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各种中常选用大环内脂类抗生素如红霉素、螺旋霉素、麦迪霉素、白霉素等。其中又以红霉素为首选,该药使用广泛,疗效肯定。对消除支原体肺炎的症状和体征明显,但消除MP效果不理想,不能消除肺炎支原体的寄居。常用课桌一为50mg/(kg?d),轻者分次口服治疗即可,重症可考虑静脉给药,疗程一般主张不少于2~3周,停药过早易于复发。常用口服剂有无味红霉素及红霉素肠溶片,口服红霉素自肠道吸收,空腹服用红霉素250mg,高峰血浓度于给药后2~3h达到0.3~0.7μg/ml;剂量加倍,高峰血浓度为0.3~⒈9μg/ml。静脉注射红霉素乳糖酸盐300mg,4min的血浓度平均为40.9μg/ml,2h后为⒉6μg/ml,6h后为0.32μg/ml。如每12h连续静脉滴注红霉素乳糖酸盐1g,则8h后的血药浓度可维持4~6μg/ml。而痰中平均尝试为⒉6(0.9~8.4)μg/ml。红霉素主要经胆汁排泄,部分可从肠道内重新吸收。相当量的红霉素在肝内代谢灭活。口服给药量的⒉5%和注射给药的15%以活性物质自尿中排出。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皆不能将红霉素自体内清除。在使用红霉素制剂时应注意其毒副作用。各种口服制剂皆可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静脉滴注时可发生血栓性静脉炎;偶有过敏反应发生,表现为药物热、荨麻疹等。值得注意的是红性黄疸,往往在给药14~21d产生上腹疼痛、恶心呕吐,相继出现发热、黄疸、白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血清胆红质和转氨酶增高,停药后2~3d可恢复正常,但再给药又可重新出现上述症状。
另外,大剂量红霉素的应用偶可引起耳鸣和暂时性听觉障碍,一般发生于静脉给药或有肾功能减退和(或)肝脏损害者。婴幼儿口服无味霉素后可出现增生性幽门狭窄,口服红霉素后也有出现假膜性肠炎者。应用红霉素期间尿中儿茶酚胺、17-羟类固醇和血清转氨酶有增高现象,血清叶酸和尿雌二醇有降低情况。若与茶碱类药物同用时,有增加茶碱和血液中浓度的作用。所以,在合用茶碱类药物时,应减量使用或避免合用。
鉴于红霉素对胃肠道刺激大,并可引起血胆红素及转氨酶升高,以及有耐药株产生的报道。人们开始选用大环内酯类的新产口,如罗红霉素(roxithromycin)及甲红霉素(clarithromycin)、阿奇霉素(azithromycin)等,口服易耐受、穿透组织能力强,能渗入细胞内,半衰期长,MIC为0.002~0.03mg/L。近年来,在日本采用白霉素(leucomycin)治疗本病效果较好,该药无明显毒副作用,比较安全,口服量为20~40mg/(kg?d),分4次服用;静滴量为10~20mg/(kg?d)。
⑵四环素类抗生素
MP感染虽有肯定疗效,但其毒副作用较多,尤其是四环素对骨骼和牙生长的影响,即使是短期用药,四环素的色素也能与新形成的骨和牙中的钙相结合,使乳牙黄染。故不宜在7岁以前儿童时期应用。
⑶氯霉素和碘胺类
因为治疗MP感染的疗程较长,而氯霉素类、磺胺类抗菌药物毒副作用较多,不宜长时间用药,故临床上较少用于治疗MP感染。
⑷氟喹酮类
近年来有用氟喹酮类(fluroqumolone)药物治疗MP感染的报道。氟喹酮类属于合成抗菌药,通过抑制DNA旋转酶,阻断DNA复制发挥抗菌作用。环丙氟哌酸(ciproflaxacin)、氧氟沙星(ofloxacin)等药物在肺及支气管分泌物中浓度高,能穿透细胞壁,半衰期长达6.7~7.4h。抗菌谱广,对MP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前者10~15mg/(kg?d),分2~3次口服,也可分次静滴;后者10~15mg/(kg?d),分2~3次口服,疗程2~3周。
⒋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因为目前认为MP肺炎是人体免疫系统对MP作出的免疫反应。所以,对急性期病情发展迅速严重的MP肺炎或肺部病变迁延而出现肺不张、肺间质纤维化、支气管扩张或有肺外并发症者,可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或琥珀酸氢化可的松,每次5~10mg/kg,静滴;或地塞米松0.1~0.25mg/(kg?次),静滴;或强的松1~2mg/(kg?d),分次口服,一般疗程3~5d。应用激素时注意排出结核等感染。
⒌肺外并发症的治疗
目前认为并发症的发生与免疫机制有关。因此,除积极治疗肺炎、控制MP感染外,可根据病情使用激素,针对不同并发症采用不同的对症处理办法。
【预防】
近年来国外对肺炎支原体疫苗进行了不少研究,制备了灭活疫苗及减毒活疫苗。Wenzel(1977)观察福尔马林灭活的肺炎支原体疫苗,有一定效果。
【预后】
应注意休息、护理与饮食。必要时可服小量退热药,及服用中药。其他对症疗法也与支气管炎节所述相同。支原体对四环素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敏感,红霉素为首选药物,剂量30mg/(kg?d),口服一日三次,可改善临床症状,减少肺部阴影,并可缩短病程。红霉素疗程2~3周。此外美欧卡霉素、利福平和乙酰螺旋霉素亦有疗效。重症患儿可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预后良好,虽病程有时较长,但终可完全恢复。很少出现并发症,仅偶见中耳炎、胸腔渗出液、溶血性贫血、心肌炎、心包炎、脑膜脑炎及皮肤粘膜综合征。但偶可再发,有时肺部病变和肺功能恢复较慢。
(第六节)小儿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
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一般为凝固酶阳性)所致的肺炎。本病大多并发于葡萄球菌败血症,多见于幼婴及新生儿,年长儿也可发生。以冬、春两季上呼吸道感染发病率较高的季节多见。常在医院内或婴儿室内发生交叉感染引起流行。一般认为凝固酶和细菌毒性有一定关系,如为凝固酶阴性(如表皮葡萄球菌)则多为条件致病菌,很少引起严重疾病,但为医院内感染的常见细菌之一。以广泛的出血性坏死、多发性小脓肿为其病理特点。
一、诊断
早期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常不易认识。起病急,肺炎症状迅速发展时可考虑本病。如近期有上呼吸道感染、皮肤小疖肿或乳母患乳腺炎的病史,可以协助诊断。
【辅助检查】
白细胞一般高过15×109~30×109/L(15000~30000),中性粒细胞增高,白细胞内可出现中毒颗粒。半数幼婴可减低到5×109/L(5000)以下,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仍较高。白细胞总数减低多示预后严重。C反应蛋白增高。对气管咳出或吸出物及胸腔穿刺抽出液进行细菌培养阳性者有诊断意义。
【鉴别诊断】
金葡菌肺炎须与下列疾病相鉴别: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或肺炎杆菌肺炎,原发性肺结核伴空洞形成或干酪性肺炎,气管异物继发肺脓肿及横膈疝等。X线上表现的特点,如肺脓肿、大泡性肺气肿及脓胸或脓气胸等存在都可做为金葡肺炎诊断的根据;但须与其它细菌性肺炎所引起的脓胸及脓气胸鉴别。因而病原学诊断十分重要。
二、治疗
本病的一般治疗与支气管肺炎相同。因病情多较严重,在早期疑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时即应给以积极治疗控制感染。可用青霉素10万~50万U/(kg?d),肌注或静滴。对耐青霉素G金葡菌肺炎,可用苯唑西林(P12)、邻氯青霉素、甲氧西林、红霉素、氯霉素、杆菌肽、利福平、万古霉素、林可霉素等。此外可用头孢菌素,其中第一代如头孢唑啉、头孢噻吩对耐药金葡菌作用较第二代及第三代头孢菌素强。前者可肌肉或静脉给药,剂量为每日20~30mg/kg,重症可加量到50~100mg/kg;后者静脉给药每日50~150mg/kg。对耐甲氧西林金葡感染应用万古霉素及其新衍生物teicoplanin。一般在体温正常后7天,大部分肺部体征消失时始可停用抗生素,疗程至少3~4周。发展成脓胸或脓气胸时,如脓液量少可采用反复胸腔穿刺抽脓治疗;但多数患儿脓液增长快、粘稠度大而不易抽出,宜施行闭式引流术排放。胸腔内注入抗生素的疗效不肯定。
【预防】
除肺炎概述中所叙述的预防措施之外,必须重视幼托机构居室的卫生清洁,并应及时检查工作人员是否带菌,带菌者及时适当处理。
【预后】
并发金葡脑膜炎和心包炎或婴儿张力性气胸则预后严重。病死率高达10%~20%。并发症如脓胸、脓气胸预后较好,治愈者长期随访无后遗肺功能障碍。
(第七节)小儿腺病毒肺炎
腺病毒一般通过呼吸道传染。在集体儿童机构中往往同时发生腺病毒上呼吸道感染及肺炎。
一、诊断
⒈症状
⑴起病:潜伏期3~8天。一般急骤发热,往往自第1~2日起即发生39℃以上的高热,至第3~4日多呈稽留或不规则的高热;3/5以上的病病例最高体温超过40℃。
⑵呼吸系统症状:大多数病儿自起病时即有咳嗽,往往表现为频咳或轻度阵咳,同时可见咽部充血,但鼻卡他症状较不明显。呼吸困难及发绀多数开始于第3~6日,逐渐加重;重症病例出现鼻翼扇动、三凹征、喘憋(具有喘息和憋气的梗阻性呼吸困难)及口唇指甲青紫。叩诊易得浊音;浊音部位伴有呼吸音减低,有时可听到管性呼吸音。初期听诊大都先有呼吸音粗或干罗音,湿罗音于发病第3~4日后出现,日渐加多,并经常有肺气肿征象。重症病儿可有胸膜反应或胸腔积液(多见于第2周),无继发感染者渗出液为草黄色,不混浊;有继发感染时则为混浊液,其白细胞数多超过10×109/L。
⑶神经系统症状:一般于发病3~4天以后出现嗜睡、萎靡等,有时烦躁与萎靡相交替。在严重病例中晚期出现半昏迷及惊厥。部分病儿头向后仰,颈部强直。除中毒性脑病外,尚有一部腺病毒所致的脑炎,故有时需作腰穿鉴别。
⑷循环系统症状:面色苍白较为常见,重者面色发灰。心律增快,轻症一般不超过每分钟160次,重症多在160~180次,有时达200次以上。心电图一般表现为窦性心动过速,重症病例有右心负荷增加和T波、ST段的改变及低电压,个别有1~2度房室传导阻滞,偶而出现肺性P波。重症病例的35.8%于发病第6~14日出现心力衰竭。肝脏逐渐肿大,可达肋下3~6cm,质较硬,少数也有脾肿大。
⑸消化系统症状:半数以上有轻度腹泻、呕吐,严重者常有腹胀。腹泻可能与腺病毒在肠道内繁殖有关,但在一部分病例也可能由于病情重、发高热而影响了消化功能。
⑹其他症状:可有卡他性结膜炎、红色丘疹、斑丘疹、猩红热样皮疹,扁桃体上石灰样小白点的出现率虽不高,也是本病早期比较特殊的体征。
⒉X线检查
X线形态与病情、病期有密切关系。肺纹理增厚、模糊为腺病毒肺炎的早期表现。肺部实变多在发病第3~5天开始出现,可有大小不等的片状病灶或融合性病灶,以两肺下野及右上肺多见。发病后6~11天,其病灶密度随病情发展而增高,病变也增多,分布较广,互相融合。与大叶肺炎不同之处是,本病的病变不局限于某个肺叶。病变吸收大多数在第8~14天以后。有时若病变继续增多、病情增重,应疑有混合感染。肺气肿颇为多见,早期及极期无明显差异,为双侧弥漫性肺气肿或病灶周围性肺气肿。1/6病例可有胸膜改变,多在极期出现胸膜反应,或有积液。
【辅助检查】
白细胞总数在早期(第1~5日)大都减少或正常,约62%病例在10×109/L(10000/mm3)以下,36%在(10~15)×109/L(10000~15000/mm?3),分类无何特殊改变,晚期白细胞数值与早期类似,唯有继发细菌感染时才升高。血涂片检查,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及四唑氮蓝染色,一般较正常小儿或细菌性肺炎患儿为低,虽白细胞总数高达15000,但白细胞碱性磷酸酶指数仍明显降低。部分病儿血清冷凝集试验可为阳性。发热期间部分病例尿检查有少量蛋白。表现脑膜刺激症状的患儿中,脑脊液检查一般正常。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特别应注意学龄前和学龄期儿童。腺病毒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表现几乎相同,都有高热,呼吸困难及嗜睡等症状均不太明显。但一般腺病毒肺炎均有体征,支原体肺炎有的只有X线阴影而无罗音等征或可助鉴别,而不少情况最后只能依靠实验室特异诊断。
5个月以下小婴儿腺病毒肺炎临床表现较婴幼儿腺病毒肺炎明显为轻,与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所致肺炎无法鉴别,只有靠快速诊断或病原诊断。
二、治疗
1.碘去氧尿啶(疱疹净)对腺病毒有抑制作用,常用于结膜炎。
2.吗啉双胍(病毒灵)对多种病毒有抑制作用。剂量10mg/kg/日,点眼剂为l%~5%。
3.金刚烷胺:可与抗生素合用。
4.三氮唑核甘(病毒唑)具有体内外抗病毒功能。
5.肾上腺皮质激素:对持久的支气管梗阻,可用较大剂量4~8mg/kg作静脉滴注,于8小时内滴入,但不宜超过3~5天。
6.综合治疗:包括对症治疗,供给适当水分和热量,纠正电解质紊乱,减轻支气管及毛细支气管阻塞,缓解呼吸困难及时给氧,防止继发感染等。空气新鲜,室温在18~20℃为宜,超声雾化吸人,使痰湿润,咳重者用祛痰剂,慎用镇咳剂,贫血严重可输新鲜血(5ml/kg)l~2次/周。心衰,呼衰要及时处理。注意防止脑水肿的发生。
7.抗生素治疗:有继发细菌感染时,选用敏感抗生素治疗。
8.免疫治疗:左旋咪唑可触发和增长机体免疫反应。
【预后】
在我国北方腺病毒肺炎的病情严重,1958年初次大流行时,住院病人病死率高达25%,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后,病死率降至5%~10%。近10年来没有明显流行,有时北方的发病数甚至降至第二位(RSV肺炎为第一位),病情减轻,病死率为5%以下。流行时死亡大多发生在病程第10~15日,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是:①年龄幼小缺乏特异抗体,死亡多发生于6~18月儿童,2岁以上者几乎没有死亡;②如并发或继发于麻疹、一般肺炎或其他重症的过程中,病死率较高,继发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大肠杆菌等感染时预后也较严重;③一般7型腺病毒与3型、11型所致肺炎比较,重症及死亡者较多。
(第八节)小儿肺炎链球菌肺炎
肺炎链球菌肺炎是由肺炎链球菌或肺炎链球菌所引起,占院外感染肺炎中的半数以上。肺段或肺叶呈急性炎性实变,患者有寒战、高热、胸痛、咳嗽和血痰等症状。近年来由于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临床上症状轻或不典型病较为多见。
一、诊断
凡急性发热伴胸痛,呼吸困难和咳嗽都应怀疑为肺炎链球菌性肺炎。根据病史,胸部X线改变,适当标本的培养和革兰氏染色,荚膜肿胀反应可作出初步诊断。确切诊断则需证明胸膜液,血液,肺组织或经气管吸出物中有肺炎链球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