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人们津津乐道的一些传奇之外,孝庄也说不出多少新的故事的。不过她说的都是真的:“当年平南王反了蓬莱,在那里活捉了明朝的巡抚孙平化。孙平化就用它赎了自己一条小命,可惜后来还是被崇祯皇帝杀了。他命薄,经不起这样的一块玉折腾。”
顺治皇帝就拎着这块玉兴冲冲地来找董小宛了,他也学会了卖关子:
“我要给你看一件东西。”
“什么东西?”
“天下至宝,神乎其神!”
“是吗?莫非是皇宫的镇宫之宝?”
“正是!你听说过‘翡翠之王’吗?”
“略知一二。”
“什么略知一二呀?讲来我听!”
“我是不太相信那些传说的——”
“不!我信,要不要我讲给你听?”
说罢他就不管董小宛爱听不爱听,独自津津乐道起来了。
这是一个不乏传奇色彩的故事。
随着新航线的发现,世界的东方成了冒险家的乐园。他们对珠宝的需求与日俱增,中国如腾冲之类珠宝产地,麇集了大量的“赌石”的商人,而在苏州那样的珠宝集散中心,又涌现出许许多多的珠宝商店,迅速形成了来势凶猛的“新兴产业”。
这个新兴产业跟海上走私是一对孪生兄弟,所以,尽管明朝有着极其森严的闭关锁国政策,但是如影随形,同时也有着巨大的走私队伍,并且很快就发展成武装走私。平静的大海波涛汹涌了。
与此同时,也就泛滥着神秘的“翡翠文化”,流传着很多真假莫辨的逸闻遗事。
话说在古老的年代,有一个迷恋上翡翠的国王,下令全国为他寻觅“翡翠之王”,因而荒废了国事,被他的政敌钻了空子,发动了政变,篡夺了政权,追杀国王。
国王成了孤家寡人,四处躲藏,最后流落到了腾越山区,在那里染病倒在了大森林里,已经奄奄一息了,恰在这时,遇上了一个拿着绳子准备上吊自杀的人。
这是一个因为“赌石”已经倾家荡产的珠宝商人,他把毕生的积蓄买了l3块大石头,一块一块地破,l2块都是废物,只剩下了最后一块。他烧香拜佛,口中念念有词:“菩萨保佑,这最后一块是我生命的最后一线希望,如果还没有翡翠,我只有到阴间去向阎王告状了。”他战战兢兢地打开了第13块宝石,结果他发横财的愿望成了泡影。
奄奄一息的国王用哀哀无告的眼神阻拦了这个商人,用微弱的声音说:“你把我救活了再死吧,何必让人间多两个冤魂?”
“不!我已经看透了人间的荣华富贵,活着有什么意思?还是到佛祖那里去追求解脱吧!”
“可是佛祖说过,‘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于是商人倾尽全力来精心护理国王,不仅为他找来了饮水、食品(当然只是一些野果之类),还找来了一些药草。渐渐地国王能够站立起来,脸上也有了血色。
这天晚上,商人做了一个奇怪的梦:在他的西南方向出现了一座金碧辉煌的寺院,上空变幻着五颜六色的云霓。那云霓时而放射着夺目的光彩,时而似有若无,变得虚无缥缈,仿佛是神灵召唤他,他急急赶去,却被一块大石头绊醒了。
醒来之后,他坚持要到西南方向去寻找这座庙宇,却发现只是一座废弃的小庙。破败已久,香火早绝。只在门槛上放着一块不起眼的石头,引起了商人的注意,觉得似曾相识,也没有过分在意,就把国王搬到了这里。
国王确实命大,不但活了过来,而且恢复了王位。但是,他像所有的权贵者一样忘恩负义,居然在花天酒地的生活里忘掉了那个商人。如今,商人的死活已经与他无关了。
不幸的是,他纵欲过度,又病倒了,病中他做了一个跟商人完全相同的梦,这才使得他有点小许的清醒,于是,立即派人到那座小庙去找商人。哪里还有人影?连那块石头也都无影无踪。
国王以为这是不祥的征兆,严旨寻找那个商人,并且张贴告示,悬赏提供线索,告示特别说明,是要给予商人巨大的回报,以感谢他的搭救之恩。
然而,商人已经看透了一切,依旧无影无踪。
有人前来领赏,说在大森林里见到过商人的身影,只是坐着念佛。
于是国王领着大批人马,重重包围了森林。千呼万唤,回音杳然。国王自作聪明地想:我放上一把火,不信你不跑出来!于是下令放火。
森林烧光了,见到的却是那个商人的尸首,怀里抱着那块其貌不扬的石头。
国王大哭,为自己的愚蠢追悔不已,他仰天长叹:“恩人哪!我忘了你是一个看穿了荣华富贵的人!我俩只能贫贱邂逅,决不能共享富贵。因为你不是凡人。”
于是国王决定就在那座小庙的旧址上,修一座富丽堂皇的寺院,祭祀的就是那个无名的商人。那个商人的塑像,就是许多人看见的怀中抱着石头的“从容就义”的遗像,寺名也就叫作“抱石寺”。那块石头就作为唯一的遗物供奉在神像的供桌上。
奇迹出现了——寺院的上空经常有五彩斑斓的云霓笼罩着,夜间则是金光闪射。即使是在阴霾的天气里,也有变幻不定的云霓,在那里飘荡。
这样的奇闻当然会惊动国王,国王想起了商人“赌石”的经历,于是让人破开了供案上的那块石头。
呀!竟然是两块相拥相抱的翡翠。晶莹剔透,碧绿如海。露出了“庐山真面目”,原来竟是举世罕见的“翡翠之王”,一阴一阳,相得弥彰。
于是寺名衍变成了“宝石寺”,那无名商人成了“翡翠之神”。开光之后就人山人海,香火之盛,前所未闻。
更令人惊异的是,这“翡翠之王”还是一块绝对灵验的“试金石”。好人对它礼拜,它那绿色的云霓就会带来欢乐,因为好人看到的是柔和的墨绿光波;坏人来庙参拜,只能带来懊恼,因为坏人看到的云霓已经变色,或者绿得刺目,或者绿得暗淡。久而久之,品格有亏的人都自惭形秽,就根本不敢前来进香了。
然而,“宝石寺”的名气却远播海内外。那一阴一阳的两块“翡器之王”不知引起了多少贪婪之徒的垂涎。于是一场战争爆发了。一个来自西方的国家,凭着坚船利炮,消灭了这个国家,但是,他们翻遍了抱石寺,也找遍了皇宫的每一个角落,都没有见到“翡翠之王”的影子。
“翡翠之王”流落到了民间,据说到了海外。在流传的过程中,被加工成了各式各样的形状,也被加工成了各式各样的传说。越来越神秘异常,越来越脍炙人口。
有的说,这两块翡翠后来变成了姊妹塔,在海上镇妖辟邪,指引航向。
有的说,一块掉进了深海,为龙王所得,一块成了海上的蓬莱三岛,虚无缥缈,可望而不可及。
有的说,它本来就是蓬莱三岛仙气的凝聚,幻化成了人间的宝贝,谁要是得到了它,就可以长命百岁。
还有的说,它早已成了某个海盗的“镇岛之宝”,有了它,不仅富可敌国,而且可以夺得江山,江山永固。
还有离奇的说法,说这一公一母两块宝石合在了一起,就会揭开一个巨大的秘密。这个秘密可能是一把钥匙,能够打开一座巨大的金库,那座金库也在某个荒岛上,只有这把钥匙才能指点门径等等。
于是在海内外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淘宝”热潮,经久不息。不仅官方介入,而且江湖黑道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海盗成了大家共同注意的目标。
海盗现象几乎遍及全世界,但是在中国却与海上走私密切相关。
有了靠走私发财的畸形海上贸易,也是如影随形,同时出现了大量的海盗。“黑吃黑”也是有着古老传统的,许多本来荒芜人烟的孤岛就成了海盗的巢穴,他们就在那里安营扎寨,称王称霸,打劫过往商船,聚敛财富,俨然独立王国。
但是,海盗也有竞争,而且竞争更加激烈,因为大多是亡命之徒才铤而走险的。况且,这个行当本身就是要拉帮结伙的,所以海盗的群体不仅成分复杂,而且无法无天。维系他们群体的只有江湖义气。然而,这种江湖义气又十分不可靠,共患难还凑合,同富贵则是谎话,在巨大的物质利益诱惑下,必然分崩离析。在某个海岛上就因为一块“翡翠之王”演绎了这样的规律——
话说在南海海域有一个著名的海盗,他就是被称之为民族英雄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
这个人在海上杀人越货,聚敛了巨大的财富,就动了另外的念头:荒岛毕竟不是久居之地,大海也不是永久太平的地方,落叶总要归根,他想衣锦还乡了。
但是,这十分困难!他知道,天网恢恢,明朝的朝廷是不会饶恕他这样一个血债累累的“惯匪”的。除非他有过硬的“进见礼”,可能直达中枢。然而终于有了机会!他们在一次抢劫中得到了一块“翡翠之王”。
郑芝龙决定利用这个机会,但可惜,宝石不在他的手里。他只是这个团伙的老二。老大已经明令宣布,这块宝石作为“镇岛之宝”,谁也不准染指!宣布命令的时候,还特意看了他一眼,看得他心惊肉跳。
他了解这个老大,号称“过海白鲛”,不仅武艺高强,而且精明过人,身边还有一个唤作“黑风”的保镖,要想直接动手,实在绝无可能。但是“箭在弦上,不能不发”,显然,老大对他的异志已经有所察觉,否则的话,为什么对宝石藏匿的地点不露一点口风?
“一不做,二不休”了!反正有了宝石的线索,就不怕不能邀宠。于是他加快了步伐。
于是那座海岛突然被大批的官军包围。战船火炮齐放,登陆的兵勇前仆后继。“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这时就用来对付毫无准备的“乌合之众”了。
但是,“乌合之众”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不想退到了悬崖边上的时候,却从背后射来了一支冷箭,“过海白鲛”和“黑风”双双落下了悬崖。
接着,郑芝龙也坠下了悬崖,顺着殷红的血迹找到了一个山洞,却只见到了“过海白鲛”的尸体。他把山洞掘地三尺,也没有见到“翡翠之王”的踪影。
原来,那宝石确实是藏在那山洞之中的,只不过在最后的时刻,“过海白鲛”把它交到了“黑风”手里:
“我知道那暗箭是郑芝龙射来的,他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这块翡翠。他已经跟官府勾结在一起了,这块翡翠很可能就是他的见面礼。你一定不能让他得手。带上它,逃得远远的。他得不到这块翡翠,就没法对官府交代,你就可以替我报仇了。”
说罢,他就把那支已经深深插入胸膛的利箭拔了出来,对准自己的喉咙刺了下去,不一会儿就闭上了眼睛。
“黑风”揣着那块翡翠,在惊涛骇浪中北游,最后到达了蓬莱,隐居在渤海的一个小岛上,接上了孙元化和孔有德的历史。
不过,“过海白鲛”的愿望没能实现。这是因为“吉人自有天相”,郑芝龙赶上了好时候——崇祯皇帝剪除了阉党。没人追究他的责任,他独霸了海岛的全部财富。
阉党虽然剪除了,但是官场通行的“潜规则”却在变本加厉,“要做官,杀人放火受招安”,这句宋谚揭示的真理不会因为政权的更迭而有任何变化。郑芝龙就靠了杀人越货得来的巨额财产,买来了一个“总督”的头衔,俨然朝廷命官了。
他极想改换门庭,让子弟读圣贤书,自己也舞文弄墨,故充风雅。但是,他“底子不好”,同僚都对他敬而远之。他十分恼火,就想起了海盗祖宗郑广写的一首诗,揣在怀里。
这天早朝,他见同僚们在谈论诗句,就主动上前搭讪:“我郑芝龙是个粗人,不过也会念海盗写的歪诗,想献个丑,:念给大家听听,不知可否?”
众人不明就里,就凑近耳朵,这时,只见郑芝龙大声朗读道:
郑某有诗上众官,
文武看来总一般。
众人做官却做贼,
郑某做贼却做官。
一下子让众官非常尴尬,算是报了“眼神之仇”。
三
当顺治皇帝把这块被渤海海风沐浴过的翡翠放在董小宛的眼前时,她的眼睛蓦的一亮:“咦?怎么似曾相识?”
这一下子勾起了许许多多的往事——陈圆圆!陈圆圆的临别赠玉,哦!还有冒辟疆。冒辟疆怎么样了?她一下子就十分慌乱,心中翻江倒海。
是的,已经很久了,她把这一对情人都忘记了。这对情人是靠着翡翠联系在一起的,这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呀!可是阴差阳错,竟然天各一方。陈圆圆如今在哪里?她对冒辟疆真是一往情深,进京之前还要担心这个“情痴”的感情经受不了打击。然而,这个冒辟疆果真是一个情痴”吗?凭着她后来与这个花花公子的交往,她知道圆圆是过分用情了。但是,女人就是这么怪,明明知道所爱的男人并不十分可靠,却是更加执着,这就叫“痴心女子负心汉”,没法治!她还是个比较有理智的,所以一直把那块翡翠珍藏在身边。看来要让冒公子温情脉脉地把它挂在自己的胸前已经是不可能的了,那就寻找机会把它交还给圆圆。所以,即使是到了官里,她也不肯宣示于人,顺治皇帝已经与她肌肤相亲了,但是也未能看到,她总是借助于黑暗把它深埋在枕下,不想今天却放在了他的手上。
但是仔细一看,不对了!这决不是她拥有的那一块。虽然都是绝顶的晶莹剔透,墨绿似海,但是造型却刚好相反,她那一块,主体是一个变形的男性****,十分夸张,但是因为是在欢喜佛的身上,令人忍禁不住,会跟着欢喜佛也笑起来。可这一块,尽管也有十分斑斓的花纹,雕刻十分精美,但是主体却是女人的阴穴。由于一个绳纽遮住了翡翠绿光的的缘故,显得非常幽深,只是引人遐想。这是一个“翡翠菩萨”。
顺治皇帝就要把这块翡翠菩萨系在董小宛的玉颈上,说道:“我知道,汉人都非常重视玉,从秦汉以降,传国之玺都是用名贵的玉石制成的。其实,我们满人也是如此,你知道我们大清是怎么建国的吗?就是因为多尔衮在西征中得到了元顺帝的传国之玺,所以才改国号为‘清’,改元为‘崇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