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世界部落文化
26741900000023

第23章 世界部落文化(8)

爪哇部落在人种上属蒙古人种马来类型,语言上使用爪哇语,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这种语言发展到现在已有逾7000多万人使用,分直葛、井里汶、南安由、外南梦、玛琅、泗水、滕格尔等方言。爪哇部落还创制了自己的古体文字,并且使用这种文字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但现在他们通用印度尼西亚语。

爪哇部落的祖先约在公元前5世纪即出现在爪哇岛上,以狩猎、采集和打渔为生,后来开始农耕,生产技术大多靠引进。发展到公元2—3世纪时,他们形成了早期的国家。

爪哇部落在历史上深受中国和印度文化的影响。爪哇人各村都有共同的祠堂和墓地。村中土地多为公共所有,邻里间重视互助合作。这一风俗在当地保存至今。

在部落组织上,爪哇部落实行双系制,即父系和母系共存。因此男女都有继承权,可以说是少有的自古就奉行男女平等的部落。他们还有一个亚洲东部地区少见的习俗,即男女均行割礼。

爪哇部落的文化艺术也比较发达,有古典舞剧、音乐、雕刻、帛画。爪哇人主要从事农业,修筑梯田,种植水稻、玉米、甘蔗、咖啡和橡胶等;也从事捕鱼和饲养家畜禽。

爪哇部落原信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后来又受印度教和佛教的影响,至15世纪下半叶后,部落中有些人多改信伊斯兰教,属逊尼派,后又有部分人信奉基督教,但现在他们仍保留着万物有灵的信仰,每年各村均举行一次驱逐恶灵的仪式。

高棉部落:建筑艺术高超的部落

高棉部落很早时就形成于东南亚的中南半岛中部,是这一地区早期就存在的土著部落,又被称为吉蔑人,主要分布在柬埔寨,其余分布在越南南方、泰国东南部及老挝下寮地区。在人种上属南方蒙古人种,使用高棉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

据专家考证,高棉部落系由外来移民与土著居民长期融合繁衍而成,其移民主要来自古代中国,也有部分来自印度。

高棉部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早在公元7世纪时,他们就有了自己的文字,在与周边部族的战争中,他们也学习了不同的其文化和生产技术。正是在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他们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到11、12世纪时,高棉文化发展到了顶峰,其标志就是灿烂的吴哥文明。

纵观高棉部落古老文化的发展过程,佛教可谓是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高棉部落原有自己的原始宗教,自小乘佛教于公元13世纪传入后,渐成为高棉人的正统宗教,后分为摩罕尼凯派和塔玛育派。前者寺庙众多,但规模较小,教众与平民关系密切;后者寺院规模宏大,但数量较少,一般为贵族势力所支持。佛寺、佛塔是部落中建筑物的主要部分,也是宗教活动中心和是教育场所。男孩长到一定年龄便剃发入寺为僧,修行期限一般为3个月,这一传统保存至今。

在生产方式上,高棉部落先是采集和狩猎,后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稻谷和棉花为主,兼事渔业和手工业,如纺纱织布、生产陶器、加工金属。

在生活方面,高棉部落的村寨规模不大,一般由几栋至几十栋房屋组成。其住宅除柬、越边境地区和常遇水涝地区的居民住宅盖木竹建造的高脚屋外,一般盖土房。但在高棉人的村庄中,位于中心的寺院建筑却高大宏伟、风格华丽,在简陋的草房群中十分醒目。服装则无论男女都是轻而薄的各色沙笼。

在风俗习惯方面,他们过去行火葬,骨灰送存庙宇,后改行土葬。在历法上用佛历,以释迦牟尼的降生为纪元。

高棉人的建筑艺术是非常高超的,其建筑思想和技术别具一格,举世闻名的吴哥城和吴哥窟就是高棉人在12世纪修建的,历经了近千年的风雨沧桑,规模庞大的吴哥窟仍然巍然屹立在茫茫的热带丛林之中,述说着高棉部落创造的辉耀千古的文明。

马拉特部落:天性崇尚自由的部落

马拉特部落是印度较早形成的部落,并且现在也是印度的主要部落,其部众大部分居住在今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境内,信奉印度教,习惯说马拉特语。

马拉特部落的人天性崇尚自由。17世纪中叶以前,马拉特人先后受阿迈德纳伽尔和比贾普尔苏丹国家,以及莫卧儿王朝的统治。为反抗莫卧儿中央集权制、消除伊斯兰教封建主对马哈拉施特拉的统治,马拉特封建主西瓦吉率领马拉特部落于公元1646年举行起义。公元1674年,西瓦吉在赖加尔宣布成立独立的马拉特国家,定都浦那并自称为王,从而在政治上统一了马拉特部落。

在这一时期,由西瓦吉直接任命的首相(派施瓦)和大臣们大都握有军权。文武官员的职务世袭制、军人采邑制和包税制被同时废除。实行募兵制的马拉特部队纪律严明、装备精良,这大大地提升了部队的战斗力。西瓦吉正是靠此把由96个部落组成的马拉特国家逐渐建设成为行政效率较强的军事国家。

但与之同时代的莫卧儿帝国一直没有放弃征服马拉特人的企图。之后,英国殖民者又发动了3次马拉特战争。公元1818年,马拉特人彻底失败,首相职务被废除,其领地和纳尔巴达河流域的马拉特领土归英国东印度公司所有,马拉特联盟的其他地区也成为接受英国宗主权的印度土邦。之后,大部分马拉特封建主和高级将领则成为享有较大自主权的土邦王公。公元1948—1949年时,这些土邦全部加入了新成立的印度共和国,发展到现在,马拉特部落的人口已在800万之上,各方面都有了较大发展。

巴厘部落:实行种姓内婚的部落

历史发展与文化概况

巴厘部落生活于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又称峇厘人,现主要分布在印尼巴厘岛和龙目岛。巴厘人为新马来人的后裔,在人种上属蒙古人种马来类型。部落之中使用巴厘语,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曾创有用古印度字母书写的巴厘文,但现在通用印度尼西亚语文。

1343年,巴厘人的早期部落被东爪哇麻喏巴歇王国征服。16世纪麻喏巴歇王国被伊斯兰教徒灭亡以后,东爪哇的贵族、祭司、学者、文人、美术家、音乐家、舞蹈家多逃至巴厘岛避难,约经400年之久,创造了巴厘文化,并使巴厘岛成为保存印度教信仰和爪哇古老文化的地方。16世纪以后巴厘人不断同荷兰殖民者进行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又同日本侵略者进行斗争,1945年与国内各族人民一起获得国家独立。

现在的巴厘部落中还保持着最原始的民风、民俗,穿沙龙,做朝拜,耕田,打鱼,完全不受外面世界的干扰。因此巴厘人的生活速度很慢,这里没有工业,只有商业和旅游业,所以人们做起事来总是不慌不忙的。

巴厘人受印度文化影响较大,社会结构可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4个种姓。每村为一互助合作的自给自足单位,多属同一父系氏族,实行种姓内婚。

生产生活与文化艺术

巴厘人主要从事农业,修筑梯田,栽种水稻,种稻技术甚高。各村都有统一使用的灌溉设施。此外,他们还种玉米、薯类、咖啡、烟草、椰子和茶,饲养牛、猪等家畜。

巴厘人的手工业水平不低,他们会制陶、纺织、木雕、金属制作、编织等,且工艺精美。在舞蹈、音乐、绘画、诗歌以及宫室寺庙建筑等方面,巴厘人也有着卓越的才能,在各种仪式中,他们能表演富有印度教色彩的音乐与歌舞。

巴厘部落的女人尤其值得一提,她们都是任劳任怨、內外一肩挑的贤惠女子,无论是家务、田间劳动、或是建造房屋都是由女人一手包办。但是她们不以为苦,因为在她们的理念中,男人们最重要的工作便是艺术。因此巴厘的男人们似乎都是天生的艺术家,雕刻、音乐、舞蹈、戏剧、绘画对他们而言就是一种融合工作与生活的活动。

当今的巴厘部落已脱离原始部族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平时他们姿态高雅,待人谦恭有礼,并以一种独具一格、精妙至极的舞蹈作为代表的文化而感到自豪。因为巴厘人的古典舞蹈典雅多姿,在世界舞蹈艺术中具有独特的地位,也是印尼民族舞蹈中一枝鲜艳的奇葩。其中,狮子与剑舞最具有代表性。但最出名的舞蹈首推狮子舞,整场歌舞场面浩大,舞姿曼妙,融合了巴厘音乐和舞蹈的精华。

巴厘人有一种传统乐器叫甘梅南,是由大小不同的铜片、铜瓶所組成的乐器,敲打出来的声音抑扬顿挫,十分动听。

巴厘人最热门的休闲娱乐是斗鸡,其实印尼的斗鸡风气本来就很盛,而只有在巴厘斗鸡场才是合法的,所以男人们除了工作之外,其他的时间多是泡在斗鸡场里。不过按规定女人不允许出现在斗鸡场中。

巴厘人的房舍充分表现出岛民的生活方式和艺术气质,屋前往往绿草如茵,在草地中央则竖立着一根木柱雕刻,或是动物、或是人物、或是神祗,各依其喜好而不同。每家的屋梁也都雕绘了彩色的图案,壁上挂满了色彩鲜艳的图画,而廊下也挂满各式各样的雕刻品,因此走到巴厘人的居住地给人的感觉就像是走在一个艺术殿堂里。

巴厘部落的婚俗是先度蜜月再行婚礼。结婚时,新娘在婚前往往被人劫走,这其实是新郎的朋友干的事情,他们先去把新娘的嫁衣偷走,藏到村外不远处的树丛里,然后打发新郎率领一支“抢劫队”,浩浩荡荡地开到正在水田里劳动的新娘身边;表面上“惊慌失措”的新娘,要装腔作势的竭力尖叫,手抓脚踢,有时候还要用嘴撕咬,以表示她的反抗。过一会儿,姑娘失踪的消息传到她的家里,姑娘的爸爸要击鼓报警,于是在村里召集起一支虚张声势的队伍,欢天喜地地表演一出寻人闹剧,十分可笑。这其实就是他们原始的抢婚风俗的遗留。

巴厘人对葬礼的观念也和一般世人不同,他们也实行火葬,但他们认为死亡是另一种生命形态的开始,所以在葬礼前都会举行大游行来欢送死者送入天堂。游行时亲友们都会穿着颜色鲜艳的服饰,加上歌舞乐队热热闹闹地穿过市区来到火葬塔,而后把尸体浇上香油,在僧侣们的祭词中点火燃烧,把死者接引到极乐世界,最后由至亲把骨灰洒进大海中,而少女跳着最后的圣舞,这个时候仪式才算完成。

克伦部落:相信梦能成真的部落

历史发展与文化概况

克伦部落生活在中南半岛西部的缅甸,分为山区克伦、平原克伦两大类,也可以分为斯戈克伦、普沃克伦和当都克伦三大支。克伦人属南方蒙古人种南亚类型。另有部分克伦人分布在泰国,属普沃克伦。

克伦部落主要分布在缅甸克伦邦和克耶邦,部分散居在卑谬县、央米丁县、掸邦南部及丹老地区。根据居住地域的不同,克伦部落又可分为山地克伦和平原克伦。斯戈克伦和波克伦就属于平原克伦。平原地区的克伦人主要从事农业和伐木业,种植水稻、甘蔗、亚麻和橡胶等;山区的克伦人仍从事刀耕火种农业,饲养家畜。人们还根据克伦人传统服饰颜色的不同而又分别称他们为“白克伦”、“黑克伦”和“红克伦”。不同地区的克伦人在语言、习俗和相貌上都有所不同。波克伦人的脸型与孟人相似,斯戈克伦人则与缅人相近。

关于克伦部落的族源问题,目前尚有异议。多数学者认为:克伦人与缅人属同一族源,都是中国羌族的后裔。大约在公元600—700年间,克伦人的祖先从中国的青藏高原南迁,最初定居在掸邦高原西南部地区,后来向西南部和南部平原地区发展,其中多数人逐渐与平原地区的其他民族混居,只有少数人仍住在山上。目前有些克伦人也认为:克伦人的祖先最早居住在接近长江源头的戈壁沙漠,后来逐渐南迁,大约于公元739年进入缅甸,成为今天缅甸这块土地上最早的定居者,孟人和缅人是后来才相继进入缅甸的;克伦人把他们居住的地方命名为瓜拉,意为“绿洲”,后改名为哥都礼,意为“愉快、丰富、和平之国”。

生产方式与生活习俗

目前有些克伦部落的社会状态还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发展阶段,生产落后,水平低下,山区基本上是刀耕火种,交换形式大多是以物易物。克伦人的手工业发展得较早,他们制作的围幔在13世纪初就已十分驰名。

克伦人有自己的历法和新年,也有自己的语言,多数学者认为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克伦语支,但方言十分复杂,有20种之多,不过通用的只有斯戈克伦语和波克伦语两种。克伦人最初没有文字,公元1830年美国传教士采用部分缅文字母创制了斯戈克伦文,公元1840年前后又创制了波克伦文。文字的出现大大促进了克伦人的文化发展。

目前,有些生活在深山里的克伦人还保持着母系部落的传统,部落首领必然是女性,且大多是较年长的,并定期在家中举行祭祀仪式。克伦人结婚后,丈夫归入妻子的家族,新家庭在娘家附近定居。

克伦人提倡婚姻自由,实行一夫一妻制,不过婚后要先在岳父家居住一年。人死后有火葬的风俗,铜鼓是婚丧礼仪中必不可少的乐器。

克伦人的宗教信仰因发展水平和居住地区不同而有别。他们主要信仰小乘佛教,部分信仰基督教,还保存万物有灵的信仰,并相信鸡骨占卜。生活在山区的克伦人大多信仰万物有灵,他们最敬仰的有榕树神、家神和民族创造者神。居住在平原的克伦人,尤其是与缅人杂居的克伦人多信仰佛教。迁居城市和进入上层社会的克伦人多信仰基督教或天主教,这些人约占克伦人总人口的30%。

克伦妇女大都在家中生产,只有少数靠近大路居住,较多接触外界的,才会考虑到医院产子。在家中生产,接生婆会为产妇及新生儿杀鸡献祭,又把一根绳子系在婴儿的手腕上,藉以召唤三十三个良善的精灵进驻保护婴儿。产后,胎盘就埋在屋旁的地里或挂在树上,日后孩子若患重病,也方便召回他的灵魂,因为克伦人相信,当孩子还小时,灵魂离开躯体后会返回胎盘那里。因为克伦人相信初生儿的灵魂还未成形,若初生儿夭折,毋须超渡亡魂;若母亲难产而死,则婴儿也活生生的与母亲一同火化。

信赖梦能成真的观念

克伦人深信梦境必成真。譬如:有克伦人到城中工作,期间梦见母亲患重病,他必会赶返家乡看个究竟。

克伦人还认为梦境与咒诅有关,假如不同人梦见同一境况,或同一梦境重复出现,他们就更确信所梦见的乃实情,结果惶恐终日,晚上不能成眠,日间无法正常工作。

克伦人事无大小都占卜一番。生病了、东西丢掉了或给偷去、有人去世、或遇上不幸的事,都找巫师,巫师会用鸡骨、酒、石头、纸牌等对象去占卜,找出不幸事故的前因后果。

巫师按占卜的结果给予指示,求问者一定要彻底遵行,譬如获指示要杀一只大肥猪献祭的,就不可献一只瘦弱的替代,否则那求问者会落入更凄凉的境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