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英雄群体:尹浩洋法制新闻作品选
26953300000074

第74章 巡警栾波(2)

现在,让我们继续把镜头对准年轻的巡警栾波。

6

生活并不总是尽如人意的,写文章有时也没法顺畅自然地向下发展——

尽管我们的镜头一直对准着巡警栾波,尽管我们从受害女青年和现场出租车司机等人那里已经了解到了现场的详细情况,但由于种种原因,到现在我们还不能把那场搏斗详尽地向读者讲述——可我们相信,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我们一定会早日听到王文波就擒的消息。到那时,我们一定把历史已经定格的这场搏斗最完整最详尽地还原给社会……

让我们把急切的目光摇回到我们的栾波身边好么?

了解栾波的人都说,栾波能成为英雄并不奇怪;在那种情况下,冲不上去,就不是栾波!

但不了解栾波的人却要问:两年前他还是一名普通的工人,两年间,即使公安队伍是一个大熔炉,栾波又怎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

长城是一块砖一块石垒就的,万众景仰的泰山也是一石一岩的集合。当我们赞美长城泰山的时候,一石一岩一草一木的实际叙述才是真实的写照,才能让人实实在在地体验到什么是壮美。古人云“登泰山而小天下”,今人曰“不到长城非好汉”,其实也就蕴含着这样的道理。所以当我们描述栾波这座山峰的时候,我们也只有去描摹这山峰的一岩一石。

英雄的身后,总是有许多的故事。其中当然不乏美好的加工和想象——比如说,栾波平日沉默寡言关键时刻却冲得上;比如说,栾波生命的最后一句话是“别管我,快去报警”;比如说,栾波平时一惯高大白玉无瑕……

这些都不是真实的“岩石”,是画家已经加工过的“岩石”。栾波平时活泼得很——他的照片中不乏扮出各种怪模样造型的,他又能跳舞又能字正腔圆地来几段京剧,还能吹一手好长笛,还积极参加队里的演讲竞赛活动,他在参加巡警后也挨过批评,他知道“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有时候也泪如泉涌……

让我们走进这座山峰,去看看那每一块岩石——正是这多彩多姿的一岩一石,才显现出了青年英雄的年轻的壮美。

在栾波家,我们看到了两张栾波小时候的照片。一张是和小朋友们打扫卫生擦玻璃的,画面上栾波圆乎乎的脸,两只大眼很精神地瞪视着镜头。另一张是和小朋友们正在做“当医生”游戏的,画面中的栾波此番却是极为认真的样子。

“这两张照片都是当初上了报纸的。”栾波的母亲王华玲说,“俺栾波从小聪明,长得虎头虎脑,谁见了谁喜欢。可孩子打小也遭磨难。小学五年级时,眼看就要期末考试了,放学回家走在向阳胡同那边,建筑工地的楼上掉下一块大砖头,把栾波的头一下子砸出个大窟窿,满地那个血呀,吓死人了。”

7

“大夫看完病说至少要卧床休息一个月,栾波可急了。”王华玲回忆当时的情景说。

“俺哥够棒的了。”栾波的弟弟栾勇插叙说,“他自己在家躺在床上自学。等伤好回到学校一看,他自学的课程比老师讲得都快。”

一个因伤在家自学了一个月的五年级小学生,年终期末考试中竟然拿了个全班第一——这是1983年发生在芝罘区环山路小学的故事。

母亲在事故中看到了儿子的聪明,但我们却在事故中更多地看到了顽强的毅力和不达目标决不罢休的坚韧。

毅力和坚韧并不总是给人带来成功的喜悦,有时也会给人留下遗憾的伤残美或者失败的悲壮美——聪明的栾波高考时就是这样。

栾波确实很聪明。华侨小学的老师们可以证明。当栾勇也想和哥哥一样走进华侨小学的大门时,按照新规定,因为他的户口不在辖区,他开始被挡在校门外。但当老师们听说这是栾波的弟弟时,几乎异口同声地说:“让他来吧。栾波是样样都行的聪明学生,他的弟弟肯定也不会差了!”

栾波的聪明,记者也可以作证。

1988年底,我从农村调回到烟台二中当老师,那年,学校门口贴出了大红榜:栾波同学的科技小实验《太空中茶叶的抗辐射能力》,在第二届中国青少年航天飞机科学实验活动中,荣获山东省科协颁发的二等奖和中国宇航协会颁发的纪念奖——和农村学生呆了六年的我,当时对这样的奖项感觉特别新鲜。

那是在1989年,烟台二中的校园里忽然传说着一件事情:一个临近高考的高三级学生,突然从理科转为文科而且正式通过了当年的预考!干过多年高中毕业班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我,深知这种临阵换科的艰难。

由于随后我就从学校调到了某报社,那个学生的命运我也就没听到最后的结果。

但现在我知道了,那个学生就是栾波。

考过大学的人都知道,这种巨大的转折需要多大的勇气,而一旦失败又会带来多大的失望。

栾波失败了。

至今提起这一点,王华玲还十分后悔:“都怪我,孩子起初太听我的话了。”

其实栾波更喜欢文科。但高二年级分班那天,栾波晚上回家一面洗脚一面征询父母的意见时,母亲几乎是毫不思索地一句话就决定了孩子的一生:“男子汉还是学理科的好。”

“栾波打小孝顺呢,我这一句话孩子就报了理科了。”王华玲后悔说。

栾波为什么忽然间要这样急迫地转文科?

是一个橄榄绿的梦可能在这一年实现。

8

1989年秋天,某空军政工院校要在烟台招生——条件是只收文科高中毕业生。

这就是栾波坚决要求从理科转文科的主要原因——男子汉谁没有过“橄榄绿”的梦想?哪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幼时没有玩过木枪、柳刀、竹竿马的游戏?

或许这也是栾波5年后坚决要求报考巡警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为他的第一个“橄榄绿之梦”被彻底粉碎了。尽管他从小学开始就每学期拿回家一张三好学生奖状,——他的学习成绩如果没有转科的影响不会落后太多;尽管他在小学中学里都是文体骨干,体育比赛文艺演出大家从没想过会没有栾波——他已经尝尽了高人一筹占尽风流的惬意。但他设计好的成功之路,这一年没有“直达车”——他那“橄榄绿之梦”刚刚开始驰骋天空就被现实无情地粉碎了。

栾波那时恐怕还没有“天降大任于斯人也”的抱负,他还不会潇洒地面对失败。于是他连复读的想法都没有,就灰溜溜地离开了继续追求自己梦想的道路。他那时向好朋友们抱怨的不是父母,也不是转科,更不是老师和自己,他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每年高考都有“获省级以上奖励的,高考加分”的鼓励措施,偏偏在1989年被取消了一年!

其实栾波即使加上省级奖加的分,也不够录取线。但他那时需要的是发泄和安慰自己。他的性格总不能让他抱怨别的什么吧?

我们的英雄那时其实还是个孩子——尽管他那时的豪言壮语,可能会比他以后的话语有很多看上去更华丽更豪迈的色彩,但他真的只是个孩子。一个摔了一跤后只知道回头埋怨,不懂得低头看一眼继续往前走才是生活真谛的孩子。

但是哪个英雄人物没有从这样的孩提时代走过!

栾波在烟台华润锦纶公司一干就是五年。

1994年4月,烟台市公安局芝罘分局开始向社会公开招收巡警了!

那个阶段里,平日最受栾波青睐的《烟台晚报》体育版被他冷落了。他最关心的足球甲A体能补测的消息、他极崇拜的“金牌教头”马俊仁的近况……现在他都没有心思细读了。1996年4月13日的晚报被他保存了很长时间:一版《我市公开招收巡警》的文章在他心里激起了滔天波澜。

二版上的招收广告他几乎可以倒背如流:“为了加强城市管理,维护公共安全和治安秩序,拟在烟台市区招收巡警队员160名……芝罘区招收120名……年龄在25周岁以下……身体健康……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

激动的栾波首先找着一个人商议起来。

9

栾波不是找自己的恋人商议。他找的第一个人是他的弟弟栾勇。

那个当年“沾了哥哥名声的光”才得以跨区上学的栾勇,现在已经长成了一个和哥哥站在一起分不清谁高的浓眉大眼的大小伙子了。

打小栾波和自己的弟弟就要好得很。幼年时,他们的家庭生活并不是很富裕,有点儿好吃的,栾波总是让弟弟吃上大半,自己少吃点。弟弟考上济南的山东戏曲学校学习打击乐时,栾波几乎每个周都给弟弟去封信。哥儿俩海阔天空,谈父母,谈理想,谈人生,谈情绪,谈素质,谈抱负……栾波想当警察的心愿,就是在那时的信中第一个向弟弟透露的。

栾勇回到烟台,分配到烟台京剧团工作后,哥儿俩都长大了,也都格外珍惜他们弟兄间的感情。弟弟有演出,哥哥怎么也要抽空去看看。当弟弟的随团去国外演出归来,也总是忘不了给哥哥带点儿小礼物。哥儿俩还有一个奇怪的特点:街坊邻居共同的评价是“哥哥活泼有礼貌,见谁都主动打招呼,弟弟腼腆,见人就会笑”。按理讲,这样的性格特点应该是哥哥有绝对的权威,但弟弟偏偏有时还能“管”哥哥——1994年世界杯足球赛的时候,号称“超级球迷”的栾波半夜三更地经常为电视直播上的某个好球雀跃欢呼,便是栾勇出面“干涉批评”:“小哥,半夜三更地别烦人家邻居。”别说,当哥哥的赶到这般时分也真“从善如流”呢!

先征询弟弟意见更重要的原因还不完全是这些——栾波知道,假如自己真的当了巡警,就不会有太多的时间去照顾父母,照顾自己的姥姥姥爷:自从参加工作后,除非特殊情况,栾波几乎每天都要到姥姥家里去——和姥姥的亲热程度有时连妈妈都喊“嫉妒”。

栾波从小就寄养在姥姥家里,对老人也特别有感情。这次栾波壮烈牺牲后,栾家最大的心思便是如何把这个消息告诉栾波的姥姥姥爷:两位老人都是七十出头的人了,头天晚上还和自己在一起亲亲热热吃饺子的外孙,忽然便永远离开了,这个沉重的打击老人能经受得住么?当时有人提议,暂时对老人瞒着这个噩耗,又被仍沉浸在巨大悲痛中的栾波的父母否定了——老人们每天都要阅读《烟台晚报》、收看电视新闻,这样的消息怎么会瞒住老人!

果然,尽管细心的芝罘公安分局的领导事先配备了医生和急救设备,得知这个噩耗的当时,栾波的姥姥就昏厥过去了,醒过来连哭的精神都没有了……

栾波和姥姥的感情如此之深,他几乎每天都要抽空去看望一下两位老人。在某种程度上,他已经成了两位老人的精神寄托。而如果参警,就得把照顾两代老人的重担都压在弟弟身上,栾波怎能不先征询一下栾勇的意见?

栾勇早就知道哥哥的心思是什么——小哥俩的一个姑表哥考上了坦克学院,毕业后在大连某基地;他们的一个叔表弟参军后被部队选送到院校深造,毕业后也在吉林某高炮部队;都穿着军装,神气着呢!哥哥早就说过他也想当兵、当警察,赶上这个好机会,当弟弟的连半点儿犹豫也没有:“小哥,家里的事有我,你赶紧报名去!”

兴高采烈的栾波却在父母面前遇到了阻力!

10

栾波的母亲王华玲是个非常痛爱孩子的人——栾波参警以后在位于莱山区的公安干校封闭训练的时候,天那么热,路那么远,连栾波的女朋友都很少过去,王华玲却几次赶着星期天的工夫去看看儿子训练的怎么样,而且只要去了,就有她的对儿子的一片亲情——哪怕这情谊只是一片面包一瓶饮料!

不过这积极性却是以后的事。现在,1994年4月,正是春暖花开的时候,心情如春的栾波却首先在母亲这里感觉到了寒流的滋味:王华玲坚决不让栾波报名。

王华玲当然有自己的理由:栾波已经工作好多年了,在“华润锦纶”里当个仪表维修工,虽说不会挣大钱,但工作轻松又有技术,工厂的效益这几年也挺好,这样平平安安地过着日子,过几年再娶了媳妇儿,这日子过得不也是一个滋润?再说了,这巡警不管怎么说也是个警察,不是有资料介绍说这几年从社会治安的情况看,警察已经是个风险很大的职业了么!

所以不管栾波怎么说,妈妈就是不同意栾波报考巡警!

你不能不承认有时候男人确实要比女人多一些理智的色彩:在烟台街上干了好多年的栾波的父亲栾绪志,在烟台吕剧团乐队工作,知道孩子要报考巡警的消息后,把栾波找到了自己身边。

“你干什么非得要报考巡警?”

这个问题应该说是栾波很难回答的问题。

栾波牺牲以后,有很多传说,说栾波如何如何开始就是“甘洒热血写春秋”,如何如何“诗人的第一声啼哭就是一首诗”,还有的说栾波如何如何“打小时候看着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好孩子”云云——

其实栾波这时候真的不是一个英雄。面对那么了解自己的父亲,栾波能实实在在地说自己为什么非要抛弃优厚的环境去报考巡警么?

栾绪志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说得很明白:栾波那时候的思想境界不是太高——我知道孩子的情绪是怎么回事:家族里面的有能耐的孩子辈都是穿橄榄绿的人,栾波很受刺激;栾波自以为学习成绩比他的弟弟要好得多,但栾波阴差阳错地没有考上大学,反倒是栾勇考上了小中专,栾波觉得他的水平没有得到证明;第三个让栾绪志动心的是:栾波那时候已经开始了全国自学考试课程法律科的学习——孩子的心思既然已经落在了这方面,我们还阻拦他干什么?

栾波牺牲以后,公安部、省公安厅和市公安局以及地市的领导们——所有到栾波家的领导都说,老栾这个人够可以:不会讲什么豪言壮语,但绝对是个通情达理的好家长。

我们讲述着栾波报考巡警故事的时候,栾绪志并不知道以后他亲爱的大儿子会给他们两口子如此的增光添彩。所以当时他很实在地告诉王华玲:“孩子这是干的好事,你能阻拦得了他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