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拯救:当代教子的误区与解套
26706600000025

第25章 送给家长朋友的88个点醒(3)

我们的敌对、争吵,给孩子提供了一个攻击性行为的坏榜样,我们吵架时的姿态、语气语调、肮脏话语都被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们会对自己的洋娃娃效仿,甚至对小朋友说粗话,长大以后暴力倾向也很强。

记住,夫妻之间尽量多沟通,以理服人,不要采用暴力,即使要暴力,也要离孩子远点!夫妻床尾打架床头和,可对孩子的影响或许是一辈子。

点醒19:为自己斤斤计较为孩子大手大脚

现在的孩子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很多家长辛苦工作,勤俭持家,舍不得给自己买件新衣服,带着孩子吃顿肯德基,都是自己坐在一旁看着孩子吃,但是对孩子却相当大方,他要奥特曼、变形金刚、芭比娃娃都满足,孩子长大了要手机、要电脑也满足无误。试问:奋斗半辈子了,你这一生就只是为了孩子吗?时间长了,养成了习惯,孩子又会怎么想?拿我家的女儿来说吧,她就养成了这样一种思维模式:只要她想要什么,我们早晚会给她买。即使我们不给她买,姥姥和奶奶也会抢着给她买。前不久她看上了一款遥控汽车,就想着法儿地让我们给她买。看着她房间里的那些玩具,我终于忍不住“发火”,假装恶狠狠地对女儿说:“你都多大了,还要买小孩儿的玩具,你看你房间里还有别的吗?这次说什么也不给买了。你爱哭就痛痛快快地哭吧。”谁知道,女儿没有哭,竟拿起了电话给她姥姥打电话:“姥姥,我想要一种遥控汽车,可爸爸不给我买,好姥姥,你肯定给我买的。对吧,姥姥?”我看着女儿欣喜地撂下电话就知道,她姥姥肯定答应了。怎么能总让她姥姥给买呢?最终我还是掏钱给女儿买了遥控汽车。

我承认我的做法也欠妥,既然说出了不给孩子买,就要坚持到底,可我也逃离不了对孩子溺爱的怪圈。孩子要什么我们就满足什么,这势必会让孩子只知道索取,不懂得付出。他们不知道父母的钱是怎样来的,一味的满足孩子的欲望,会让孩子认为父母的钱来得容易,孩子的欲望也会越来越大,一旦你无法满足孩子,孩子就会不理解。哭闹是小事,严重的话会和你翻脸,影响亲子关系。

点醒20:不要在家里抽烟、喝酒、打麻将

在家里抽烟,是一人放毒全家吸毒。有关部门明确规定,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把很多烟民都逼得走投无路了,在公交车上不准吸烟、在有关单位不准吸烟、在超市不准吸烟,把烟民都逼得只能在家里吸。怕老婆的男人偷着去厕所抽烟,不怕老婆、不在乎家庭健康的男人,干脆就在家里客厅抽烟,浓浓的烟雾,让全家人都受害。

在家吸烟不值得提倡,在家喝酒也是如此。目前,由于地沟油事件越演越烈,很多人都不敢在外边吃饭了,所以就隔三差五,约几个朋友到家来小酌几杯。炒几个小菜,喝几杯小酒,因为在家里,就放开喝,没有人会打扰,也不担心会酒驾,所以喝个痛快。喝多却不自知,开始胡说八道起来,不管当说不当说都顺嘴溜达出来,早已忘记了身边还有自己的孩子,更想不到这些胡言乱语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有人说麻将是国粹。我们且不论它是否当得起此盛名。但麻将流行风越刮越烈,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打麻将成了娱乐的时尚,也是赌博最常用的工具。你看看那些打麻将的人,他的父母一般也会打麻将。他就是在烟雾缭绕、哗啦哗啦的麻将氛围中长大的。学习的安静环境、创业的美好时光都被麻将夺去了,难道你也想让你的孩子会和你一样,被麻将夺去未来吗?

孩子的模仿力非常强,很多孩子抽烟喝酒打麻将都是和家里人学的,最起码是受了家里人的影响。要不想让孩子和你学坏,你就不要在孩子的面前玩这“三害”。你要实在憋不住就去外边恣意“潇洒”,不要影响孩子和“熏陶”你的家。

点醒21:生活懒散、不收拾屋子,家不像个家

有什么样的父母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这话一点不假。很多家长因为忙于工作,没有时间收拾屋子,连吃饭洗手的空儿都没有。还有一些家长生性就懒散惯了,生活无规律,晚睡晚起,随意乱扔东西,碗筷攒了一大摞也不洗。我有一个同事搬家,我去帮忙,走进屋子,一片狼藉,厨房里没涮的碗筷到处都是,洗衣机里藏着100多双臭袜子。可见他们平时的生活懒散到了什么程度。据说他们做饭都是自己做自己的。在这种家庭长大的孩子又会是什么样子呢?他家的孩子早晨几乎不洗脸,身上的衣服漏了几个洞,书包里乱七八糟什么都有,孩子的身心健康与成长,势必会受到极坏的影响。我说的这对夫妻还都是人民教师!当时我就想:这样的教师怎么能教出勤勉的学生?真心希望他们搬进新家后能有新气象,能让孩子拥有一个干净整洁的家。一家三口坐在一张桌子上吃一顿美餐,几乎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的待遇,对这家的孩子却是一个梦想。真不知还有多少懒散不堪的家长让自己的孩子“生活在家庭的垃圾堆上”?

点醒22:说一套做一套,欺骗孩子

我们在家总是鼓励孩子学习孔融让梨,而在公共汽车上却与老人、儿童抢位子,或者在“禁止入内”的牌子下,让孩子爬到雕塑上摆pose。我们一直教育孩子要遵守交通法则,可当遇到堵车时,便将交通法规抛到脑后,带孩子将车从紧急停车道上开过去。如果孩子问:“为什么我们走这边?”家长说:“这没有警察,也没有摄像头,没关系的。”这一个行动,一个问答,便将我们平时说了千遍万遍的教育全部推翻。我们让孩子遵守交通法则,而自己公然在孩子面前犯错,这就好比现在的老师教育学生不要抄袭,抄袭是可耻的行为。而自己却在学历考试上做了很多“小纸条”一样。我们成人习惯于说一套做一套,殊不知,孩子正在潜移默化地相仿,他们也学会当着家长一套,背着家长又一套,老师在和老师不在时判若两人。

当孩子发现了我们的伎俩,我们就用另一种方式试图给自己的言行开脱,那就是谎言,家长的智慧足以骗过天真无邪的小孩子。我想到冯巩演的一个情景剧:他和儿子走在雪地上,突然看到一只新鞋,冯巩看着儿子说:“孩子,你说,这只鞋应该怎么处理呢?”儿子天真无邪地说:“你不是总教导我,在路上捡到东西要交给警察叔叔吗,我们交给警察叔叔。”冯巩满意地抚摸着儿子的头说:“走,我们把鞋交给警察叔叔去。”走了一会,又发现了一只鞋,和那一只是一双,而且还是名牌鞋,冯巩和自己的脚比了比正合适。“走,我们拿回家给你的妈妈看看。”冯巩拉着儿子说。儿子不解地问:“爸爸,我们不是说交给警察叔叔吗?”冯巩想了想说:“孩子,我们捡了一只鞋交给警察叔叔,捡了两只鞋就交给你妈妈。”儿子挠着头思绪了半天。

再举个例子:如果你的女儿吵着要芭比娃娃,你想制止她,就连骗带吓说:“不听话,警察就来抓你了!”或者说,“你要再不听话,我们就不要你了。”一次两次可能还骗过孩子,但是总用这些伎俩,孩子早晚会识破。当孩子识破了你,就不再相信你的话了。所以,我们做家长的要言行一致,说到做到,对孩子一定要有原则,千万不能欺骗孩子。

点醒23:不要总拿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比

我们做父母的,特别是妈妈,总爱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比,总是在孩子面前说:“你看对门的小明,学习成绩总是第一。”“你看咱们楼下的小芳,那歌唱得多好。”“你看你们班的王岩,人家是市级三好学生;你看看你。”“你看你表弟比你小两岁,但是比你懂事多了。”……我们经常用这样的话刺激孩子,久而久之,孩子的心理会发生微妙的变化,既然你总说我不如别的孩子,那我就破罐子破摔,反正怎么努力都不行。另外,我们总是用相对于别的孩子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孩子,这会使孩子把注意力放在和别人的比较上,并将此内化成自己的行为准则,长大后做事就会轻易受其他人影响。我们家长要善于发现自己孩子的闪光点,不要总看自己孩子的短处,看别的孩子长处。要知道,你的孩子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要对自己的孩子充满信心。如果连你都不相信自己的孩子,那还指望谁来相信你的孩子呢?

点醒24:不要和孩子简单说“不”

孩子写完作业要去溜旱冰,你说不可以;孩子和你提出想吃肯德基,你说不能去;孩子提出想和你一起睡,你说不行。孩子向你提出了请求,你总是简单地说“不”,也不说出理由,就是借助家长的强权优势,充分发挥家长的权利,仿佛家长就是皇帝,说出的话就是圣旨,一句简单的“准奏”、“不准”就足以掌控江山,任何人都必须俯首称臣,即使皇帝是错的,也必须执行。我们的家长也习惯于行使强权,只要是不遂自己意的任何请求,家长都可以拒绝,而孩子也必须执行。那么,孩子到底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为什么要做,为什么不许做,孩子并不知道。家长应该跟孩子说清楚,该不该做必须给一个明确的理由。家长只简单地说“不”,只能破坏亲子关系,压抑孩子的能动性,迫使他们转入“地下活动”,到那时悔之晚矣。

点醒25: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

吃饭时,你当着孩子的面愤愤不平地告诉爱人:“张老师比我小好几岁,她今年评职称评上高级了。不就是有关系吗,靠送礼送上去的,有啥了不起……”类似的抱怨你总在吃饭的时候提起,当着孩子的面,你的抱怨变成了现场教育。你是在向孩子表明你的观点,你抱怨社会、抱怨现实的不公平,抱怨自己活得委屈等等,却从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找差距。你的情绪影响了孩子,让孩子也养成了爱抱怨、对什么事都斤斤计较的坏毛病,这样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思进取,内心也很脆弱,容易怨天尤人,因对社会的不满而极易走极端。

点醒26:无原则的教育

从孩子一出生起,父母就应该以一定的规则来约束他们的行为。比如,定点喂奶,定点睡觉。从小就应该让孩子懂得规则就是规则,如果他们不遵守规则,他们就要承受他们所不喜欢的后果。如果父母不能坚持原则,那就不能怪孩子破坏规则。早期的亲子互动是孩子社会化的第一课堂。孩子通过父母的行为反馈来认识或矫正自己的行为。一个母亲常常抱怨她8个月大的儿子不好好睡觉,儿子几乎每晚半夜起来,一定要妈妈陪他玩,有时要玩一个多小时才肯再去睡。这位母亲被搞得精疲力竭,工作因此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这位母亲一遍一遍地说:“宝贝,现在该睡了。”可孩子就是不听。是呀,妈妈虽然一遍一遍地说,但结果呢,她还在继续陪孩子玩,不是吗?这样的行为无疑给了孩子一个讯息:原则?啊,那是虚无的东西,和我无关,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于是,成人只看到表面现象:孩子抗拒父母权威、破坏规则。但这是父母自己造成的恶果。是父母的行为教会孩子:不服从父母的命令,并没有什么不良后果,于是他们就不再服从这些命令了。所谓讲原则就是一旦立了规矩,就必须执行。规矩是客观的条条框框,不是父母情绪的好与坏。鉴于孩子容易忘记预先的约定,也没有成熟到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感和欲望,父母需要不时地提醒以帮助孩子记住。但是,提醒只是提醒,一旦孩子破坏了规矩就要按照规矩来办事。一是一,二是二,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必须让孩子懂得他的一举一动能产生不同的后果,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就会知道无论什么事都不能马虎,从而形成什么事都认真的习惯,也就不需要父母的催促和监督了。

谨记,当你平和地要求孩子服从却被孩子置之不理时,你要用行动,而不是空洞的威胁,去获得期望的行为。不要总是说:“这是最后一次。”你有多少个最后一次?

点醒27:少挑孩子的毛病,多找孩子的优点

中国家长都有一个习惯,喜欢挑孩子的毛病,孩子这个不好,那个不好,我们的家长讲得头头是道,一天到晚唠唠叨叨,没完没了,有时还当着亲朋好友的面数落孩子的不是,这样做是最招孩子反感的。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每个人心里都渴望被人赏识,被人赞美,没有人喜欢被人否定。所以,如果你希望孩子身上有什么优点,你就假装他已经有了这个优点,然后拼命地去表扬他,慢慢的这个优点在他身上就会从无到有了。举个例子,假如你希望孩子喜欢读书,你就当着众人的面这样说,我的孩子非常喜欢读书,也越来越喜欢读书了。你天天讲,月月讲,不厌其烦地讲,大张旗鼓地讲,结果你的孩子真的越来越喜欢读书了。恰恰相反,许多家长心里愿意孩子喜欢读书,但是嘴里却喜欢当着众人的面这样说,我的孩子挺聪明的,什么都好,可就是不愿意读书。结果你的孩子越来越讨厌读书。

青少年孩子有很强的逆反心理,你说他不好,他就真的不好;你说他不行,他就真的不行。所以请家长一定要记住:少挑毛病,多找优点,把负面教育改成正面引导。你希望孩子勤快,你就说我的孩子越来越勤快;你希望孩子胆大,你就说我的孩子越来越大胆了;你希望孩子成绩好,你就说我的孩子读书越来越用功了。擦亮你的眼睛,找寻孩子的闪光点,你会发现,你的孩子越来越棒!

点醒28:少命令、多倾听,勤和孩子沟通

中国家长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大家长主义”。什么事都喜欢自己说了算,家长在孩子面前总习惯于高高在上。一个家庭听得最多的就是家长的命令,很少有家长会耐心地听听孩子的心声。还没有等孩子把话说完,家长就不耐烦地打断:“行了行了,上学主要的任务就是把学习搞上去,扯别的没有用。”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孩子宁愿去网络上和陌生人谈心,也不和父母倾诉。

父母和孩子的心灵距离越来越远,孩子走错了路,家长根本发觉不了,一直等孩子犯了法,出了意外,家长才恍然大悟,根本不相信自己的孩子会变成这样。家长要和孩子多沟通,多倾听孩子的心声,做孩子的知心朋友,甘心做孩子忠实的听众,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把心里的“小秘密”告诉你,即使孩子有什么错误的想法或举动,家长也会第一时间知道,及时根据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和思想动态进行指导和诊断。这样就会避免很多悲剧,我们也避免了悲剧发生在我们的孩子身上。记住:多和孩子沟通,才会增进亲子距离!

点醒29:你写你的作业,我看我的电视

如今,电视走进每一个家庭,看电视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娱乐习惯。我发现很多家长竟然染上了电视瘾。匆匆吃过晚饭,打开电视,津津有味地看着电视剧。现在流行看韩剧,剧里的主人公全是俊男美女,演绎着感人浪漫的故事,多少家长跟随一起感动、一起流泪、一起快乐、一起幸福。有的家长看电视不过瘾,就买来光盘看个够,看完一部电视连续剧就接着看另一部,每天几乎就是那么点儿事。很多男性家长关注政治,喜欢看新闻,还有家长喜欢看球,不管是足球、篮球还是乒乓球,只要是竞技体育就爱看,完全忽略了在旁边写作业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