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网络对孩子的影响是残酷的,那么文化对孩子的影响是致命的。因为文化熏陶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价值观,甚至可以让孩子忘记了自己的祖宗。在流行文化的冲击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其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必然带有流行文化的烙印。我们做了一份调查:学生在回答“喜欢追什么星”时,追影星、歌星者占42.1%。46.5%的学生喜欢流行歌曲,22.3%的学生喜欢影视剧插曲,两者之和远远大于喜欢老师教的儿童歌曲的比例。同时,16.3%的小学生经常用“酷”这个词,36.56%的小学生偶尔用这个词。他们的语言方式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流行文化的影响。
由于流行文化良莠不齐,而青少年的认识能力有限,对流行文化缺乏有效的鉴别,造成随意模仿,容易产生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当代青少年所表现出来的炫耀消费、彰显个性的名牌消费现象,就和流行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如今的一些青少年,对国计民生、大事要闻漠不关心,却对明星绯闻、娱乐炒作津津乐道;对传统文化没有认同感,却在不断追逐所谓的新潮与时尚;对学校的培养、老师的教诲、家人的亲情无动于衷,却对个人的得失、自己的幸福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他们心理脆弱,以自我为中心,不知道感恩,不懂得报答,不能够吃苦,不能有挫折,他们的许多言行令成年人瞠目,他们的一些举动让家长、老师措手不及。对此,有的人无奈,有的人抱怨,舆论和媒体对“80后”、“90后”都颇有微词。其实,我们还真应从近年来的文化思潮、文化现象中找一找原因。
2004年兴起、2005年达到高潮、2006年仍有余波的席卷全国的“超女”热,确实让一些普通人出名了,让电视台风光了,让商家赚钱了,让青年人甚至一些成年人都疯狂了。如今,“超女”热似乎过去了,可是它却给青少年学生留下了一个挥之不去的影响——一夜成名。于是乎,有的家长不再让孩子踏踏实实地读书,有的学生放弃了自己的学业,都在做着一夜成名的梦,想着发大财的招。他们以为,不用再辛辛苦苦地拼搏,也不用扎扎实实地奠定基础,只要有机会,只要能出名,就什么都有了。
还有近来兴起的搞笑风,实在让人哭笑不得,不管是影星、球星、学者、专家和领导人,还是历史人物、英雄豪杰,不论是当代的事情,还是著名的历史事件,都逃脱不了被搞笑、歪曲、篡改、讽刺的厄运。从视频到文本,从网络到电视,从流行歌曲、热门节目到古典名著、标志性图像、主旋律影片等,都难逃被“恶搞”的命运,造成是非不明、荣辱颠倒、颠覆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严重后果。人们在恶作剧中、在笑声中得到了消遣和满足,可是它带给青少年的却是深深的烙印——游戏人生。人生没有了庄严,没有了崇高,更失去了信仰、理想和内在的动力。他们对什么都无所谓,该严肃的还嘻嘻哈哈,该正经的仍吊儿郎当,甚至不能正经地写文章和规范地说话;他们干什么都提不起劲,该坚韧的时候优柔寡断,该硬朗的时候松松垮垮,缺少阳刚和果敢,缺少勇气和胆量。
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丰富多彩了,衣食住行不愁了,于是就兴起了时尚、休闲。这本是正常的事,无可非议。但那些还没有经济来源、还没有创造财富、还在成长着的青年学生,就不能盲目地以追求时尚为荣了。看看如今孩子们的消费,那可真是高档、超前和时髦。大款的孩子如此,工薪族的孩子也如此,他们才不管家长的艰辛和窘况呢。他们根本不懂得幸福和财富是劳动所得,是艰苦奋斗和艰辛努力的结果,是父母用一次次的拼搏、一次次的失败换来的。
网络的兴起催生了网络文化的发展,但网络文化存在的问题也让人们警觉和担忧。互联网的虚拟性、隐蔽性和便捷性给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创造了条件。他们在网络上推崇所谓的流行“文化时尚”,在互联网上捏造事实,发布网络谣言,恶意炒作,混淆视听,对青少年产生了极坏的影响。至于网络游戏和网游、网聊、网瘾的副作用对青年学生的毒害,在上一章节早就论述了。孩子们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是非不辨。他们对现实的一切都不感兴趣,却热衷于虚拟、虚幻的网络世界;他们漠视人间真情,淡化人与人的交往,却热衷于暴力、凶杀和绯闻轶事。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在不断地弱化,真善美及是非曲直的判断、甄别能力丧失。
超女热,带给学生的是一夜成名;搞笑风,带给学生的是游戏人生;时尚潮,带给学生的是坐享其成;网络文化,带给学生的是虚拟和虚幻。不仅如此,其他的文化现象也同样有异曲同工之处:快餐式阅读,让学生身心浮躁、知识浅薄;电视文化,带给学生的是恐怖和暴力;戏说历史,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一概否定;星座、迷信,让学生科学精神丧失;粉丝热,使学生冲动、不理智,甚至歇斯底里;广告文化,使学生失去了对现实世界的信任;博彩业,让学生热衷于赌博;烟酒文化,让学生对身心健康全然不顾疯狂吸吮。我们看看另类文化让你作何感想:
1.另类文具市场
“小姐,你的‘内内’掉了,举手之劳,不必以身相许。”“我的目标:向钱看,向钱看。”“嗝,老娘戒胡萝卜多年了,随便来盘人肉神马就好了。”也许您很难想象到,这些字眼竟然会出现在学生笔记本的封面上。特别是在大城市的学生用品店里,所售的学生笔记本封面赫然印着这些“很黄很剽悍”的语句。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来到一所小学旁的文具店。当时正值放学时间,很多学生走进文具店挑文具。一个学生对老板说:“阿姨,来一把骰子笔。”我好奇地走近文具柜,上面的文具让人大开眼界,只见一个盒子里插满了笔,每把笔上面都戴着一顶“帽子”,仔细一看,竟是骰子。而在骰子笔的下面是一叠便笺本,最上面一本的封面画着一只小熊,小熊的手里竟然是一件文胸!下面的文字写着:“小姐,你的‘内内’掉了,举手之劳,不必以身相许。”一个学生正在问老板:“‘枪笔’一支多少钱?”老板一边找钱一边回答:“两块五。”我拿起那所谓的“枪笔”一看,宛然就是一把袖珍型的小猎枪,而在“枪笔”的旁边,躺着一大排的“匕首笔”。我还在超市里看到一本学生笔记本,封面上写着几个硕大的字“金钱定律”。下面则印有卡通人物和几行字:“我的目标:向钱看,向钱看。”旁边还有“有钱人终成眷属”等字。
在此,我代表所有教师和家长呼吁:清理另类文具市场,还孩子一方纯洁天空。
2.另类校园童谣
在一些地区和学校流传着另类童谣,童谣中流露出来的消极情绪与暴力倾向,不能不令人深感担忧。这些童谣和顺口溜种类丰富,有根据古诗词改编的,如“今日题量过度,双手不堪重负,虽有答案书,误抄书页他出,加速加速,大脑一塌糊涂!”“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来到烤鸭店,口水流到三千尺,摸摸口袋没有钱。”同学们自己创作的歌谣、顺口溜充斥着一些负面情绪,大多反映了学生对现状的不满。多数顺口溜的“始作俑者”表示,创作灵感大多来自校园生活。
虽说童言无忌,但一些“灰色童谣”在校园中的流行真让家长和老师们忧心忡忡。童谣灰色变脸的背后,到底隐藏了什么?在调查中发现,这些童谣中,搞怪类、发泄类内容居多,而且大都是一些发泄痛苦的顺口溜,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真实生活。如校园里传唱很广的一首童谣:“考试复考试,考试何其多,我生待考试,万事成蹉跎。”“书包最重的人是我,作业最多的人是我,每天起得最早的、睡得最晚的,是我是我还是我……”等等。
不光这些,如今,在学校里唱《让我们荡起双桨》、《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等一度风靡的儿歌,就会遭到其他同学的哄笑。孩子们喜欢任贤齐的《对面的女孩看过来》、周杰伦的《双截棍》。由于孩子们找不到自己喜欢的儿歌,导致了“饥不择食”,很多孩子喜欢上了流行歌曲,出现了另类儿歌,以及成人化儿歌,什么“上学苦,上学累,上学还得交学费,不如加入黑社会,有吃有喝有地位”;“在我心中,老师最凶,晚上补课到九、十点钟;回到家里,老妈最凶,盯着作业从不放松;父母不在,老子最凶,拳打脚踢,发泄一通!”……这些另类儿歌,严重影响了孩子们的成长。
3.非主流行为
家住海口海秀路的杨女士日前反映,不久前,她在女儿阿玉的房间里发现了一张“自杀”照片,画面中间是一把刀放在阿玉的手腕上,手腕上还有“鲜血”,杨女士当时被吓坏了。阿玉称这叫“非主流”照片。
近年来,有这样一群青少年,他们在网络和现实中追求所谓的“非主流”时尚。他们喜欢自拍“自杀”照片、用“火星文”交流;女孩化浓妆、穿着印着怪异图案的T恤,喜欢撅嘴瞪眼摆“45度仰视”造型自拍;男孩则留一头另类发型、拍一些颓废的照片。我们在大街上不难看到,许多标榜“非主流”的饰品店和商品店。
不少家长对子女的“非主流”时尚表示担忧,怕因此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杨女士称,她看到女儿阿玉房间里的一张“自杀”照片后,吓得险些报警。杨女士在一家公司上班,丈夫在一家酒店工作,两人都很忙。女儿阿玉在寄宿高中读书。阿玉平常爱好购物和打扮自己。对自己所拍的“自杀”式恐怖照片,阿玉对父母解释,她拍的是“非主流”照片,用不着大惊小怪。杨女士感觉自己的女儿越来越陌生,也对她越来越担忧。阿玉的父亲赵先生说,“女儿平常都是他妈妈管,可是我现在越来越看不下去。”阿玉学习一般,平常在家总爱上网,听一些另类的歌曲,爱逛街,“学校不让染发她就染指甲,周末和同学出去玩爱抹口红、穿超短裙,自称是‘非主流’一族”。
16岁的阿军自诩为海口“非主流”一族,他精心选用的“火星文”网络个性签名,记者找了六位中学教师都无法解读。阿军说,随便找10个中学生9个都能翻译过来,意为“你从来都不知道,我对你有多好,就连命都可以不要”。
据了解,“火星文”也被称为“脑残体”,起源于我国台湾地区,一些网民为打字方便,用注音文等替代常用文字聊天,这种另类的文字,很快通过互联网传播开来。我对某地区一所重点中学的百度贴吧进行初步统计,仅浏览最新的100个帖子,发布帖子的“楼主”中,使用“火星文”昵称的超过40人。在博客、网络论坛尤其是网络游戏中,“火星文”成了部分“90后”学生们的最爱,甚至一些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也用“火星文”做自己的网名或昵称。我发现,部分“90后”人群甚至一些“80后”,成了“火星文”的追捧者和传播者。“非主流”一族的女生喜欢留“爆炸头”等怪异发型;男生则喜欢将自己的头发打造成“鸟巢”,他们还打耳洞、文身等。
不可否认的是,“90后”富有活力和创新精神,他们不甘落后,却又不知道怎样追逐潮流。这些受网络影响较大的青少年渴望成熟,渴望被社会认同,但他们对“非主流”的真正含义并不理解,因为“非主流”所推崇的是“有个性”,而不是盲目地标新立异和搞怪。
崇尚流行文化也好,追求另类非主流文化也罢,到什么时候你都不要忘记你是哪儿的娃。最起码你不能返祖,你吃肯德基可以,喝可口可乐没问题,你过圣诞节也没人管你,你把头发染色也没人说你,我最担心的是我们的青少年,流行到了另类!如果一个人丢失了民族传统文化,他的价值观就会深度歪曲,紧接着他就会丧失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精神。
(第三节)校园里的“艳照门”
一个同事开玩笑地和我说:“你家孩子几岁了?”我说:“9岁了,怎么了?”那个朋友说:“有一次你把电话放家了,我给你打电话你没有接,是你女儿接的。我问她,你爸爸呢?你女儿说,没在家。你妈妈呢?也没在家,他们干吗去了?你女儿笑着说,他们找初恋的感觉去了。”其他朋友都哈哈大笑,我这么大人了也有难为情的时候,脸红扑扑的。
其实我也发现,女儿虽然才9岁,但是她热衷于看言情片。每到周末,就和她妈妈坐在客厅的沙发上看韩剧,我说过女儿好多次,大人看大人的节目,小孩儿看小孩儿节目。女儿却反驳我说:“你是大人,那你为什么看我们小孩的喜洋洋与灰太狼呢?”我去一所小学让老师做了一份调查,最终得出结论:我的女儿并非个例,普遍的孩子都“早熟化”。
我曾经去过两所中学做问卷,目前中学生早恋百分比相对往年提高了很多,有的小学生居然还早恋,这真让我们匪夷所思。我不想从早恋的角度写下去,既然写就要一针见血地写。虽然我写这一章节真是迫不得已,毕竟我是中国的家长,中国的家长忌讳提和性有关系的话题,即使当孩子问及此类的话题,许多做家长的也是一笑而过或假装听不到,若是孩子再问,多数家长都会假装训斥孩子或者找一个不着边的答案强行蒙混过关。
自2008年2月陈冠希“艳照门”事件曝光以后,陈冠希及涉及的女星一度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各个网站为了争取更多的点击率达到广告效益,可谓是使尽各种手段曝光不雅照。据调查了解,很多网友将艳照竞相转发。如果是成人游览也许造成的影响仅仅是少数人厌恶、多数人羡慕嫉妒恨,可要是让心智、生理尚未发育成熟的青少年看到,那造成的影响就难以想象了。
在江苏泰兴市某中学的学生中,突然流传着“艳照门”事件中的上千幅艳照。更为离谱的是,有一个即将高考的班级,25个男生中,就有21人争相传阅着这些照片,他们甚至在上课的时候观看。当陈先生听说儿子竟然在上课的时候看艳照,气得几乎要晕过去。还有两个多月就要高考了,孩子不好好念书,竟然看这淫秽的东西!和陈先生一样生气的家长不在少数。随着学校的调查,竟然有数十位学生用手机或MP4悄悄流传着这样的照片。
老师是在一次上课的时候发现了学生的这个“秘密”,几个学生并没有认真听讲,而是在课桌间悄悄看着什么,时不时有低低的窃笑声传来。当老师站在他们面前的时候,他们竟然还是如此专注地盯着屏幕,没有发现老师。老师原本以为只有个别的学生用手机或MP4下载了这些东西,但随着调查的深入,老师们发现,从高一到高三,看过这些照片的学生不在少数。这些都是寄宿的学生,校门外也没有什么网吧,学校的图书馆更不能上这种网站,学生的这些照片是从哪里来的?学校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在通报了学生家长后,他们又立即向泰兴市公安局报警,希望能够切断毒害学生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