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食欲亢进
食欲亢进是指特别容易饿,进食次数多且量大,但身体反而消瘦。
生理性食欲亢进是因代谢旺盛而引起的,人在从事重体力劳动,或怀孕、分娩等情况下,体能消耗大,必须靠大量进食来补充,人体无异常表征。
病理性食欲亢进,常见于以下疾病。
糖尿病。
食欲亢进兼有多饮、多尿、口渴,则很可能患了糖尿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
甲状腺功能亢进除了有食欲亢进外,还可伴有易出汗、易激动、乏力、疲倦、怕热、性情急躁、面部潮红等表现。
中枢系统病变。
由于外伤、炎症、肿瘤等损害大脑的饱感中枢,使其不能抑制进食,从而导致食欲亢进。
胰岛素瘤。
因胰岛素分泌过多,致使患者血糖低而感觉饥饿。如自感食欲旺盛,特别想吃东西,又老胖不起来,或者越来越胖,就应及时检查。
寄生虫病。
绦虫病、钩虫病患者也会出现食欲亢进。
此外,食欲亢进还有可能是柯兴氏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的信号。
4.食欲不良
健康的人一般食欲较好,而食欲不良往往是某种疾病的征兆。
胃溃疡。
胃溃疡也可引起食欲不良,而且进食后可出现上腹疼痛。
胃下垂。
胃下垂患者体型瘦长,食欲不佳,进食后腹胀加重,平卧时减轻,常出现胃痛、恶心,偶有便秘或腹泻。
消化系统肿瘤。
厌食是胃癌唯一的早期信号,尤其是40岁以上者如出现不明原因的顽固厌食症,且进展较快,应考虑是胃癌。消化系统的其他肿瘤,如潜在胰腺癌,也可出现厌食。
感冒。
突然不思饮食,鼻塞流涕,口淡无味,多是伤风感冒的信号。
肝胆疾病。
肝胆疾病可引起食欲减退,并可伴有上腹满胀、皮肤发黄、困乏无力、口苦头痛、见油恶心等表现。
此外,厌食可能是其他一些器官疾病的信号,如心力衰竭、肺结核、尿毒症等。
5.呕吐与疾病
大多数的呕吐是由胃肠疾病引起,因此可根据呕吐物的某些特征来辨别某些疾病。
酸腐味。
食物在胃中停留时间过长,发酵变质,呕吐物常有一种特殊的酸腐味。这种情况可见于胆囊炎、胆石症、胰腺炎和幽门梗阻等。
血腥味。
呕吐物含有血液,表示有上消化道出血,如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溃疡病、急性胃黏膜出血,或肿瘤出血等。
胆汁样。
呕吐物可呈黄色或草绿色,常见于胆汁返流性胃炎、胆石症等。
粪臭味。
呕吐物中有粪汁,常表示十二指肠以下有梗阻。中年以上患者呕吐物中有特殊的臭味,要警惕胃部的恶性肿瘤;小儿呕吐粪汁,兼有血便,提示存在肠套叠。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呕吐是胃肠外的疾病所引起,如脑炎、脑膜炎、颅内肿瘤、中风、肝炎、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均可引起呕吐;女性怀孕后可出现妊娠呕吐;神经官能症,可导致神经性呕吐。
6.腹痛与疾病
腹部疼痛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病症,一般都是由腹部脏器的疾病所引起的。
阑尾炎。
阑尾炎分为急性阑尾炎和慢性阑尾炎,是极为常见的急腹症之一。急性阑尾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人,但是青年人发病率最高。
一般发病较急,表现为中上腹疼痛或脐周疼痛,逐渐加剧,数小时后,转致右下腹部。疼痛剧烈时不能直起腰来,常伴有发热、恶心、呕吐,右下腹有明显且固定的触痛区。
急性阑尾炎如不进行手术治疗,常常转为慢性,患者常感到右下腹隐痛,在饭后和急行时尤其明显,有时反复发作。另外,还有消化不良等表现。
胃溃疡。
本病疼痛具有周期性、节律性和长期性。此病多发于春秋两季,发作一段时间后可缓解,后又再次发作,周而复始。严重者可并发胃穿孔、胃出血等症。
胆囊炎。
主要症状是上腹部剧烈绞痛,常突然发作,可持续数小时或l~2天,有阵发性加重。疼痛可先在中上腹,并可放射到右肩、肩胛部或背部。
胃炎。
胃炎患者的腹痛没有规律性,并有消化不良的症状,少数患者可合并贫血、消瘦和营养不良等现象。
胆结石。
疼痛部位在右上腹,疼痛剧烈,可伴有恶心呕吐。
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有时可出现上腹部疼痛,并伴有恶心、呕吐,常误认为是急性胃炎。因此,中老年人突然出现上腹部疼痛时应高度警惕。
过敏性紫癜。
这是一种血管变态反应性出血性疾病,可出现腹痛,并伴有呕吐、便血、腹泻等症状。
癫痫。
该病患者发作时,有少数人可出现腹部阵发性绞痛。
血卟啉病。
这是一种由卟啉代谢紊乱而引起的疾病,常出现急性腹痛,可伴有恶心呕吐,易被误认为是外科急腹症。
7.腹部肿块
腹腔内或腹膜后的器官和组织,由于各种原因发生肿大、粘连或移位,形成异常块状物而被触及,即为腹部肿块。为了正确了解腹部肿块的性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考虑。
根据生长快慢来识别。
在短期内,肿块生长迅速并伴有相应症状,可能是腹部恶性肿瘤。
腹部受撞击后短期内出现肿块者,可能是血肿。
生长缓慢且无症状的肿块,可以是脂肪瘤或囊肿。
在发热、腹痛后出现的肿块,可能是脓肿。
根据肿块的质地来识别。
肿块表面不光滑、质硬,可能是恶性肿瘤。
肿块具有波动感,可能为脏器囊肿。
肿块质地柔软、表面光滑,可能是肿大的肝脏、结核块等。
根据肿块的部位来识别。
上腹部肿块可能为胃癌、胰腺癌及肿大的肝脏右叶。
右上腹肿块可能是肝脓肿、肝癌及肿大的肝脏、胆囊等。
右腰部肿块可能为右侧多囊肾、右肾癌、右侧肾盂积水、升结肠癌等。
右髂部肿块可能是阑尾周围脓肿、增生性肠结核、回盲部癌、局限性肠炎等。
左上腹部肿块可见于脾大、胰尾癌等。
左腰部肿块可能为左侧游走肾、肾癌、囊肿、肾盂积水等。
左髂部肿块可能为乙状结肠粪块、癌肿及左侧输卵管炎症、结核和肿瘤等。
脐部肿块可能为肠系膜淋巴结核、囊肿、小肠癌、恶性淋巴瘤、腹主动脉瘤等。
下腹部肿块可能为子宫肌瘤、子宫体癌、膀胱肿瘤等。
根据伴随症状来识别。
腹部肿块伴有发热,多为炎症性包块。
腹部肿块伴有消瘦、食欲减退,多为恶性肿瘤。
腹部肿块伴有腰部疼痛,可能为胰腺癌、肾盂积水等。
腹部肿块伴有腹水,见于结核性腹膜炎、肝癌、腹膜转移癌等。
腹部肿块伴有黄疸,可能是胰头癌引起的阻塞性黄疸、肝癌等。
腹部肿块伴有血尿,可能为肾癌、膀胱癌、多囊肾、肾盂积水等。
腹部肿块伴有闭经或阴道流血,可能是卵巢癌、子宫体癌等。
8.腹泻与疾病
健康的成人正常情况下每日可大便1~2次,或2日1次。如果排便次数明显增多,延续时间长,且粪便稀薄而量多,含有脓血黏液,则称为腹泻。腹泻常由以下疾病引起。
痉挛性结肠炎。
本病亦称结肠激惹综合征,情绪紧张时出现腹痛、腹泻和便秘,排气或排便后症状可缓解。大便呈粥样或水样,有时又坚硬如羊粪,并常附有黏液。患此病可适当地进行体育锻炼,避免吃刺激性食物和精神紧张。
溃疡性结肠炎。
这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炎症性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该病起病缓慢,病情顽固,症状可持续存在。腹泻是其主要表现,严重者每日可达10次以上,便中带有血、脓和黏液。部分患者可伴有发热、腹痛、厌食和肿块。发作期应适当休息,避免精神紧张。
胃肠炎。
胃肠炎是胃肠黏膜发生的急性病变,起病较急,主要表现是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严重者常伴有失水、发热等。发病时间一般为9月份至第二年3月份,潜伏期为18~54小时。预防此病的关键是注意饮食卫生。
细菌性痢疾。
本病是痢疾杆菌感染所致,多在夏、秋两季发病,起病急,常有发热、腹泻、腹痛、脓血便等症状。常由不洁净的饮食引起。
霍乱和副霍乱。
本病有剧烈腹泻、呕吐,腹泻物如米汤样,多发生在夏季,起病较急,潜伏期1~3天。
结肠癌。
中年以上者如果突然出现排便习惯的改变,或腹泻,或便秘,或是二者交替出现,并有不明原因的便血或大便带血,不明原因的贫血或体重减轻时,应考虑是否患有结肠癌。
另外,肝胆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也能引起腹泻,而某些恶性肿瘤可因异常激素的分泌而导致腹泻,例如某些肺癌的癌细胞可产生肽类激素,这些激素释放进入血液循环,引起类癌综合征,而腹泻就是其中最突出的症状之一。
因此,引起腹泻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出现腹泻症状时一定要辨清病因,及时作相应治疗。对于急性腹泻的病人,还应时刻观察病情的发展和变化。
9.大便色泽异常
健康成人的大便颜色为成形的黄色或褐色。某些疾病或药物、食物均可影响大便的色泽变化,因而从大便的色泽也可观察出内脏的病变情况。
绿色大便。
主要见于消化不良和肠道功能失调。如绿色大便中混有脓液,则为急性肠炎。此外,进食大量含叶绿素的食物,或肠内酸性过高,也会使大便呈绿色。婴幼儿腹泻大便呈绿色,且呈水样或糊状,多泡沫,有酸臭味。
白色油脂状大便。
大便呈白色油脂状,并有恶臭,多见于胰源性腹泻或消化道吸收不良综合征。
灰白色大便。
胆汁中胆色素使大便呈现黄色,如果患胆道肿瘤、胆结石或胰腺癌等疾病,导致胆道有梗塞,使胆汁的排泄受到阻碍,即可出现灰白色大便。钡餐造影也可出现灰白色大便。
乳凝块状大便。
常见于婴幼儿,是由未被消化吸收的脂肪与钙或镁化合而形成,为消化不良的症状。
深黄色大便。
由于大便中胆色素增大所致,多见于溶血性黄疸。
鲜红色血便。
多提示下消化道出血,可见于肠伤寒、直肠息肉、肠结核、肛部肿瘤、痔疮、直肠癌、肛门裂伤及局部肠炎等。吃西瓜和服用利福平、肝素酚酞等药物也可导致红色大便。
因此,当发现大便色泽异常时,应向医生咨询,以便发现潜在的疾病。
10.大便形态异常
健康成人的大便为圆柱形,不稀不干。如果出现形态异常,往往预示着某些疾病。
黏液脓血便。
常由肠道下段的病变所引起,如阿米巴痢疾、细菌性痢疾、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癌、直肠癌等。黏液和脓血的多少,则取决于疾病的种类和程度。
羊屎样便。
大便干结,呈粒状。主要是因气候干燥、饮食中缺乏蔬菜或纤维素所致。如肠道出现肿瘤、肠痉挛、肠套叠、肠息肉,也会出现羊屎样大便。
食糜样或稀汁样便。
这种大便多因肠道蠕动过快或分泌增多所引起,可见于各种感染性或非感染性腹泻,尤其是急性胃肠炎更为常见。
柏油样便。
大便呈暗褐色或黑色,质软,有光泽,宛如沥青油。这是由于上消化道出血,红细胞被胃酸消化破坏形成硫化铁,而呈黑色。其光泽乃因硫化铁刺激小肠分泌过多黏液所致。另外,服用活性炭、铋、铁剂等之后,也可排黑色便,但无光泽。
黏液便。
正常的大便有极少量的黏液。如黏液大量出现,常见于痢疾、肠炎和血吸虫病等。黏液在大便中存在的形式与病变部位有关。若黏液均匀地混在粪便中,可见于小肠发炎;若黏液多附着于粪便的表面,则见于大肠病变。
细条状便。
大便呈细条或扁条状,或一侧有压迹形成沟状,说明直肠呈在狭窄,应小心直肠癌。
因此,当发现大便形态异常时,应引起警惕。
11.大便气味异常
正常的大便会发出一种臭味,但肉食者大便的臭味重,素食者味轻。
如大便出现恶臭,则有可能是直肠癌溃烂、继发性感染,应引起高度重视。
如大便酸臭或腐败性臭味,是由于食物中的蛋白质没有完全被肠道吸收,而被细菌分解所致,多提示消化功能不良或胰腺功能障碍。
如大便奇臭且有油珠,多表示有胆囊、胰腺病变。
如大便有腥臭味,可能是细菌性痢疾所致。
如大便有肝腥味,可能患有阿米巴痢疾。
12.肛门排气异常
肛门排气常作为衡量胃肠功能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
肛门无排气。
即肛门停止了排气,且出现腹胀、腹痛、呕吐、肠鸣音亢进或消失、便秘、气过水声或闻及金属音等自觉症状和体征时,多提示为肠梗阻。
腹部手术后,如数天内病人不排气,则说明肠蠕动尚未恢复,此时还不能进食,需要进行相应的处理;若频频排气,就表明胃肠功能已恢复正常,提示可以进食。
肛门排气过多。
可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消化不良疾病。另外,摄入过多的淀粉与蛋白质类的食物,如土豆、豆类、蛋类等;或进食时狼吞虎咽,习惯性吞咽动作过多,摄入较多的空气,皆可导致肛门排气过多,但这均不属于病态。
肛门排气太臭。
一般情况下,排气不会特别臭。如排气奇臭难闻,往往是消化不良,或进食过多肉食的结果。此外,排气臭还可以因进食洋葱、大蒜和韭菜等含有刺激性气味食物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