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先进技术的其他优秀文明成果,引进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人们决不能依赖引进。因为创新所包含的那些比较深刻的东西,特别是人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无法“盗版”,无法“复制”、无法“克隆”、无法购买的。日本经济自1990年以来一直低迷,其根本原因就是当它必须自己创新才能够有所进步时,它就无所适从,迷失了方向。历史经验表明,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断前进,就像中国古人所说的那样:“变则通,通则久”。
国家是如此,我们做人和办事,也是如此,只有拥有与时俱进,创新思维,我们才能够成功地解决一些棘手的事情,获得相应的成功。
5.叔孙通&创新就是根据情况变通
叔孙通(出生日期不祥):汉代初期薛国(今滕州)人。秦朝末期,叔孙通参加了项梁的起义军。公元前205年,汉高祖二年,叔孙通在彭城率领儒生弟子大约百余人归顺高祖刘邦。叔孙通为人机警聪明,能言善辩,很会审时度势,因而得到高祖刘邦的器重。叔孙通看到刘邦为群臣无礼而担忧,于是召集众儒生,参照周朝和秦朝的礼仪,又结合汉初的实际情况,成功制定了汉代的朝仪。在孝文帝时,叔孙通出任奉常,又制定了宗庙仪法。叔孙通不仅帮助刘邦整顿了朝纲,而且根据当时形势需要,他制定了一套适合的政治礼仪制度。叔孙通为汉代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因此受到司马迁等的高度评价,司马迁称叔孙通为“汉家儒宗”。
公元前201年,也即是高祖二年,刘邦一统天下后,叔孙通最初穿雅洁的儒士服去见汉王刘邦,没想到高祖刘邦十分厌恶他这种打扮。于是叔孙通立即更换服装,穿着短衣,浑身上下是楚国的打扮。刘邦见了十分喜欢,决定留用叔孙通。
当时叔孙通教百余人儒生弟子,他每天只讲过去的强盗、壮士、下客如何升官发财等故事。那些儒生们于是纷纷抱怨无趣。叔孙通听到后说:“你们且毋发牢骚,难道你们喜欢打仗吗?你们等着看我的吧,你们不要着急。”
刘邦一伙人,过去都是一些县乡小吏或是贩夫走卒,刘邦就是一个小亭长,他最得意的三大“人杰”,萧何是一个县吏,韩信是一个游民,只有张良一人是贵族子弟,他手下的那些将士,大多是一些屠夫、鼓吹手之类的市井人物。因此,汉朝初建时,没有什么规矩,群臣相聚,饮酒争功,狂呼乱叫,拔剑击柱,整日混乱不堪。刘邦对此事,也是忧虑有加,叔孙通把这一切都看在了眼里。
于是,叔孙通和他的儒生杂采古礼和秦朝的制度,制定了一套简单易行的汉代礼仪,并建议刘邦试着采用。
刘邦担心的问道:“这容易执行吗?”并要求叔孙通把他的儒生叫来演示一遍。
叔孙通那一套礼仪,大体上就是有一个传令官喊一下,再由一个司令官引导一下,排列是分个文武,分个先后。至于穿什么衣服,步子怎么走手怎么放,几蹲几叩头之类的就没有那么严格了。刘邦一看,十分满意。
后来准备上朝的文武百官按照官职大小,在上朝的皇宫门外排队候着。宫门外竖着五颜六色的旗帜,雄壮威武的卫兵们手执刀枪斧钺分列两旁。
接着文物百官上朝。先是传令官发出号今后,大臣们肃穆恭敬地顺序快步上殿,然后跪拜齐呼:“吾皇万岁万万岁!”汉高祖见了这等威严和气派,于是情不自禁地说:“我今天才知道做皇帝的滋味,才知道读书人的用处!”
汉高祖刘邦一高兴,当即任命叔孙通为当朝的太常,并赏赐他黄金五百两,还有追随叔孙通的百余儒生也都相应地受到赏赐或提拔。
叔孙通是儒生,而儒生在礼仪方面的讲究是非常之多的,有所谓“礼仪三千,威仪八百”之说,要学会这些东西,没有几年,十几年工夫,根本就不可能。然而叔孙通却根据形势的变化,改变自己的行为,改革教学内容,并制定出合乎时宜的礼仪,可以称当上是当时的一个改革家。
类似的例子说明,依据客观条件变化,利用思维的灵活性,可以适应各种不同的情况,做出相应的举措,才是我们做人办事的明智之举。反之,也就成了人们常说的“腐儒”了。
的确,时代在改变,我们的制度也在相应的改变和完善,具体到我们日常的社交办事,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事件,灵活机动地应对才是。
人贵在具有创新思维。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只有通过创新,才能为人类做出自身的贡献,才能体会到享受人生的最大乐趣,并刺激、激励周围的人们以更大的热情去积极从事创造性的活动,使我们的事业获得更大的成功,实现人生更大的自我价值。创新和事业是密不可分的,创新是力量,是自由,是事业成功的源泉。创新是一个点子,一种方法。在工作中,老板规定的任务,你是否每天重复别人老一套的方式去做?为什么不鼓起勇气,大胆创新,想出一个奇妙的好点子,更快、更迅速、更好地完成任务呢?要想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别人不能获得的成功,就必须有创新的意识和追求卓越的精神。
作为员工,在工作中要培养创新思维,必须具备三种能力:
1.独立思考的能力。
只有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才能在工作中独当一面。独立思考是一个人成功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心理品质。只有做一个具有创造性的人,才能在所进行的创造中获得无穷的乐趣。一位学者指出:“人们只有在好奇的引导下,才会去探索被表面所遮盖的事物的本来面貌。”好奇,是创造的基础、动力。创造性思维构想的事物犹如火花般闪现一瞬,稍纵即逝。这种稍纵即逝的思维的火花就是灵感。所以我们在工作中一旦发现有利于事业发展的意念、灵感,就要赶快抓住。
2.独立工作的能力。
当老板不在公司时,员工要自动遵守秩序,强化自律,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去追求,执着地前进。
3.敢于行动的能力。
具有创造性的员工,绝不会仅仅是个空想者。如果你拥有了创新的观点,必须立刻付诸行动。马上去做,放手去做,你就会有力量,就会克服眼前的困难,克服恐惧,达到全新的境界。
中国古代有个故事,许多人把它当寓言来读,或者当笑话来读,这就是对我们仍有启示意义的故事:“刻舟求剑”
古代楚国有一个人,成串渡河时不小心将自己的宝剑掉到了河里,于是有人叫他赶快去打捞,他却不慌不忙地在船上做记号。等船到了河对岸,他便顺着记号跳进水里,去寻找自己的剑。人们告诉他:虽然你刻的记号没有改变,但船的位置却在改变,你这样怎么能寻到宝剑呢?
读完这个故事,人都觉得楚人可笑,事实上日常生活中,我们的确或多或少地犯着类似的错误。
6.达尔文&培养“文明青年”的教训
达尔文(1809-1882):全名是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机能心理学的理论先驱。《物种起源》是达尔文进化论的代表作。他出生于英国施鲁斯伯里镇的一个医生家庭,后因心脏病逝于英国肯特郡唐恩村。
达尔文的日记,记叙了这么一件事情:
19世纪30年代,达尔文曾周游世界。一次,他来到了非洲的一个很原始的部落,那里的人们没有衣服穿,住的是山洞,或在树上搭一个巢当作栖息地,他们吃的是野果禽兽,真正的过着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
达尔文在那儿住了几天,惊奇地发现了一些新事情:他们将老年妇女赶进深山或老林子,让他们自然地饿死在没有食物的季节,同时将妇女生的婴儿或小孩吃掉。
达尔文看不懂,就问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部落首领通过当地的翻译告诉达尔文:“妇女的任务就是生孩子,于是生下的孩子就只有两种用途:一是留下来延续部落的生命,二是供我们缺食的时候当粗食来吃。妇女老了,不能生育了,留她们有什么用?我们不吃掉他们就算是相当宽容了,在饥荒没有食物的时候,我们只有吃小孩,如果不吃小孩我们吃什么呢?”
达尔文痛苦地摇摇头,这里的人太残忍了!我要下决心改变这个原始部落不尊老、不爱幼的历史局面。于是,他通过翻译,用高价买下了一个当地男婴,将这婴儿带回了英国,他要用现代大都市的教育方式,使这个非洲血统的小孩变成一个“现代文明人”,然后,用这位“文明人”去改变他们部落那种弃老食幼的原始现状。
16年后,这个非洲孩子长成了“文明青年”,达尔文通过熟人,把他带回了他的家乡。
一年后,达尔文故地重游,想看看那个非洲原始部落,在自己委派的“现代文明青年”的领导下,是不是有了质的变化。可是达尔文到处都找不到那个自己精心培养的非洲青年。
最后,他只好问部落首领,那人是否来了这里?
首领回答:“来了。”
达尔文又问:“他人呢?”
“我们把他吃了!”
达尔文大惊:“那么好的人,为什么吃了他?”
“他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做,我们留下他有什么用?”
达尔文无话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