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世界部落文化
26741900000034

第34章 世界部落文化(19)

整个图瓦雷克的族群大致又可分为北部沙漠区的图瓦雷克商旅,与南部旱地区内相对比较安定的游牧牧人,虽然在过去北部商旅拥有比较高的社会地位,但是随着时代的改变游牧的图瓦雷克人渐渐变得比经商的族人更富有了,因此这个传统的社会地位差别也被扭转。

撒哈拉沙漠雨水稀少,为了寻找牧场和水源,图瓦雷克人不得不经常搬迁,在茫无边际的沙漠中到处奔波,然而这也锻炼了他们的坚强性格和意志。严酷的自然条件迫使图瓦雷克人过着组织性、纪律性很强的部落生活。

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例如沙漠边缘的半干燥旱地因为沙漠化的缘故而逐年消失,很多图瓦雷克人也被迫放弃他们长期以来的游牧生活形态,迁入固定的城市村落中定居,或经营农业耕种,而逐渐失去自己的特色。

图瓦雷克人的婚礼很隆重,庆祝活动一直从白天进行到黄昏,结婚仪式则在晚上举行。年轻夫妇婚后必须连续7天要在帐篷里度过。

富拉尼部落:世界最大的游牧部落

历史发展与生活状况

富拉尼部落自古就生活在非洲大草原上,据说世界上最大的游牧部落是西非的富拉尼人,主要分布在尼日利亚、尼日尔、几内亚、冈比亚等16个非洲国家,是非洲跨国界最多的一个部族。因为其游牧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人们把他们称为非洲的“吉普赛人”,又称菲拉尼人、富拉人、富尔人、颇尔人、富尔贝人等。

富拉尼人身材修长,性格豪爽,憨厚朴实,服饰奇特。他们属柏柏尔人和苏丹尼格罗人的混血人种,使用富拉尼语,又称富尔德语,属尼日尔—科尔多凡语系尼日尔—刚果语族,有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他们信仰伊斯兰教,部分信基督教或保持万物有灵信仰、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关于富拉尼部落的来源,可谓是众说纷纭。一般认为富拉尼人发祥于非洲大陆塞内加尔河流域及其南部的福塔托罗高地,经过600年的迁徙,社会经济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扩散过程中与当地各民族杂居混合,形成几个较大的聚居区,但多数已融合于其他民族之中,失去其本族语言,现在部落中有些人已放弃游牧生活,改营农业、手工业或商业。

富拉尼人多以农耕为生,兼事各种手工业或商业;部分人从事畜牧业,饲养长角牛,多过季节性游牧生活。富拉尼人没有马,没有缰绳,也没有畜栏,但是他们的牛都非常驯服。富拉尼人是牛群中的一员,他们走在前面,牛群就跟在后面。

新郎挨打的婚俗

富拉尼人迄今依然沿袭着本部族的一些传统风俗和习惯,实行一夫多妻制,以牲畜作聘礼,各妻室独居。盛行嫡堂兄妹成婚和兄死弟及的习俗。按父系续谱、居住和继承财产。在游牧富拉尼人中流行不落夫家的习俗。社会分化为贵族、平民和奴隶等级,各种艺人被视为贱民阶层,实行等级内婚。

他们的婚礼习俗更是别具风采。十分有趣的是,从相亲、订婚到结婚,小伙子每过一关就要挨一阵棒打,有时被打得浑身青肿,但小伙子心甘情愿,因为他为了寻找一个称心如意的伴侣而不畏惧吃皮肉之苦。

现在,富拉尼青年男女可以自由恋爱,做父母的一般不阻拦儿女的婚事。青年男女可以通过许多场合相识相爱,但很多姑娘则是在富拉尼人的“棒打节”上寻求意中人的。

“棒打节”,顾名思义就是用棒子打人的节日。棒打节是富拉尼人的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十分流行。同时,也正是由于富拉尼人喜爱棒打节,并以此为荣,使得棒打节能够以顽强的生命力抵御着今天现代化生活的影响和冲击,成为富拉尼人联络感情、增进友谊、挑选情人、敬慕勇士的场合。

参加棒打活动的小伙子们穿着艳丽的民族服装,腰间系着一根很粗的布腰带,还像姑娘一样戴着耳环、手镯等装饰品,有的人脚上穿着塑料凉鞋,更多的人还是赤脚。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每个青年男子手中都握有一根棒子。这种棒子是用当地红木树枝制成的,细长而且光滑,具有伤害程度轻、木质硬、不易折断的优点。男孩长大成人后,父亲交给他这样一根棒子,他以后每年便带着这根棒子去参加棒打节。

棒打开始前,要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当地最高的酋长主持庆祝仪式。仪式上,要表演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歌舞以及摔跤、赛马等传统民间体育竞赛活动。棒打是节日的高峰围观的人很多,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争相观看。参加棒打比赛的男青年每30个人围成一个圆圈,当酋长下令开始后,每圈中便有一个人自告奋勇地走到圈中央第一个接受棒打。他在出场时便将自己的棒子交给身旁的一个人,接棒的人便替他记下在场上挨打的棒数。当他走到圈中央站定后,大喊一声:“来吧!”这时,便走出一位手握棒子的人,来到他眼前,举棒用力抽打他。持棒者打足70下,回到人群中去,换另一个人上场接着抽打。场中央的人须经受3个人的棒打,随后下场去,换另一个人上场接受棒打,直到圆圈里的每一个人都站到圈中挨完打为止。

比赛中,打人者与被打者均是自由出场,你想打谁就到场中央去,不管两人是否相识。每个人出场打别人时,总是使足力气,如果有人可怜被打者,被视为胆怯,不会换来被打者回头打他时手下留情的。如果谁在场上表现得畏畏缩缩,或者经不住打而中途退场,会被传为笑柄,姑娘们是不会看中这种人的。当然,按比赛规定,不得抽打对方的头部、阴部、手腕和脚脖,其他部位任其选择。

棒打场上激烈惊险,挨打者几乎个个谈笑风生,连眼皮都不眨一下。那些表现英勇的小伙子会当场赢得许多朋友,姑娘们更是赞不绝口,小伙子退下场时,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姑娘们纷纷围上来,送上解渴的饮料,递上擦汗的手帕。小伙子若是相中某一位姑娘,便接过她手中的饮料一饮而尽,用她送的手帕擦去脸上的汗水。其他的姑娘们不但不争风吃醋,反而为一对情人喝彩,并围着小伙子和姑娘跳起舞来。

按照富拉尼人的传统做法,小伙子若在棒打节上相中一位姑娘要及时向父母禀告。若父母对这位姑娘感到满意,便交给儿子15只鸡(一般是8只公鸡,7只母鸡),并委托一位亲友陪着小伙子去拜访女方父母。一般女方父母会热情地接待这位登门的求婚者,并详细询问他的有关情况。女方父母择婿的一条重要标准是:小伙子必须是一个勇敢的男子汉,有着机敏坚强、临危不惧的精神,因为这一点对常年生活在艰苦环境中的游牧民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姑娘的父母对小伙子不熟悉,也没有看见他在捧打场上的表现,尽管女儿已事先向他们讲述了小伙子表现得如何勇敢,但为了女儿的终身幸福,出于谨慎行事的考虑,还是请在场的亲戚朋友用棒子抽打小伙子几下,亲眼看看他的表现如何。小伙子由于深深爱着姑娘,加之有棒打场上的经历,对于女方亲属的几下棒打,表现得若无其事。如果姑娘的父母赞叹小伙子的英勇性格,便笑呵呵地收下鸡,男女双方的婚事便基本确定下来。小伙子向姑娘求婚时,男方要给女方家送去两头牛,女方家收下牛,就算男女间订了婚,举行婚礼的地点则选择在女方家。

在一些富拉尼人居住地区还存在着躲避婚礼的习俗。正当人们为婚礼紧张忙碌时,新娘则突然“失踪”了。男方家闻讯后,立即请一位成年男子和一位少女四处寻找。他们找到新娘,便带她回到家中。当新娘刚跨进门,一位年事已高的妇女便端着一碗牛奶往她身上泼去,标志着她已经是人家的媳妇,并给她穿上婚礼服装。男方家得知新娘已被找回来,众人高兴之际,新郎又不知躲藏到什么地方去了。于是,男方家的亲戚好友,又开始四处寻找新郎。当新郎被找回来后,男方家会宰一头母牛款待众人。

执刀宰牛在当地被视为一种荣耀,因此新郎的朋友们有时会为争夺执刀权而争执不休。在牛肉宴上,新郎要在众人面前猜执刀者是谁,猜中后,众人兴高采烈地大吃大喝一顿。牛肉宴结束后,新郎在众人簇拥下来到女方家,开始庆祝活动。两天的婚礼活动结束后,新郎则留在女方家同新婚妻子度蜜月。蜜月生活结束,新郎带着新娘回到自己家中,新娘拜见公公婆婆,并留在男方家,开始婚后的幸福生活。

俾格米部落:非洲的“袖珍人”

历史发展与文化概况

生活在中部非洲森林里的俾格米人被称为非洲的“袖珍人”,部落中成年人平均身高只有1.3—1.4米。但他们体力过人,自称是“森林的儿子”。目前,非洲大陆的中非共和国、几内亚、喀麦隆、卢旺达、刚果(布)、刚果(金)、布隆迪、加蓬、安哥拉、赞比亚等国家和地区茂密的原始森林里都有俾格米人居住。喀麦隆最大的俾格米部族是巴卡部落,不足4万人,其次是巴科拉部落和梅德藏部落,分别约有3700人和近1000人。

俾格米人头大腿短,长得精瘦,人人都腆着大肚子,肚脐眼凸起鸡蛋大小的肉疙瘩。俾格米人脸上画着简单的花纹,身背自制的长弓短箭,出入热带原始森林。俾格米男子擅长打猎,喜欢集体围捕大象;女人则在家采野果,挖树根。俾格米人的听觉、视觉和嗅觉十分灵敏,是捕猎的高手。据说如果一只蜜蜂在距离他们十米外飞过,他们也能准确地说出蜜蜂的种类和雌雄。

人类学家研究证实:俾格米人是非洲史前桑加文化的继承人,是居住在非洲中部最原始的部族。他们不是长得畸形,而是特殊的人种。保护俾格米人这一珍稀人种,已经引起国际组织的重视。尽管有些国家对生活在本国的俾格米人实行了特殊的待遇和政策,动员他们离开原始森林,过普通人的生活。但是,绝大多数俾格米人仍然依恋祖先的生活方式,喜欢继续过封闭的原始生活。但由于和外界社会的不断接触,开阔了俾格米人的眼界,冲击了俾格米人的宁静生活,现在,不少俾格米人穿上了衣服,把肥皂、火柴和香烟带进了部族。这些都改善了俾格米人的生活,其生活方式也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氏族是俾格米部落最基本的单位。男人以氏族为单位进行活动,没有私有观念,过着原始的穴居生活。他们没有自己的文字,没有数字和时间概念。和其他黑人相比,俾格米人肤色较浅,呈深棕色,头发不像其他黑人卷的那么厉害。因此,俾格米人受到其他黑人部族的歧视。

每年四、五月间,芒果树上挂满了一串串芒果,这是中非人的重要食物之一。此时,俾格米人就三五成群地在林地里搭起临时的窝棚,靠采摘芒果度日。芒果季节一过,他们又陆续迁回到蒙贡巴的原始丛林中,因为他们深深地迷恋森林。

生活的一切都依靠森林

俾格米人喜欢吃盐,也爱吃白蚁。每当天气闷热、下雨之前,俾格米人就去找出洞的白蚁,一边捉一边吃,津津有味。他们认为吃白蚁对身体有好处。平时不下雨,他们就用烟把白蚁熏出洞。

俾格米人发育快,八九岁时性机能就发育成熟,开始过性生活。他们实行一夫一妻制。结婚后,夫妻间要忠诚于对方,不能乱来。

俾格米人把森林视为“万能的父母”。他们不允许砍伐生长着的树木,只用枯干的树枝来取暖或做饭。曾经有一支西方探险队到达俾格米人居住区,因为随意砍下树枝而被愤怒的俾格米人赶出了居住区。

目前居住在丛林深处的俾格米人大多仍是赤身裸体,不习惯穿衣服。但居住在森林外侧的俾格米女人们则会在客人到来时围上一块花布做裙子。但他们所穿的衣服都是游客所赠,自己并不会制造。通常俾格米人用芭蕉叶、棕榈叶当衣料,用象骨、甲虫、羚羊角、龟背壳等做项链、手镯等。

俾格米人会将采集到的各种野果子捣碎,把汁液与妇女的乳汁混合在一起做化妆品。因野果种类不同而颜色各异,所以配制出的化妆品也五颜六色。俾格米妇女喜欢浓妆艳抹,喜欢在脸部绘上几何图形,以增加美感,驱妖祛邪,表示吉祥美好。

俾格米人盖房不用砖瓦和沙石,他们就地取材用芭蕉叶或棕榈的枝叶,搭成高1.5米的椭圆形简陋茅屋。茅屋按小群落整齐有序地搭建,各家独立又户户相连形成一个圆圈,长老的住房位于圆圈的中心。森林里光线暗淡,小房屋隐蔽在高大的植物中,容易躲避野兽的袭击。各家茅屋面积五六平方米,屋中间的石头上生着一堆火,上方架着一个泥罐子,树干横在地上当凳子,墙上挂着弓箭、兽皮、象牙、羚羊角。平日一家人就睡在用兽皮和杂草铺就的地上。

男人主内的习俗

俾格米部落有着许多独特的生活习惯。男人在家照看孩子只是这些独特生活习惯中的一种。如果单从做父亲是否称职而言,在世界各民族中,俾格米男人是最棒的。他们每天近一半的时间都在抱小孩或在小孩触手可及的地方,每天抱小孩的时间一般在2小时左右。英国一家慈善机构因此推出的一份“父亲指南”的报告指出:“俾格米男人们比其他任何社会的男人在照顾孩子上花的时间和精力都要多。”并且有人类学家发现非洲北部的俾格米男人会给孩子“喂奶”。

俾格米部落的男人不但要照看孩子,也有男人主内的习俗,通常男人和女人的角色分配可以随时互换。俾格米妇女外出打猎时,男人就自然而然在家承担起照看孩子的责任;相反,男人做饭,女人就利用这段时间决定下一个帐篷该支在什么地方。人类学家指出,俾格米人值得称道的地方就在这里:当女人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任时,男人二话不说就承担起过去由女性承担的职责,比如照看孩子、做饭。更重要的是,男人不会因此失去身份、地位,也没有人认为变换工作是件耻辱的事情。

俾格米女人不仅和男人一样打猎,有时候甚至比男人更精于此道。过去人们普遍认为:由于女人需要抚养孩子,所以像打猎这样的事情就成为男人的“专利”,但俾格米人完全没有这样的概念。这个部落里有等级之分,最高职位也全由男人占据,但这并不妨碍男人和女人共同承担照顾子女的重任。

专家认为:俾格米人非常重视身体的亲近感,这是其他民族应该好好学习的地方。俾格米人的后代,在刚出生后的头3个月里几乎每天都在父母的怀抱里度过,因为他们的帐篷里根本没有婴儿床之类的东西,他们也绝对不会把婴儿放在一边。因为在俾格米人的意识里,无论何时何地,将孩子一直抱在怀里是天经地义的事。

布什曼部落:以肥臀为美的部落

历史发展与生活习俗

布什曼人是南部非洲最古老的部落,他们是石器时代仅存的原始部落,在南部非洲生活了至少5000年。“布什曼”一词是17世纪第一批欧洲殖民者到达好望角时给这个原始部落取的名字,意思是“在丛林中生活的人”,而他们的本名为“桑”,其语意思“采集食物者”。目前,布什曼人主要生活在波斯瓦那的凯拉哈里沙漠,人数只有2000人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