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老烟台风情
26936700000029

第29章 天后行宫的“探秘”(2)

麒麟,与凤凰一样,都是古代传说中的动物,雄称麒,雌称麟。《辞海》说:“其状如牛,独角,全身生鳞甲,尾象牛,多作为吉祥的象征。”旧时民间有“麒麟送子”年画,把麒麟画成龙头、狮身、牛蹄、羊尾、全身有鳞甲。山门木雕麒麟形象与年画基本相同。史书记载,“麒麟送子”的传说源于孔子。晋王嘉撰《拾遗记》中讲:“孔子未生前,有麟吐书于阙里人家。”丁寅生《孔子演义》中讲:孔子出世前,其母征在“梦见垂髫仙女手牵一头状似小牛,满身龙鳞的独角兽,背上坐着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孩,仙女口称:‘此兽名叫麒麟,专为送子而来’。”《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公元前481年,鲁哀公到大野(今山东嘉祥县西)去狩猎,获得一只怪兽,鲁哀公及群臣均不识为何兽,孔子看后说:这是麒麟。后来儒家一些人解释说:麒麟是圣王的祥瑞,只有圣王降世才会出现麒麟。孔子时没有圣王,这只麒麟的出现便是为了孔子。因为孔子虽然不是在位的圣王,却是具备圣王圣德的素王。孔子讲仁的言论很多,儒家便借助麒麟来宣扬儒家思想,认为麒麟是能体现仁的瑞兽。

孔子晚年所见的麒麟,究竟是什么动物?什么样子?谁也说不明白,所以人们凭借自己的想象,塑造出如同年画中、山门上的麒麟形象,流传人间。

山门上的麒麟与凤凰一样,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七、大木灯笼高高挂

灯彩,是中国普遍流行的民间工艺品,张灯结彩是中国传统的民俗风情,逢年过年挂红灯,正月十五闹花灯,喜寿庆典布彩灯。灯能破除黑暗,带来光明,所以,灯是照明的工具,又是光明的象征。现代京剧《红灯记》就是通过一盏红灯来演义祖孙三代打“豺狼”的悲壮故事。天后圣母救助海难,用的也是一盏神奇的红灯,因此,天后行宫内绝不能没有灯彩装饰。山门设计者,在设计制造屋梁时,就把灯笼直接雕凿在垂柱下端,与垂柱联成一体,这些精美的木雕灯笼,虽历尽沧桑,至今仍然绚丽多彩。山门上的四盏木雕灯笼,造型统一,图案各异,呈六角形,每一平面上都雕刻有不同的人物、鸟兽,花卉和装饰图案,似走马灯在不停地旋转。

天后圣母是生于一千多年前的一位名叫林默的美丽少女,她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她那勤劳勇敢,智慧超群,好行善事,舍已救人的高尚品德,却赢得了人们的万世敬仰,成为庇佑万民的神。所以,神不在天上,而是活在人间,活在人们心中。天后圣母就像一盏巨力万钧、祥光普照的明灯,照亮了人民的心田,山门上的灯笼就是象征天后圣母把光明洒向人间的神灯。

八、仰首读三国抬头看封神

在山门众多双步梁下的随梁枋上,共雕刻有44幅历史故事,这些历史故事主要选材于《三国演义》、《封神演义》等古典名著,诸如《赵子龙单骑救主》、《关云长义释曹操》、《马超大战葭萌关》、《闻大师西歧大战》等等。这些木雕历史故事,在内容上重视情节性,构图、透视重视变化,章法、布局吸收了绘画的表现手法,主要部位运用透雕加深层次。为了突出人物形象,往往是人高山低,人大屋小,人高树矮,颇象电影中特写镜头的表现手法。

这些分布在山门梁上各个侧面,各个层次,各个角落的木雕,是一种高品位的装饰,一种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的装饰,是十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当你站在《赵子龙单骑救主》木雕前,就会看到画面上战旗飞舞,刀枪飞旋,赵子龙骑在马上,怀揣阿斗,手执长枪大战曹操兵将的威武

雄姿。这幅木雕共雕有骑马将帅l0人,兵卒7人。当你看到《闻太师西歧大战》木雕时,会产生更加强烈的感受,画面上闻太师骑着墨麒麟,高举令旗、神鞭、大战骑着五色神牛、举着长枪的黄飞虎,加上3个骑马的将军和5个举大旗、执刀枪的兵卒左右冲杀,构成了一幅壮观的战斗场面。

用《三国演义》、《封神演义》中的故事作为木雕题材,体现了中国的民间习俗,过去百姓家中的年画,除福、禄、寿、喜、财类题材外,多为此类题材。如果你读过《三国演义》和《封神演义》,再到山门下寻觅书中的故事,就会有一种遨游在知识海洋里的感觉,会给您带来不尽的乐趣。

九、山门上的异国风情

在山门四边叉梁上,有四组阿拉伯人形象木雕,每组由一个怀抱着酒具或乐器的男子和一个正在哺乳婴儿的女子组成,上梁为男子,下梁为女子。

在中国的建筑物上雕刻外国人形象,比较罕见,为什么在天后行宫的山门上出现这种有趣的现象呢?

烟台天后行宫是在晚清时期由福建人集资修建的,策划设计、部件制作均在泉州完成,唐宋以来,泉州港对外贸易十分活跃,海上交通范围十分广大,东到朝鲜、日本,南到南洋诸岛,西到阿拉伯半岛乃至非洲。元代以后,泉州海外贸易发展更加迅速,与近七十个国家和地区有着频繁的贸易往来关系,乘船到泉州的外国商人络绎不绝,使泉州成了一个东方大港、国际都市。外来文化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这里交汇产生了有趣的现象。在中国建筑物上雕刻外国人形象,就是中外文化交汇的产物。

雕刻在山门叉梁上的四组阿拉伯人物造像,不但为这座精美的建筑增添了异国风情,也为我们研究古代的中外关系提供了史实。

据说在建筑物上雕刻这样的阿拉伯人形象,可以庇佑建筑物永远平安,与天后圣母可以庇佑航海家平安的功能是一致的,都是人们企盼平安的精神寄托。

十、伯夷叔齐不食周粟

在山门东上坎下有一幅浮雕作品,内容是三千多年前的伯夷、叔齐两兄弟“不食周粟”的故事。画面展示的是西周姜子牙挂帅兴兵伐纣胜利班师,路过首阳山与伯夷、叔齐相逢时的情景。

伯夷、叔齐的故事最初见于《庄子》和《吕氏春秋》,《史记·伯夷列传》依据上述材料作了系统的记载。伯夷、叔齐都是殷代孤竹国国君之子。国君在世时,意欲立叔齐继承王位,国君死后,叔齐让伯夷继承王位,伯夷不肯,兄弟二人互相推让,谁也不肯继承王位,最后双双弃国而逃。纣王三十年三月,周武王、姜子牙兴兵讨伐荒淫无道的商纣王,胜利后的大军过首阳山时,遭伯夷、叔齐阻拦,他们问姜子牙:“姜元帅今日回兵,纣王致于何地?”姜子牙告诉他们“纣王****,天下大定”。伯夷、叔齐仰面大哭,进入首阳山隐居,决心不食周粟,以薇菜为粮。(参看《封神演义》68回和98回)。后有一妇人对他们说:“子义不食周粟,此亦周之草木也”,兄弟二人听后什么也不吃,活活饿死在首阳山。

伯夷、叔齐虽被姜子牙称为“义士”,但其行为是不可取的。******在《论持久战》中说:“历史上的战争分为两类,一类是正义的,一类是非正义的,一切进步的战争都是正义的,一切阻碍进步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武王伐纣是进步的战争,因而也是正义的战争,所以应该拥护,决不能象伯夷、叔齐那样不辩是非,盲目忠君,皇帝老子再坏也不能革他的命。唐代著名作家韩愈曾写过散文《伯夷颂》,被******否定。******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写道:“唐朝的韩愈写过《伯夷颂》,颂的是一个对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任、开小差逃跑,又反对武王领导的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那是颂错了。”

这幅青石浮雕的立意就是:夷齐不食周粟,勒石立此存照。民主个人主义,劝君切莫仿效。

十一、舜耕历山上山门

山门西上坎下的浮雕历史故事《舜耕历山》,与东上坎下的浮雕历史故事《不食周粟》相对称,如果把东西上坎比作山门的“双眉”,两幅浮雕就是明亮的“双眼”,它注视着进入山门的每一个人,使每一个驻足山门前的人都会从与这双“眼睛”的对视中,感悟到它那深邃的历史内涵。

青石浮雕《舜耕历山》的画面十分简练,仅六个人物,一只大象,两只小鸟就把这一流传千古的历史故事生动地展示出来。舜,史称虞舜,名重华,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舜降生不久,母亲就去世了,父亲瞽瞍娶继室又生一儿一女。后母心肠歹毒,弟弟粗野骄横,父母弟三人联合起来虐待舜,只有妹妹对舜稍好一点。天性笃厚的舜所受责苦不可胜言,但他毫无怨气,始终如一孝敬父母,爱护弟妹。一天,舜又无故遭父母责打,并罚他到历山去开荒种地。舜来到历山脚下,过着孤单愁苦的生活,当地农人被他的品德所感化,争着把地让给他种。舜的品德感动了天地,大象来帮他耕地,小鸟来帮他除草。石雕画面左半部展示的就是大象耕地、小鸟除草的动人情景。然而庄稼种完了,父母仍然不让他回家,他只好在历山住下来。从此以后,舜的品德传于天下,深受人们爱戴。

尧是一位贤明的部落联盟领袖,进入晚年,他开始考虑接班人问题。按当时规矩,王位可以传给儿子,但尧认为自己的九个儿子均不具备接班人的条件,于是便寻访天下贤人继承王位。尧经调查发现舜既贤惠又能干,深受百姓爱戴,便亲自到历山访舜。石雕画面右半部展示的就是尧访舜的情景。尧不但把至高无上的王位禅让给舜,还把娥皇、女英两个女儿嫁给舜为妻。后来,舜在受到父母弟三人迫害时,娥皇、女英多出奇谋,助舜化险为夷。尽管父母弟三人不断迫害舜,企图置舜于死地,舜却一心孝顺父母,疼爱弟妹。舜用自己的品德感化了家人,最后都与舜和解。

进入老年的舜,仍心系百姓冷暖。为体察民情,巡视南方,终因劳累过度崩于苍梧。两个妻子前往参加葬礼,一路哭泣,泪水洒在竹林的竹子上,竹子变成“斑竹”。当她俩人来到湘江乘船继续赶路时,遇风浪翻船溺水而亡。传说她俩死后做了湘水女神,被尊为“湘妃”、“湘夫人”。“斑竹’,因而又称“湘妃竹”。青石浮雕《舜耕历山》告诉人们,舜是做人的楷模,舜是为官的典范。

十二、青石浮雕·米芾拜石

一位身着官服的人,在香案前对着巨石礼拜,身后站立一位侍从。这幅镶嵌在山门中门西夹墙上的浮雕,表现的便是“米芾拜石”这一历史典故。米芾,北宋襄阳人,生于公元1051年,卒于公元ll07年,官至礼部员外郎,书画家,兼诗人。他为官尽职尽责,卓有成绩;他为文不蹈袭前人轨辙,书效王羲之,诗近李白,画山水人物自成一家,创造了山水画中有名的技法“米点”。他很善长临摹,足可乱真,他精于古物鉴别,爱石成癖,在无为州(在安徽省)任知府时,州府所在地有一巨石,形状奇特,米芾见后大喜日:“此足以当吾拜”。于是穿戴好整洁的衣冠,设置香案,对巨石礼拜,称为兄。明代画家郭诩画过一幅《米芾拜石图》,山门上的“米芾拜石”浮雕,便是据此而作。

山门下部构件全部采用珍贵的青石雕凿而成,山门设计者把“米芾拜石”这一历史典故雕凿在山门显要位置上,意在展示米芾这一历史人物风彩的同时,呼吁人们都能像米芾这一历史人物那样爱护这些采自闽南山区,由能工巧匠精心雕凿,历经千难万险从海上运到烟台的石雕艺术珍品,让它们永存人间。

十三、青石浮雕·暮夜却金

山门夹墙上的青石浮雕“暮夜却金”像一面金灿灿的明镜,光照千秋。

浮雕画面上:宅院内,明月当空,地上跪着一位年轻官员,双手托举着一盘金元宝,要送给门前站立的一位年长的官员,年长官员举起右手示意“不可”(可惜那只洁净的手在十年****中被人砸掉了),年轻的官员叫王密,年长的官员是王密的恩师杨震。

据《后汉书》记载:杨震为东汉名臣大儒,弘农华阴人,一生忧国忧民,不畏强暴,清廉正直,一尘不染,时被誉为“关西孔子”。杨震任荆州刺史时曾举荐学生王密当了昌邑县令(今兖州金乡县西北),后杨震调任东莱太守途径昌邑,王密至夜送杨震黄金十斤,报答恩师举荐之恩。杨震对王密此举很不满意,对王密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说:“暮夜无人知者。”杨震说:“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不知?”说得王密十分惭愧,持金退了出去。杨震后受迫害,“饮鸩而卒,时年七十余”。杨震的子子孙孙个个都与杨震一样,为官清正廉洁,名垂史册,他们是:儿子杨泉,孙子杨赐,重孙杨彪,曾孙杨修。杨氏几代人“能守家风,为世所贵”,这种家风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山门设计者选这一题材作成浮雕镶嵌在山门的中门旁,就是为了弘扬这种美德,希望为官者都能像杨震一样做一个清正廉洁、一尘不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官;希望为民者都能像杨震那样做一个堂堂正正、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好人。

十四、青石浮雕·苏轼夜游

山门西门旁的青石浮雕为“苏轼夜游金山寺”。熙宁四年(公元l071年)十一月,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请外任为杭州太守,途径镇江,到金山寺访宝觉、圆通二僧,夜宿金山寺,写下不朽诗文《游金山寺》,此浮雕当是依此而作。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嘉佑年间进士,唐宋八大家之一,是集诗、文、词、书、画于一身的文艺大家。又是一位任职一地,造福一方,深受百姓拥戴的好官。在徐州为官,他兴修水利,除水害;在蓬莱为官仅五日,他体察民情,上书《乞罢登莱榷盐状》;在杭州为官,他治理西湖环境,修筑长堤,便有了今日的西湖美景——苏堤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