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趣说万事由来
26716100000048

第48章 政治军事篇(7)

上世纪60年代,美国军方在防毒面具的改进方面取得了很大的突破。美国陆军、海军和潜艇部队全部装备了M-17型防毒面具。它既无胶皮管,也没有过滤罐,却能阻止毒气、化学烟雾剂、细菌和放射性物质经过口鼻进入人体。有毒的空气通过软性材料做成的垫子时会被过滤掉大半。软垫被封在若干个腔内,腔模则被铸在防毒面具的面罩上。

时至今日,防毒面具已不仅仅在行军作战中被使用。在工业上,特别是矿山和化工厂也用起了防毒面具。消防人员、营救人员以及防暴警察也会用到它。

头盔的由来

头部是生命的中枢。在作战时,士兵为了保护生命,往往戴上头盔。

其实,早在中国的春秋战国之际,头盔就出现了。伴随着刀枪剑戟等冷兵器的消亡,古代头盔和铠甲也一起退出了历史舞台。

现代头盔是在“一战”期间由法国人发明的。

1914年的一天,法国将军亚得里安去医院看望伤员,一位士兵向他讲述了自己负伤的经过:“那天,德国人用炮攻击我们时,我正在厨房值班。当时弹片横飞,我急中生智,抄起铁锅,把它扣在了头上,结果使头部免于受伤,保住了性命,而在场的许多同伴都被炸死了。”

亚得里安将军听了伤兵的陈述,很受启发。他想:如果战场上人人都有一顶铁帽子,不就可以减少伤亡了吗?于是,他立即着手成立了一个小组进行研究。

结果,现代钢盔在当年就被研制成功。当时,第一批现代头盔被命名为“亚得里安钢盔”。这种钢盔被用来装备部队后,伤亡率降低了2%~5%。

在“一战”中,涂有不同颜色的“亚得里安钢盔”分别是比利时、意大利、罗马尼亚、俄国军队的御敌法宝。1915年,英军制造了本国的头盔,样子像个油煎鸡蛋。那时候,还是德军的头盔最为先进,它结合了英法头盔的优点,头盔上还带有特殊的护耳装置,有极强的防护效果。

据美国统计,在“二战”中,由于头盔的运用,美军少损失7万人。

现代军用头盔主要包括步兵头盔、炮兵头盔、飞行员头盔三种类型。此外,有的国家根据特殊人员的不同需要,为他们设计了伞兵盔、坦克乘员盔、摩托兵盔、空袭救护盔等。制作头盔所使用的材料,则从钢铁发展为“开夫拉”纤维。

为了适应现代战争,头盔必须符合综合性的防护要求,不但要起到对弹片、轻武器的防止作用,还必须针对气候环境、化学毒剂、生物战剂、核辐射、燃烧弹、地震等危险因素产生一定的防护能力。有的国家设计的头盔,还能被当做水盆、饭锅、挖掘工具使用。

炮兵头盔除了有防弹功能外,有的还装备有送话和收音装置,使炮兵能在声响巨大的炮火中传话听话。飞行员的头盔不但能防弹,还加装有一些特殊设备,以适应特技飞行的需要。

雷达的由来

雷达是一种电子系统,专门被用来探测远距离的物体的位置。也就是说,这种系统可以使人看到千里以外的目标,是现实中真正的“千里眼”。它们有很多种外形,有的像几块儿大瓦片,有的像一口大锅,有的像一张蜘蛛网,有的则像一排排鱼骨。

早在20世纪初,欧美的一些科学家就发现无线电波能够对物体产生反射。1934年,有人据此传言说已经发明了一种很厉害的“死光”,可以将飞行中的飞机击落。

R·A·沃森·瓦特爵士是英国的物理学权威,当时担任英国皇家无线电研究所所长。他听到这种流言后立刻断言,关于“死光”的话纯粹是无稽之谈,因为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要使无线电波具有毁坏飞机的能量是不可能的,但如果用它来探测肉眼看不到的飞机,则是可以的。

1935年1月,沃森·瓦特爵士领导了一个科研小组,专门研发用于军队的无线电定位系统。仅仅过了一个月,他们就收到了从12公里以外的飞机上反射回来的无线电波信号。

在1939年的英国东海岸,飞机监测系统建立了起来,并被称为“无线电定向搜寻系统”。事实证明,这个系统的作用非常大。所以,它很快就覆盖了整个东海岸,为英国赢得“二战”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后来,无线电定向搜寻系统传到美国,美国科学家又对它加以改进,还给了它一个新名字——雷达。

其实,早在瓦特发明雷达以前,法国物理学家H·兹、意大利工程师G·可尼、美国科学家C·布赖特和M·图夫等,都从不同角度对这项技术的产生作出过贡献。

雷达系统的结构一般包括三部分:发射机、接收机和显示器。

发射机的作用与人的声带相似,它通过天线将无线电波发向空中;接收机的作用与人的耳朵相似,它通过天线,将反射回来的无线电波予以接收;显示器则将发出的无线电信号和接收到的无线电信号在荧光屏上显示出来,使监测者能够读取数据,获得信息。显示器的功能好比大脑中专管听觉的大脑皮层,把声波转变为人类能够理解的信息。

上世纪50~80年代,出现了许多新产品,如单脉冲跟踪雷达、远警雷达、电子相控阵雷达、数字技术雷达、遥感技术雷达等。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度发展,雷达的信号处理能力也大大提高。

雷达本来仅仅用于军事,是一种厉害的武器。可是在今天,这种武器在空中交通指挥、飞机导航、遥感遥测、船只导航、太空探测、天气预报等很多方面都大显身手。

沙盘的由来

沙盘,是在军事上为了研究地形、敌情、作战方案,组织协同作战或展开训练,根据地形图或实地地形,按一定的比例,用泥沙、兵棋等堆制成的模型。它在军事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据《后汉书·马援列传》记载,公元32年,占据陇西的隗嚣,联合割据四川的公孙述兴兵造反。汉光武帝刘秀欲出兵征讨,急召部将马援商讨进兵方略。

马援在投奔刘秀之前曾依附隗嚣,对陇西一带的地理环境较为熟悉。在商讨战略时,他用米堆成一个与陇西一带实地地形相似的模型。马援手指模型,从战术上作了详细的分析,为光武帝制订作战方案提供了依据。这就是世界军事史上最早的沙盘。

手榴弹的由来

手榴弹是用来投掷的小型炸弹,是现代战争中在迫近白刃格斗前使用的有力武器。因为在17~18世纪,欧洲的手榴弹的外形和碎片与石榴和石榴子颇为相似,所以得了这么一个名称。尽管现代手榴弹的外形大多已变为柱形,有的还配有手柄,内部装有石榴子样弹丸的现象也越来越少,但由于人们习惯了这个名称,仍照叫不误。

手榴弹起源于中国。在北宋时期,一种新式武器“火球”(又称“火炮”)出现了。这种武器以火药作为球心,外壳则用多层纸和布裱糊而成,壳外涂敷沥青、松脂、黄蜡之类可燃性防潮剂,点燃后向敌方抛去,球体爆炸后会着起火来。有的火球还通过改变药物配合,掺杂铁蒺藜、小纸炮,从而具备施毒、布障、发烟、鸣响的功能,不仅能杀伤敌军,还能破坏对方的武器。

在1044年刊印的兵书《武经总要》中,已经记载了霹雳火球、蔟藜火球、毒药火球、烟球、引火球等可用手投掷的武器。这些火球都可看做是最早的手榴弹雏形。

我国云南哀牢山的彝族人民创造出极独特的葫芦飞雷(亦称火药葫芦),与手榴弹也颇有相近之处。它是在掏尽籽实的干葫芦里放入火药和铅块、铁矿石碴或铁锅碎片等物,并在葫芦颈部塞入火草作为引火物。

使用葫芦飞雷时,先把葫芦放在网兜中,点燃火草后马上抛掷出去。等葫芦抛达目标,正好火草燃及火药,从而发生爆炸,使铅块、铁矿石碴、铁锅碎片等四处飞溅。葫芦飞雷杀伤力很大,在战斗中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葫芦飞雷分兜抛短颈葫芦飞雷和手投长颈葫芦飞雷,后者即手榴弹的前身。

13世纪初,中国军队又创造了一种铁壳的爆炸性火器——掏火炮(又名“震天雷”)。它用生铁铸成外壳,形状有罐子、合碗等不同样式,里面装满火药,留有小孔,作为安装引线之用。点燃后,火药就会在密闭的铁壳内燃烧,导致高压气体产生,使铁壳爆碎,造成致命的伤亡。在当时,这种火器威力极大,使用时既可采取手抛方式,也可用炮掷。这种兵器在铁壳手抛弹药中是最早出现的,已与现代手榴弹颇为相似。

而欧洲直到1405年,在意大利的一份手抄本上才出现了手抛弹药的图样,证明此类武器已经被制造出来。17世纪以后,出现了一种铁壳手抛弹药,内装火药和铅弹丸、金属碎片等。到了17~18世纪,手榴弹已经成为欧洲军队普遍使用的利器,专门的“榴弹兵”部队已经诞生。

19世纪,由于枪炮得到较大发展,以及城堡攻防战的逐步减少,手榴弹曾经屡遭冷遇。进入20世纪以后,在日俄战争、在“一战”中,出现了不少堑壕战,手榴弹又成为各国军队喜爱的宝物。手榴弹在中国八路军作战中也发挥了巨大作用,曾成为中国军队的一种重要装备。时至今日,在现代化步兵中,手榴弹仍被看成是重要的武器装备,受到官兵的重视。

火药的由来

在中国的四大发明中,就有威力巨大的火药。早在公元10世纪它就被中国人发明出来了。

商周之际,中国人已经普遍地使用木炭。人们认识到,木炭与木柴比起来更容易燃烧。对这一特性的认识,是踏上制造火药的第一步阶梯。

后来,出现了一群炼丹家,想通过对水银等物质的混合,造出使人长生不死的丹药。在《周易参同契》这部典籍里,记录了硫黄和水银化合生成红色硫化汞的奇异现象。这使炼丹家们对硫黄高度重视。他们通过研究,发现硫不但能与金银铜铁这些金属化合,还能够制服“神奇”的宝物——水银。在他们的头脑中,逐渐形成了这样一个构想——用硫和水银混合,炼制出神奇的“金液”、“还丹”,服用后就可以远离死亡了。

在这世界上,还有一种物质叫硝,它与与硫相比化学性质还要活跃得多。人们只要在火炭上撒一点硝,硝就会立刻燃起火焰。

对炭、硫、硝三种物质的正确认知,为火药的发明铺平了前进的道路。到了唐代,一些炼丹士们为了彻底摆脱死亡的威胁,决定冒险尝试一下。他们把炭、硫、硝放到一起引燃,结果,用来炼丹的八卦炉发生了剧烈的大爆炸,熊熊大火燃烧起来,不但房子被烧毁,炼丹士们也被炸得血肉横飞。

尝试的结果虽然很悲惨,却导致了火药的出现。

唐朝初年,医学家孙思邈记下了当时制火药的方法,这也是对制造火药方法的最早记录。唐末,火药开始用在军事上。一些军事家开始用火药来制造武器,像火枪、火炮、火箭和地雷等都出现在士兵的手中。火药武器的问世,导致中国官方成批地生产火药。一时之间,火药的威名传遍神州大地。

北宋时,火药的应用更加广泛,已出现制造火药的作坊。那时用在军事上的火药有爆炸性的火炮和能发出子弹的突火枪,以及世界上最早的运载火器——火箭。那时,火药武器开始装备军队。

元代,成吉思汗率领着长于奔袭的骑兵部队向西攻打城市。他的军队就配备着神奇的火药武器。他们先后征服了中亚和波斯,甚至兵临欧洲,令西方的统治者不寒而栗。

不久,火药经过阿拉伯传入欧洲,从而引起了火器的大发展。火药在欧洲刚传播开,就被军人用于作战,从根本上改变了欧洲传统的作战方式。

炸药的由来

与炸药连在一起的是一个伟人的名字,这个伟人就是瑞典人阿尔弗雷德·伯纳德·诺贝尔。

诺贝尔出生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在俄罗斯,他曾经在私人教师的指导下刻苦学习。17岁时,他在法国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旅行,然后去美国学了四年化学。在巴黎,他师从泰奥菲尔·朱尔斯·佩鲁兹,而那时的佩鲁兹已经开始对火药棉进行研究。

后来,诺贝尔来到美国,在约翰·埃里克逊手下工作了一段较短的时间。埃里克逊也是瑞典人,是第一艘铁甲战舰“监视者号”的创造者。

诺贝尔的父亲本来是一个工程师,在建筑行业做事,但他对爆炸品很感兴趣,于是放弃了自己的专业,在俄国开办了一家为军队服务的鱼雷厂。

19世纪50年代初,诺贝尔来到俄国彼得堡,进入父亲的鱼雷厂,专门对爆炸品进行科学试验。克里米亚战争之后,诺贝尔父亲的鱼雷厂维持不下去,他举家返回瑞典。在斯德哥尔摩附近的一家小工厂里,诺贝尔和父亲开始大规模地生产硝化甘油。这种物质是由意大利人艾斯加尼奥·沙布利洛在1846年发明的。

硝化甘油是一种油状的液体,稍微受一点冲击便会产生威力极强的爆炸,制造硝化甘油要冒很大的风险。

在老诺贝尔的工厂中,爆炸事故一再发生,死伤了好几个人,连诺贝尔的哥哥也受了重伤。老诺贝尔因操劳过度,得了中风病,卧床不起。诺贝尔继承了父亲的事业,继续从事硝化甘油的生产。1863年,诺贝尔用雷酸汞制成一种全新的引爆装置——雷管,并取得专利。雷管的出现,使硝化甘油使用起来更安全一些。

可是,到了1864年,工厂里又发生大爆炸,5个工人被炸死,连诺贝尔的弟弟埃米尔也死于非命。

事故让诺贝尔清醒地认识到,硝化甘油实在太危险了。为了让后人不再身受其害,他毅然改变自己的研究方向,想发明一种使用起来比较安全的爆炸品。

当时,诺贝尔通过不断试验,决定将硝化甘油与硅藻土相混合。这样,产生的爆炸物相对来说对热和震动都不那么敏感,而且可以由雷管引爆。他信任这种黏土硝化甘油的安全性,给它命名为“达纳”炸药,并在1867年和1868年申报了英国专利和美国专利。

可是,硅藻土属于惰性材料,它会吸收部分热量,使爆炸力受到影响。所以,他下定决心要开发出一种既安全又有极强爆炸力的新型炸药。

1875年的一天,诺贝尔的手指受了伤,就顺手拿了一小团珂珞酊棉敷在伤口上。那一夜,他的手指太痛了,导致他难以睡着。忽然,一个念头在他头脑中冒了出来:如果用敷手的这种硝化不完全的珂珞酊棉试试,不知道效果会怎么样。

当天晚上,诺贝尔进入实验室,真的用这种物质进行实验。结果,到了凌晨4点钟,诺贝尔的试验取得了重大进展,一种新的炸药样品诞生了。它效力高,造价低,安全可靠,在当时的炸药中称得起是最理想的了。

在此之后,他又创制了“雷管”的引火装置——导火索。

就在这一年的年底,他决定再进行一次试验,解决炸药的最关键问题。当他把炸药、雷管和导火索全部装好之后,立刻将导火索点燃,随着“霹雳”一声巨响,瓦砾四起,浓烟滚滚,实验室被炸得惨不忍睹。由于他离实验室太近了,被飞溅的瓦砾打得遍体鳞伤。但是,实验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安全烈性炸药出现之后,瑞典、英国、德国、法国都觉得诺贝尔为全人类立下了盖世奇功,争相给予他专利权。

一开始,火药和爆破制造商都不愿意接受炸药,禁止成批地生产它。但是诺贝尔的炸药与火药相比,更加威力无穷,比硝化甘油却要安全得多。所以,没过多长时间,炸药就在采矿、挖掘和弹药生产中显示出极高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