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如何说,青春期女孩才会听如何听,青春期女孩才会说
26579400000032

第32章 无声听心事,用肢体语言表达对女孩的爱(3)

研究显示,拥抱孩子是父母借着身体的接触告诉孩子:“不管什么时候,不管你犯了多大的错误,我们永远爱你。”婴儿期缺乏拥抱,孩子爱哭、易生病,情绪易烦躁。就算渐渐长大,独立后,孩子仍然需要这种身体的“支持”。心理学家彼得·古帕斯给父母的忠告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情感渐趋外向,他们非常需要父母的拥抱。

有的父母在工作忙,或是心情不好时,非但不拥抱孩子,甚至会说:“烦死了,一天到晚老是缠着我,抱什么抱,你都多大了?”有的家长更是宁可整天抱着一只宠物狗,也不愿意拥抱一下自己的孩子。

某报纸曾登过这样一则新闻。一个12岁的女孩,经常偷偷地把母亲的一条宠物狗放走,母亲不惜重金找狗,狗接二连三地走失又回来。后来,女孩终于受不了了,她在家公开宣称:在这个家,有狗无她,有她无狗。在父母的再三追问下,女孩哭诉道:“妈妈一天到晚只是抱狗,从不关心我的学习,不听我说话,更不会抱我一下。我特别嫉妒狗,它夺走了我的母爱。”这位母亲听后,改变了对待女儿的态度。

拥抱不是一个小小的动作,它是父母流露的一种情感、一种温暖、一种和谐,是父母对孩子的很重要的精神鼓励。经常被父母拥抱的孩子,心灵上会有种莫名的、特殊的、甜丝丝的欣慰、温馨和幸福。

英国的一个小镇上有一家孤儿院,教育家斯宾塞先生很喜欢到这家孤儿院去看望那些孩子。不久前,孤儿院的孩子得了一种奇怪的病。他们目光呆滞、食欲不振,没有兴趣到游艺室玩,偶尔还发出长长的叹息。院长十分紧张,请来镇上最有名的医生奥尼尔大夫,但奥尼尔也没有办法。院长想到了斯宾塞先生,让他去试一试。

斯宾塞先生观察了一个下午,孩子们的沉闷让他揪心。突然,他想到一个办法,他决定从镇上的学校请来一些十几岁的女孩和这些孩子们一起玩耍。这些女孩的到来使孤儿院变得生机勃勃。她们大声地笑、闹,把那些孤儿抱起来。就这样,她们每天下午都在孤儿院待半个多小时,周末的时间更长些。不久,奇迹发生了,孤儿院的孩子们活跃起来,他们的眼睛发亮,胃口很好,生活得很有活力,身体也明显地好转起来。

孤儿院中一群失去父母的孩子,失去了拥抱,就像阳光下的雏菊缺少水分,渐渐地就枯萎了。斯宾塞先生认识到这一点,对症下药,请了很多女孩到孤儿院,拥抱、触摸,滋润了孩子们的心灵,重新点燃了他们对生活的信心。

美国教育家老卡尔·威特说过:“我认为,沟通是一种艺术,有关的时间、地点、环境和方式都要考虑到。比如说,孩子有时候希望在心理和情感上保留一些自己的空间或者他感情波动很大,非常需要安慰。在这些时候,我会拥抱、抚摸孩子,传达给他沉默而温暖的信号。”父母经常拥抱孩子,一个小小的动作,会让亲子间产生很多美好的感情。

一位母亲在自己的教育手记中写道:“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感受最深刻的是,父母几乎从没有拥抱过我,也很少理解、接纳我的情绪情感。他们一方面忙于赚钱养家,另一方面也担心这样做会宠坏我。如果我有些什么烦恼,想向母亲倾诉时,母亲就会说‘有吃有穿,还烦什么,哭什么’,‘不要哭,哭得我心烦’。所以,小时候,我对父母的感情除了本能上的联结与亲近,更多的是惧怕与疏远,表面上听从但背地里反抗又说谎,自己的烦恼不向父母交流。大一点后,我就公然反抗父母的权威。虽然我知道父母的教导是人生智慧的结晶,对我的成长很重要。但是,我觉得自己得不到理解与接纳,就弃绝了他们的引导与帮助,因此也吃了许多苦头。所以,当我做了母亲后,我常将心比心,经常拥抱自己的女儿,接纳她各种情绪的表达。我感觉到,当女儿内心被爱的需要得到满足时,她反而更顺从我的教导与帮助。”

拥抱这种“体态语言”所表达的情感是相当丰富,在倾听女孩诉说时,拥抱比言辞有更明确的含义,更动人心魄的力量。比如:女孩考进了年级前3名,当她兴奋地向父母宣布这个消息时,父母给她一个拥抱,就传达了“你的努力没有白费,考得不错”的意思;女孩要参加歌唱比赛,但她信心不足,向父母倾诉心中的不安时,父母给她一个拥抱,就传达了“我们相信你,你有勇气参加比赛,我们为你感到骄傲”的意思;女孩不小心打破了花瓶,怯怯地向父母承认错误时,父母给她一个拥抱,就传达了“能勇敢地承认错误就是好孩子,我们依然爱你”的意思。

另外,心理学家发现,拥抱可以让孩子的心态更健康、更有活力,经常与父母拥抱的孩子心理素质明显高于与父母关系紧张的孩子。当父母张开双臂拥抱女孩时,她在父母的臂弯里感受到的是爸爸妈妈的体温。这能给女孩带来了极大的力量,让她感到自己无论做什么,都有父母作为坚强的后盾。这样的女孩胆子很大,遇到挫折时也不会感到孤独,她会越挫越勇。所以,父母不要吝啬情感表达,多给女孩一些拥抱,让她感受和享受来自父母的安全感与无条件的爱。

经常亲吻女孩

吻赋予嘴唇特殊的传情达意的功能,因为唇黏膜富有敏感的神经末梢,所以,吻能产生触觉美感。吻有接吻和亲吻之分,两者之间有本质的不同。接吻往往只限于情侣或夫妻之间,是指两个人口对口的接触。亲吻是指用嘴去吻对方的额头、脸颊、鼻尖、颈及手背等身体部位。

亲吻对女孩来说,包含了一层很深的意义。父母的亲吻是有效的安慰剂。小时候,当女孩摔痛哭闹时,如果父母在痛处吻一下,女孩便会很快安静下来,这一吻可以立刻减轻或解除女孩的痛苦。父母的吻为何有如此奇妙的作用?有专家认为,可能是父母的吻能使孩子体内产生大量的吗啡,它既可减少痛感又能增加机体的快感,从而使女孩的疼痛减轻。

某杂志曾刊登了这样一个故事。写的是妈妈问女儿想要的圣诞礼物,女儿的回答是“槲寄生”,这是一种植物,通常可作为圣诞装饰物,而它代表的意义是——亲吻。母亲觉得诧异,为什么女儿有这个要求?再一问,女儿的回答是:“妈妈好久没有亲我了。”

中国人对肌肤的接触向来较保守,不像西方人将拥抱、亲吻视为表达情感的必要动作,所以包括对亲子的关系上总是显得很严肃、亲密感不足。中国的孩子和美国的孩子相比,得到的亲吻也少得多。一般到了10岁左右,就很少有父母再亲吻他们了。特别是女孩,由于身体发育和传统习俗的影响,得到的亲吻就更少了。

有些父母认为和孩子亲热,不给点脸色,会有失家长的威严,难以管教好孩子。也有些父母认为同孩子亲吻太西方化了。其实,真正会爱孩子的父母是随时都能够亲近的。父母不应小视经常亲吻自己孩子这个举动,这个传递亲情的特殊语言留给女孩的是一份慰藉、一份温馨、一份力量、一份鼓舞。在这些爱的熏陶和滋润下,不仅能让女孩心满意足,而且还有利于女孩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在某种程度上,亲亲女孩的举动要胜过苦口婆心的劝说和棍棒打骂教育。因此,父母要学会亲吻女孩。

如果父母患病,最好不要亲吻女孩。因为青春期女孩免疫力和抗病力不强,而父母亲吻女孩是将口唇同女孩的面部亲密接触,很可能会使女孩传染上父母正在患的疾病。一般来说,如果父母患下列几种病时,千万不要随便亲吻女孩。

1.感冒

不论是哪种类型的感冒,病人鼻咽部都寄生有细菌或病毒,可通过亲吻传染。

2.扁桃体炎

扁桃体炎人的咽喉区平时寄生有多种细菌,当咽喉遭遇葡萄球菌、链球菌等病菌感染时,吻女孩可能会让她患上此病。

3.结膜炎

流行性眼结膜炎病人的眼分泌物或泪液均存在病毒或病菌,会传染孩子。

4.口腔疾病

牙龈炎、牙髓炎、龋齿等均为常见口腔病,大都因口腔不洁,病原微生物在口腔中繁殖,亲吻时,会传染给孩子。

5.皮疹

父母一旦发现自己身上出现星星点点的皮疹,就应警惕是否是麻疹发作。因为许多家长小时候没有得过麻疹,所以本身是麻疹的好发人群。麻疹患者是此病唯一的传染源,病毒存在于眼结膜、鼻、口、咽和气管等分泌物中,能通过口腔飞沫传播。而孩子本身就是麻疹的易感人群,亲吻很容易传染此病。

用心理暗示滋润女孩的心灵

心理暗示是一种无声的提示,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对青春期女孩影响最大的心理暗示就是体态、手势、表情。适当的体态、手势、表情能对青春期女孩起到教育作用,影响女孩的心理成熟程度。

如果青春期女孩的心理发育正常,那么,对家长的形态、手势、表情,她一般都能够理解。例如:如果女孩爱插话,父母撅撅嘴;女孩做小动作,家长招招手;女孩做作业时打瞌睡,父母敲敲桌子等。一般来说,父母与青春期女孩沟通时常用的心理暗示方法有表情暗示、动作暗示等。

1.表情暗示

表情是人的心灵和内在情感的直接表现。父母的表情能传达多种信息,比如肯定、同意、可以、不能、不该等,从而形成刺激,使青春期女孩的心理作出反应。家长可借助表情给青春期女孩积极的暗示教育。比如:女孩独立完成一件难度很高的事情,向你讲述这件得意的事情时,你对她赞许地点一点头,给她赞赏、肯定的眼神,让女孩体会到成功的愉悦;当女孩遇到挫折,向你诉说心中的烦闷时,你给女孩鼓励、安慰、爱抚的目光,就能让女孩感受到勇气和力量。这些饱含情感和爱的积极的心理暗示,能对女孩的健康成长产生很大的影响。

黄香有一个毛病,就是说话时,双腿总是不停地抖动,妈妈说过她好几次,她总是改不掉。一次,妈妈带她去同事家做客。在去的路上,妈妈反复给她讲做客礼仪,特意强调,说话时不要抖腿,黄香答应了。吃过饭后,大家坐在一起聊天。黄香高兴地讲起学校里的趣事,说道激动处时,她的声音大了起来,还不自觉地抖起了腿。妈妈用眼神示意她,她也没有发觉。于是,妈妈猛地皱起眉头,黄香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她停止了抖腿,声音也降低了不少。

2.动作暗示

动作暗示就是父母用体态语言将自己的想法表露出来,从而教育青春期女孩。比如:父母辅导女孩做作业时,发现女孩的坐姿不正,就可以面对女孩做几个挺胸的动作,并书写一两个字,让女孩接受这些暗号,她就会学着做出反应。

青春期女孩需要父母的爱和注意,特别是父母常常口头上赞许和鼓励她的正确行为,或亲亲她、拍拍她、搂搂她,这些动作暗示表达了父母对她的感情和鼓励,从而建立她的自信。

晚上9点多了,雪梅还在滔滔不绝地跟爸爸讲她对一些历史人物的看法。爸爸工作了一天,此时已经睡眼迷离了。妈妈看到后,一言不发。她走进雪梅的房间,把床上的被子铺开,还对着雪梅打了个哈欠。无声的动作暗示提醒了雪梅,雪梅马上停止了“演讲”,并催促爸爸回房间休息。

心理暗示用得好,就像细雨,悄悄滋润着女孩的心灵。这对培养青春期女孩规范的举止、优良的品性、良好的习惯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父母在使用心理暗示时,要注意以下两点问题。

1.心理暗示不能是夸张和人为地掩饰缺点

有时,来自父母的心理暗示,常常会有夸大和期望的成分。对孩子明显的缺点也大加赞赏,会养成孩子在品质上的一些坏习惯。比如,如果女孩拿了妈妈的钱买零食吃,妈妈知道后不但不批评,而且还微笑着拍拍女儿的肩膀,表达“我家女儿会花钱了,知道钱重要了”的赞赏之意。这样的暗示,与消极的暗示所带来的坏处一样。

2.心理暗示要能引起女孩身心的愉悦

心理暗示的关键在于让青春期女孩有积极的心理体验,特别是在她表现不够好的时候。虽然女孩的心理还不够成熟,但她也会产生内疚、自责的情绪。如果爸爸妈妈只是一味地用消极的心理暗示,批评和指责她。那么,等到下次再出现类似的情况时,女孩就会失去信心和耐心。长此以往,会让她形成自我否定的思维定式。

当青春期女孩确实在某些方面做得不够好,父母应该避免用类似的心理暗示:用冷漠的眼神看着女孩;紧握双拳,愤怒地瞪孩子等。因为这很容易给女孩造成一种差和无能的暗示,特别它是来自女孩所尊敬的父母时,就会导致女孩出现挫折感。父母不妨用这样的心理暗示:面带微笑地点点头,表达“你能承认错误,我很高兴”的意思;拥抱一下女孩,表达“我相信你下次会做得很好”的意思。这样积极的心理暗示能引起青春期女孩身心的愉悦。

简而言之,父母在与青春期女孩沟通交流的时候,要给女孩积极、正确的心理暗示,多让她体验积极的情绪情感。这样,她就会形成既切合实际情况,又不失积极性的自我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