我,怜爱地摸着我头。我仰视着妈妈,又看到了她的眼睛,看到了那兴奋后面的赞许,还有那更多更多的期待。

妈妈的眼神,是我永不止步的、不断攀登的一座高山。

青春期女孩的心灵是脆弱的,她常常有很多心事向父母倾诉,很多时候,父母不需要跟她讲述太过深奥的人生大道理。只要用充满鼓舞的眼神看着她,就能帮她找回自信,她就像有了动力一样,会坚定地勇往直前。正如著名作家周国平所说:“父母的眼神对孩子的成长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打个不太确切的比方,即使是小动物,生长在昏暗的灯光下或明朗的阳光下,也会造就截然不同的品性。对孩子来说,父母的眼神是最经常笼罩他们的一种光线,他们往往是借之感受世界的明暗和自己生命的强弱的。”

亲切、和蔼、信任、期待、赞许、责备,有时一个眼神真的比一篇长篇大论更能让青春期女孩接受。家长要学会用眼神温暖女孩的心灵,表达对女孩的关切。让女孩感觉到父母在与她一起分享心事,不仅愿意听她诉说,还能在心灵上与她沟通,给她支持与鼓励。

用微笑拨动女孩的心弦

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之一就是微笑。在教育中,微笑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有一个教育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将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两组,给每组学生配备一个老师。一组的学生每天和一个喜欢微笑的老师在一起,另一组的学生每天和一个喜欢板着脸的老师在一起。一个月后,教育学家让这两组孩子每人画一幅画。和爱笑老师在一起的学生,他们的画内容是积极向上的,颜色特别鲜明,而且特别生动;和板着脸的老师在一起的学生,他们的画内容明显不生动,整张画看起来很呆板,颜色使用也不是很丰富。

没有孩子会喜欢看到一张冰冷的脸,也没有孩子希望自己的微笑换来的是父母的木讷。女孩的心思细腻,她很会观察父母的表情。她能从父母的表情中推测父母的内心想法。她总会在父母高兴的时候与父母交流想法,说说心里话。一旦父母板着脸,尽管女孩有话要对父母说,但她仍然会默默回到自己的房间。

父母要摆脱冷面孔教育。当青春期女孩发生行为错误、性格偏执等情况时,父母对她进行严肃的批评,这时,家长的“冷面孔”是必要的。这种做法产生的威慑力,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效应。但是,冷面教育不可滥用,更不可让“冷面孔”成为习惯。如果父母经常摆出一副“师道尊严”的样子,而从不轻易给孩子笑脸时间一长,女孩就会养成孤僻、内向的性格,甚至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

有一个这样的例子。有一位父亲对他的女儿要求很高,从来不给女儿好脸色。即使女儿取得了好成绩,也得不到父亲的微笑和鼓励,似乎怎么做都不能令父亲满意。这让女儿怀有一种负罪感,她总觉得自己对不起父亲,总觉得自己不行,于是便产生极度的自卑、自责的心理,认为自己永远达不到父亲的要求。这种情绪一直伴随她到大学,使她逐渐形成一种偏执的性格。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上,她都有一种挫折感,有很长一段时间,她都想轻生。

教育专家认为,父母经常对孩子板着脸,会导致孩子不愿意与父母沟通,进而导致亲子关系时常处于紧张、矛盾中。所以,父母要经常运用微笑这个天然的润滑剂,用微笑多欣赏孩子,以消除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以便于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

前段时间,周洁发觉女儿的话变少了,即使偶尔说话,声音也很轻。正当周洁困惑不解时,女儿的一篇作文深深地打动了她的心,那是一篇《某某,我想对您说》的命题作文,是她在打扫女儿房间时发现的。

女儿在作文中写道:“自从我上了中学以后,妈妈就不像以前那么和蔼可亲了。比如,她让我背课文时,特别严肃,我特别紧张,背熟的文章都会忘。每当这时,她就会摇摇头,眉宇间充满了失望。现在,我一背课文,脑袋里就会浮现妈妈那张严肃的脸,就什么也背不下去……以前,妈妈不是这样的,她总是对我微笑……妈妈,您笑起来很好看,我最喜欢看您笑的样子了,可是您太吝啬了……妈妈,笑一笑吧,我有很多话想跟您说……”看着女儿的一句句肺腑之言,周洁的心跳逐渐加快,她的脸上热得滚烫,手心却冒着冷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