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老烟台风情
26936700000031

第31章 天后行宫的“探秘”(4)

大殿内,原有历代船帮、渔家供奉的众多船舶模型,已荡然无存。由历代官员、名人、船帮、商贾敬立的众多匾额,仅存两幅,一是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由福建金福安船帮、厦帮敬立的,匾上刻有“环海镜清”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一是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由孔子七十六代孙孔令贻敬立的,匾上刻有“德符坤载”四个气势雄健的鎏金大字,落款为“钦命稽查山东全省学务,赏戴双眼花翎,袭封衍圣公孔令贻敬立”。孔令贻五岁袭封爵位,逝世后葬于孔府墓地。许多专家学者认为,鉴于此匾的历史价值、雕刻工艺和书法艺术水平,堪称中华名匾。

殿内正中的供桌上,陈列着一件高37厘米、直径40厘米的青花瓷香炉,正面书“敕封天上圣母座前”等字,周围绘青龙、海浪莲花图案,系福建商贾于光绪三十三(1907)年专为烟台天后行宫烧制的。供桌两侧陈列着百年前由福建茶纸杂货公帮捐资制作的锡制仪仗,这套仪仗多数被毁,现只有龙头杖、盘龙棍、月牙铲、朝天蹬、金瓜、钺斧、画戟、左抓印、右抓笔、刀、槊等十八件陈列殿内,件件设计独特,制作精致,并镶嵌着五彩翠珠,极有观赏性,是难得的艺术珍品,天津、山海关等地天后宫恢复陈列时均依此仿制。

仪仗是皇帝、皇后出行銮驾的组成部分,全套仪仗种类繁多。皇帝、皇后出行,由仪卫们各执一件排列前后,以显示皇家的威严隆重。妈祖被褒封为天后,自然享此殊荣,大殿内的锡制仪仗沉重高大,不适宜出行,只能陈列。

三探戏台

天后行宫戏台,坐北向南,与山门、大殿遥遥相对。戏台面阔7.2米,进深7.1米,台高l.3米。屋面采用穿斗结构,重檐,上层只以云墩支撑,省去四根柱子,整个屋面仅以四柱支撑,不但节省材料,而且显得精巧。

这座戏台原本也是由福建的能工巧匠在泉州预制,再船运烟台组装,据说其雕刻工艺可与山门比美。不幸的是运送构件的帆船遭遇风浪,致使全部构件沉人大海。不得已,便在烟台就地取材,由福建工匠重新补建。虽然补建的戏台没有采用更多的雕刻工艺,但仍保持了南方戏台的风格。

坐南向北,是中国戏台建筑的基本规则,而坐北向南是犯忌的。但是天后行宫戏台则犯了忌,坐北向南。这是由戏台建筑的功能决定的,戏台建筑的基本规则是必须朝向主神所居的主座——正殿,由于天后行宫建筑——大殿没有遵循中国传统建筑坐北向南的格式,而是坐南向北,才使戏台坐北向南。

中国戏台建筑还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共鸣效果好。在没有扩音设备的时代,让观众在远处能清楚地听到戏台上的演唱,靠的就是中国特有的建筑技巧,这种技巧就是以斗拱的层层上叠、旋收做成屋顶的穹井,穹井所形成的回声能造成强烈的共鸣,使声音传得很远很远,天后行宫戏台的共鸣效果特佳,凡登台演唱的演员们,对此感受很深,无不佩服中国戏台建筑技巧的高超。

天后行宫戏台前的两根石柱上。刻有一副四十八字楹联,这副楹联虽历经一个多世纪,其丰厚的文化内涵,至今仍闪烁着强烈的时代精神。

上联是:从八百英里航路通来,揭耳鼓闻韶,是真邹鲁海滨何分乐界。

下联是:把二十世纪国魂唤起,放眼帘阅史,直等衣冠优孟同上舞台。

“八百英里”指从泉州到烟台的海上航程,这里采用英里,是为了与下联“二十世纪”对仗,如用华里、公里、海里,由于数学关系均不及用英里贴切;还因为当时烟台是英国的势力范围,通用英制。“韶”为虞舜乐名,当年孔子在齐国专心练习韶乐,整整学了三个月,津津有味。邹鲁是孔孟诞生地,烟台当然属于孔孟之乡,而地处东南沿海的泉州,也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素有“海滨邹鲁”的雅称、因此烟台、泉州都“是真邹鲁海滨”,聆听的都是韶乐,“何分乐界”。

“把二十世纪国魂唤起”有着深邃的历史背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正是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帝国主义列强声称:“要逐渐瓜分大清帝国”(德皇威廉二世语),特别是1901年,腐败的清政府与德、奥、比、西、美、法、英、意、日、荷、俄十一国签定的《辛丑条约》,规定按中国人口数每人罚白银一两,还规定清政府负责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运动。这一卖国条约把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又推进了一大步。福建会馆自一八八四年开工到一九0六竣工,恰恰处在这个时代,因此楹联写出“把二十世纪国魂唤起,放眼帘阅史”的警句,其创意是不言而喻的。

“衣冠优孟”涉及到两位历史人物——孙叔敖和优孟。《史记》对两人均有记载。孙叔敖,姓莠,名敖,字孙叔。公元前605年,楚国令尹斗越椒叛乱,孙叔敖之父,司马芮贾被杀,孙叔敖与母亲避难于梦泽。楚庄王为了重振国威,下令求贤。令尹虞丘推荐孙叔敖,庄王封其为楚相。

《史记·循吏列传》记载:孙叔敖“三月为楚相,施教于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

孙叔敖为官,遵循三条准则:地位越高,越要想下面;官越大,考虑问题越应周到;待遇越高,求取越要谨慎。孙叔敖为楚国百姓办了很多实事,为楚国的强盛做出了重大贡献。

公元前598年,孙叔敖临终前对儿子说:“我这里有份遗表,我死后你呈于楚王,如果楚王封你官爵,千万不可接受,因你没有为官的能力。如果封你食邑封地,就要求到寝丘去,(今河南沈丘东南),那里土地贫瘠,没有人想要,你可以安全地生活在那里”。孙叔敖去世后,庄王收到遗表,遗表中写有:百姓多年苦于战争,希望君主息兵安民,发展生产等治国良策。庄王看后感叹地说:“孙叔敖死不忘国,寡人无福,天夺我良臣也!”亲自到孙叔敖家吊唁,抚棺大哭。庄王欲封其子为官,其子不受,退居乡野务农。

《史记·滑稽列传》记载:“优孟者,楚国之乐人也,常以谈笑讽谏”。有一天,他碰到孙叔敖的儿子背柴禾回家,便问他:“你为什么这样贫苦?”答:“我父为官多年,没攒一个私钱,死后没留任何家产。”优孟听了觉得太不公平,决心找机会奏于庄王。

楚庄王置酒庆寿,优孟便借机穿着孙叔敖生前衣冠,模仿孙叔敖的动作和语言给庄王祝寿。庄王见了,大吃一惊,以为孙叔敖复生。得知是优孟扮演的,便要封优孟为相。优孟此举的目的不是为了讨好庄王为自己封官,而是要替孙叔敖鸣不平,所以故意说:“待我回家与妻商量商量再定。”三天后,优孟回复庄王:“妻言道,楚相这个官不能做,你没见孙叔敖当了楚相后,尽忠报国,清正廉洁,使楚国强盛,楚王才得称霸。可是他死后,全家无立锥之地,穷得像乞丐一样,如果做孙叔敖这样的官,不如自杀。”这套话本是优孟编出来的,但庄王听后顿时醒悟,说:“孙叔敖之功,我不敢忘记。”立即命人把孙叔敖的儿子找来,见孙叔敖的儿子身着破衣,脚穿草鞋,就问:“你怎么穷到如此地步?”优孟抢答:“不穷怎知孙叔敖清贤。”庄王十分难过,深感对不起孙叔敖这位大功臣,便要封其子万户大邑,孙叔敖之子坚决不受说:“大王实在要封,请封我到寝丘去”庄王说:“寝丘土地贫瘠,为何要去寝丘?”答:“这是先父遗命,非此地不敢受。”庄:ER好答应,封孙叔敖之子为寝丘四百户。

孙叔敖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清官之一,因此,司马迁为他作传,传于后世,树为楷模。优孟的义举也成为流传千古的佳话,称粉墨登场演戏的艺人为“衣冠优孟”便缘起于此。

从字面上看,“直等衣冠优孟同上舞台”是说戏楼建成了,期待着艺术家们粉墨登场,深一层的含意就是寓意华夏天地就是一个大舞台,民族精英、有识之士“……凭着这个舞台,却可以导演出许多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活剧来”(******《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历史已经证明,进入二十世纪以后,国魂已被唤起,从孙中山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终于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站在戏楼前默读这副精彩的楹联。我们不能不敬佩楹联作

者的远见卓识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戏台大天地,天地大戏台”。世界已跨人二十一世纪,中国人民正以前所未有的热忱,在天地大戏台上演泽着“许多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活剧”。天后行宫亦将伴随着烟台人民以前所未有的辉煌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