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吕底亚人还发明了今天的金匠们仍在使用的挂在胸口上的“试金石”。它是一种黑石头,金匠把金器在黑石上划出条痕,然后把条痕与一组24支由含有不同金、银、铜等组合的试金针划痕加以比较,若是符合第24支试金针所划出的条痕,就表示这个金器是纯金的。
马其顿部落:第一个建立大帝国的部落
历史发展与文化概况
古代马其顿部落曾是多利亚人的一支,其早期居住地位于今天的希腊北部、马其顿共和国中南部和保加利亚的西南部。其南部与爱琴海接壤,地势平坦,称为下马其顿;北部地势较高,称为上马其顿。
马其顿原来是巴尔干半岛中部一个落后的奴隶制城邦。古代马其顿部落在很长时间里一直默默无闻,在希波战争时,马其顿人帮助了希腊,国王亚历山大一世(公元前495—前450年在位)称自己的祖先也是希腊人。马其顿的宫廷也一直在使用着雅典人说的阿提卡方言。到公元前4世纪中叶,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执政,这个国家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从公元前336年—前323年,在今天的东南欧和西亚北非一带,崛起了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马其顿王国。
马其顿部落的迅速强大和希腊先进城邦文明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从公元前5世纪起,马其顿就和希腊的一些城邦有了密切的贸易来往。它采用希腊文字,接受了各城邦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马其顿的奴隶主统治者就有了对外扩张的要求。
可是在公元前336年,当马其顿王腓力二世即将出兵的时候,他在自己女儿的结婚宴会上被人刺死了。他死后,马其顿的霸业和征服东方的野心被他刚满20岁的儿子亚历山大继承下来了。亚历山大是一个勇敢、有才智、有抱负的人物,后来他率领马其顿人东征西讨,建立了当时规模空前的大帝国,其疆土东到印度,西至地中海南北两岸。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染上了恶性疟疾,死在巴比伦。这时他年仅33岁。
马其顿部落在亚历山大领导下建立的庞大帝国只存在了13年就崩溃了。经过长期的混战,帝国分裂成4个大国和一些小国。这些国家后来陆续被罗马灭亡。其中,托勒密王朝统治下的埃及存在了将近300年。
文明传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
亚历山大的帝国虽然是短命的,但是他向东方的侵略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小的影响。亚历山大是希腊文化狂热的崇拜者,他的军队中有不少随军的文人、学者,他们有的宣扬希腊文化,有的学习东方的知识,有的搜集资料。这些活动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开拓了人们的眼界。在东方一些城市中,出现了优美的希腊式的建筑和雕刻。同时,古代东方的天文学和数学知识也传入希腊,丰富了希腊的知识宝库。
亚历山大向东侵略的另一个重要结果,是开辟了比以前广阔得多的东西方贸易通路。从侵略一开始,希腊商人和殖民者就紧紧跟随着马其顿军队的足迹来到东方。亚历山大在东方各地陆续建立了几十个城市。这些城市起初多半只是军事据点,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商业中心。亚历山大在尼罗河口建立一座新城,用他自己的名字命名。那里有良好的港湾,高耸的灯塔,繁忙的码头上商船来往如梭。亚历山大港成为托勒密时期地中海上最大的商港。直到今天,它还是埃及著名的大海港。
马其顿人自进入文明时代便一直采用君主专制制度,国王是全国土地的主人、战争中最高的统帅,在对外关系上则代表着国家。但他同时又是职位最高的祭司、法官和司库。他们的地位高高在上,始终没有成为城邦国家的公民。因此,他们对于城邦国家的生活方式一直是门外汉,这点和南方的希腊邻居不同,由于这个因素和经济文化落后的原因,他们被希腊人称为蛮族。虽然如此,马其顿却可以参加只允许希腊人参加的古奥林匹克运动会,这说明当时马其顿的希腊血统还是被希腊人认可的。
从出土的文物来看,古马其顿部落的贵族从多场大战中掠夺了大批战利品,又因出口木材和黄金获得厚利,显示出一直被古希腊历史学家视为粗鄙野蛮的古马其顿人,过着穷奢极侈的生活,在公元前4世纪及前3世纪初尤其如此。
在古城的集市和行政中心,考古队曾发掘出大理石雕塑、陶制小雕像,以及刻有肖像、动物或铭文的铜碑,又在一座神殿找到记载了爱神阿弗洛狄特名称的铭文。此外,他们也挖掘了6个贵族古墓,内有绘画和雕刻装饰,贵族妇女的陪葬品有耳环、戒指等贵重珠宝,男士则以精制刀剑陪葬。
马萨革泰部落:能因地制宜生活的部落
马萨革泰人又称玛萨该依塔人和马萨格太人,是公元前6—公元2世纪生活在里海以东、咸海沿岸的游牧和定居各族的总称,包括花剌子模人、阿帕夏凯人、德比克斯人、萨卡劳凯人和吐火罗人等。
前苏联考古学家曾发掘咸海东岸哈萨克境内的马萨革泰人墓地和城市遗址,其中在塔吉斯坎的部落首领陵墓曾出土金饰、玉饰、马具和兵器;奇里克拉巴特的城堡有两重城墙,城内有祠庙,曾出土金饰品和铁兵器;巴毕什姆拉的城堡为四方形,有祠庙和住房;巴兰狄的祠庙遗址有长方形陵园围墙,园中有圆形建筑。从各遗址推断,马萨革泰人随地域不同而分别从事游牧或农耕,可以说是一个善于因地制宜改变生活方式的部落。
因受东方伊塞顿人的压迫,公元前7世纪后期,马萨革泰人从蒙古高原到黑海北岸发生了一次较大的民族迁徙。他们向西击败了斯基泰人,斯基泰人又将辛梅利安人赶往欧洲;追溯源头,伊塞顿人又是迫于阿里玛斯普人的压力而西移。从地域上看,由于夹在属于雅利安人的斯基泰人和吐火罗—雅利安混合的伊塞顿人之间,马萨革泰人不大可能是纯粹的吐火罗人,而又与邻近的斯基泰人习俗相近,因此他们很可能也是雅利安—吐火罗的混合部落。
历史学家加富罗夫在《中亚塔吉克人史》中,将“马萨革泰”与“大月氏”等同起来,应当说这一分析是有一定的启发性的,但从地域上来看,两者差别太大,中间还相隔有不少别的部落。不过,从名称上分析,“马萨革泰”与“大月氏”的确存在某种关系:“Massa”是雅利安方言“大”的意思,“Getae”则可以对应“月氏”,但也有很多人不同意这种说法。
大月氏部落:伊朗高原的统治者
大月氏部落原是生活在中国西北的古代部落,亦称月支、禺氏和月氏,这在上文中已有交待。司马迁在《史记》中曾载:“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约在当今甘肃省兰州以西直到敦煌的河西走廊一带。大约远在战国初期,月氏部落便在这一带过着游牧生活。公元前300年之后,迫于当时的强邻匈奴的压力,大月氏部落被迫西迁。
大月氏部落向西南迁徙的道路大致是过大宛(今哈萨克斯坦)西,越锡尔河到达河中地区,史载其“遂都妫水(指阿姆河)北,为王庭”。又经过约20年,大月氏部落越过阿姆河,“西击大夏而臣之”,并以大夏的巴克特里亚为都城,使大夏成了它的属国。
后来汉武帝为联合月氏人共同对抗匈奴,派张骞向西域寻找大月氏部落。至张骞于公元前129—前128年第一次出使西域到达大月氏时,大月氏已占有匝拉夫善和妫水一带,征服大夏并占有其地域,成为伊朗高原的统治者,中国史书载其“控弦者可一二十万”、“地肥饶”、“志安乐”,俨然已成为西亚一个强大而富庶的国家。大月氏部落也在西亚的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月氏人在河西及迁居伊犁河流域时,都以游牧为主,自南下大夏后,大部分逐渐定居和从事农业,并有比较发达的水利灌溉系统。
大月氏王国在5世纪后半叶灭亡,但其影响却延及后世。大月氏部落所建的王国城市和商业也很繁荣。特别是由于丝绸之路在西域的南北两道,越过葱岭均进入大月氏境内,因此,大月氏曾是古代沟通欧亚经济文化联系的咽喉要道和中转站,对中西经济文化交流起过重要的中介作用。
塞种部落:不断受到外族冲击的部落
塞种部落也是中亚地区较早形成的部落,属东伊朗人种。波斯人和印度人称其为“塞卡”,希腊人称其为“撒卡依”,中国汉代史籍称其为“塞”或“塞种”。实际上,他们是斯基泰人分化出来的一支。公元前8世纪—前7世纪,斯基泰人西迁时,他们在咸海沿岸滞留下来,其生活习俗、文化传统都与南俄草原的斯基泰人相一致。但公元前4世纪以后,他们逐渐发展了自己的方言,史称“萨迦语”。
这是一个不断受到民族迁徙潮流和军事冲击的部落。公元前6世纪末和前4世纪20年代,塞种部落先后受到波斯帝国和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的冲击逐步东移,进入“西北与康居、西与大夏、南与城廓诸国接”(《汉书·西域传》)的我国新疆伊犁河流域和伊塞克湖沿岸地区。公元前174—前161年,受大月氏第一次西迁的冲击,其东面的部落南越天山后,沿葱岭河(今叶尔羌河)、于阗河(今和田河)南徙,后经今新疆塔什库尔干县境内明铁盖达坂一带,征服今克什米尔东部地区。沿途散乱者在葱岭的大山中建休循、捐毒等国;其西面部落向西南移动,进入中亚两河地区。
之后不久,塞种部落又迫于大月氏部落第二次西迁的压力,一部分随大夏人一起越过阿姆河进入巴克特里亚,主力则向赫拉特方向迁徙,受阻于安息帝国后,折转南下,占据锡斯坦和俾路支西部地区,史称乌弋山离。公元前1世纪初,迫于安息的压力,又复东进,冲入印度河口地区,逐渐将势力扩展到整个西印度,分为数国,首领皆号“克萨特拉帕”(意为“统治者”、“州长”)。
塞种统治对印度古代历史有重要的影响,后来他们被贵霜王迦腻色伽征服。贵霜衰亡后仍盘桓西印度达数百年之久。公元395年,旃陀罗·笈多二世征服西印度,杀死最后一个塞种统治者,余部遂被同化于附近的部落之中。
阿瓦尔部落:纵横欧亚的骑兵团
历史发展与文化概况
阿瓦尔人是生活在中亚的早期部落,后来向南俄罗斯草原迁徙。但很多历史学家认为阿瓦尔人分为两部分,他们将其称为真阿瓦尔人和假阿瓦尔人。拜占庭历史学家塞俄菲拉克特斯·西摩卡塔介绍了真、假阿瓦尔人的区别。他认为真阿瓦尔人是中国柔然人,他们是蒙古人种,在整个5世纪时一直是蒙古的主人,直到公元552年才被突厥人击溃和取代。假阿瓦尔人是欧洲中世纪史上的阿瓦尔人,他们盗用了阿瓦尔的名称。据说这些假阿瓦尔人是由两个联合起来的部落,即瓦尔部和昆尼部组成的。但是按一些东方学者的说法,阿瓦尔人是回鹘人的两个部落,而历史上的回鹘是突厥种人,而欧洲的阿瓦尔人似乎是蒙古人种。
9世纪末,原阿瓦尔人的地区被两个国家瓜分了:一个是斯维雅托波尔克(死于公元895年)统治的斯拉夫人的帝国,称之为大摩拉维亚国,它包括从波希米亚到班诺尼亚之间地区;另一个是保加尔人的突厥汗国,它包括匈牙利南部、瓦拉几亚和巴尔干山以北的保加利亚,其势力十分强大。尤其是保加利亚的乌基杜尔部占据着喀尔巴阡山山脉以东与以南的地区。
4世纪时,阿瓦尔人建立起了自己的国家。以帕诺尼亚河流域为中心,其势力范围南起亚得里亚海,北至波希尼亚,东临喀尔巴阡,西及阿尔卑斯。阿瓦尔人虽然本身人口较少,但还是征服了原先住在这里的众多斯拉夫部落。即使在全盛时期,阿瓦尔军队的规模也只有5万名左右,其中还包括了依附的匈奴人和巴尔干人。
到公元6世纪末,阿瓦尔部落一直是东欧地区最强的军事力量。他们不仅牢牢地控制着多瑙河到蒂萨河之间的领地,还四出劫掠。作战时,他们总让被征服的部落组成的步兵站在前列,而将阿瓦尔骑兵作为决定性的打击力量放在中央。
生产生活与文化艺术
对像匈奴部落和阿瓦尔部落一样西迁进入欧洲的部落来说,新环境中相对紧张的耕地和众多的当地人口,不再允许他们过游牧的生活。于是这些马背上的部落纷纷沦为雇佣兵,或者帮助蛮族,或者加入拜占庭军队。他们带来的军事革新很快就被采用,这可以体现在拜占庭重骑兵的装备上。阿瓦尔人的贡献是木框、皮面的马鞍、马镫,以及用多层薄铜片穿制的护喉。毫无疑问,马镫是最重要的革新,极大地增强了欧洲骑兵的马上格斗能力,可以更有效的控制坐骑,可以在马上站起来;并且将双手解放出来,不用像以前那样紧紧地抓着缰绳,可以装备更大更坚固的盾牌。
阿瓦尔人擅长骑马,很多专家认为很有可能是阿瓦尔人把马镫的使用技术传入了欧洲。
阿瓦尔人的装饰也很奇特,他们把头发辫成两根长辫子拖在后面。阿瓦尔人有自己的艺术,阿瓦尔人的艺术与米努辛斯克的西伯利亚艺术的晚期风格都被称为游牧骑士风格的艺术,这一点已经被在匈牙利发现的考古文物所证实。它是草原文化艺术的一个分枝,具有弯曲的动物形体,特别是螺旋形的几何图案或错综交织的植物图案,产生了一种固定的装饰效果。这些物品通常是用青铜做成的,像草原上传统的装饰品一样,是由带状片、扣子、各种设备和马具上的装饰物、钩、饰针组成。
塞尔柱部落:小亚细亚的殖民者
塞尔柱部落主要活动在西亚,曾一度是这里的一支强大势力。塞尔柱部落起源于突厥部落,是西突厥乌古斯部落中的一支。乌古斯突厥部落系中国隋唐时期的“昭武九姓”部落之一,从突厥分出后又称乌古斯或古兹。该部落于6世纪时崛起于中国的漠北高原,其族源与匈奴人有一些关系,生产和生活方式也同匈奴和突厥相似。
7世纪时,在中亚一带活动的突厥部落建立的汗国被大唐帝国征服,大批突厥人西逃至西亚一带,乌古斯突厥部落也随之前往。在这里,以乌古斯突厥部落为主体,在融合了其他一些部落后,塞尔柱部落渐渐形成了。但塞尔柱部落也大致保留了与乌古斯突厥部落相同的生产生活方式。
10世纪时,生活在中亚和西亚交界一带的塞尔柱部落被称为塞尔柱突厥人,他们善于骑射,打起仗来非常勇猛,在部落酋长塞尔柱率领下渡锡尔河进入河中地区,但后被阿富汗伽塞尼朝征服。
当时的塞尔柱部落是伽塞尼朝一支重要的部队,因骁勇善战,他们通过武力征服和合并了其他一些小的突厥部落,势力也逐渐强大起来,扩张的欲望越来越大。公元1040年,羽翼丰满的塞尔柱人起而反抗伽塞尼朝并击败了它。紧接着,强大的塞尔柱骑兵又一举征服了阿拉伯帝国统治下的波斯。在部落极盛时期,他们占领有伊朗、美索不达米亚、小亚细亚大部及叙利亚(包括巴勒斯坦)等广大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