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如何说,青春期女孩才会听如何听,青春期女孩才会说
26579400000006

第6章 耐心说引导话,让女孩健康成长(1)

青春期女孩正处于过渡阶段,很多性格品质、行为习惯都会在这一时期定型。处于这个时期的女孩犹如在激流中前行,需要航标的指引,需要经验丰富的领路人,父母就最佳人选。父母要多用关爱的语言引导女孩,为她指点迷津,她才会更加听话。

女孩养成好习惯需要父母的督促

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可以主宰女孩的一生。成功教育从习惯养成开始。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学会做人。习惯是女孩存放在神经系统的资本,女孩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养成一种坏习惯,一辈子都偿还不清它的债务。

习惯是一个人应对一种情景的自动反应。它分为三个层面,分别是行为习惯(如言谈举止、待人接物)、情感习惯(如乐于挑战、助人为乐)、思考习惯(如从积极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女孩良好习惯的关键期有两个,一个是0至6岁,因为在这个时候,女孩处于“模仿学习”的阶段。另一个就是青春期,因为这个时候,女孩处于过渡阶段,很多行为习惯开始改变,父母适时引导,女孩的习惯就会向好的方向发展。那么,父母应如何引导青春期女孩养成好习惯呢?

1.父母要放手

女孩好习惯的养成需要父母走出爱的误区。独立承担困难与挫折是女孩形成良好意志品质与行为准则的必由之路,而过分呵护就会剥夺女孩的这个机会。父母退一步,女孩才会进一步,这是成长的自然法则。

一位出差在外的父亲,因为女儿习惯了每天有人叫醒才起床,不得不定点给家打电话完成“任务”,否则,女儿很有可能上学迟到。另一位父亲无需坐班,他眼睁睁看着女儿在闹钟响过依然沉睡,一直睡到两节课过后自然醒来,面对女儿的惊慌失措,父亲平静地告诉她:“自己的问题就得靠自己解决。”这个女孩从此再没有迟到过,也没有将自己的事“分摊”给家长。

2.制定培养目标

父母可以根据女孩的实际情况,制定培养目标。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不一样,有的孩子做事拖拉、磨蹭;有的孩子没有良好的作息时间观念;还有的孩子卫生习惯不好。家长要根据女孩的具体情况,让女孩充分参与,跟她一起确定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比如,父母可以坐下来和女孩一起商量:“你需不需要培养这个习惯?”,“你愿不愿意培养这个习惯?”等。

青春期女孩都有选择的意愿,父母要尊重女孩的选择权,与她一起商定,让她提出方案,如培养说话算话的习惯,培养按时起床的习惯等等。这样,方案也更容易实施。

3.用正面的说法引导女孩

很多家长在培养女孩的好习惯时,喜欢说“不”,如不许拖拉、不许啰嗦等。其实,家长不如用正向的说法引导女孩,用提倡性的、倡导性的说法,而不用限制性的、制止性的说法。

4.利用女孩的兴趣、欲望诱导她形成好习惯

孩子的想法其实很简单,做事情是凭一种欲望,家长完全可以通过满足女孩看似没有道理的欲望,来培养女孩的好习惯,改正不良习惯。比如,女孩做作业总是拖拖拉拉,半天做不完,10分钟的作业,她边玩边写磨蹭一个小时。催促一下写一点,不催促就又玩别的东西去了。面对这种情况,父母可以抓住女孩的某种兴趣或欲望,督促她完成作业后,满足她。

5.“热反应”和“冷处理”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对不经意出现的某种行为给予表扬、鼓励等正强化,就可以使这种行为反复出现,以致内化为习惯。相反,如果对某种不经意出现的行为予以否定、批评等负强化,就会使这些行为逐渐消除。

杨先生在培养女儿行为习惯的过程中,很擅长运用这些心理学知识。每当女儿做出符合他期待的好行为时,他就会及时地用竖起大拇指或鼓掌,表示他的赞赏,女儿会高兴地重复那种行为直至成为习惯;每当女儿做出“坏行为”时,他则会采取冷处理、不理睬的办法,让她自讨没趣,久而久之,这种坏行为就淡化了。

有的家长会抱怨孩子有这种那种坏习惯,杨先生的妻子就是这类人。看到女儿摔东西,杨太太就反应很强烈地对杨先生说女儿的脾气很大。每到这个时候,杨先生都要叮嘱妻子不要反应过激,因为对孩子来说,行为是无所谓好坏的,只有是否有效之分。

有时候,女孩摔东西,并不是要刻意搞破坏,而是她的某个要求没有被满足或者感觉自己被忽视了,想借以引起父母的注意而已。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父母真的注意到她、满足她或者反应很激烈,下次碰到类似的情况,她还会选择这种摔东西的表达方式。相反,如果父母对这种行为不理不睬,则可能让她感觉自己在做无用功,久而久之,就不大会用这种方式达到目的了。

6.父母要常检查、勤督促

好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经过长期训练逐步形成的。它需要一个反复的过程,既要有孩子持之以恒的毅力,也要有家长的长期监督。家长适时的督促提醒,是孩子良好习惯养成的不可替代的教育力量。

一个叫小爽的女孩,由于父母工作忙,没时间管她,每天放学回家后,进家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看电视。她已经养成了这个习惯,不看心里就特别难受,学习成绩下滑,还成了近视眼。

妈妈发现小爽的情况后,就与小爽共同商量,制定了每日的生活安排表,然后请奶奶负责监督小爽按计划表去做。过了一个月,小爽在奶奶的监督提醒下,渐渐改掉了不良习惯,到家后不再把看电视放在第一位,生活有了规律,学习成绩也开始上升了。

在女孩自制力不强的情况下,让她执行计划就需要家长的适时督促,从而促进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7.给女孩创造“巩固”习惯的机会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习得一种知识之后,如果不及时巩固,则很容易随着时间推移遗忘,知识如此,行为亦然。当然,相对于知识,行为一旦习得,遗忘的速度要慢得多,但对以短时记忆为主的孩子来说,适当的巩固仍然是必要的。比如,女孩昨天刚刚学会洗衣服,今天父母就可以告诉她洗换下的脏校服,这样,就能尽快地让她将洗衣服这种行为内化为“个体无意识”的好习惯。

指导女孩树立远大目标

所谓目标,也就是理想。什么是理想?是不是只有立志成为科学家、文学家等,才叫理想呢?其实不然,这种理解是片面的。想要做一个有作为的人,这是一种理想;想要成为一个孝顺的孩子,这是一种理想;想要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庭,这也是一种理想。总之,人能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做一个自尊、自立、自强的人,这些都是理想。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没有伟大的愿望,就没有伟大的天才。”理想也是孩子的天性,每个女孩都有自己的理想,多彩的理想是孩子的宝贵财富。事实证明,人的任何一项成功都是从理想开始的。理想有多大,人就能走多远。所以,人的一生能获得多大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少年时代的目标有多大。

青春期是女孩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此时,如果父母指导女孩确立人生目标,理想就会成她前进的动力。这往往能激发她创造的热情,更易让她获得成功。因此,父母不要抹杀女孩的理想,要培养和引导女孩敢于提出理想、树立目标。让她展开理想的双翼,自由地翱翔在理想的天空。那么,父母该怎样指导女孩树立人生目标呢?

1.指导女孩将兴趣、特长转化为理想

女孩的人生目标必须建立在兴趣之上,这样,她才愿意终身为之奋斗、付出。所以,父母在指导女孩设立人生目标时,要先发掘出女孩的兴趣及特长。

2.让女孩树立符合社会的需要和个人实际的目标

青春期女孩喜欢幻想和憧憬,目标往往不切实际,好高骛远。作为家长,一方面要保护女孩的好奇心,不能冷嘲热讽;另一方面,要指导女孩认识自己。父母可以让女孩在一张纸上列出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认真地和她一起分析,找到切合实际的目标。

此外,家长也不能对女孩的要求过高,必须因材施教。女孩想要成为科学家、明星固然很好,而且有的女孩通过努力的确能够做到。但是,毕竟大多数女孩都是平凡的人,将来要面对的是平凡的人生和普通的职业。过高的理想往往不切实际。因此,对孩子和家长而言,平和的心态更为重要,只要孩子能够成为一个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就可以了。

3.告诉女孩树立专一的目标

有明确、专一的目标有利于女孩的进步。因为任何人的时间、智力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心无二用”。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同时思考两个或两个以上问题时,思维效率就会大大降低。

有个青年苦恼地对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说:“我爱科学、文学、音乐、美术,我用全部力量投入学习,结果却收效甚微。”法布尔掏出一块放大镜,对青年说:“把你的精力集中到一个焦点上试试,就像这块透镜一样。”家长也要这样指导女孩,告诉她目标必须专一。

女孩的兴趣广泛并不是坏事,但是如果同一时间学习的项目太多,目标不明确,就顾此失彼,照顾不过来了。乐曲有主旋律,学习也要有中心,千万不要三心二意,这山望着那山高。

进入中学后,燕妮的兴趣变得很广泛,一会儿想学唱歌,说长大要当歌唱家;一会儿又想去学跳舞,说以后当舞蹈家;看见画画好,又想去学画画。让父母很操心。一年下来,燕妮在几个兴趣班上的表现都只是平平。妈妈意识到这样毫无目标地东学西学,只会浪费时间,觉得该让女儿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这样,她学习的目的性和积极性都会增强。

妈妈让燕妮自己分析自己最喜欢做什么,最想在哪方面做出点成绩。这时的燕妮才发现,自己原来并不想把唱歌和跳舞和画画作为人生目标,而更喜欢当一名救死扶伤的好医生。

为了让燕妮不再随便更改自己的理想,妈妈告诉她,目标要专一,不能随便更改,还将她的理想写下来,贴在了她卧室的墙上。从那之后,当医生成了燕妮的理想,她减少了去兴趣班的时间,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学习上,学习成绩也不断提高。妈妈相信,在人生目标的指引下,燕妮会更加优秀。

4.引导女孩将人生目标阶段化、细节化

心理学家经研究发现,人在整个事情刚刚开始时和即将结束时,最能集中精力和注意力。于是,心理学家提出一个避免做事半途而废的方法,就是将一个大目标分解成几个小目标,将一个大任务分解成一串小任务。这样,就大大增加了开始和结束的次数,人做事时能切实感到自己在逐步前进,逐渐靠近大目标。

父母要指导女孩将目标阶段化、细节化,使她的整个人生目标更具有实际操作性。

刚上初中的小韵的理想是当外交官,她给自己定下的人生目标是精通英语、法语、德语。要实现这个目标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她要一步一步地攻克语言难关。爸爸告诉她先攻英语,在初、高中6年学完所有常用词汇,能够正常阅读报刊、杂志。大学阶段再开始选修法语、德语。听了爸爸的指导后,小韵将每天需要学习的词汇和句型都量化下来,订好每天的学习计划。

3年来,她每天都坚持完成学习计划,英语水平一天天提高。初中毕业时,她可以熟练看外文书报、听英文广播了。暑假时,在爸爸的指导下,她详细规划好了高中3年的学习计划。

5.督促女孩朝目标前进

孩子毕竟是孩子,自我管理能力、约束能力都弱于成人。女孩在追求人生目标的途中,离不开父母的监督、提醒。父母要时刻关注女孩实现目标的情况,督促她认真执行每一个近期目标。只有不断地前进,才能让她最终实现大目标。

经常向女孩灌输礼仪知识

礼节和礼貌,是女孩最起码的教养。所以,很多父母也都十分注重对女孩的礼仪教育。  可是,有的父母采用的是强制手段。当女孩有不礼貌的行为时,父母会粗暴地教育她,比如:“你怎么没对叔叔说谢谢!”性格顺从的女孩,大多不会向父母询问“为什么要这样做”,她们会直接选择遵从父母的意愿。

表面看来,在父母的严格约束和管束下,女孩的确渐渐学会了礼貌。可实际上,在她的内心深处,她并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懂礼貌,礼貌待人究竟有什么好处。

很多事实证明,那些在父母粗鲁、强迫的教育下学会礼貌的青春期女孩,往往在长大成人后会产生叛逆心理,故意说脏话、不讲礼貌。在她们看来,讲礼貌更多是父母对自己的一种要求和需要,而并非一定要去遵守的做人准则。

任何强制女孩学会礼貌的行为,都终将是毫无成效的。所谓的礼仪教育,应当是如春风化雨一般,深入女孩的内心世界,让她学会体味他人的情感、懂得感恩,这才是正确而有效的礼貌教育。具体来说,父母可以这样引导女孩,将她培养成一个知书达礼的淑女。

1.告诉女孩一些基本的礼仪常识

有的女孩不懂礼貌,不是她们内心不尊重别人,而是她们不知道该怎么尊重,不知道怎样才叫尊重。比如到别人家里做客,有的女孩就觉得应该同在家里一样,可以随随便便,其实,应该有所区别,至于区别在哪里,她们并不懂。比如:不要穿拖鞋和背心,衣着尽可能整洁大方;与人握手,不能戴着手套等。

我国古代的某些礼仪规范当中,有许多是值得父母借鉴的,比如:站如松、坐如钟;与人说话,要目不斜视;女孩说话要轻声细语,不能咋咋呼呼等。如果父母不告诉女孩,她自然就不会懂。因此,父母要经常向女孩灌输礼仪知识,及时提醒她,让她坐有坐相,站有站相。

2.温和、耐心地讲解

让女孩学礼貌,不要强迫。女孩正处于青春期,有自己的个性,甚至有些叛逆。如果在女孩没有礼貌的时候强迫她,比如有客人来家里,女孩躲着不叫人,父母就拉着她,拼命地让她向客人问好,结果以女孩大发脾气而告终。这样,非但达不到目的,还会产生反作用。

女孩不肯听父母的话,不向客人问好,可能有很多原因,也许是害羞,也许是不明白为什么要跟客人打招呼。如果女孩就是不肯说话,父母可以暂时放弃,等到她平静以后,再告诉她:“这是应有的礼貌。你去别人的家里,是不是也希望人家能够热情欢迎你?”让女孩设身处地地想一想,有助于她的理解礼仪知识。

张风在商界中小有名气,有很多朋友。有一次,张风在一家酒店宴请一位远道而来的朋友,他把十多岁的女儿也带去作陪。女儿吃饭时,还算有礼貌,守规矩。当她吃完饭,就嘟囔着想先回家。张风听到后,没有大声制止,他悄悄地告诉女儿不能急着回家。

事后,张风对女儿说:“我们家请客,就是说我们全家人都是主人,你也是主人。主人比客人先走,那是对客人不尊敬。就好像嫌人家吃得多,这很不好。”女儿听了,很懂事地点点头。

3.提高使用“敬语”的次数

父母带女儿在外交际时,常常十分注意提醒和鼓励女孩使用敬语,如“请”、“谢谢”、“对不起”等最常见的礼貌用语。而回家之后,很多父母却放松了对女孩的要求,认为在家里使用不使用敬语是无所谓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