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小承气汤的组方是:枳实一钱半,厚朴(姜汁炒)一钱半,大黄(酒煨)三钱,木香五分,槟榔二钱半。水煎服。腹痛当会消失,腹痛消失则积物已排出;里急后重感消失,则热气已消除。此时宜用加味白芍药汤和之,以使身体恢复。
加味白芍药汤的组方是:白芍一钱,人参、当归、黄连(酒炒)、黄芩(酒炒)、陈皮各五分,木香、槟榔、炙草各三分。水煎,饭后服用。
冬季患咳嗽,是因为秋季感受了湿邪所致,应用参苏饮治疗。参苏饮的组方是:苏叶五分,葛根、陈皮(去白)、前胡各七分半,人参、制半夏、白茯苓各四分,枳壳、桔梗各三分,甘草二分,乌梅(洗,去核)一个,生姜三片,枣三枚。水煎,饭后服用。
治病之大法:春季宜吐,夏季宜发汗,秋、冬二季宜下泄。这是在教导人们治病不能违反四季的规律。倘若遇到能够使用吐法、汗法、泄下法的病症,就算违背四季的规律,也可以施行。这就是所说的“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的道理。
春季宜吐,是顺应体内的上升之气。胸中感觉有痰,不得不吐的时候,应用二陈汤加升麻、防风、桔梗,水煎成汤,站在无风处,先以软布束勒脐腹,然后服药,稍过片刻,再用鹅翎探入口中,使之呕吐。这一方法可以除去疾病,又不会损害人的元气。
(明)万全《养生四要》
不治已病治未病
我听说医术高明的医生在人们还没发病的时候就进行预防,医术稍差一些的医生则是在人们快要发病的时候才进行调理,医术平庸的医生则要等到人们发病后才治疗。
医治病症还没有出现的人,十个人里面有八九个能痊愈;医治病症即将显露的病人,十个病人里面有两三个能够痊愈;而医治那些病症已经显露在外的病人,十个病人里面恐怕没有一个能够痊愈。
医术好的医生当疾病还在表层的时候就进行治疗,医术不好的医生则要等到疾病已经进入骨髓后才治疗。病在表层的时候,邪气侵入人体不深,体内的正气还没有受到损伤,这时候进行治疗,既可以用药物攻邪气,也可以用针刺;而当病进入骨髓之后,邪气已经深入人体内部,体内的正气衰微,到了这个时候,针刺、药物都已经没有任何作用了。
唉!在疾病刚开始的时候不治疗,等到已经形成重病后才治疗,就像等到涓涓细流已经汇成江河一样,病入膏肓,这是谁的过错呢?
邵子说:“与其等到病了之后再服药,不如在疾病还没发生之前提早预防,也就是圣人所说的‘不治已病治未病’。已经生病了再治疗,就像祸乱已经形成然后才去治理、口已经渴了才去打井、动乱已经发生了才去铸造兵器一样,不是已经晚了吗?”
现在的人得病以后不是马上请医生医治,而是忍着病痛,希望能够不治而愈。到了病情已经很严重的时候,还讳疾忌医,不把病情告诉别人。这实在是让病害安全停在体内、顺利地发展壮大的做法。一旦病情危急了,才去求医,医生对他(她)的病也已经无能为力了。《诗经》上说:“既输尔载,将伯助予。”说的就是这种事情吧?
善于养生的人,应该知道在养生益寿中有下面五个方面的过失:一是不知道如何保养身体;二是有病却不及早地进行治疗;三是治病不找好的医生;四是有病喜欢用药性猛烈的药;五是得病后宁愿相信巫术却不相信医生。
(明)万全《养生四要》
勿讳疾忌医
苏东坡曾经说:“我平生请医生来给我看病,在平时就已经考察了医生医术的高明和不足之处。到得病的时候,我必定会先把自己的病情详尽地说给医生听,然后再由医生来诊断。这样,能够让医生知道我的病在哪,并对疾病的虚实、寒热心中先有数,这样医生在诊脉的时候,如果遇到很相似、难以辨认的脉象时,也不会确定不了。因此,就算是那些医术一般的医生,也常常能治好我的病。这是因为我只是希望把病治好,而不是让医生为难。”苏东坡的这番话很有道理,实在是警诫迷误者的一服良药。
平常给人看病时,首先观察病人的面色,然后再询问病人病情。问病人,主要是问其喜欢或厌恶什么,并问病人曾经服用过什么药物,从而与病人的血脉相参考。
在开药方的时候,明确告诉病人什么药治什么病,什么药是辅助的药物,使患者清楚地知道所开的方子的用途。如果患者还有疑虑,再向其解释清楚,告诉他(她)这种病一定要用这种药,让病人放心,所以治好的病人比较多。可惜,这种看法只有我自己这么认为,自己使用,每况愈下,没有人能够继承,怎么敢说传承三世呢?
治病的方法,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人体内邪气盛则实,正气衰则虚。泻也就是攻入体内的邪气。攻有汗、吐、下、针、灸五种。
如果病人得的是外感风寒,不马上使患者出汗,风寒之气怎么能够消除?如果病人是饮食内伤肠胃,不立即让病人将食物吐出,怎么能够把病治好?
只有因虚所致的病症,在治疗上要用补的方法,而不能用攻的方法治。所以,攻病人的邪气,使邪气退散而又不伤害到正气,这是在攻中有补;补养人的正气,使体内的正气恢复又使得邪气不能进入体内,这是补养中有攻。
用药就和用兵一样,只有军队内部不互相斗争才能取得胜利。相信医生医术高明,就把自己的病体交给医生去治疗,不对医生的治疗产生怀疑。如果不相信医生,还不如不让这位医生治疗。
我曾经遇到过自认为懂得医术的病人,医生打算用药,他便解释这种药有什么作用,这与教玉匠如何去雕琢玉没有什么区别。假如药有效果,病人便对人说:“病是我自己治好的。”如果药没有效果,就怪罪医生。功劳就是自己的,过错都是别人的。如果病人抱的是这种态度,又怎么能希望医生用心医治他、使他痊愈呢?
(明)万全《养生四要》
防病须先正其心
有位益州老人说:“要想不生病,首先必须保持思想端正,内心不乱求、不狂想、不贪婪、不迷惑,无论何时何地都泰然处之。心中泰然,则身体虽有病也不难治疗;心中一乱,百病皆至,即使有扁鹊、华佗神医在一旁,也没有办法。”
(清)沈复《浮生六记》
防患在闲日
安乐之法,善于保养的人知道得较多。何况让气血平和的药少,攻邪克伐的药多,不可不知。要知道人的生命,必须借助保养,不干扰血气顺和而资助生命。气血失去顺和才去调理,疾病便已经产生。或许有的治疗不当,会立即导致病危。防止疾患必须在平时,所以说安不忘危、存不忘亡,这是圣人的忠告。
(明)潘楫《医灯续焰·尊生十二鉴》
病家须知
预防邪气侵犯,若不节制性生活,就会耗损其精;劳作过度,就会耗损其力;言语过多,则耗损其气,这些邪气是从内而感的。
起居不谨慎,风露就会侵犯机体;饮食不节,肠胃就会受损,这些邪气是从外而侵入的。健康人在这种情况下尚且难免生病,更何况是病人,其又怎么能逃脱病邪的伤害呢?
病人性情大多暴躁,稍微不顺其心,就会产生不满情绪。父母妻子儿女不愿让其发怒而任其为所欲为,偏偏有许多事情又常常违反养生原则。
因此,作为病人,不要做有损于自己健康的事情;而作为病人的照看者,更要事事留心,谨慎防止邪气侵犯,严加关照。若放纵其欲望,会导致情况更糟,因此要谨慎。
(明)潘楫《医灯续焰·病家须知》
祛病百药
使身体健康无病,可以有以下百种药物。
心无邪念,心胸宽阔,内心平和,注意礼节,生活起居有规律,远离色欲接近有德之人,清心寡欲,近义让利,不生非分之想,化干戈为玉帛,不生嫉妒之心,教导愚蠢顽固之人,劝邪归正,匡扶正义,严加管束凶恶的仆人与下属。
开导思想迷惑之人,扶持接济老人和儿童,内心坦诚不藏奸诈,救助有灾有难之人,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可怜同情孤寡老人,关心救助贫困之人,位居高位礼贤下士,语言谦逊彬彬有礼,欠债及时偿还,怜悯他人,忠诚厚道,言而有信,尊敬地位低下之人。
说话诚实谨慎,做事谨慎妥当,不争是非曲直,受到侵害不小看自己,忍辱负重能屈能伸,宣扬善行隐匿恶行,推崇好人取代恶人,多作贡献少讲索取,推崇贤良,自我反省,不自我吹嘘,不贪功争宠,抑制邪恶,尊崇胜过自己的人。
安于贫困自得其乐,不妄自尊大骄傲自满,与人为善成人之美,不搞阴谋诡计,得失荣辱不形于色,积德行善,不随便骂人,不随便议论人,对人多说好话,有灾有病自找原因,有了厄运不归罪他人,施舍不图回报,不杀生命,心平气和。
不嫉妒他人之美,内心平静意念稳定,不计前嫌不念旧恶,匡正邪恶纠正过失,听取教诲从善如流,有了愤怒能够克制,不冒犯别人,不多想不多虑,尊敬长者,对人谦恭,孝敬老人和睦兄弟,恬静自得安分守己,对妻子儿女和颜悦色。
给穷人以饭食,给好人以帮助,乐天知命,远离嫌疑,宽宏大量,相信古训,顺应自然规律,行善乐此不疲,救济贫穷之人,医治有病之人,信礼信佛,知道满足,清静无欲,仁慈谦让,喜欢生命厌恶杀戮,不贪财不厚藏,不犯各种禁忌。
生活节约俭省,谦虚谨慎尊重他人,做事认真负责,多谈论他人的美德,不信口雌黄胡言乱语,地位高贵能帮助他人,家境富裕能救助他人,不好争斗,不嫖妓,不勾引妇女,不诅咒讨厌的人,不随便去打官司,经常扶老携幼。
(明)龚廷贤《鲁府禁方》
祛病快活歌
人或生来气血弱,不会快活疾病作。病一作,心要乐;心一乐,病都却。心病还将心药医,心不快活空服药。且来唱我快活歌,便是长生不老药。
(清)石成金《传家宝》
祛病务本之法
疾病的发生是有原因的,疾病的潜伏也是有特定位置的。杜绝疾病的发生就要在它潜伏的地方将它除祛,这都在一个“和”字上。
俗话说:“家不和,被邻欺。”病有病魔,魔不是善类,就像钻洞入户的贼和挑起官司事端的小人一样。我家里有了防备,不产生矛盾和怨恨,那么坏人的狡猾就无处可施。如果给病魔可乘之机,它就要环绕在我们的周围寻找机会欺负我们了。
树木一定是先朽坏了才生虫子,如果根部巩固,而且枝叶得到滋润。那么,即使虫子多,又能把树怎么样?人身体中可以调节的,有气血、脏腑、脾胃、筋骨等。如果一样一样调和,就会头绪纷繁,顾此失彼,忙一整天,却不能防备一个小小的疏忽。为了防病反倒生了病,那就要被病魔耻笑了。
有一个根本解决的方法,就是善于调节内心。内心理和谐就会全身都和谐,即使身体有些不调和,也一定能够处重驾轻,考虑仔细,想出办法来应对。不然,内心都不安宁,又怎么能照顾到内心以外呢?
但是,调节内心的方法,又不容易说清楚。悲哀但不到伤身的程度,快乐但不至于过度,愤怒却不至于想撞墙,忧愁却不到想死的处境。“略带三分拙,兼存一线痴,微聋与暂哑,均是寿身资。”这是调节内心的口诀,反复体会几遍,就可以抵抗疾病了。
(清)李渔《闲情偶寄》
病未至而防之
没病就进行防备,是说疾病虽然还没发生,但有生病的可能和产生疾病的趋势,就先服用药物,不让它发作。就像敌人想要攻打我,我的队伍却先发制人,比敌人先动手一样。
比如,偶尔因为衣服穿少了而着凉,因为稍微多吃了点儿而不舒服。有点着凉会慢慢变成怕风的疾病,吃得太饱以后就会不想吃东西,这就是产生疾病的可能性和趋势,赶紧喝散风的药让身体发汗,吃化除积食的药物让食物快点消化。
对待疾病就像对待人和对待事情一样,在刚开始有些苗头还没有形成较大的趋势,在还可以制止的时候,加以制止,那样疾病才会最终被消除。这和敌人的攻击已经发动,而我方的军队刚行进在路上相比,情况不是差很多吗?
(清)李渔《闲情偶寄》
病将至而止之
疾病将要发生的时候,即其疾病的症状将要出现还没出现,生病的态势让人难以预料。
这时要注意的是不要猜疑。所谓猜疑,就是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生病了。一旦有这种拿捏不定的想法,治疗起来就不会积极,疾病很快就会真的发生了。
即使不是病,我也把它当成病来对待。吃饭睡觉都加以防范,一定要作充分的准备。将武器准备齐全,及时筹划出奇制胜的谋略。用饱满的精神,对付还没有得逞的奸贼,让他不能举兵作乱,这是很难做到的事情吗?
(清)李渔《闲情偶寄》
病已至而退之
疾病已经发生了要除去它,用什么方法呢?我说:“只在一个‘静’字。”敌人已经到了,恐惧有什么用?将敌人消灭后再吃早饭,谁不想这样?如果不能立刻做到,放缓也许可以慢慢消除,一着急就可能病上加病。
这时,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像扁鹊这样的名医高手,而是病人自己。为什么呢?招来疾病的,是病人自己,不是医生。自己因为受寒生病,就应该全力把寒气去掉;自己因为纵欲得病,就应该一心控制欲望。
最不能理解的是,病人请医生来,不肯自己讲生病的原因,只让医生把脉。药的性能容易识别,想要精通脉理就不容易了。善于用药的医生常有,能精通脉理、一说就中的,当今世上能有几个人?只让医生靠把脉开药,是在用自己的性命检验医生,看他中不中用。
所谓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名医而是病人自己,是因为病人用心专一,医生也会用心专一;病人含糊其辞,说不清楚,医生考虑的治疗方法就会很繁杂,开的药也会很杂,药越杂,病也就越重。
过去许胤宗医生对人说:“古代高明的医生,可以从脉理看出病情,只用一种药物治疗。现在的人不精通脉理,用自己的心思根据病患的表情来猜测病情,多用药物希望侥幸成功,就像猎人不知道兔子在哪里,在原野上到处搜寻,希望能够找到,这样的方法太笨拙了。”这只是说多用药物不一定有用,却没有讲出多用药的害处。
相反,药的种类多,不但不能治病反而对身体有害。比如,一个药方有十种药,治风寒的也有,治积食的也有,治劳伤虚损的也有。这味药跟病症相符,那味药就跟病症不符了;这味药顺应了病症,那味药就跟病症抵触。即使符合、顺应病症的药起了作用,可是跟病症不相合的药又在制造新的问题了。
利害相冲突,而有利终究胜不过有弊,何况一副药中治疗疾病的药少,或只有同疾病有冲突的药而无顺应病症的药?所以,聘请医生开药方,是件危险的事。有事不自己主持,听信他人,是危险中的危险。谨慎再加谨慎,也许才可以吧!
(清)李渔《闲情偶寄》
摄养于无疾之先
与其在患病之后求医,不如在未病之前摄养防病。疾病发生后再治疗,多数是徒劳而已。所以,病已成则难治,需要求助于医生;病未形成而提前防治,要明白摄养的道理。若时时想着预防疾病,还会有什么疾病产生呢?这是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意义所在。
常言道:“备土以防水。”假如不先用土阻塞微小的窟窿,则等到水势已大就难以阻遏了;备水而防火,若不用水扑灭刚开始的微小火势,当火形成燎原之势时就难以遏止了。水、火已经盛大尚且不能遏止,何况疾病已经形成,人怎么能够痊愈呢?
因此,在生发去陈的春天及万物茂盛秀丽的夏天,应早起,夜幕降临即就寝,以舒缓形体,并节制怒气而舒畅情绪;饮食偏于寒凉以养阳气。春夏摄养防病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