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来看,脚后跟疼痛,就感觉好像长了骨刺一样痛,但是又查不出骨刺,那么这种毛病主要与肾经和膀胱经有关。另外,足后跟痛也常暗示着人已经到了更年期,逐渐出现了精亏血少的情况,同时还意味着阳气大虚,这也正是造成足跟痛的两个原因。
对付足跟痛,西医多采用服用消炎止痛药,或局部少量激素封闭的方法。中医对足跟痛症状比较轻的,则可以采用适当休息加中药泡脚的办法来治疗。
泡脚药方:当归10克,红花10克,丹参30克,桃仁10克,桂枝10克,灵仙10克,元胡10克,香附10克,羌活10克,独活10克,秦艽10克,防风10克,制没药10克,制乳香10克,伸筋草30克,透骨草30克。
使用时,先将这些药加水煎成药液,然后把药液倒入洗脚的容器中,药液的量应以能埋住脚面为度。一天泡脚两到三次,每次半小时。一剂药可连用3天,每次用前加热。
足跟痛要抓紧治疗,如果症状一直不见好转,引起骨质增生的机会很大。足跟痛容易复发,所以平时要避免劳累受凉。不经常运动的或肥胖的人,从事运动要循序渐进,减少跳、跑、长距离行走等大量足部运动。另外,老年人最好选择较松软的鞋,如休闲旅游鞋,鞋穿久了要换。
分清脚气与脚癣
通常,人们往往把脚癣说成脚气,以致脚气、脚癣两词混合、错用的情况很普遍。其实脚气、脚癣是两个不同概念的病种。
脚气病是一种由于人体缺乏维生素B1而引起的全身性疾病。患者早期主要表现为食欲不佳,腹部不舒服,便秘,易激动、疲劳,记忆力减退,失眠,体重下降。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发生以肢端麻木、感觉异常、站立困难等为主要表现的多发性周围神经炎,以及脚气性心脏病和脚气性精神病。
中医认为,脚气是湿邪下注所致。人体的湿邪总要有一个出处,否则就全都憋在体内了。而人体中湿邪的疏泄渠道就是通过脚上的井穴来完成的。
唐代名医孙思邈治疗脚气病,专门让病人喝白皮粥,就是喝点带糠皮的粥。孙思邈死后好几百年,西方医学家才发现从谷物的糠皮里提取出维生素B群,专门治脚气。
因此,治疗和预防脚气病主要以改善饮食为主,多吃粗粮、猪肉、动物内脏,避免食物加工过度,并戒除大量饮酒、饮咖啡等不良生活习惯。我们现在的饮食结构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我们吃的粮食太过精细了,所以更要多吃点粗粮,这对健康是很有好处的。
脚癣,又名香港脚,是一种传染性脚部皮肤病,很痒,甚至裂开化脓转为疼痛、糜烂。预防足癣要避免接触病人的脚或病人用过的物品。病人用过的鞋、袜、洗脚盆以及澡堂的地板等处,都可能有致病的真菌,应引起注意。足癣治疗不及时,还可能连累其他部位,如引起手癣和甲癣等,有时因为痒被抓破,继发细菌感染,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脚癣的治疗主要是使用抗真菌药物,如达克宁、克霉唑、复方土槿皮酊等。脚癣的病人最忌搔抓,抓破了不仅促成真菌向手及身体其他部位传播,更为细菌的感染提供了机会,只有及时用药方可止痒。另外,治疗脚癣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坚持用药。足癣是一种慢性感染病,真菌寄生角质层中生长繁殖,需长期用药才能杀死它。
脚臭是由于脚心多汗
现在有许多年轻人脚部特别爱出汗,加之喜爱运动,往往一天下来脱掉鞋后臭味会充斥于整个空间,令人掩鼻而逃。脚臭虽不是什么大病,甚至不作为一种疾病看待,但在聚会、交往的过程中,身上的异味常使人不快,尤其是夏天脚臭常常令人尴尬。其实,脚臭不仅影响情绪,有些人还为脚臭背上了包袱,甚至产生了自卑感,因此不能将其看做是一件小事。
那么,脚为什么会发臭呢?这是由于脚心多汗的缘故。手心、脚心比其他部位的汗腺多出数倍。当人们活动增多、天气闷热、精神紧张、吃辛辣热烫食物的时候,汗液就会大量分泌出来。在多汗条件下,脚上的细菌大量繁殖,加上汗液中的尿素、乳酸,这样就会发出一种臭味。尤其是穿着捂得很严实的旅游鞋、球鞋、皮鞋时,空气不流通,臭味就会越积越浓,一旦松松鞋带,这种臭味就会扑面而来。
当然,脚臭也是能预防的,主要从产生气味的原因上找出防治措施。如夏天穿通风透气的凉鞋,冬天则穿较透气的材料做的鞋子;应经常换洗鞋袜,保持鞋袜和足的局部整洁;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太激动,少吃辛辣热烫的食物。
每晚临睡前,用温热水把脚洗干净,若在洗脚水中放些盐也有除臭作用,或用浓度为3%的明矾水洗脚也可减轻足汗。坚持使用,足汗就会明显减少,脚臭也会逐渐消除或减轻。
平时宜穿吸汗性强和容易透气的鞋和袜,不穿或少穿闷热不透气的胶鞋、旅游鞋和尼龙袜,中午或晚上休息时应换穿拖鞋。洗鞋袜时,可以在温水中稍放些盐,浸泡15分钟左右,再用肥皂洗净,臭味就可大部消除。
如果采用了上述方法后,还有脚臭,不妨试用以下方法。每晚睡前在鞋里滴纯甲醛液,每只鞋滴15滴,然后用报纸包紧,不让它漏气。第二天早上穿鞋时,臭味已消失。
这种办法必须坚持半个月至一个月以上,以后隔日滴一次,再以后3天一次,或自己根据臭味消失情况而定。这个办法虽治不了本,但用于防臭还是挺有效的。
还有一个办法就是每晚用浓度为5%的甲醛溶液泡脚一次,每次5~10分钟,泡后的药水第二天可再用,最多5天,以后停1~2周,再泡3~5天,如此坚持1~2月会有较好的效果。如果又出现臭味,还可以重复上述方法,泡的时间可减少。
中医认为,脚臭和脚气一样,也是湿邪下注所致,并根据气味形象地称之为“臭田螺”。中医常采用药液泡脚的方法来清除脚臭,比如可将白矾、葛根各25克,加水煎煮,每晚一次,浸泡双足,每次20分钟;或用中药苦参30克、花椒20克、陈醋100毫升,加入热水中,每晚一次,浸泡双足,每次20分钟,能止汗、除臭。
民间也有一些行之有效的秘方草药,如鲜樱桃数十枚,放在容器中捣烂,涂在脚上,能除臭;或韭菜、茄子、硼酸各25克,加醋200毫升,混合捣烂,涂在脚上,能止汗除臭;或米醋50毫升加入500毫升的温水中搅匀,每晚浸泡双足,每次15分钟,也能除臭。
头宜寒,足宜暖
汉字中有一个结构十分巧妙的会意字,这就是“烦”字。《说文》:“烦,热头痛也,从页火。”这就表明,“烦”字的意义是由“页”与“火”二字会意而来。这个“页”字实际上是一个倒写的“首”字,指的就是人的头部。因此,《说文》解释道:“页,头也。”
页与火在一起,就表示头部有火,因此就会表现出发热、头痛而心烦的症状。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懂得这一科学道理,所以,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医书《脉法》中就明确指出:“圣人寒头而暖足,治病者取有余而补不足也。”因此,“寒头暖足”这四个字,既是古代医家治疗疾病的一条准则,也是一条养生保健的重要原则。
“寒头暖足”到底有何道理呢?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头为诸阳之会”,人体十二经脉中的六条阴经均到达颈部或胸部为止,只有其中的六条阳经全都上升到头部,因此,胸上至头的阳气最为充足,也较为耐寒。而“阴脉者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因此“寒易从脚起”,且“脚冷冷全身”,着衣时若不注意保暖,寒邪易从足部入侵,进而影响到身体的其他部位。
既然“头为诸阳之会”,头面部的阳气充足,阳气本身就是热的标志,所以,头面部不宜接近高温。倘若头部温度太高,不但对健康不利,甚至会成为致病因素。
唐代名医孙思邈曾经指出,不论是多么寒冷的冬天,不管卧室里气温多低,“头边亦不可安火炉”,否则易引起头痛头晕或患上呼吸道方面的疾病。其实,生活中我们也会有所体会,一般情况下我们的头脑总以相对地保持寒凉为好,这样才有利于健康。相反,每当我们在工作高度紧张忙碌之时,特别是用脑过度者,最易出现头昏脑涨,思维能力降低的现象,此时如果稍微休息一下,用冷水洗一洗脸,往往能起到清醒头脑和提高思维能力的效果。
保持头部低温还有助于安眠,能帮助提高睡眠质量。但有些人冬天怕冷,喜欢用被子覆盖头面睡觉,这样既妨碍呼吸新鲜空气,又会使头部温度过高,对人体健康是有害无益的。应当遵循“寒头”的原则,尽早改掉这种不良的睡眠习惯。
根据“寒头”的原则,冬天坚持用冷水洗脸颇有利于预防感冒。具体做法是,先打上一盆冷水,事先吸足一口气,将整个脸部浸泡于水中,能坚持多久就坚持多久,可以反复进行几次;再将双手浸泡于水中数分钟,然后再用毛巾蘸水清洗脸部。这样做不仅可以预防感冒,还可以起到润肤明目、醒脑提神的作用。
至于“暖足”,中医也有论述。如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说得很明确:“每(年)八月一日已(以)后,即微火暖足,勿令下冷无生意,常欲使气在下。”意思就是说每年农历八月初一以后,很快进入深秋和初冬季节,天气逐渐变冷,特别要注意足部保暖。老年人可考虑用微火暖足,不要使下肢有寒冷之感,应当经常保持下肢阳气充足,这对预防疾病很有好处。
足部因距离心脏较远,而散热又快,因此,两足最易受到寒邪侵袭。民间有“寒气多从足上起”之说,这是很正确的。因此,人们每天晚上就寝之前,最好能坚持用温水泡足,特别是隆冬严寒季节,有些中老年人两足冷似铁,若能用温水泡足20分钟,可以驱除寒气,促进血液循环,使周身温暖如春。这样既能帮助入睡,又有利于预防伤风感冒。
为了达到“暖足”的目的,特别是在严冬季节,有的人整天喜欢用炉火烤足。其实这样做并不好,因为冬天气候本来就很干燥,再加上围炉烤火,很容易导致足部皮肤皲裂。最好的暖足方法,还是用热水烫足。
每天热水泡脚胜过吃补药
人们都把步履轻健作为健康的标志之一,如果步履蹒跚,关节僵硬,就说明体弱多病。俗话说:“人老脚先衰,人保双足树保根。”所以,我们要重视足的保健。
脚天天都在劳碌,要走很多的路,很劳累,怎能不好好爱护它呢?自古以来,人们就把“睡前一盆汤”看做是养生保健的有效措施。“睡前一盆汤”,说的就是睡前洗脚。
可以想象一下,当我们奔忙一天后回家,脱掉带有异味的皮鞋,用热水泡泡脚,那种感觉将是多么的美妙!而且,热水泡脚还能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消除疲劳,对心脏、肾脏及睡眠都有好处,并可防治疾病,何乐而不为呢?
因此,古人主张一年四季天天都要洗脚:春天洗脚可以“生阳固脱”,既能生发阳气,又能避免过度外散;夏天天气炎热,人容易开泄,用偏热一点的水洗脚,就能够去除体内的湿气;秋天洗脚可以润肺;冬天用热水泡脚,能够使我们的下丹田产生温煦的感觉。
为了健康,每天睡觉前最好都能好好地用热水洗一下脚。洗脚的时候,最好旁边要备好热水,不断往里续,这样水温能够一直保持住。连洗带泡每次最好坚持20分钟左右,等到感觉到身体有一点微微出汗的时候,就等于肌肤腠理都开泄了,这时就可以擦干,然后上床美美睡一觉,不仅有益于健康,而且对治疗失眠也很有帮助。
普通的热水泡脚就能起到健身防病的效果,如果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采用某些特殊的泡足液,健身防病的效果将会更好。比如盐泡,就是在温水中加入两大匙盐巴,盐有消炎杀菌、通便的效果;姜泡,就是在温水中加入几块打扁的老姜,有散寒、除湿的作用;酒泡,就是在温水中加入一瓶米酒,或用其他酒类,可促进血液循环;柠檬泡,就是温水中加入两片柠檬,可顺气提神,预防感冒;醋泡,就是在温水中加入3大匙的白醋,可滋润皮肤。
另外,古代养生家非常重视“足心宜常擦”,即搓脚心,主要是搓脚心肾经的涌泉穴。搓脚心有健身防衰老的作用,尤其是老年人经常搓脚对心脏,腿和脚力更是有益无害的。据说,宋代文学家苏东坡虽年过花甲,仍然精力充沛,耳聪目明,其健身秘诀之一是擦脚心,他每天早晚都坚持盘腿坐床,双目紧闭,用力按摩左右脚心各200次左右。
搓脚心前,应先泡洗双脚,擦干后用一手握脚趾,另一手则摩擦足底涌泉穴。涌泉穴在足心底前1/3处的凹陷中。每次搓至感觉到发热为止,然后稍动脚趾,两脚轮流摩擦。搓脚心能固护我们体内的真气,可以防治高血压、眩晕、耳鸣、失眠、咽痛等。
民间也有很多健足的方法,如踏青竹健身法,即光着脚踏在青竹上,不停地有节奏跳跃,以刺激脚掌。或者将光滑的鹅卵石用水泥固定在院子里,大小高低不论,排布尽量紧密一些,每日早晚光着脚在上面来回反复踩踏,踩毕,饮白开水500毫升。
这些刺激脚掌的健身法,能使末梢神经敏感度增强,使植物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得到调节,能给人以舒适感,其结果不仅脚腿,连头脑都会感到轻快,记忆力也可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