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民间收藏实用全书:玉器鉴赏及收藏
26733500000019

第19章 玉器的演变(12)

青玉菩萨:明晚期玉器,传世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11.5厘米,宽8.1厘米,厚5.2厘米,玉质暗青色,圆雕,兽卧莲台,菩萨倚坐于兽背,眼半闭,耳轮垂肩,高鼻梁,小口半张,脸面丰满圆润,头戴莲花宝冠,一足踏莲台,一足抬起踩在兽肩部,右手放于膝部,左手扶兽臀,身体姿态自然舒适,状甚可亲,使菩萨和信徒的距离拉近。菩萨宽肩平胸,腰部细长,身体结构已趋概念化,身着天衣裙裳,胸前、腰下饰凸起的缨络,项颈两侧宝缯飘扬环绕臀部飞向身后,衣纹粗硬有力,兽首向后昂起,凸眼粗眉,短鼻;数绺长毛发后披,长尾在菩萨足边,张口,呈鸣叫状,莲座璧饰莲花瓣纹一周,琢玉粗扩,刀法有力。这尊玉菩萨是观音菩萨。

合卺杯:明代玉器,传世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7.5厘米,横宽13厘米,青玉质,由两个直筒状杯并连而成,两筒上下各琢有一道绳纹,底部有六个兽首足,下面中部附一方板,其上琢有“万寿”二字,方板两侧各凸雕一螭,杯背而两筒相接处接雕一凤形柄,两侧筒璧上琢有诗句,一侧为“湿湿楚黻,既雕既琢,玉液琼浆,钧其广乐”,末署“祝允明”,另一侧为“九陌祥烟合,千香瑞日照,愿君万年寿,长醉凤凰城”,诗上部有“子刚制”字样,这件作品在形制上仿宋元英雄合卺杯,样式图案又有极大的变化,明代风格极明显,无疑是明代玉器中的佳作,真正的陆子刚作品。

谈到子刚款,就有必要对陆子刚及其玉雕技艺作些介绍。

据太仓县志记载:县人有陆子刚者,用刀雕刻,技擅绝,今所遗王水仙簪,一枝价五六十金、子刚死、技亦不传。”苏州府志说陆子刚所琢制的玉水仙簪“玲珑奇巧花茎细如毫发”。据传子刚刻玉,必落名款。有一次,皇帝命他雕一个玉壶,严令禁止他刻留名字。他刻完之后;皇帝一看这回没有刻上“子刚”二字。岂不知他把名字雕在壶嘴之内,可见其技艺之高。目前见到的子刚款作品,能够鉴定为明末制造的玉器,有仿古王杯,青玉执壶,合卺杯,臂格,印盒,琴式盒,墨床,另外还有一些佩玉。由于陆子刚制作的玉器质量精,价值高,故在当时仿制甚多,流传下来、的也极多见,真赝混杂,孰真孰假,极难鉴别。

金托玉爵:明代玉器,出土品,1958年北京市昌平县十三陵定陵出土,北京定陵博物馆藏。器物通高11.5厘米,托盘直径13.2厘米,腹深5.8厘米,通重396克。

爵为青玉质,形制模仿商周时期的青铜爵,在流和尾部分别刻饰正面龙纹,把为镂雕龙形,龙弓身作攀附状,两爪搭在爵沿上,其余部分均饰云龙纹,爵的三足插入金托盘内的树桩形柱上,托盘内饰二龙戏珠图案,其内还镶嵌有36颗红蓝宝石。

这件金托王爵集金银细工、宝石镶嵌秘仿古技术于一身,并将古朴典雅和富丽堂皇的风格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一件十分成功的艺术作品,充分显示了皇家玉器的迷人风采。

桐荫仕女图玉雕:清乾隆玉器,传世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15.5厘米,宽25厘米,厚10.8厘米,白玉质,局部有橘黄色玉皮,整体造型为一美丽的江南庭院景致,玉雕以中心的月形门为隔两面雕刻,分别表现庭院内外景象,门外湖石抱立,桐阴垂檐,一妙龄少女梳高髻,手持灵芝,身穿宽袖长衣,神态恬静,缓步走向微微徐开的月形门,门内芭蕉丛生,一长衣少女双手捧盒,与门外少女透过门缝相互观望,其情其景令人如痴如醉,器物底部尚有乾隆御题诗句:“剩水残山境,桐檐蕉轴庭,女郎相顾问,匠氏运心灵。”这件精美绝伦的作品成器于乾隆三十八年(1733)秋天,原为琢碗时遗弃的废料,极具慧眼的苏州玉工匠心独运,因材施艺,根据废料的形状。色泽巧妙构思,精心琢制,将皓白的玉沁琢成未开的门洞,似束亮光透缝而出,橘黄色的皮被巧妙地雕琢成梧桐蕉叶,覆瓦怪石,描绘出一系列迷人的江南庭院的安谧景象。

这件玉雕充分显示了清代工匠敏锐的艺术洞察力,高超的琢玉技术,堪称巧夺天工,使人真正领悟到何为“山川之精英,人文之精美”。乾隆皇帝盛赞王工之举为“义重无弃物,赢他泣楚廷”,意指玉工之“义”比卞和在楚廷不怕断足致残哭献玉璞之举“重”。桐阴仕女图玉雕不仅代表了我国古代俏色玉雕的最高成就,而且也是中国古代构思最巧,琢制最精,艺术价值最高的玉器之一。

大禹治水图玉山子:清乾隆玉器,传世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224厘米,宽96厘米,重达五千三百多公斤,是我国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玉雕山子作品,青色玉料,通体立雕成山峰状,其间重峦叠峰,流水飞瀑,满山遍野布满古木苍松,在陡峭峥嵘的悬崖陡壁间聚集着成群结队的劳动大军,他们或以镐撬砂砾,或以锤纤凿石,或以简单的杠杆机械提石打桩,生动地再现了大禹当年率领百万民众开山导河、改造山河的壮观场面。更耐人寻味的是在山巅浮云之上还雕有一个金神和几个雷公形象的鬼怪,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幻想借助雷电来开山爆破的大胆设想,给这种现实主义的作品增添了一份浪漫主义的色彩。玉山子下面中部有篆书“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堂”方印,背部下方有篆书“八微耄念之宝”方印,上方有乾隆御题楷书“密勒塔山王大禹治水图”七言诗及自注,器座是六十多厘米高的嵌金丝褐色钢座。此器以宋画“大禹治水图”为蓝本设计出图样,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发往两淮盐政所在地扬州琢造,至乾隆五十三年(1787)才彻底完工,从运输到设计制作共经十余年时间。乾隆皇帝亲自督造这件玉器一方面是为了歌颂夏禹治水的丰功伟绩,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显示自己法先王圣绩之隆,以博千古之名,正如其诗云:“功垂万古德万古,为鱼谁弗领仰视。画图岁久或湮灭,重器千秋难败毁。”大禹治水图玉山子工程浩大,气势宏伟,它不仅是一部具有丰富内涵的壮丽史书,同时也是一件无与伦比的艺术瑰宝,它是中国古代玉器走向全盛的重要标志之一。

会昌九老图玉山子:清乾隆玉器,传世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145厘米,最大周长245厘米,重832公斤,系由整块青玉琢成,描述的是唐代会昌五年(845)著名诗人白居易等九位著名文人和土大夫会聚河南香山游宴的故事。清代玉匠运用镂雕、浮雕、线刻等多种手法琢刻这座四面通景的山水人物作品,正面山下有两翁在小桥上作交谈状,后随一位童子,山腰亭有两翁对奕,一翁观战,亭侧有一童子正在烧火煮茶,山子左侧一翁手抚童子头极目远望,陶醉于山景之中,山子右侧有一执仗上山的老翁,后跟一捧盒童子,背面山腰的平面上有一翁悠然抚琴,旁有一翁一重倾耳听,正面山顶有阴刻篆书“古稀天子”四字铭文,左面有隶书“会昌九老图”五字,亭的下部有“乾隆丙午年制”年款,背面山顶阴刻乾隆御题七言诗。这件作品古朴浑厚,意境优美,古道幽亭,松鹤流水飞瀑无不引人人胜,令人向往,极富诗情画意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青玉仿古召夫鼎:清乾隆玉器,传世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25.15厘米,长20.9厘米,宽13.8厘米,新疆青玉,仿照古代青铜器召夫鼎的形制而制成的仿古玉青玉仿古召夫鼎器,器型为长方形,口沿带方唇,外饰一周雷纹,口沿左右两边为双立耳,腹部四面饰变形兽面纹,在腹部四边校及两个前后面中央饰有“T”字形方牙出戟,腹下为四根柱足,外侧饰变形蝉纹,鼎内底刻乾隆隶书题诗:“和阗贡玉来虽多,博厚尺盈亦致艰,材凝召夫今作鼎,祥非王母营贻环,亚形还与摹铭款,邑采宁当视等闲,事不师古说闻匪,渐因赏并把吟间。”未署“乾隆丙申春正日御题”,并“几暇怡请”、“得佳趣”二方章,鼎内侧璧上仿刻古铭,外底阴刻“大清乾隆仿古”之直行隶书款。从题诗中可知该器为乾隆四十一年(1776)春所制造,深受乾隆皇帝的喜爱。在玉器上题写诗文和年款是清乾隆时期的一大特点,乾隆本人一生作诗四万余首,其中为玉器的所作之诗就达八百多首,而且内容往往是不仅从造型、纹饰等艺术内容加以赞扬,还从玉料的来源、图案内容的典故,以及造型的流源等方面进行考证、研究,虽然不一定都正确,但确实在很多方面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不少帮助。乾隆时期玉器上的题诗多用隶书和楷书,很少见行、篆、草书,其年款多用“乾隆年制”、“大清乾隆年制”、“乾隆御用”、“乾隆御赏”、“乾隆御玩”、“乾隆仿古”以及本器上刻写的“大清乾隆仿古”,排列方式为直行或横行,字体则为隶、楷、篆三种,字体规整,章法有序。

碧玉菊瓣花耳盘:清乾隆玉器,传世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6.7厘米,长30.5厘米,口径22.4厘米,该器采用优质新疆和阗碧玉,玉盘为圆形口,盘口微内敛,由于盘璧是由凸雕边棱的菊瓣纹组成,因而,整个盘形酷似半开而未盛开的菊花形状,该盘的凸雕菊瓣纹以四重式出现,即盘璧为一重,盘璧内缘近处至近盘心共有三层菊瓣,两盘心部位则雕刻成细密的网格纹。这件菊办纹盘带有双耳,而且双耳为透雕写实菊花式。如果将这件盘的菊花式耳改成夔龙双耳,或者龙吞首式耳,则与西周流行的青铜食具一篮有类似之处。因此,这种形制的玉盘不妨可以看做是乾隆时期流行的仿古玉器的一种变化形式。这件玉盘没有铭文,但在与之相配套出现的紫檩木雕菊花式圆座的座中心却题有隶书描金乾隆御题诗一首:“樊桐昆娇原一胝,流入和阗产工精,试问相咨定谁氏?西梁北谷述仙情。”末署“乾隆乙卯夏御题”款识,以及“八征耄念”四字方印。由此可知,该器完成于乾隆六十年(1795)夏,即乾隆皇帝执政的最后一年。

青玉坐佛:清中期玉器,传世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13.6厘米,底宽8.3厘米,厚4.1厘米,圆雕,佛为结迦跌坐,手印为定印相,应为阿弥陀佛即无量寿佛,手腕上各戴一圆镯,身披长宽衣,胸部饰缨络和结束飘带,头饰螺髻发,头顶肉髻,双耳垂肩,双目微闭,嘴角含笑,座为椭圆状。该器造型文静,佛态安详,所雕线条流畅自如,抛光精致,显示出清代玉雕的高超技术。

青玉罗汉:清中期玉器,传世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18厘米,宽7.3厘米,厚4.5厘米,和阗青玉,圆雕,罗汉脚踏方头鞋,身穿僧衣,腰系绳带,右手扶带头,左手抬于胸前,持万年青一束,光头,前额凸起一肉瘤,长眉,眯眼,脸有皱纹,两耳垂肩。该件玉器部分刀法硬朗而粗犷,但琢磨光润。

碧玉观音:清中期玉器,传世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28.8厘米,宽10.7厘米,底厚4.8厘米,圆雕,呈站立状,赤足,着长衣,宽袖垂至膝下,一手搭于手背,一手半握念珠,念珠呈“8”字扭曲下垂,珠串上带一穗带,头披长巾,中间低垂,掩饰高髻上部,华冠正中是结迎跌坐化佛,眼睑下垂,胸前饰缨络。这尊观音像为圣观音像,又称正观音。圣观自在,他是众多观音的总体代表。

青玉牡丹花薰:清中期玉器,传世品,故宫博物院藏。高10.2厘米,长20厘米,宽14厘米,青玉质,分器盖、器体两部分,盖顶部琢刻四朵牡丹花,并用镂雕的技法雕出花,成为凸出于盖顶的圆形盖钮,盖面也采用盖顶的纹饰处理方法饰六朵牡丹,器体腹部也雕牡丹六朵,在牡丹花周围镂雕花叶,足为外撤式大圈足,上面镂雕联环纹,环内有小花蕾各一,底部为圆形平面,其上勾勒牡丹一朵,该器带耳,位于器腹两侧,为镂雕牡丹花形耳。

青玉桥形笔架:清中期玉器,传世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8.2厘米,长18.5厘米,宽5.4厘米,新疆和阗青玉制成,力立雕拱形,桥面上横刻木纹,桥面下则为竖刻木纹,表明桥面为双层木搭成,桥上雕有行人,居中为两个骑驴老者,作交谈状,驴前边一人坐在桥边休息,并回头望着骑驴人,在桥的两个坡面上,分别有人正在往上行走,一个肩扛重物,一人弯腰吃力地挑着担子,桥的四周掩映着松树和各种花木,桥被两排木制柱子架起,其中一排木柱边雕一只小舟,上有二人。整个构图疏密有致,人物生动,自然有序,描画出一派江南水乡的恬静景致,给人以美的享受,作为文房用具,更为书斋增添了几许情趣。除了这种桥形笔架之外,清代的玉制笔架还有圆雕的山峰状、简单的山字形,以及群婴嬉戏式,形态多姿,千变万化。

白玉双蟹镇纸:清中期玉器,传世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3.6厘米,长11.2厘米,宽16.8厘米,是清代写生玉器的杰出代表,它的造型为缓雕双蟹,其中一蟹稍小,二蟹呈正前面相对式,均为八脚屈曲,双前鳌相交,各夹住一茎芦草,芦叶由八脚间轻柔穿过,如飘舞的彩带,芦茎则由双蟹相对之空间分向两侧蟠曲而出,每茎芦草均带有饱满的芦花,蟹背凸凹起伏,如真蟹无二,双蟹均圆睁双目,极富生气。宋代以来人们比较讲究借字音以谐音、同音的方式寓意于物来组成吉祥词语,明清时期更是普遍存在这种“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风气,这件双解镇纸也不例外,它是借用蟹旦、双蟹,以及芦花的意喻手法,传达“二甲传胪”的美好祝福。

翠玉兽面纹双耳炉:清中期玉器,传世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10.3厘米,口径9.2厘米,足距3.1厘米,玉料为翡翠,绿色分布不均,大部分为白色,炉体为圆口,口沿外阴刻一周回纹,腹璧直而向下渐内收,腹部中间饰一周兽面纹,并以上下各一周凸弦纹框榄,足为三短足,其足根由腹部下侧外缘凸出,在腹部两侧靠近日沿处镂雕双凤耳,盖为覆钵式,盖面纹饰与腹部纹饰一致,盖钮为荷花托莲式样。

玛瑙凤首觥:清中期玉器,传世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10.3厘米,长13.8厘米,宽7.5厘米,口径8.3—10.3厘米,玉料为红色天然玛瑙,色彩明亮、质地纯净,是珍贵的玛瑙品种。该器是一件仿古玉器作品,为夔凤负杯式,桃式口,夔凤为大眼、鹰喙鸟鼻、兽耳、双角长发分贴两侧觥壁,勾首、挺胸、蜷腿,呈卧状,两翅上翘环抱璧,在夔风两侧各凸雕一条螭虎,一条已爬上觥口,一条则欲爬未至。更为难得的是作者巧妙地利用两块白色纹带进行俏色创作加工,将白纹制成夔凤之双翅,使本来可称瑕疵的白色纹带成为点睛妙笔,显示了清中期宫廷玉匠高超的加工艺术。

和田青玉三鸠纹执壶:清中期玉器,传世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19厘米,长16厘米,宽3.5厘米,分器盖和器身两部分,器盏顶雕云形钮,云形似鸟冠,钮后雕一卧鸠,钮前靠近盖口沿处雕一小荷叶,口部为扁圆形,短颈,颈与器腹相接处凸雕一圈弦纹,腹部则处理成乌身状,两侧中部凸雕勾云纹,并以云雷纹为地,腹部偏后处雕四片羽毛,象征鸟翅膀,在器身前部颈、腹处各立雕一个展翅欲飞的鸠鸟,柄位于器身后部,为方折集束式,柄上凸雕一荷叶,底为椭圆足。清代,鸠鸟玉器不多见,这件执壶是鸠鸟玉器的代表作品,鸠态写实,动感极强,尤其是不仅在壶身上雕饰三只可爱的鸠鸟形象,而且,壶腹也处理成鸟身状,造型别致,充满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