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方面确是如此。你的一小时,他人若想多得二倍是不可能的。但是,若将物理时间改为心理时间便大不相同。于是,我们可以感觉,在其中工作、忍耐、快乐地过,这些并非物理时间,而是心理时间。心理时间与物理时间不同,永远是相同的单位但却不是相同的长度,密度也各不相同。
我们可以借心理性的技术,而能感觉时间的长短或操作其密度,而这又是精神集中的方法之一。
例如亚运会还须一年便召开,各种报纸写还须“一年”的时间。但在街头广场前设立的告示牌上,写的却是“再三六六日”或“再三六二日”。
漠然地说再一年和称“三六六日”,虽是同样的一件事,但对听者而言却有不同的感触。以短时间的单位来说会有迫切感,而若以一日一日来说更能增加那种感觉。以“一年”为单位,无法产生还剩多少日的心理性影响。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可将这方法应用于精神集中方面。例如将“日期”改换为“时”,将“时”转换成“分”。
在过去,若是相约时,其时间不论是三十分或一小时,都是指“准时”而言,而现代人,为了时间上的方便,多半说成“几点左右”或“到×日为止”。这种习惯使紧张感消失,变得散漫。所以,将日常生活的时间单位严密些,若是约三时半左右时,可说三时三十五分,念书的时间也一样,一个小时念英语,两个小时做数学的时间计算方式改成念五十五分的英语或一百一十五分的数学…等,养成“不等待”的习惯。
许多演员、歌唱家都是以“分”的时间表来计划,而担任管理的经理是相当辛苦的。然而,那些演员、歌唱家们并没有一般人所想像的精神压迫。因为他们并不以“日”或“镜头”来考虑,而是以“分”来做为单位,所以他们知道,集中于“数分”,便能将工作做得很好。
当然,也会有适度的紧张。但若和一天八小时无所事事或一天八小时辛苦工作的人的疲劳比起来,并没有很大的心理疲劳,当然也常有许多轻松的事。
“左右”、“大约”的使用,会心生弛缓,是集中的大敌。又如果压迫那种弛缓解,则常会心生焦虑。借着亲自执行的“分”时刻表来排除心情的弛缓状态,即使是紧要关头也一定会很自然地应付。
零碎的时间是集中精神的绝佳机会许多忙碌的著名人士,在撰写杂志的连载文章时,是如何轻松地应付呢?他们大多在机场的候机室或演讲场的休息室或飞机、电车中写稿。已过世的日本作家佐贺潜便是这典型,现代作家花登筐便是以“移动执笔”著名。花登先生常在推销员用的皮箱中放入稿纸,在车子上便能振笔疾书。他们似乎可称为善于利用时间的名人。
一般人很容易认为这种琐碎的时间,根本无法做重要的事。但是,名人们却不这么认为。如果无法写二十行的话,写二百个字也可以,总之无所事事地过是件相当浪费的事。若就工作量而言,这样累积的结果,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对于不善于集中精神,立刻会分心的人而言,这种零碎的时间是最易控制。若想只要持续集中五分钟就可以了,若持续五分钟不会心生厌倦,会更好。
事实上,若仔细检讨我们的日常生活,就会明了有许多是在等待中度过。等巴士、电车、等到达目的地,等工作、课程的开始、等人、等人送食物等,这些等待的时间合计起来不止一个小时或两个小时。虽然不一定能完全利用全部的时间,但最少,等车或等人的时间应可以自由地运用。若能从这种短时间开始集中精神会较好。
实行的秘诀在于先明确的设定小目标。比如说“等电车时背一个英文单词”、“等人时念十页书”等,如此反复地做“小集中”,渐渐地它便会成为你的东西。如此一来,在其他的等待时间中,也会反射性地将手伸到口袋里拿单字本。
日本成城大学教授石川弘义先生,每天都会提一皮箱,在等待时便会拿起放在皮箱四角的小东西,如作家阿奈斯特·贝内特的“四隅的时间”。虽然没有必要一定将空闲时间完全填满,但这却是养成集中的大好机会。
随着零碎时间的利用,体会了解集中的真谛为何。现在你对“集中”的定义应该不是指短时间内处理许多事,这种与时间相关的方面。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就该知道集中的真正意义是与时间完全不相关的。
在我们前面有的不过是许多无数的小目标而已。专心于眼前的小目标,当你发现时不过是花一定的时间去完成,这便是集中。如果养成利用零碎时间的习惯,一定能体验到这一点。
3.挂心时的集中术
阻碍集中力的要素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隐藏在自己心中的不舒畅。不打败这个东西的话,必定无法集中注意力。
虽然恋爱被视为入学考试的禁忌,恋人在脑中若隐若现地浮现,也会影响用功读书!应尽可能地除去这种杂念,集中意志力用功。
同样地,急躁不安也是集中力的敌人,这也是要尽可能果断地吹散于心中之外的。
可以说,我们的生活,不单只是目前的工作或读书而已,从琐碎的事到重要的东西,要介意的事有无数多。要一时之间将这些全部排除于心中之外,也一定相当困难。
我们要克服这种困难,就必须开始做出能够集中于读书、工作的精神状态。然而,有什么办法可以做到呢?
在本小节,因应妨碍集中力的种种情况,预先描述出各个为了控制自己心情的具体有用陈述,并考虑到有关贯通全体,像基本原理、原则的东西,接着做事先的解说工作。
首先,想先做探讨的是关于行动中断的紧张的一种余留现象。比如要做工作的时候,就会有想完成某个课题而做努力,且产生一种精神的紧张状态,乃至于考虑到是否会到精神性的精力提高或处于停止的状态。在这种状况下,若工作中断时,该怎么办呢?这是当然的,当一时之间精神性精力没有了,必会造成精神紧张愈发高涨,可说这是伴随着行动中断而心情紧张的遗留现象。
比如说当读推理小说到深更半夜时,热衷得无法停止,把它中断如何呢?当然罗!必会想说还是早点把它念完,而继续开始读下去吧!有个叫做欧布希安吉纳的心理学者,把它命名为“中断行动的再生倾向”。
基于同样的道理,叫做佶士鲁尼可的学者,也正做有关于中断行动的再生倾向的研究。差不多由二十几个项目所组成的工作,当必须次第完成,而随着事先所定的计划,其中半数的工作眼看一步一步将要完成的时候中断了!而其他一半呢!又必须让它在完成前继续下去。之后,全部的工作完成了,又会让人试着想起刚才所做的工作有哪些种类呢?如此一来,很显然地,被中断的工作,想起来也就更加分明清楚了。总而言之,被考验的人,基于因为工作的被中断所造成的心情紧张的持续,便会在意工作中断,经常地记忆而造成停止。
从这两个人的研究,很明显地,工作中断而停留在中途状态,像这样子,无论何时,都会残留在我们的脑海里,而正想打进其他工作之际,在我们脑中,要使集中力渐渐再生,并注意使精神散漫的原因也不少。
在我们心中涌现,使我们焦急、不安的杂念,大部分都如上所叙,多少有点关系。一般丧失集中力的条件中,最大的要求工作途中,因为其他的物事而受到影响。做事先摘除此种杂念的根源,培养为工作集中意志的态势,可说是为增强集中力的第一步吧!
——根据心理状况所做的集中方法把会中断工作的杂事先记于备忘录,预先做心理上的搁置在人的脑海中经常浮现各式各样存在或消失的事物——昨天刚看的电视节目,刚刚和朋友之间的谈话,或忽然想起眼前所品评的女子。
这样一来,虽说决意要集中注意力于读书或工作,终究会忘得一干二净!然而,即使决意开始念书,却也有消除不了的杂念。不仅如此,在当你要开始时,杂念便渐渐地涌现出来。大部分是一些琐碎的事,如要打电话啦,写明信片啦!收音机坏了要送去修理等等。但这种并不急迫而可预先摆在一旁的事情,还是会在你集中意志、做好准备的时候忽而想起这些琐碎的事情。这也是本小节中所描述的“中断行动的再生”发生。
这样的“在意”杂事一个或两个的话,或许就会成为集中意志的阻碍。若能马上完成事情的话,在完成之后再着手你的工作或读书也可以。但是,“在意的事”太多,而无进展,焦急感必会增加的。
还有,琐碎的事、微不足道的事,一旦有事的时候,就会造成妨碍注意力,大体上是有这个可能性的。可是如果无法具体了解“在意”的事情,便会形成原因不明的焦躁而烦恼了!
有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一家出版社的总编辑,在每个礼拜二的下午,工作效率便会降低。虽说没有特别的原因,却精神涣散无法集中精神工作。
但是,其中的原因很明显,在星期二早上,有惯例性的编辑会议,在那些成员里,有个经常放松领带、伸出脚、外表衣冠不整的男子对着他。总编辑每次看到这种情形,总想着要叫他注意点,但是又认为并不是很要紧的事,会议结束后再说吧!就这样经常地事后也就忘掉了!那件事便无意识地存在于心中而耿耿于怀,下午的集中力也就低落了。实际上,若试着叫那个人注意的话,从那天的下午,或许就能够像往常一样集中精神工作了。
总之,在意的事,马上当场处理。注意尽可能不要做“中断工作”的事。从消除杂念解放自己,形成了提高集中力的第一步。
理所当然地,我们的日常生活很忙,无法当场处理的事很多,那时就得尽可能将杂事记于备忘录中,预先做心理上的搁置。
有一个人,是某大企业的老板。在他的手册上,当然有关于工作上的日程表,也有着身边琐琐碎碎的杂事,密密麻麻地写着,处理过的部分便仔细的做记号而涂得满满的。“小事若放一边而不做处理,因此而在意会使工作的效率无法提升。”他跟别人说了这样的理由。
现实上,尚未能处理的杂事,就把它记于备忘录上。在心理上,就犹如已经解决。像这个老板一样,把所有琐碎的事记于备忘录上而事先又能检查的话,在意的事,全部都可解决。也可做好心理上的警戒性,在意的杂事,一个接一个想起,就必定无法集中注意力了。
牺牲一时的人际关系,以提高集中力人际关系在生活上是不可或缺的。人类是社会性的动物,要独自生活是很困难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若是没有感情上的联系的话,就一定会体验出百般无奈的孤独。所以我们在平常就不希望被说成“人际关系不好啦”、“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等等,于是我们就会不断地在生活上注意着人际关系。
但是,人际关系偶尔也会造成处理事情时注意力的阻力。对于人际关系的忧虑,是形成杂念的原因。
读书、做事、想集中精神的时候,要能做到把别人的呼唤、叫声都置之于外,这样的集中注意力才算有本事。但是,我们的社会共同想法,也会影响到集中力。即使决意集中注意力,但是因为有着那种认为人际关系很重要的观念,所以对于别人轻声的呼唤,也会立即反应!即使没有打招呼的声音,基于那种想向他人吸收资讯的欲望,对于周围所有人的谈话、动作,终究也会有所反应吧。所以此时,我们要抱着无视于社会性的适应,着手我们的工作、读书。
无视于社会性的适应,说来总有些夸大。但是若想成,比如拒绝麻将的诱惑,拒绝今天回家等等这种程度的事就可以。说起来就是拒绝杂事的干扰。被杂事所迷惑,那就无法深刻集中注意力。
若有妨碍集中力的事,首先就要立刻拒绝,开始就要有这种觉悟。不管谁说什么,要有先完成读书或工作的那种态度,并要能决定自己本身的情绪。也就是说,整理自己心中的心理架构,舍去无关紧要的杂事。如能做到如此,就再也不会在意周围人的谈话,而不受影响。
不在意他人眼光,然后照自己意志做事,是非常困难的。但是由于自己本身会有抵抗的感觉,这么一来,就会有别人会怎么想啦、会不会跟他因此感情疏远等等的考虑。经常注意他人的事,那就怎么也无法集中注意力于一件事情上。只是不断忧虑的结果,终究会疲惫不堪的。
人际关系只是一时的牺牲,别人在不久之后,终究会了解。而且那时,会产生跟以前不一样的新人际关系。
抱持着断绝依赖心、撒娇心理的障壁来放逐杂念日本教育评论家羽仁说子先生在“干到底的小孩子”一书中,回忆着住在镰仓五岁的时候,“有天休假日,母亲带着我,到建长寺散步。由于没有公车,只好爬着坡道到建长寺,好不容易到达,虽无往内院走,却也不能动弹了。母亲说再往上走,想眺望远处的春之海,好不好呀!我只好说;‘很遗憾,没办法了!下次再努力看看吧!’然而,母亲虽很忙却没把这事忘记。不久,有一天就说;‘好天气呀!今天再上建长寺吧!’我在心中觉悟到好好做吧!母亲是要教我加强意志力去达成目标,让我以后不怕挫折而逐渐强壮。”
洗手不干、随便作罢是不可以的,要自始至终照自己本身意志达到目标。若无法贯彻独立自主的态度,就无法真正地使出全力和跃跃欲试的姿态。羽仁的母亲这么地教着他。
事情若做到一定地方之后必会有种别人或者谁会帮我忙吧!这种的依赖心理,对于一件事要有全心全力的精神,也才会集中注意力。
前面说过,要牺牲一时的人际关系加强集中力。集中力本质上是种孤独的东西。从周围环境、人际关系断绝,到拥有自己独自的精神领域时,就会产生集中力这种事。
总之,若说集中力是接近于孤独、自闭也可以。在四二、一九五公里的马拉松竞赛,选手们一心一意往终点持续跑的集中力,简而言之,可说是一种跟孤独的战斗。他们不怕孤独,跟孤独正面相对,克服它往前去达到最后的终点。
所以,做事之前,就有逃避的态度,恐惧孤独,寄望他人帮助的态度等,就绝无法使出集中力。
汉朝武将韩信,布下背水一战之阵,以河水将退路阻断,于是他激励部下,要活命除了击退敌人之外,别无他法。最后终于获得胜利。有着这样古老的故事,不论什么人,要真正集中注意力于事情上时,就是要绝不往他处看更不要期待他人的援助。
人在背水一战,退路被隔断的情形下,就能集中意志。若对周遭的人存有依赖心,反而会引起杂念,焦急感也会增加。读书思绪不顺时,人会陷入“自己这样地努力,所以周围的人必会协助我”这样的心理。也因此,相反地产生神经过敏,不但无法集中,反而介意轻微的琐事。
在自己本身筑一道心理的障壁,绝断、逃出周围的杂音或他人的援助,就能开始真正地一个人面对事情,养成面对目标向前的集中力。
将自己放在第三者的立场可增加集中力前面我们也引用过野村克也氏的着作“敌人就是自己”,在读这本书时令我们惊讶佩服的小故事很多。在此书中,对于作者为南海队教练时,描写以代打身份活跃于球场的青野修三选手的地方特别感到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