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人体健康手册
26715200000057

第57章 增强机体战斗力(1)

人体的防御设施

1.免疫系统

如果人体没有抵御病原菌入侵的能力,就无法生存。这得依靠我们自身的免疫系统,它既能抵御外来入侵者,又可消灭“内奸”和潜伏入侵的敌人。

免疫系统主宰机体免疫功能,是构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主体。它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三者各守其职,各尽所能。

免疫器官包括骨髓、胸腺、脾脏、淋巴结、扁桃体、小肠集合淋巴结、阑尾等,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等,免疫分子有补体、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等。

免疫系统具有防御功能、自我稳定功能和监视功能。如果这三大功能发挥正常,那么人体就会安然无恙。但是,免疫系统有时也会发生冒失行动,出现“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事件,甚至发生“大水冲倒龙王庙,一家人不认一家人”的自我残杀等悲惨情景。

人体还有一种心理免疫,其实质就是脑啡肽。人类只要具有旺盛饱满的精神状态,脑啡肽的产量就高。它能促进调动免疫系统的积极性。所以,人类的精神状态十分重要。这就是为什么心理健康能够战胜疾病的根本,也是预防疾病、健康长寿的基石。

2.免疫器官

免疫器官按照功能不同,又可分为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是指免疫细胞发生分化成熟的场所,是免疫系统的“司令部”。例如,骨髓是B细胞成熟的场所;胸腺则是T细胞成熟的场所。如果由于某种因素破坏了中枢免疫器官,例如艾滋病病毒即可破坏免疫系统,其后果是不容乐观的。

外周免疫器官是指T细胞和B细胞等定居和增殖的场所,是免疫系统的大本营,自始至终是战斗最激烈的前沿阵地。脾脏是外周免疫器官中最大的一个,它既是哨卡,又是调兵遣将的场所,同时还是制造各式“武器”的“兵工厂”。

外周免疫器官除了全身淋巴结、脾脏外,还有扁桃体、阑尾、肠淋巴结以及在呼吸和消化道黏膜下层的许多分散的淋巴结和弥散淋巴组织。尤其是淋巴系统,它就像网一样密布全身,入侵者要想越过去,简直比登天还难。

3.免疫细胞

免疫细胞是指所有参与免疫反应的细胞,包括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以及粒细胞等。这些细胞虽小,但能量巨大,它们都是保家卫国的勇士。

免疫细胞就像解放战争时期的各种革命力量,既有野战军,也有地方部队;既有边防哨兵,又有通讯部队。在这些浩浩荡荡的免疫大军中,T细胞和B细胞是两支主力大军。

T细胞统领细胞免疫,B细胞统辖体液免疫。它们不但各自发挥威力,而且互相配合、英勇善战,在保家卫国的战争中立下了不朽功勋。

单核-巨噬细胞有的镇守在人体组织内,有的巡逻于血液中,是一支多功能的“别动队”。它既是“边防哨兵”又属于“通讯部队”。它们一旦遇到了敌人,如各种病原微生物或者肿瘤细胞,就会迎头痛击,尽到“边防哨兵”应尽的职责,而且把异物抗原信息等敌情转告T细胞及B细胞,使这两支主力大军很快行动起来,以发挥其歼灭来敌的作用。

粒细胞是一支出色的“游击队”,它依仗着兵多势众,行动方便的特点到处捕捉、吞噬和消化细菌等异物。一旦人体有细菌感染,人们就可能见到化脓的脓液,这是粒细胞抗击病菌后两败俱伤的尸体,它具有视死如归的气概。

4.“五虎上将”

抗体是由B淋巴细胞分化成浆细胞产生的,能引起体液免疫应答,发挥抗微生物感染的作用。它也有对人体不利的一面,如引起变态反应、自身免疫疾病、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等。

抗体的化学本质就是免疫球蛋白,它有5大类,即IgG、IgM、IgA、IgD和IgE。它们五弟兄像五虎上将一样,各显各的威风,在抗击外敌入侵的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

IgG、IgM、IgA是抗感染的重要抗体,但各有特点。IgG在血液中含量高,占总量的70%~80%,分布在血管内外,能激活补体。它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是体液免疫的主要成分,大部分抗菌性、抗毒性、抗病毒性抗体均属于IgG,故它是抗感染的主力军。

IgM是五聚体的聚球蛋白,分子量最大,是高效能的抗体,主要存在于血管内,含量为IgG的1/10。而IgM产生最早,在胎儿出生前便产生了,也是感染早期出现的抗体。

IgA有血清型和分泌型两类。前者存在于血液中,含量仅次于IgG;后者存在于呼吸道和消化道等处的分泌液中,是局部抗感染的主力军,具有抗细菌、抗病毒的双重作用。

IgD含量极少,功能尚不清楚。IgE含量甚少,主要参与Ⅰ型速发型超敏反应。当身体免疫力受到损害时,这五兄弟都有变化。所以,可通过检验来了解身体抗病能力如何。

人体产生抗体的组织器官主要是脾脏和淋巴结。抗体产生后大量分布到血液、淋巴液、组织液中;眼泪、唾液、肠液、呼吸道分泌液中也含有抗体。

抗体极为重要的作用是溶解细菌、杀伤细菌、中和细菌产生的毒素、中和病毒。例如,霍乱病患者愈后或预防接种过霍乱菌苗的人,胃肠道对霍乱弧菌的抵抗力特别强,这是因为肠液中含有大量的针对霍乱弧菌的分泌型1gA抗体。只要这些抗体与霍乱弧菌一接触,便被吸附,霍乱弧菌便无法作威了。

再如注射白喉预防针或白喉患者病愈后,血液中含有大量的抗白喉毒素的抗体,它可以中和白喉毒素的毒性,消除白喉毒素对心肌、神经细胞的毒害。

因此,必须千方百计地提高和发挥抗体有利的一面,以便在抗击外敌入侵的战斗中轻松获胜。

5.“士兵”工厂

单核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免疫细胞,就像是免疫系统里的士兵,而骨髓就是负责制造这些士兵的工厂。这里每秒钟都有大量的细胞死亡,并有相同数量的细胞生成。

骨髓是主要的造血器官,是各类血细胞的发源地。胚胎期血细胞生成场所最早在卵黄囊,后移至胚肝和胚脾,最后由骨髓替代。成年期造血功能主要发生在胸骨、脊椎、髂骨和肋骨等扁骨的红髓。

血细胞的祖先是多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可增殖分化为淋巴系和髓系干细胞,再进一步增殖分化为单能干细胞或前体细胞进入血流。禽类的前体B细胞进入法氏囊成熟,哺乳类包括人类的前体B细胞仍继续留在骨髓内直至成熟。

6.培训基地

胸腺位于胸骨后面,紧靠心脏,呈灰赤色,扁平,椭圆形,分左、右两叶。青春期前发育良好,青春期后逐渐退化,为脂肪组织所代替。

就像为赢得战争而训练海军、陆军和空军一样,胸腺是训练各军兵种的基地。胸腺指派T细胞负责战斗工作。此外,胸腺还分泌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荷尔蒙,如胸腺素和促胸腺生成素等,它们是具有激素样作用的活性物质。

骨髓中的T淋巴系前体细胞经血循环进入胸腺后,在胸腺激素影响下,最终分化为成熟T细胞,随后释放入血液循环中,再经血液循环迁移到周围淋巴器官,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如给切去胸腺的动物注射胸腺素,则可恢复其部分功能。促胸腺生成素可促使包括胸腺本身在内的淋巴细胞分化为可参与免疫反应的细胞。

成熟T细胞定居在固定的部位后,成为机体的常驻警卫部队。若遇到病原体等抗原物质入侵,就能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反应,产生免疫物质与之对抗。身体某个部位发生创伤炎症时,该部位附近的淋巴结便会肿大,是这些部位增加了“警卫部队”并在和病原体作战。

除了血液中有来自母体血液循环的免疫因子以外,出生时在很大程度上对疾病没有防御能力,而这些免疫因子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将消失。倘若出生时没有胸腺,最微不足道的感染也会威及生命,最终将成为一个发育不良和多病的婴儿,或许几个月内就会夭折。

相反,有了胸腺,不久就能依靠自己来抗御感染。胸腺能促使淋巴细胞的不成熟的籽苗迅速成熟,然后把它们送到脾脏、淋巴系统以及其他器官,最后使之完全成熟。

为了刺激这些器官,促使它们活动,胸腺还供给它们激素。几天内,使免疫功能逐渐完善。从那时起,胸腺就一直指挥着这个免疫系统。

长大成人后,胸腺就不再像以前那样重要了。由于很早以前由其分送到其他器官去的淋巴细胞已经在那里牢固扎根,并全面开工生产了。

7.咽喉守卫者

扁桃体状如扁桃,呈半月形位于咽喉的两侧,是咽喉的忠实守卫者,对经由口鼻进入人体的入侵者保持着高度的警戒,在保护上呼吸道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扁桃体在幼年时充分发挥其作用。到3岁时,它们变成不太重要的细菌抵抗器官。随着年龄的增长它们逐渐缩小,最后形成杏仁大小。

扁桃体的表面有许多皱褶,病菌易于藏身,使它们极有可能被感染。扁桃体发炎时,扁桃体肿胀,咽喉红肿并疼痛,有时是如此大而妨碍了正常的进餐和呼吸。

儿童患扁桃体炎的危险性是成年人的20倍。以前,受感染发炎的扁桃体通常是被摘除。但是现在,如果药物治疗能去除感染的话,扁桃体很少被摘除。

如果在一年内患6次脓毒性咽喉炎,或者连续两年,每年患4次脓毒性咽喉炎,则需考虑扁桃体切除手术。扁桃腺切除只对细菌性感染引起的咽喉炎有效,对病毒性咽喉炎是无效的,因此手术前一定要确诊是否是细菌性咽喉炎。

尽管扁桃体帮助保持健康,但摘除它并不会变成一个病人。也没有人能证明摘除扁桃体会影响免疫系统,因为扁桃体的作用是困住抗原和细菌,从而给身体一个产生抗体的机会。但没有人曾经证明摘除扁桃体会损伤这种功能。

8.免疫过滤器

脾脏是血液的仓库,同时兼做回收站。它承担着过滤血液的职能,除去死亡的血细胞,并吞噬病毒和细菌。它还能激活B细胞,使其产生大量的抗体。

脾位于人体左侧的肋骨腔的下端,呈紫色,是个松软的条形器官。脾的脾气相当好,常无怨言。正常情况下,它忙于清除每隔3个月就会衰老的红血细胞,并回收可以再次利用的物质,将抽提出来的铁再转运到骨髓,铁在那里又被装配到携带氧气的血红蛋白。

脾是一个出色的回收工,也是一位斗士。当病菌和病毒攻击人体时,脾就立刻采取行动,攻击冒犯者。它能帮助人体防护微生物的突然的侵袭,识别并过滤出血液中的病菌。

有些感染和自身免疫性疾患,如单核细胞增多症、疟疾和狼疮,会使脾增大。脾脏也是一个易遭伤害的器官,因为它靠近肋骨,肋骨骨折会连带脾受害。

脾受伤时会大量出血,很有可能将之切除。一旦脾被切除,人体感染某些病菌的危险性将大大增加,此时最好是定期地接种疫苗。

9.抵抗入侵者的重重屏障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首先遇到的是天然免疫功能的抵御。一般经7~10天,产生了获得性免疫;然后两者配合,共同杀灭病原体。

天然免疫是人类在长期的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防御病原体的一系列功能,并能遗传给下一代。天然免疫与人体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有密切联系。

皮肤与黏膜。

皮肤由多层扁平细胞组成,能阻挡病原体的入侵,只有当皮肤损伤时,病原体才能侵入。黏膜仅有单层柱状细胞,机械性阻挡作用不如皮肤,但黏膜有多种附件和分泌液。

例如,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的纤毛运动、口腔唾液的吞咽和肠蠕动等,可将停留在黏膜表面的病原体驱赶出体外。当宿主受寒冷空气或有害气体等刺激,上呼吸道黏膜屏障受损伤时,就易患气管炎、支气管炎和肺炎等。

皮肤和黏膜是人体抵抗外敌入侵的天然屏障,是那场无声战斗的最前沿阵地。二者都能分泌多种杀菌物质,例如皮肤的汗腺能分泌乳酸使汗液呈酸性,不利于细菌生长;皮脂腺分泌的脂肪酸,有杀灭细菌和真菌作用。不同部位的黏膜腺体能分泌溶菌酶、胃酸、蛋白酶等各种杀菌物质。

人体的正常菌群也有拮抗病原体的作用。例如,口腔中的唾液链球菌产生的过氧化氢能杀死脑膜炎奈瑟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咽喉部的甲型链球菌能抑制肺炎链球菌生长等。

血脑屏障。

血脑屏障不是一个特殊的解剖学上专有的结构,一般认为由软脑膜、脉络丝、脑血管和星状胶质细胞等组成。其功能是阻挡病原体及有害物质从血流进入脑组织或脑脊液。婴幼儿的血脑屏障发育不够完善,所以容易发生脑膜炎、脑炎等疾患。

胎盘屏障。

胎盘屏障由母体子宫内膜的基蜕膜和胎儿绒毛膜组成,能限制某些物质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体内。妊娠3个月内,胎盘结构发育尚不完善,此时母体中的病原体等有可能经胎盘侵犯胎儿,干扰其正常发育,造成畸形甚至死亡。因此,在怀孕期间,尤其是早期,应尽量防止发生感染,并尽可能不用或少用副作用较大的各类药物。

当病原体突破皮肤和黏膜后,将会遇到更为顽强的阻击。因为人体的淋巴管及淋巴结同蜘蛛网一样遍布全身,如同撒下天罗地网,使入侵的病菌寸步难行。

在这场顽强的阻击战中,吞噬细胞是主力军。人类的吞噬细胞有大、小两种。小吞噬细胞是外周血中的中性粒细胞。大吞噬细胞是血中的单核细胞和多种器官、组织中的巨噬细胞,两者构成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它们都不是等闲之辈,个个都是能征善战的悍将。

当病原体到达体内组织后,吞噬细胞首先从毛细血管中逸出,聚集到病原体所在部位。多数情况下,病原体被吞噬杀灭。若未被杀死,则经淋巴管到附近淋巴结,在淋巴结内的吞噬细胞进一步把它们消灭。

淋巴结的这种过滤作用在人体免疫防御能力上占有重要地位,一般只有毒力强、数量多的病原体才有可能不被完全阻挡而侵入血流及其他脏器。但是在血液、肝、脾或骨髓等处的吞噬细胞会对病原体继续进行吞噬杀灭。

以病原菌为例,吞噬、杀菌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吞噬细胞和病菌接触、吞入病菌、杀死和破坏病原菌。吞噬细胞内含有溶酶体,其中的溶菌酶、髓过氧化物酶、乳铁蛋白、防御素、活性氧物质、活性氮物质等能杀死病菌,而蛋白酶、多糖酶、核酸酶、脂酶等则可将菌体降解。最后不能消化的菌体残渣,将被排到吞噬细胞外。

细菌被吞噬在吞噬细胞内形成吞噬体;溶酶体与吞噬体融合成吞噬溶酶体;溶酶体中多种杀菌物质和水解酶将细菌杀死并消化;菌体残渣被排出细胞外。

病菌被吞噬细胞吞噬后,其结果根据病菌类型、毒力和人体免疫力不同而不同。化脓性球菌被吞噬后即可被破坏,这是完全吞噬。

结核分枝杆菌、布鲁氏菌、伤寒沙门氏菌、军团菌等,则是已经适应在宿主细胞内寄居的胞内菌。在无特异性免疫力的人体中,它们虽然也可以被吞噬细胞吞入,但不被杀死,这是不完全吞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