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世界部落文化
26741900000050

第50章 世界部落文化(35)

传统的美拉尼西亚社会充满了野蛮气息和英雄气概。嗜食人肉和各种酒神祭典仪式是普遍发生的事情。他们不存在世袭首领的统治,每个人的事情通常由个人决定,都有着自由的人身权利。

西方人来到这里之后,美拉尼西亚人已有很大改变,部落中有许多人被强迫到矿山和种植园做工,但他们在工艺技术上仍保持着原始性,文化观念上也保留了他们的传统。

美拉尼西亚部落大多崇拜图腾和首领,迷信巫术和占卜,有专职巫师和祭司。在有些部落中,蜥蜴和鸟象征着美拉尼西亚人生活物质和精神的两个方面。

生活情形和工艺制作

在居住方面,美拉尼西亚部落的石构建筑物很少,普通住宅常常是一些木头十分简易地搭建而成,木料经日晒雨淋极其容易腐朽,但一些数量可观的祭祀场所的房屋则比较牢固。梁柱上装饰着各种雕刻和绘制的诸神像,并刻画许多装饰图案,多用红、白、黑3种颜色,对比十分强烈,而又丰富协调。雕刻和图案上下并连一串,十分壮观,造成一种神秘幽深而恐怖慑人的气氛。

美拉尼西亚人的服装一般用草和羽毛制作的,其节日盛装可谓是华丽多彩,但也大多是用草和羽毛等特别加工、临时制作而成的。

美拉尼西亚部落的工艺制作十分出色。他们会一种木雕,其风格十分简朴,主要的是用来祭祀的物品,诸如独木舟、硕大的碗具等。一些祭祀用的物品也常用人像、鱼和鸟纹作装饰,并用珍珠镶嵌,构成了十分美观的图案。

美拉尼西亚部落之中还特别盛行树皮织物画。它看上去像纺织品,实际上却是树皮加工而成的。制作需一套特殊的工序,如多次水洗,棒槌敲打,使植物纤维软化,树皮变宽,晒干后再作画。先刻纹理然后浸染颜色,嵌在树皮上。常用的有褐色、黑色和红色。

美拉尼西亚人制作的面具是有名的。复杂而神秘的纹章图案是某特定家族的所有物,适用于某些特定的祭祀场合,如葬礼。徽章的内容反映出神话的主题,当地人很容易辨别出其中的含义,但外地人则不易知晓。面具图案中有蛇、鸟和一个圆圈。鸟同捕鲨有关;蛇则是辛波普氏族的图腾;这圆圈代表着曙光,它们共同隐喻着一个曾众所周知的神话故事。虽然一些特定的图案的组合受到传统的规定,然而有些人仍可以任意组合相配的主题,从而打破呆板的画面,尽可能表现出独特的艺术性。

在美拉尼西亚的不同地方,部落的艺术风格也是不一样的。在新不列颠和新赫布里底群岛上,祭祀演戏的陈设品是用树蕨类和泥土覆盖着的棕榈叶材料制作而成的。新不列颠岛以用植物纤维制作的面具和其他形状的树皮织物面具而引为自豪。新赫布里底群岛有一种艺术性较强的特殊风格,内容和形式的范围都很广泛。其中有大木鼓、神像柱雕刻、独木舟的装饰板和安有植物纤维假发的树皮面具。还有用粘土和其他相关材料抹在椰子壳上塑成的头像。具有庇佑力的祖先像到处可见,面部多强调种族的特征,阔大的鼻孔和厚实的嘴唇。而刻在羊齿类植物树干上的大型雕像则为大洋洲工艺制作的精品。

巴布亚部落:以吵架作为娱乐的部落

部落状况与历史发展

巴布亚部落是太平洋西部新几内亚岛及其附近岛屿的土著部落。据人类学家考证,公元前8000年以前,来自亚洲的狩猎者和农民取道印度尼西亚诸岛来到这里定居,逐渐形成了巴布亚部落。

“巴布亚”在马来语中意为“卷发”,是由岛上居民的卷头发特征而得名。16世纪初,欧洲人数次来到这里;至1545年,这里被西班牙占领,并因该岛居民的面貌与非洲西海岸的几内亚居民相似,于是命名该岛为新几内亚。

巴布亚部落的人属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巴布亚类型和美拉尼西亚类型,目前部落中使用700多种语言和方言,自成语系。有人说巴布亚人种是赤道人种的一支,主要体质特征与美拉尼西亚人相同:皮肤黝黑,头发弯曲,前额后缩,眉脊隆起,鼻翼宽阔,嘴唇较厚,胡须不密,颌部突出。所不同的是其头发弯曲程度比美拉尼西亚人更甚,鼻软骨隆起部分比较特殊。

巴布亚部落部族繁多,许多部族如今还过着原始部落生活。他们喜文身和彩面,主要穿草裙,用树叶、树皮、布条和极乐鸟的羽毛等来装饰自己,有些部落的男子还以猪牙、鸟爪等做装饰品挂在鼻子上。

在生产方式上,巴布亚部落长期从事原始农业,盛行刀耕火种;山区的人辅以采集和狩猎;沿海的人则以渔业为主。他们的主要食品是番薯、芋头、沙壳米、椰子和香蕉,还爱吃用蕉叶裹着熏熟的鱼。在烹调方面,他们习惯将食物放在盐水里煮,或是放入油锅里炸熟了吃。

在商品交易上,有些部落使用的是“羽毛货币”。这种货币是用该岛上生长的绮丽小鸟——“绣眼鸟”的羽毛制成。一条“羽毛货币”要用大约300只绣眼鸟的羽毛才能制成。因此,“羽毛货币”又被当地视为一种珍品。美元、英镑、澳币都经常波动或贬值,可“羽币”价格在当地市场却极为稳定。故人们又常以保存这种“羽币”较多来炫耀自己的家财。

奇怪而有趣的风俗习惯

巴布亚人有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奇怪风俗。他们把夫妻间的吵架看成是一种最好的传统娱乐方式,越吵心情越愉快,越吵夫妻越恩爱。在这个国家里,各地都设有专供夫妻吵架的大场地。每当夫妻来这里对阵之时,观赏者就会自动从四面八方赶来助兴。他们吵起架来,一个口如枪,一个舌如箭,吵上几句就会面红耳赤。他们视架吵得越凶为娱乐效果越佳;谁能用最尖刻最恶毒的语言把对方置于窘地,谁就会被看成吵架高手。直到双方都累得说不出话来,夫妻俩最后会愉快地挽臂返家,娱乐同时也宣告结束。

巴布亚人的男女青年大多没有眼睫毛,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有一种既独特而又古怪的示爱习俗。一对热恋的情侣,为表达对对方的赤爱之心,按他们的传统习俗,只有把对方的眼睫毛咬掉,才能显示出自己真正的情爱心意。

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部中央高地的土著部落里,流传着一种对死去亲人致哀的离奇而残酷的习俗:凡家中遇有亲属不幸死亡时,家里的妇人就要砍下一根手指,以向死者致哀。她断指的方法要按当地的传统方式进行:妇人先将手指放在石斧下,另有男子以木棒猛击石斧,将其手指切下。由于每个家庭总会有人去世的,所以当地的土著妇女极少有人是十指齐全的。

巴布亚部落还有一种家族间的送礼习俗。每隔几年,他们都要举行一次送礼节。礼品多以香蕉、甘蔗、山药、芋头、玉米、蔬菜等为主。节前,他们要把这些东西扎成小包裹,写好送礼人和收礼人的姓名,然后堆放一起。被邀请来的收礼人手持弓箭、长矛等,先围着礼品边歌边舞,然后做出一种进攻的姿势,最后才点名送礼。每送一份,人们都要用喊声来表示祝贺。

巴布亚部落的人十分喜欢猪,他们对猪崇爱的程度可以说在当今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有的部族酋长为了表示对猪的崇敬,会在自己的鼻子上挖洞将野猪的爪尖嵌进去;有的酋长还把野猪的睾丸串起来,戴在手腕上,以表示对猪的信仰和显示力量;有的部族的人还把用木炭和猪油制作的化妆墨浓抹在脸上,借以表现他具有不辱祖先的勇武。他们忌讳“13”这个数。把“13”看成是不吉利的数字,认为会给人们带来厄运和灾难。

在有些部落中,男子是绝不能提举笨重东西的,否则将被视为莫大的耻辱,就是在与女人同行时一般也不例外。如果一个男人被人发现肩负重物,他的妻子就可能遭受惩罚。据说古代时甚至有因这种行为而丢掉脑袋的危险。

巴布亚部落崇拜祖先和图腾,迷信精灵和巫术。巴布亚部落有一个分支称为吉米部落,他们就很忌讳飞狐、猫头鹰和其他长着短嘴的鸟儿。因为这些动物没鼻子,其含意是没有阳性生殖器。

巴布亚新几内亚人最喜爱极乐鸟。他们认为极乐鸟体态华美、羽毛绚丽。人们都奉极鸟为神灵,他们视极乐鸟为保佑平安的守护神,把极乐鸟看成是美的化身、富有的标志、国家的象征。

巴布亚人特别爱吃槟榔,同时他们也常以槟榔来作招待宾客的食品。当有客人前来时,他们一定要拿出最好的槟榔果来让客人品尝。另外,他们普遍喜欢吸烟,尤其妇女嗜烟成癖;男子则除抽烟外大都喜欢喝酒。

卡米拉罗依部落:婚姻制度独特的部落

卡米拉罗依部落生活在悉尼以北的达令河流域,是澳洲众多的土著部落中较大的一支。卡米拉罗依部落同澳洲其他土著部族的生活方式并无多大差别,他们也是以采集和狩猎为主,不懂得农业和畜牧业等生产方式,靠着大自然的丰厚赐予生存繁衍。

卡米拉罗依部落是个酷爱音乐的部落,在他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劳动,以及庆典仪式中,音乐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在歌唱时能运用多种发声方式,除单声(包括嘶嘶声、高亢的假声、吼声、呜咽声等)外,还有复声唱法和繁声唱法,歌唱者可以同时发出双声,甚至可以自己连续唱出平行五度的音来。在单独连续演唱不同的歌曲时,他们可以运用几种不同的嗓音,并大量使用滑音,并有微分音(如1/4音,1/8音等)等。其歌唱的旋律多为下行,不同的歌曲常有各自固定的调式。

在他们的乐器中,有相当原始的打击乐器,如震击棒、单头沙漏鼓,有的部落有蒙以蜥蜴皮的木鼓。其最富特色的是管乐器迪节里杜,用挖空的树枝或竹管制成,长约1.5米,他们吹奏时能以鼻吸气,并取得连续不断的发声效果。其音乐的节拍和节奏富于变化,既有分裂拍,又有附加拍、复节拍(同时用两种或更多不同的节拍)和繁节拍(连续用不同的节拍),也有无拍子或自由节奏结构。除等节奏型外,复节奏和复杂切分音亦屡见不鲜。其常见的民间音乐体裁有恰拉达(一种男女集体对唱的情歌)、科罗博里(一种欢庆的歌舞)等。

在部落结构上,他们由6个母系氏族部落所组成,实行着一种比现在的人类任何婚制都原始的婚姻制度。这种制度是和氏族组织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其主要内容为:依照通婚形式的需要,卡米拉罗依部落的6个氏族分作两个部分或两个类——实际上是两个胞族,为了便于叙述,这里以甲、乙类氏族称呼它们。

甲类氏族包括鬣蜥氏、袋鼠氏、负鼠氏3个氏族;乙类氏族包括鸸鹋氏、袋狸氏、黑蛇氏3个氏族。为了使上下两辈人相区别,每类及每一氏族都将其全体成员统一分作两组,这里将每类氏族的两组都记作A组和B组;每组又自然分作两个半边:一个男性半边和一个女性半边。这样,甲类氏族的A组加B组有2男2女共4个半边,乙类氏族的A组加B组也有2男2女共4个半边;两类氏族即整个部落则有4男4女共8个半边。这种“半边”,即摩尔根所说的“婚级”。

无论走到哪里,卡米拉罗依部落同类氏族的同组男女,都会以兄弟姐妹相称。即使不属同一部落,其称呼亦如此,因为其他土著部落也实行着相同的制度。由此称谓可知,上述每类氏族的A组和B组,分别各是一个兄弟姐妹组。

婚姻是在两类氏族间按A组对A组,B组对B组,分别结成通婚组进行的。两类氏族分别各为一个通婚组。每一通婚组的男女之间,都以“戈利尔”(“配偶”的意思)相称,都有通婚权。按照卡米拉罗依人原来的规则,只有同一通婚组的男女之间才可通婚;不是同一通婚组的任何男女之间,即同类氏族的每一氏族内外,以及异类氏族的A组与B组之间,一律不许通婚。

卡米拉罗依人的这种原始而奇妙的区分社会成员的制度和婚姻制度,在19世纪时曾盛行于澳洲土著人各部落中。所以,可以把当时整个土著人社会看做是由8个婚级即8个无形大群和4个通婚组所结成的一个庞大共同体。

萨摩亚部落:崇拜首领的部落

萨摩亚部落是指生活在太平洋中部萨摩亚群岛的土著部落,主要分布在西萨摩亚和东萨摩亚等地。萨摩亚部落原为波利尼西亚部落的一支,属南方蒙古人种和澳大利亚人种的混合类型,部落中现使用萨摩亚语,属南岛语系波利尼西亚语族。

有的研究者认为:萨摩亚部落的祖先可能早在2500年前便已从东南亚迁居到此。19世纪中叶以前,该部落以父系大家族为基本单位,已存在阶级分化情形,乃至有些地方还出现了家族性的奴隶制度,说明其已进入奴隶社会。

至19世纪中叶,英、美、德相继侵略萨摩亚部落,对其地展开互相争夺。因此萨摩亚部落受西方文化影响较大,但他们也一直保持着自己浓厚的文化传统。

萨摩亚人早已懂得磨擦取火的方法,会用地灶烘烤食物。部落中很多人喜饮卡哇酒,有服饰方面,他们爱穿树皮布,部落中还盛行文身,并以此为美。

萨摩亚部落居住的房屋十分简陋,多用树干和枝叶搭盖,四周都没有墙,但挂有编结的垂帘,房屋建造得都很高,有的竟高达6米。

萨摩亚人的经济以渔业为主,但现在种植业也很发达,他们通常种植椰子、香蕉和芋类等作物,商业贸易也很发达。

萨摩亚部落原信巫术,他们崇拜首领,有着原始的图腾信仰,生活习俗上有众多的禁忌,但现在已有较大改观。另外萨摩亚部落的民间神话传说也很丰富。

图瓦卢部落:生活在家族公社中的部落

图瓦卢部落是太平洋中部图瓦卢群岛(又称埃利斯群岛)的原始居民,旧称“埃利斯人”,最初为波利尼西亚部落的一支。相传其祖先约在1400年前自萨摩亚等地迁来,因而其语言和文化与萨摩亚人相近。

在人种上,图瓦卢部落的人属南方蒙古人种和澳大利亚人种的混合类型。他们使用图瓦卢语,其语言属南岛语系波利尼西亚语族。

在19世纪,欧洲的殖民者来到这里时,图瓦卢部落的社会还处在原始公社制解体阶段,阶级分化已较为明显,生活状态艰难而落后。不久后该部落开始遭受殖民掠夺,许多人被当做奴隶贩卖到秘鲁、澳大利亚、斐济、夏威夷等地,部落中人口急剧下降。1892年时,图瓦卢群岛沦为英国“保护地”,1916年又与北面的吉尔伯特群岛合并为英国的殖民地,该部落也因之受到英国人的奴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人民奋起反抗,英国人从这里退出,图瓦卢部落重新做了主人,并建立国家,国名即是图瓦卢。

一直以来,图瓦卢部落的经济都以大家族公社为基础,生产方式上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芋类、香蕉、椰子和面包树等。在目前,图瓦卢人的渔业也很发达,因为他们善于航海和造船,另外他们还有多种手工业,其传统的手工制品很有特性,显示了图瓦卢人非凡的创造力。

图瓦卢部落中还有着独具特色的音乐和舞蹈,其传统文娱活动也很有个性,这使他们吸引了很多旅游爱好者前去欣赏,并且他们也因此而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生活生产都获得了较大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