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英雄群体:尹浩洋法制新闻作品选
26953300000022

第22章 荒唐的诈骗“公司”——关于一起“易拉罐中奖诈骗案”的透析

任路明 初强 尹浩洋

在长途公共车上利用假冒的“金奖健力宝”或“金奖可口可乐”罐骗人,或者利用毫无价值的“秘鲁币”骗人,这已不是新闻了。但这样的“骗子”竟然“产业化”到“上市招聘”、“严格培训”、“岗位分工”、“工资管理”……确实是前所未闻!

芝罘公安分局奇山派出所最近破获了这样一个奇特的诈骗团伙……

一群“天才”的表演

首先请你观看一组画面。请注意:在这组画面中凡是我们没有明确点明“受骗者”的,除了公共车上的司机和售票员等人,都是这个诈骗团伙中的成员!

2000年4月1日,清晨。烟台长途汽车站发往即墨的一辆“金龙”中巴长途公共车就要出发了,几个年轻人零零星星地上了车,他们没有一起上车,也没有坐在一起,按常识他们应该是互不认识的。

一个戴金丝框眼镜、身着名牌西服、外罩名贵皮衣的年轻人在车上用手机打起了电话:“张总么?我是市人民银行的小赵呀!你儿子出国留学换外汇的事,我已经办好啦!那两万英镑你下午到我办公室去拿吧!现在?现在我在公共车上,到农村办件事!好,好,下午见!”(这是本案中出现的第一个骗子,用手机打电话是骗局开场之前的“心理造势”:“这小伙子是银行的!”“这银行的人搞外汇看样子挺容易的呢!”)

车开到西郊新桥小区附近,又上来一名矮胖的“打工仔”。上车不久,“胖子”就开始翻开书包拿出面包和一罐“可口可乐”。(请注意:本案中重要的诈骗道具出现了!)“胖子”显然不是经常喝“可乐”的主儿,只见他左开右开就是拉不开易拉罐。一不小心就把拉开了半截的口儿对准了旁边的一位年轻乘客,可乐汁刹那间就溅了对方一身。年轻气盛的对方当然忍不下去了,上前劈手就夺下“胖子”的“可乐罐”:“你这个彪子,会不会喝?!干什么溅我一身!”说完,意犹未尽地把“可乐”全部倾倒出来,边倒边骂:“让你这个彪子喝!”(请注意,这还是两个骗子演的“对手戏”:让“胖子”自己高喊“我中奖了”不就太滑稽也太凑巧了?所以这场骗局中的开场戏是非常热闹的“吵架戏”,它极为容易地把乘客的视线直接引向了骗局。)

骗局在继续进行——

倒“可乐”的年轻人忽然听到空罐里有东西响,在大惊小怪地继续晃动着空罐让越来越多的乘客听到响声的同时,年轻人当场把开了一半的易拉罐拉口小心翼翼当着全体乘客的面彻底拉开。然后是惊喜的眼神配合夸张的语气:“哎呀,你这个彪子真有彪福,你中了金奖啦!你看你看!”马上标有“金奖”的这块小铁皮就成了全车乘客人人传看的稀罕物。(这年头谁不向往“天上掉馅饼”、发个横财呢!)

骗局继续进行——

又有人热心地招呼了:“我听人说过,真要是金奖,罐里面应当有证明牌的。看看里面是不是牌?”便有人热心地拿出了木工刀,当场割开了“可乐”罐体,于是一个不知用什么材料制成的牌牌儿便“露出庐山真面目”,又有热心乘客朗读起来:“金奖特等奖,奖金98000元。请持本人身份证到当地办事处领取奖金。”(请注意,这里面的所有“热心人”其实都是骗子们在扮演“托儿”的角色。)

骗局开始升级——

“胖子”一听要身份证马上哭丧起脸来:“我是外地打工的,哪带身份证来!”旁边有“精明人”趁机说:“这样吧,胖子。我陪你下车,我有身份证,你提出奖金来咱俩分?”马上有“热心乘客”提醒:“小心,胖子,他要是独吞了你的钱谁帮你?你不如就在这车上要现钱。大伙儿还能保着你!”(请注意:“精明人”和“热心乘客”依然是骗子,贼喊捉贼是大家熟悉的伎俩,“骗子提醒防骗子”你能分辨出来么?)

骗局进入关键——

大家都在吵吵嚷嚷地煽动着“大奖”时,一位“热心人”兼“精明人”出现了。只见他走向“胖子”“真诚”地说:“这车上谁能一下子拿出那么多钱?这样吧,我是烟台某某公司的老总,手头有点儿英镑,价值人民币5万多块钱。我拿这钱换你那块得奖凭证,行不?”自然有人马上把目光转向了“银行职员”:“这英镑是真的么?它值钱么?”“银行职员”这时已经脱了皮衣,胸前“中国人民银行编号某某某某某”的牌牌格外醒目,只见他煞有介事地竟然从包里拿出了个“小型验钞机”,哗啦哗啦地验过之后宣布:“这英镑确实是真的!”然后再宣布:“英镑现在可是比美元值钱呢!”

“胖子”见状虽然还是犹犹豫豫,但在要求“老总”再增加了几千元人民币后终于决定把“金奖”卖出去!“老总”买下“金奖”仔细端详了半天,连呼“值得值得”之后宣布“停车!我要马上下车去提钱!”然后几乎不给人留下思考时间旋风般地下车离去。

没有人注意到,“老总”下车后,马上就有原来一直尾随在此辆“金龙中巴”车的一辆出租车接走了“老总”。而这辆出租车正是沿路陆续送上“胖子”、“热心人”、“精明人”等人的“交通车”。

骗局没有结束——

长途车开动之后,马上有个“小伙子”围住了“胖子”:“哎!说句实话,我从来还没有看到过英镑。我买你一张做个纪念行不?”“胖子”犹豫间,已经被人抽出了一张,手里多了400元人民币。“小伙子”回到座位后悄悄向周围人小声炫耀:“回到烟台,这一张能兑换1200多块钱呢!上哪儿去找这便宜?!”

于是,有不少想赚点儿便宜的乘客陆陆续续地到那个“显得傻呼呼”的“胖子”面前“换英镑”了。那天仅车上一位63岁的刘姓妇女掏出了1万元钱,另外搭上了一枚镶绿宝石的金戒指!

如果此时还没有受骗者上当,会有人“诱导式”地拿出自己的手机“交换英镑”;于是便有人开始劝说甚至帮助某些妇女们摘下耳环、戒指、手链等“交换”。一位烟台煤炭学院的男学生就是在这样的“诱导”下拿出了自己的一部“随身听”换了两张“英镑”。实际上,这些“英镑”全是在中国根本就不能流通没有任何价值的“秘鲁币”!

上述骗局中,那个“胖子”是原籍莱西的左国东,“银行职员”也是莱西的叫赵兴武,其他几个“热心人”、“精明人”分别叫李中智、张云武、黄小平等等。他们分别来自四川、内蒙和河南。而这个诈骗团伙的“老大”则是团伙里被称之为“二哥”的刘银柱。

今年36岁的刘银柱,原籍河南,身份证上的家庭住址则是内蒙古乌拉特前旗,1998年因伤害罪被判坐了两年牢。出狱后就专门干上了“长途车诈骗”勾当。他交待说是“狱友教的诀窍”,他又超常发挥,把这种“行当”发展成了一种“产业”。就是他,专门到北京的黑市上购置了大批秘鲁币,并在以后的团伙中以此作为“老大”的资本;就是他,专门按“体面人”、“打工仔”、“农村乘客”、“城市马仔”的形象招聘了一批“部下”;就是他,专门给赵兴武购置了西装、皮衣、手机等等诈骗作案“形象工具”;就是他,专门在烟台市区的奇山东街上租了一套房子给“部下”居住;就是他,每天遥控指挥同伙们向东或向西乘车作案;就是他,每月按每日50或100元的标准给部下们分发“工资”……而他自己,则根本就不上车“干活”:他基本属于遥控指挥,偶尔也坐在后面的“专用出租车”里观察“部下”的“工作”。就是平时,刘银柱也不和同伙多来往。诈骗来的钱和金银首饰等财物,赵兴武负责交给刘银柱;刘再隔十天八日“发放工资”;连住处刘银柱都是自己单独租住宾馆旅店。如果不是奇山派出所民警们的机智,这条老狐狸很可能就会成为本案的“漏网之鱼”。

这是后话。

刘银柱指挥的这伙骗子们作案是如此的猖獗:2000年11月28日上午,他们在烟台至莱阳的车上用“金奖罐”骗取了2500元现金和“雅戈尔”西服一件及“索尼”手机一部;2001年2月18日上午,他们在烟台至蓬莱的车上用“英镑”骗取了金耳环一副及100元现金;2000年12月2日上午,他们在烟台至文登的车上用“英镑”骗取了一对夫妻的3000元现金和一件价值4850元的皮衣;2000年12月11日早晨,他们在烟台至潍坊的车上用“英镑”骗取了700元钱、一部“爱立信”手机、一副金耳环和两枚金戒指;2000年3月下旬,他们在烟台至济南的车上用“英镑”骗取了700元钱和一条金项链、一副金耳环;2000年5月上旬,他们在烟台至青岛的车上骗取了580元钱和一副金耳环……用刘银柱的话讲,是“连我们自己都记不住干了多少次骗了多少钱和东西了!”赵兴武则告诉记者说他们“平均每天上午就能骗两次!”他们诈骗了多少财物可以用刘银柱的“宏伟计划”佐证:“伙计们,老是租潍坊威海的出租车跟(长途公共)车太花费了!咱过些天自己买辆桑塔纳开着干活!”

这些骗子不仅诈骗,他们甚至发展到了抢劫。2001年2月13日上午,他们分别在棉纺厂、西山饭店等处陆续登上了烟台至莱州的长途公共车。在车上他们故伎重演,35岁的邹某有些动心,同行的42岁的刘俊华大声提醒邹“《烟台晚报》上早登过了,这是骗局!”黄小平等人竟然亮出匕首,恶狠狠地捅在了刘的左胸部然后作鸟兽散!

读者可能会注意到:在被骗取的财物中少不了“耳环”。确实,受骗者大部分都是女性而且以中老年女性为主。记者电话联系采访了两位主要受骗人。一位老太太不承认自己当时是有贪心,反复告诉记者“我当时也不知怎么迷糊了,糊里糊涂地被那几个小青年拍了拍肩膀,然后就把上万块钱给人家了;后来又糊里糊涂地把宝石戒指也让人家掳了去了!”另一位则坦白:“当时寻思着这可是发财的好机会,400块钱换100块钱的英镑,回去就能换1200多块钱。这100英镑就能赚着800多块钱呐!”“骗子的周围一定有傻瓜。”这句名言可能有些偏颇,但仔细想想:如果我们知道车上发生的可能是骗局,我们会上当么?再退一步说:如果我们没有贪心,“天上掉馅饼,我不跟着张嘴接”,哪有受骗的事?!缺少知识再加上贪心作怪,怎能不被骗子牵着鼻子走呢?主要扮演“傻乎乎”的“打工仔”的左国东,接受采访时的坦白,应该让那些受骗者警醒:“俺老板让我穿得破烂一些,表情装得‘彪’一些。我在车上的时候不少人就喊我‘彪子’。其实看着车上的老客被我们耍弄得乖乖上钩,我心里解恨地骂他们:‘谁彪?你们才是‘彪子’呢!”

一个可悲的结局

这个团伙诈骗案子的侦破说起来很有偶然性。

今年春节,奇山派出所辖区的“片儿警”在进行暂住人口户籍清查过程中,听到有居民反映,奇山东街41号楼上混住着一女多男,成天早出晚归的不知干什么。副所长初强带着民警韩冰、毕建强等人去了,大清早地一个女子穿着秋裤却说自己“刚刚来这里”。警察把这位24岁的倪姓女子带回派出所细细询问,越问疑点越多。当听到“他们成天和易拉罐打交道,早晨去坐车,下午就没事了。回来后小左就自己一个人反锁在房屋里捣鼓易拉罐……”时,敏锐的警察当即将这帮子人同“长途车诈骗案”联系了起来。所长张德林果断决定派民警守候在41号楼下,很快“下班回家”的5个诈骗歹徒陆续落网,而从来不主动到“部下”面前取钱的刘银柱,2月24日那天也鬼使神差地“自投罗网”。他交待说,“发现青岛方面有条线儿生意可能很好做,想来招呼伙计离开烟台。”

说是偶然,但这偶然中不正包含着“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的含义?等待刘银柱们的将是再一次的监狱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