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伯来的历史书表现出他们散文的特色:简洁、生动、有力,既有史实,又有传说故事和诗歌,颇有文学价值。“先知书”是希伯来文学中的一束奇葩。先知大都有诗人的气质,所谓先知的精神一方面是先知先觉之士在社会处在危机的关头,大声疾呼,揭露富人的残暴、官僚的腐败和社会风气的堕落,有敢说真话而不怕杀头牺牲的殉道精神;一方面又有表达和鼓动的能力,所谓先知讲道之能,即富于热情的说教、政论和诗歌,能激动人心。
形式多样的神话传说
希伯来人也是有很多神话传说的部落,其神话传说与西亚、北非和东南欧地区其他部落有有很多相似之处,可谓是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希伯来最早的神话和传说保留在《圣经》的《旧约全书》中。开篇的《创世记》头11章记载的创造天、地、人和伊甸乐园等神话,在两河流域也有造天造地、用土造人以及伊甸乐园等类似的神话在流传。洪水方舟、派遣乌鸦和白鸽去刺探情况的故事,也见之于巴比伦咏吉尔伽美士的史诗。挪亚的子孙营造巴别塔以通天、因口音变乱而失败的传说,巴比伦也早已产生。
希伯来人有耶和华神与海中巨怪相斗争的神话,巨怪也称拉哈伯或大龙、快蛇等。《以赛亚书》第51章中以拉哈伯怪物象征上古浑沌和黑暗势力,在耶和华创世以前即被粉碎。在《以西结书》中,它象征推翻君王的势力,自奉为海上的神明。埃及的法老化为江河的大龙,用爪搅动诸水,使江河浑沌;而耶和华驱使多国的人民将其网捕上岸,用它那高大的尸体填满山谷,使它的血漫过山顶。古代巴比伦也有同样的故事。赫梯人也讲过天气之神和巨龙伊路扬卡战争的故事。后来发现的迦南人的叙事诗,也歌咏他们的巴勒神镇压了海怪的作乱。这个神话流行在西亚一带,可能与洪水的故事有关联。
希伯来人的传说中有些是借用民间故事来加强人民英雄的形象,如俊美的约瑟拒绝法老内臣波提法妻子的引诱,反被诬陷下狱。公元前13世纪埃及的草纸抄本中就有同类的故事。希腊传说中有王子希波吕托斯因拒绝后母的引诱而被反诬致死的故事。
《出埃及记》中在襁褓之中的摩西放在蒲草箱里,搁在河边芦荻中,被公主发现,抱去抚养的传说,在波斯早已出现。《士师记》有耶弗他因轻率发誓而不得不牺牲自己独生女儿的传说。《撒母耳记》下卷载有大卫的传说,大卫想除去情妇拔示巴的丈夫乌利亚,派他前往最危险的前线,并叫他携带密信一封递交前线的主帅约押,要约押在战局危急时后退,让乌利亚上前送死。这样的传说在荷马的史诗中也有。在丹麦关于哈姆雷特的传说中也有类似的内容。《列王记》上卷载所罗门王命令用刀生劈婴儿、智判二妇争婴案的著名传说,在东方各国都有类似故事流传。
《旧约》中除上述一些国家共有的传说外,还有有关巴勒斯坦的独特传说,如参孙用驴腮骨杀死1000人的地方,命名为拉末利希。希伯来语“利希”是腮骨的意思。耶弗他的女儿以童贞之年身殉父亲的誓言,从此以色列女子每年要为她哀哭四天。《旧约》中还有些传说带有寓言性质,如伊甸园中的蛇能对夏娃说话,巴兰的驴子能用人言说出真理。
《士师记》第9章记载约坦说的寓言:众树要立一树为王,橄榄、无花果和葡萄都先后推辞,惟独荆棘愿意登基,但它却很凶暴。这个故事可能影射了当时立暴虐的亚比米勒为王的事件。
公元前五世纪后,希伯来人在波斯的统治下,吸收了许多波斯民间故事和传说。《旧约全书》中有一卷《以斯帖记》,虽非历史,却可以看出希伯来人在波斯统治时代的历史痕迹。
从公元前330年起,东西方文化交流,希伯来神话又吸收了希腊神话。特别是希伯来文化与希腊文化的交流,在传说故事方面留下明显的痕迹。如说亚伯拉罕曾向埃及法老传授占星术,他和基士拉所生的儿子帮助海格立斯打倒巨人安泰等。
古希伯来文学遗产反映了希伯来部落的发展和王国兴亡的全部历史。它的背景是原始氏族末期和奴隶制社会,最早的作品离现在已经3000多年了,最晚的也2000多年了,所以其思想特点是一神论犹太教思想。两三千年前奴隶制的部落都信仰宗教,而希伯来部落尤为突出。它的文学思潮以宗教为中心。它最初不是严格的一神教,在被巴比伦俘囚后才逐渐完成犹太教义,编成圣经,成为后来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经书的土壤。它受过四邻文化古国的影响,如其中天地创造、洪水方舟等神话和巴比伦的极相似;“智慧文学”深受埃及的影响;戏曲、牧歌和小说等受希腊的影响。
阿卡德部落:崇尚对外扩张的部落
历史发展与文化概况
阿卡德部落属于闪米特部落的一个分支。公元前3000年左右,阿卡德部落就建立了古阿卡德城,该城位于两河流域南部偏北方,是商道的集中点,地理位置优越。据说阿卡德部落来自现在的阿拉伯地区,以后的数次闪米特移民潮都是从阿卡德人的地区开始的。
公元前2400年左右,杰出的军事统帅萨尔贡创建阿卡德王朝。据传他是一名闪米特弃婴,按现有的证据推算,萨尔贡可能是一个非婚生子,他出生后被人放置在一个芦苇编织成的篮子,丢弃在底格里斯河岸边,被一个园丁收养。长大后,他继承了他养父的事业,也成了一名园丁,并且成为基什第四王朝国王乌尔扎巴巴拉的御用园丁,并兼作厨师。当基什被强悍的温玛国王卢伽尔扎吉西所败之后,萨尔贡利用一次武装起义夺取了政权,创立显赫一时的阿卡德王国。
萨尔贡登基后建立起一支庞大精悍的常备军,这支由5400名精壮士兵组成的军队直接归他指挥,他让这些士兵每天都在他面前用膳,和他们在一起。以这支训练有素的军队为核心,萨尔贡发动了34场对外战争。当时,在两河流域能与萨尔贡抗衡的只有温玛国王卢伽尔扎吉西。双方为两河流域的统治问题曾多次会谈,但都不肯让步,最终诉诸于武力。萨尔贡依靠他的王牌军,不仅打败了卢伽尔扎吉西,并击败了援助卢伽尔扎吉西的50个苏美尔恩西(王)所率领的部落联军。生不逢时的卢伽尔扎吉西被萨尔贡用拴狗的绳于拖到恩利尔神庙门口烧死祭神,其妻也被萨尔贡收为侍妾。接着萨尔贡又挥师南下,征乌尔、讨乌鲁克、攻拉格什,苏美尔各城尽遭其蹂躏,其剑锋直逼波斯湾。至此,萨尔贡统一了巴比伦地区。
南北统一后,萨尔贡继续对外扩张。他北征苏巴尔图,东胜埃兰,西侵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此时的阿卡德王国是两河流域南部首次出现的统一大国。“萨尔贡”一词在阿卡德语中意为“真正的王”。
在苏美尔各地都归入阿卡德的版图之后,萨尔贡建立起了中央集权的君主制度,即“天下只有一张嘴”,各地皆听命于中央。他以10日行程范围作为1个行政区和行省,派王族子弟为总督,并吸收一些原苏美尔贵族和代表人物参政、议政,以缓和与占领区之间的矛盾。但因是靠武力征服建立的王国,阿卡德人统治基础并不稳固。约公元前2230年,阿卡德王国被库提人所灭。
深远的文化影响
萨尔贡是园丁出身,这使他十分注意维护水利灌溉系统,加上苏美尔城邦的有利的自然条件,因此他兴修了许多水渠。萨尔贡还以十进制单位统一了全国的度量衡,以促进国内贸易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对外贸易竟到达印度河流域。
阿卡德人用原来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记录自己的语言。随着阿卡德王国的崛起,阿卡德语成为通行于美索不达米亚南部的日常生活用语,甚至在埃及法老的宫廷也出现了楔形文字文书。而苏美尔语逐渐成为古典文字,只有学者看得懂,使用于文学和宗教作品中。公元前2000年阿卡德语分化成北方的亚述语和南方的巴比伦语。
在阿卡德人入侵苏美尔后不久,第一批犹太人大量进入苏美尔地区,经过几代人之后,闪米特部落开始和其他部落之间通婚。尽管这种过程并不是很明显,但是这两个群体之间的差异渐渐变得模糊起来,这种种族间的交杂最终导致这个地区混杂人口的增加,并一直延续到今天。
哈拉巴部落:南亚最早出现的文明之光
哈拉巴是印度河流域上古文明的城市遗址,在今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境内。考古学家在此发现公元前3000—前2000年代的青铜器文化遗物,包括火砖建筑、下水道、工具、陶器、艺术品等,还发现刻在印章上的文字符号,迄今尚未完全解读。哈拉巴与摩亨佐达罗等地的古迹常被称为“哈拉巴文化”,是南亚最早出现的文明之光,造就这一文化的部落便被称为哈拉巴部落。
哈拉巴部落的文化曾辉煌了一千年,约公元前2000年末期,哈拉巴部落迅速走向衰落。关于哈拉巴文明衰落的原因,是国内外学术界争议最多的问题之一。在世界其他文明古国,一种文明的衰落往往与外族的入侵联系在一起。因此有的学者认为哈拉巴人也是被外族入侵,但在谁是入侵者的问题上,看法又有分歧。
一种看法认为:古代文献《梨俱吠陀》提到,雅利安人的战神因陀罗和火神阿耆尼摧毁了敌人的城市,因些很多人认为哈拉巴文明大概是被雅利安人毁灭的。另一种看法认为:入侵者可能是居住在印度河流域周边地区的部落,或邻近伊朗地区的部落。但是,这种外族入侵说缺乏充分、确凿的证据。哈拉巴文明衰落前,雅利安人已进入印度次大陆,但他们大规模地进入则较晚。
在外族入侵说提出之时,有的学者力图从地质和生态环境的变化方面寻找原因。他们指出,摩亨佐·达罗城附近是一个地震中心,约公元前1750年左右曾发生了一次大地震,地震引起洪水泛滥淹没了该城。海港城市罗答尔的衰亡与海水的后退有一定的关系。加格尔河地区原有很多居民点,后来由于河水干涸,人们被迫迁移他处,使这一地区荒凉了。
哈拉巴人的耕地主要为河边易于耕种的洪泛地,农民的活动范围不大。当城市文明达到盛期,人口大量增加时,农业经济必须进一步发展。由于印度河流域的气候干燥,要提高农作物产品需要一定规模的灌溉工程。当时农民并没有铁器,青铜工具也不多,修建灌溉工程是很困难的,因此他们采用了向外迁徙的方法。雅木拿河、恒河和古贾拉特等地区有许多新的居住遗址,说明农民已向东北和东南方向扩展。
哈拉巴部落的主要经济部门是农业,已发现了镰刀等农具。当时栽培作物种类多样,有大麦、小麦等等。除田间作物以外,椰枣、果品也是人们常用的食物。当时人们已经能够驯养牛、山羊等动物及各种家禽。哈拉巴部落的农业传统曾对雅利安部落从游牧转向农业定居生活起了促进作用。雅利安人的陶器、度量衡制度等都与哈拉巴文化的类似。因此,作为早期的文明,哈拉巴文明不仅在古代印度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对于古代印度文明的发展也是有重要影响的。
后期的哈拉巴部落已进入青铜时代,社会生产力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城市、农村和文明的边远地区有广泛的经济联系。城市作为文明的中心,在经济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城市经济主要为商业和手工业。城市内有各类手工业作坊,如青铜器作坊、装饰品作坊、棉花纺织作坊、砖窑、陶窑等等。在城区之外,还分布了一些手工业区。
早期的哈拉巴人具有较文明的饮食和服饰文化,如:食面包、蔬菜、水果、牛奶、鱼、肉;穿着棉毛织品,上衣似围巾,下衣如腰布;注意修饰美容,男女饰物有项链、耳环、头饰、手镯、指环、腰带、胸饰,已懂修面、搽粉、涂口红、涂眼膏、梳髻。宗教为自然崇拜与生殖器崇拜。葬俗有火葬、天葬、全尸土葬形式。这一文化的创造者发明了独特的文字,现仍不能释读。
达罗毗茶部落: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创造者
历史发展与文化概况
早在公元前3000年之前,印度河流域就有了居民,称为达罗毗茶人,他们是这一带最早形成的部落。达罗毗茶人利用印度河流域良好的自然条件,形成了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并创建了辉煌的文明。
达罗毗茶人也称地中海高加索人种,长脸型,中等身材,卷发呈浅褐色,唇薄,皮肤为浅褐色。他们使用达罗毗茶系语言,使用象形文字,是他们创造了印度河流域的文明。因此,所谓印度河文明实际上指的就是达罗毗茶人的文明。约在公元前15世纪,雅利安人入侵印度,达罗毗茶人的主人地位被改变。最终达罗毗茶人或被赶走或被奴役,雅利安人蔑称达罗毗茶人为“达萨瓦尔那”,意为“敌人”。而雅利安人自称为“雅利安瓦尔那”,意为“高贵者”。
关于达罗毗茶人是否属印度的原始土著人,有不同说法。一般认为:古时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才把达罗毗茶人从印度西部和北部赶到印度南方,于是达罗毗茶人就成了南印度的原始居民。因此有些学者说,达罗毗茶部落是印度的土著部落。而又有学者从印度古籍中找出了比达罗毗茶人更早的人种名称,叫做尼沙达。还有一种说法,印度最早的土著人与原始的澳洲人属同一血统,这种原始的澳洲人原住亚洲,后来有一支移往澳洲,形成了古代澳洲人。
还有的西方学者认为:在赤道以南,从前有个大国,东到爪哇,西连非洲,这个国家称为“莱茂里亚”,是达罗毗茶人最早居住的地方,但后来由于地壳发生变化,它的大部分被水淹没。这种说法在泰米尔语的文献中也有记载,但并不为大多数学者认同。
美丽的原始神话和史诗
达罗毗茶人创造了印度的原始神话,塑造了三位大神:梵天、毗湿奴和湿婆。梵天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与中国神话中开天辟地的盘古差不多。梵天的形象通常被描绘成一个骑鹅的红皮肤老人,他身穿白袍,有四臂,手持《吠陀》和权杖,或一把匙子,或一串念珠,或一张弓,或一个水罐。梵天最显著的特征是他的四个头:传说梵天原来只有一个头,后来耐不住寂寞的梵天从自己的身体上创造了一个女伴,并疯狂地爱上了她。这位端庄的姑娘被梵天炽热的目光看得局促不安,便走开以躲避他的凝视。但无论她躲到他的右边、左边和背后,他都在每个方向长出一个新的头。最后她升上天空,但那里又出现了第五个头注视着她,但后来他的第五个头被砍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