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小儿科疾病诊断与治疗
26716700000033

第33章 儿科循环系统疾病(7)

⑶血管扩张剂

作用机理为直接扩张小动脉平滑肌,降低总外周阻力,从而发挥降压作用。由于扩张血管血压下降,继发性的交感神经兴奋可引起心率增快、心脏收缩力增强及水钠潴留的副作用,故与心得安和/或利尿剂配合应用可增强疗效。常用者有。

①肼苯达嗪

由于本药不引起肾血管量下降,故可用于肾功能衰竭。常与利尿剂和β-阻滞剂合用治疗中、重度高血压。每日剂量为0.75~1mg/kg,分3~4次服用。

②敏乐定

降压作用较上药为强。与β阻滞剂与利尿剂联合应用适用于其他药物无效的严重型高血压,也可应用于肾功能衰竭患者。起始剂量为0.1~0.2mg/kg,每日1次口服,以后可递增50%~100%,有效剂量常为每日0.25~⒈0mg/kg,最大剂量为每日50mg。副作用除上述者外尚有毛病。

③低压唑(氯苯甲噻二嗪,diazoxide)

非利尿的噻嗪类衍生物。作用快,静注后1~2分钟即起作用,2~3分钟作用最强,持续4~24小时。剂量为2~5mg(kg?次),静脉快速注入。一次静注无效时,30分钟后可重复。为高血压危象首选药物。副作用有恶心、钠潴留、高血糖。

④硝普钠

用于高血压危象,用5%葡萄糖液稀释后用输液泵以0.5~8μg(kg?min)的速度静脉滴入给药。点滴后数秒钏内起作用,停药后1~2分钟作用消失,可调整静点速度,控制血压下降速度,故治疗高血压危象较其他药物安全。必须应用新鲜配制溶液,静点时应避光。药物副作用主要是硫氰酸盐中毒,表现为乏力、恶心、呕吐,继而出现丧失定向力精神症状、肌肉痉挛、皮疹及骨髓抑制。用药超过2天时需监测血硫氰酸浓度不得超过10mg/dl。

⑷血管紧张素转移酶抑制剂

目前常用者为巯甲丙脯酸(captopril),适用于高肾素性高血压,对正常肾素性及低肾素性高血压也有效。因可增加肾血流量,也适用于肾功能衰竭患儿。降压作用迅速,可用于高血压急症治疗,与利尿剂合用效果更好。目前应用较广泛,已成为常用的一线降压药。起始剂量为每次0.3mg/kg,逐渐加理至满意疗效,最大剂量为每次2mg/kg,8~12小时1次。停药时逐渐减量,避免骤停。剂量过大可引起毒性副作用:蛋白尿、血白细胞下降及皮疹。

⑸钙通道阻滞剂

通过阻滞钙离子进入细胞内达到扩张血管,降压的目的。已用于儿科临床的有硝苯吡啶(心痛定)。降压效果较好,剂量为每次0.2~0.5mg/kg,每日3次。最大量1次10~20mg。舌下含服疗效优于口服,也有应用肛门内给药治疗重症高血压。如无效可30~60分钟重复一次。副作用有面部潮红、心跳过速。

【降压药物的选择及用法】

原则:开始用一种药,从小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达到降压效果。一种药产生效果不满意时再加第2种药。

常用治疗方案:先用噻嗪类利尿剂,无效时加用心得安,必要时再加血管扩张剂。近年来有良好降压作用的钙阻滞剂及巯甲丙脯酸也常被用为第1线药。在选用时应考虑高血压的发病机制有针对性地选择用药。在长期控制不满意者,其机制常较复杂则需用不同作用方式的药物联合用药,如高肾素性高血压可用β阻滞剂或巯甲丙脯酸,也可加用利尿剂提高疗效,容量依赖性高血压利尿剂常有效。内分泌疾患中嗜铬细胞瘤分泌儿茶酚胺过多时可用酚妥拉明静点或口服哌唑嗪,有心动过速时加用心得安,敏乐定加心得安及利尿剂对顽固性及肾性高血压也有较好疗效。

高血压危象的治疗:在儿童期高血压危象常表现为高血压脑病,应紧急静脉给药降压。药物首选硝普钠或低压唑。为保证心、脑、肾等脏器充足的血供应,降低不宜过猛,最好在治疗开始后6小时内降低计划降压的1/3~1/2。在以后36~72小时使血压降至接近正常。一旦高血压危象缓解,改为口服巯甲丙脯酸或硝苯吡啶。在降压同时必须积极迅速控制惊厥,降低颅内压,并注意心肾功能状态,尤其伴有肾功能不全时必须调节好水电平衡。

(第十三节)小儿过早搏动

一、诊断

⒈临床表现

多数患儿无明显症状,而是在体检时偶然发现。年长儿偶有心悸、心前区不适,心脏听诊可闻提前出现的心搏及其后有较长的间歇。

⒉心电图检查

⑴有提前出现的qrs波群,其前无提早的p波。

⑵提前出现的qrs波形态异常,时限增宽,婴儿>0.08秒,儿童>0.10秒,t波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⑶早搏后常有完全性代偿期。

⒊其他实验检查

频发性室早或呈二联、三联以及连发者,必要时应进行下列检查:

⑴动态心电图

即holter心电图,可连续24小时记录心电图变化并可发现有无其他合并严重的心律失常。

⑵运动负荷心电图

包括活动平板运动试验及踏车运动试验等。运动负荷后心电图室早的增减或消失,以及有无连发性或多源性,有助于室早性质的判断。本试验仅限于学龄前及学龄儿童。

⒋病因判断

通过病史、体检及实验检查,尽可能明确病因。诸如二尖瓣脱垂、高血钾症、q-t间期延长综合征、洋地黄中毒、法洛四联症根治手术后或并发于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的室早,后者可发展为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或猝死。

⒌鉴别良性与器质性早搏

良性与器质性早搏的鉴别可参考下列各点:

⑴有心脏病基础时,多为器质性。

⑵某些药物(如洋地黄或抗心律失常药)治疗过程中发生,常表示毒性反应。

⑶代谢紊乱如高血钾症及q-t延长综合征等病理状态下发生的,多提示器质性。

⑷室早呈二联、三联的形式或两个、三个连续发生。

⑸多源性或多形性室早。

⑹室性并行心律。

⑺室早qrs显着畸形、qrs间期>0.14秒。

⑻早搏后t波改变。

⑼r重t现象。

⑽频发室早。

⑾运动负荷后室早增多。

⑿心电图同时有心肌损害表现。

上述各点有助于室早性质的判断,但往往尚需较长时期随访后始能确定。单从心电图所见有时很难判断,不过连发性、多源性室早及r重t现象等应予重视。若小儿临床无症状,无器质性心脏病,运动后早搏减少或消失往往提示为良性早搏。

二、治疗

室早的治疗取决于其性质、病因、症状、心功能状态及有无发展或严重心律失常。良性早搏多无自觉症状,一般不需治疗。对家属及本人做好解释工作,并应较长期予以随访。

⒈病因治疗

针对不同病因予以纠治。

如因药物过量引起的室早,应立即停药。

洋地黄中毒所致者,即刻停用洋地黄,并应用氯化钾及苯妥英钠治疗。

风湿性心脏炎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q-t延长综合征及二尖瓣脱垂者所致的室早,宜用心得安或氨酰心安。

低氧血症、代谢及电解质紊乱等发生的室早应及时纠正其原因。

⒉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儿科首选药物为心律平(ic类),其药理作用为明显抑制0相,显着减慢传导并轻度延长复极。临床起效快,副作用轻微,口服剂量为每次5~7mg/kg,一般从小量开始,长期服用以每次4~6mg/kg,每6~8小时1次,疗效稳定后连续服药3~6个月,其后减量至每次2~4mg/kg,再维持一段时间后停药,总疗程一般6~12个月。本药耐药性小,反复应用仍可获满意疗效。

氟卡胺亦属ic类抗心律失常药,也是当前治疗室早最有效的药物之一。其半衰期为11~12小时,口服吸收好,剂量按每日60~100mg/m2,分两次服用,应用3日后可达其最大效应,然后按原剂量的10%逐渐加量,达每日平均剂量为150mg/m2。本药副作用轻,且在儿童很少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