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民间收藏实用全书:古铜镜鉴赏及收藏
26737900000002

第2章 古铜镜探源(2)

今天我们普遍使用的玻璃镜子,大约在明清时代才逐渐流行开来。存此以前,人们使用的是铜镜和铁镜。由于历时长久,埋在地下的许多铁镜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失了,幸存下来的铁镜不少又锈蚀过甚,难于辨认。与此相反,大量传世和出土的铜镜则成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古人使用镜子的重要历史见证。

铜镜是指用铜、锡、铅等金属成分铸造的青铜镜。有圆形、方形、花瓣形、有柄形等多种形式,正面光亮,用来妆饰整容。背面有花纹和钮,钮上有孔,系上绳带,以供手拿或系(放)在镜架上。晋朝著名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卷中,有一段贵族妇女对镜梳妆的形象,可以使我们看到镜子的形态及使用方法。画幅上描绘一人对镜端坐,背后一人给她梳头,镜子系在镜台上,镜台前有妆奁盒等。另一人背座而对镜,镜中反映出清晰的面影。

《女史箴图》反映的是晋代的事情,关于中国金属镜的起源,还得从文献史籍谈起。

传说种种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文献史籍中,“镜”字最早见于《墨子·非攻》和战国末期的其他一些著作中。《楚辞·九辩》说:“今修饰而窥镜兮”(窥视镜子,修饰整容)。明确说明镜子具有梳妆整容的功能。

但是,在古代“镜”与“鉴”字常混为一谈,故有镜鉴之称。文献中出现的鉴字,有时是指镜子而不是盛水的大盆。例如《庄子·德充符》说:“鉴明则尘垢不止,止则不明”。将鉴的清晰明亮与它的上面有没有灰尘联系起来。这里的鉴字无疑说的是金属镜子。可是有些鉴字,是否指的是金属镜呢?从古到今则有不同的解释。例如《左传》庄公二十一年(公元前673年)和定公六年(公元前504年)提到的“鉴”,晋代学者杜预认为是镜,如果他的看法是可信的话,那么我国使用铜镜的时代可早到春秋时代。问题不止于此,在《诗经》中出现的某些鉴字,东汉学者郑玄认为也是指镜子,这样一来,铜镜出现的历史又可上移到春秋早期或西周时代。不过古代学者的这些看法,由于缺乏有力的证据,不少学者持反对态度,未能定论。

还有一些被人们认为是不足置信的铸镜传说,会把我们带到那遥远的传说时代。

传说在神农氏之后,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进入了黄帝时期。黄帝,又号轩辕氏。史书说黄帝时代出现了许多发明和创造,如养蚕、舟车、文字、音律、医学、算数等等。正如许多创造和发明都归功于黄帝一样,我国铜镜的制造和使用也说成起始于黄帝。《轩辕内传》说黄帝与西王母在王屋这个地方相会,铸了12面大镜,每个月使用一面。

黄帝时期正处在我国原始社会解体,私有制、阶级和国家逐渐形成的时期,距今约5000年。

比黄帝稍晚的尧舜时代,还有尧的臣子尹寿作镜的传说。

传说毕竟是传说,那么有力的证据在那里呢?真实可靠的材料又从那里去寻觅昵?

柳暗花明

有关中国古代铜镜的起源问题,古代传说不足为信,“镜”、“鉴”的笔墨官司也难以公断。我们认为从文献记载及人们对它们的研究中得出的不同结论,说明要解决我国铜镜的起源,我们的眼光必须从书本转移到地下出土的文物上来。

我们伟大祖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农业、手工业,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奇珍异宝,铜镜即是其中的一类。

说起来也很有趣,每当学者们在争论、在探索的时候,地下出土的铜镜总是以其崭新的面貌,把人们引向“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唤起了人们探索中国铜镜起源的希望。

话题还得回到800多年前的北宋时代。北宋末年有个叫王黼的人编撰了《博古图录》,其中收录了113面铜镜和铁镜,将它们分成汉镜和唐镜两部分。从那时以来,各种著录中收载的铜镜已有几千面了。但是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人们虽然知道有黄帝铸镜的传说,有文献史籍的记录,但实际上仍把中国铜镜的出现归于汉代。

在中国铜镜发展史上带来一些震动的要数20世纪20~30年代,传为安徽寿县和河南洛阳出土的铜镜。这些纹饰较古的铜镜问世以后,不断流出国外,引起中外收藏家和学者的注意,一时间,各种名称接踵而来。什么“淮式镜”(淮河流域出土的镜子)、“秦镜”(秦国的镜子)、“先汉式镜”(早于汉代的镜子)、“战国式镜”(战国时代的镜子)、“楚式镜”(楚国的镜子)等等。中国古代铜镜的历史,由它自己的出土而向前推进了几百年,从而证实了文献史籍记载的可靠性,汉代以前的春秋晚期和战国时代已经使用了铜镜,于是中国铜镜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说法便流行起来。

公元1934年12月23日,河南安阳侯家庄西北冈1005号殷墓出土了一面有钮的圆形铜器。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梁思永先生立即在他的发掘日记写下了“重要发现——铜镜”几个字。殷代墓葬里出土了铜镜,的确是重要发现,这面给中国铜镜起源的研究带来了新消息的器物如果真是镜子的话,中国铸镜的历史一下子就要提到殷代,又向前推进了几百年。遗憾得很,当时带来这条消息的只有一个孤证。为什么在殷墟成百上千被掘开的殷代古墓里没有看见它的同伴呢?为什么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从殷代到春秋战国之间这一段不短的时期里,又没有其他的镜子被发现呢?于是乎对这一重要发现有赞成的,有怀疑的,也有否定的。殷代究竟有没有铜镜?人们再一次陷入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

随着时光的流逝,1005号墓铜镜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渐渐淡漠下来,虽然也有文章论证它是铜镜,但总不能引起多大反响。公元1976年,也就是发现1005号墓铜镜42年之后,被誉为殷代考古空前发现的安阳小屯妇好墓被发掘出来了。死者妇好,是殷王武丁的配偶。在墓中出土的品种繁多的珍贵文物中,赫然出现了四面铜镜。

妇好墓铜镜的出土,使殷代是否有铜镜的定论平息下来,殷代已经使用铜镜现在几乎成了定论。

俗话说,无巧不成书。公元1975年,当妇好墓的四面铜镜还在地下沉睡的时候,甘肃广河齐家坪墓中出土的一面铜镜宣布了齐家文化已发现了铜镜。接着公元1976年青海贵南尕马台的齐家文化墓葬中也出土了铜镜。

齐家文化的年代,据14碳法测定,约为公元前2000多年,属于原始公社解体时期。我国在距今4000多年前已经出现了铜镜,这与黄帝铸镜的传说时代不是更靠近了一些吗?

早期铜镜的线索找到了,中间环节又怎样呢?十分值得庆幸的是,近几十年来,殷代以后到战国以前的铜镜也有不少出土并公诸于世,如公元1957年河南陕县出土的上村岭虢(ɡuó)国墓地中,出土了3面铜镜,1面有花纹,2面为素镜。著名学者郭沫若先生肯定这是“重要收获”,因为在当时它们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铜镜,年代可上溯到西周末年了。

源远流长

从世界范围看,铜镜大体可以分为东、西两大系统:一个是以我国代表的圆板具钮镜(在圆形镜背上有钮)系统;一个是以埃及、希腊、罗马为代表的圆板具柄镜(镜身下部有供手握的镜把)系统。

最早的一些有柄镜,出土于伊拉克的基什遗址(公元前2900~前2700年)、伊朗的苏撒遗址(公元前2300~前2200年)中,埃及十一王朝(公元前2000年)的古棺浮雕上,也有妇人持有柄镜妆饰的形象。这些事例说明了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很早也铸造和使用了铜镜。

我国铜镜的源流在那里呢?我们的先民又怎样想到铸造和使用镜子的呢?说法颇多,其中最为普通的是由水鉴发展到金属镜的说法。

前面我们曾经提到镜鉴的问题,那只是问题的一方面。在我国文献史籍中,还有一些鉴字确是以水鉴容的。如《庄子·德充符》:“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不要在流动着的水面而要在静止的水面去照影子)。郭沫若先生很生动地阐明了从水鉴到金属镜的过程:古人以水为鉴,即以盆盛水以照容,普通人用陶器盛水,贵族用铜器盛水,铜器如果打磨得很洁净,即使没有水也可以照容,进一步发展由铜水盆扁平化而成镜子了。因为盛水铜器的花纹是在表面的,扁平化后则变成背面了,所以镜背有纹饰,而镜钮则是器足的根蒂演变而成。有的学者还列出了更具体的演变模式:止水(不流动的水面)→鉴盆中静水→无水光鉴(没有盛水,打磨得光洁的鉴)→光面铜片→铜片背面加钮→素面镜(镜背没有纹饰)→素地加彩绘→加铸图纹→加铸字铭。

我们认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生活需求的增长和审美能力的提高,从用盆装水照容发展到铸镜照容是合乎情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