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栖霞民间故事
26942900000085

第85章 “东西院”里故事多

过去,在栖霞市陈家村,要是有人问村里哪家日子过得不错,都会异口同声:东西院子,南北台子。乍一说可能有些不明白,其实就是指住在东西院子里的陈家和住在南北台子上的张家。这里且不说南北台子,先说一下东西院。东西院的老主人是兄弟两个,东院的叫陈元三,西院的叫陈元兴,他们弟兄两个的故事在陈家广为流传。

父子双秀才

东院现在的主人叫陈培光,今年86岁。他的爷爷就是陈元三,是一名武秀才。至今在陈家村还存有一匾,上书“芹藻生香”四个大字,这是当年陈元三考取秀才后,乡绅们送给他的匾。“芹”和“藻”都是普通的蔬菜,这四个字的意思是像这样普通的菜也能做出香味四溢的好菜来,老百姓也能做官取仕,鼓励他继续努力考取更高的功名。

在陈培光家的院子里有一个高达80厘米的巨大石。青石凿成,顶部为方形平顶,两侧有一对凹进去的石耳,两手抓进去正合适,底部稍稍向中间凹陷。在石上清楚地刻着“三百斤”几个大字。陈培光告诉我们,这个石是爷爷陈元三练功时用的。练功时,先抓住两个石耳,左腿弯弓,右腿蹬地,将石放到左腿,然后用左手搂住石,在胸前开弓,这叫“抱石开弓”。这样主要是练习腿部力量和身体的稳定性。300斤的东西放在腿上,还要拉开弓,可见功夫了得。这个石很少有人能搬得动它,村里曾经有一人想试一下,结果把腰扭伤了也没能抓得起来。

陈元三当年练功的一把石锁现在存放在村民陈孟龙家里。50岁的陈孟龙善于收集陈家村的一些旧闻轶事。他告诉我们,当初陈元三还留下了一把“托站”的大刀,没开刃。这把大刀有一人多高,近两米长,重达180多斤。所谓“托站”,就是把刀立在手心上,直上直下地将其托起,主要练胳膊上的劲。传说,有一次,陈元三正在“托站”,不小心刀从手上落下,眼看就要落地,这时,他飞起一脚,将刀挑起,伸手接住,刀又稳稳当当立在了手心上,后来这就成了他的一个招式,曰“金钩钓鱼”。再后来,“大炼钢铁”的时候,刀被捐出去炼了铁。

陈元三的弓法相当厉害,能够“百步穿杨”,隔100步,他的箭说射哪片杨树叶就射哪片。反长毛的时候,兵住在了陈家,挨家派饭,陈家的照壁上挂了一把弓,长毛子推开门,看到那弓,就悄悄地关上门退了回去。陈元三后来要去考武举,正在这时父亲去世,他是长子,无奈就放弃考武举,一心在家种庄稼。

陈元三的大儿子叫陈铭新,是一名文秀才,人们称其父子为“文武双秀才”。陈铭新,20多岁就在登州府考取了文秀才,成为远近有名的文化人。当时,陈家村有文化的人不多,他就把自己家的三间房子拿出来,成立学堂,义务教村里的孩子学习,不收一分钱,人称“东院子先生”。陈铭新还精通医道,村里谁有病都找他看,而他只开药单,不拿药。村里人都敬重他。光绪二十九年,村里的几个人因赌博而打架,他把几个人一一叫来,训斥了一顿,又罚他们在村东关帝庙前立了个“禁赌碑”。从此,村里的赌博风刹住了。

打出来的富商

西院现在的主人叫陈培龙,他的爷爷就是陈元兴。陈培龙今年83岁,他说,我爷爷一辈子经商,可是我爷爷这个商人是被我大爷爷打出来的。

原来,陈元三、陈元兴弟兄两个性格不相同。老大习武,种庄稼也是好把式,而老二头脑灵活,却不爱干庄稼活。有一年,大哥陈元兴因为什么事动手打了弟弟一巴掌。没想到二弟陈元兴却撒腿跑了,全家人哪儿也找了就是找不着。大哥懊悔得逢人就说:你说我打我兄弟做什么,把个兄弟打没了!陈家村赶脚的很多,主要是赶着牲口从烟台往家里驮东西。陈元三就对赶脚的说:你上烟台去,帮我看看,我兄弟在没在烟台。有一天,一个赶脚的还真在烟台看到了陈元兴。原来,他跑到烟台以后,从一家五金店里批发出五金,然后到大街上摆摊卖。陈元三听说后,立即赶到烟台准备把他领回去。可是陈元兴说:哥,我在这里还能维持生活,不想回去。陈元三说:在这儿就在这儿吧,我知道你在这儿,就放心了。

后来,赶上了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洋鬼子一到烟台,大商号里的富商们撂下门子都跑了。陈元兴一看五金店的掌柜、伙计都跑了,就住在五金店里给他们看门。等洋鬼子走了,富商们都回来了,许多店铺都被抢光了,只有这家五金店完好无损。陈元兴说:我住在你这儿,吃了你点,可是货没少,你点点看。掌柜一点,一样不少。陈元兴说:交给你就行了,我也好出去做我的小买卖。掌柜的说:你不要出去,就在我柜上干吧!这样陈元兴就留在了五金店。他聪明伶俐,干活挺好,很受掌柜的器重,职位一年年往上升,直升到二掌柜。掌柜的看他是个人才,就对他说:我给你出去开个分号,你当总掌柜的。陈元兴范财神,一做就把买卖做大了。后来,他又发了一个大财。一个外国商船在烟台触礁,陈元兴就把这艘撞坏了的船买下,卖了废铁,大赚一把。再后来,他又开了钱庄,字号叫汇丰,就在现在的北大街西头。

有了钱,陈元兴在二道街买了一栋二层的楼房,一共26间。再后来在三马路正二里买了一套住宅,全家人都搬到了烟台居住。

上世纪三十年代末,日本鬼子来了,陈元兴就把钱庄和五金店盘出去,全家人搬回了栖霞。

百年前的一次绑票

陈元兴发达了以后,每年都要回家住上一个多月。他喜欢喝酒,每顿饭至少半斤酒,往往人还没来家,掌柜的已派人用骡子驮着两酒篓子酒送回来了,一二百斤酒,等他回烟台时就全光了。

回家以后,陈元兴就问大哥,说:大哥你要什么,下次回来我捎给你。陈元三说:兄弟呀,我什么也不要,就要钱。陈元兴说:也有你吃,也有你穿,你要钱做什么?陈元三说:我一不想吃,二不想穿,我就是想买地。后来,陈家的地越来越多,成了十里八乡有名的富裕户。

人怕出名猪怕壮。陈家一发达,就让人打上了眼。有一年,陈元兴又回家来住,一天晚上却被一帮土匪绑了票。被绑到松山,藏在艾山脚下的一个地瓜井里,还雇西府两个叫花子给看着,他们再出去绑。在地瓜井里,陈元兴就对他们两个人说:你放了我们,出去以后我给你多少多少钱。这两个人一听,他们比土匪给的钱要多得多,就动了心。趁着白天土匪不在就把兄弟两个给放了。他们没敢回栖霞,也没敢直接回烟台,而是跑到黄县,坐船上了烟台。

等回到烟台,家里有的人就说,先把这两个要饭的送到衙门去,他们和土匪是同谋。陈元兴说:人不能不讲信誉,不论怎样是他们救了我们的命。先让他们在这里住着,等平稳了以后再让他们走。这两个要饭的一看,心里也害怕了,钱也不要了,非要走。陈元兴说:你能走出去吗?你回去了,土匪能放了你们吗?结果,过了一个多月后,土匪犯事,被衙门抓了起来。原来,土匪就是松山的,外号叫“干干”。这个“干干”被官府杀了以后,陈元兴的心也放下了,于是给了两个要饭的一些钱,说:你们俩人回家吧,这些钱你们一辈子喝米汤够了。

陈家村自从出了这起绑票案以后,村里的人也有了提防心,于是集资盘下了几支土枪,以防不测。而陈元兴从烟台回来以后,又搬进了县城,在城里西门里也买了房子,有三进,每进五间,除了一部分自己住外,还有一部分租给别人开药房。

奇特的建筑

陈元兴在烟台买下两套院落的同时,两兄弟分家时,又在东院之西盖起了“西院”。“西院”的设计布局及风格与东院很是相近。东西两院都是四进,每一进是九间,南面没有街道,也就没有门,门朝北开,而且临街。

中国古代的建筑大多是单数,一栋房子一般是三、五、七、九间,很少有双数。陈家也是如此,乍一看他们的房子与周围其他人家的房子没有多大差别,但是在细节上却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比较有特色的还是西院。没有单独的门楼,门的两侧各有一青砖垒成的圆拱形的洞,说是节日的时候敬门神烧香之用。临街的九间房子,其中一间成了过道。过道顶上,是传统的阁子,可以存放杂物。过道向内正对着的是一高大的照壁,有四五米高,三米多宽,基座是青石,上面是五六十厘米高的花岗岩,四个角则由四根青石雕刻成的竹节装饰,再往上是由砖垒成,至顶部是三角形的飞檐。据陈家村的一位老木匠陈可发回忆,照壁建造用了90个工,这在一般的人家来说是不可想象的。据陈孟龙介绍,当初这九间房子除去一间过道,东边两间是杂物室,过道西三间是祠堂。再西三间是客人喝茶休息的地方。

院子由大块的青石铺成。陈家的每一道门与栖霞望族牟氏庄园的结构是绝然不同的,他们的门都是错开,从照壁沿着青石板路向西,约十几米,又是第二进房屋的过道,前后没有门,但是右边却开了一个门,暗红的门对虽已没有了鲜红的颜色,却让人感觉到一种书香之气。进入第二进院落,两道院墙又从中隔出了东西两个小院,这里还有前面的一进是主人住的地方。不过再往前的房屋已有别人居住,原来的门已被垒成了一堵墙。

徜徉在这古老的院落里,我们发现这里的每一堵墙都很特别,能够看出当年主人的刻意用心。中国的传统文化讲究整齐和照应,而在这座建筑中,绝对找不出两块相同的石头。临街的一堵墙看起来参差不齐,石头大的出奇的大,小的则格外的小,但看起来却很舒服,而且时而可以看到一些酷似石榴、桃子、花瓶等的石块镶嵌其中,显得别有风趣。照壁前的一堵墙也有特点,每块石头,不是有个尖尖角就是有个圆弧,这样堆砌在一起,形成了一道道起起伏伏的波纹。

这种波浪式的图案在西院的西山墙上体现得最为明显。从后门出来向西几十米,再向南是一条四五米宽的胡同。我们看到四进房屋从南向北,每一进都斜着向内缩进了四五十厘米,形成了一种叠式结构。陈培龙告诉我们,这在民间叫错崖。因为村里的街道不正,要是把墙直起来,那么西面的胡同就会挤没了。而这样折叠式的建筑方式,既可以解决胡同的问题,又不至于丢掉自家的地皮。从胡同里,仔细地打量这堵墙,不时地会看到一些以石头的自然形状形成的波浪式图案。而犹以第四进山墙上的图案为最绝。这堵墙共有五层,从下往上,石块一层比一层小,这块石头凸出一块,旁边的那块石头就会凹进一块,看起来大小不一,却不零乱,层与层之间的纹线,起起伏伏,凹凹凸凸,像大海里的波浪,又像一幅生动的写意画。

之所以在这里会有许多波浪式的图案,村里人揣测,可能是受烟台海的启发,主人图一个吉祥,让大船在波浪中“扬帆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