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品读老子领导之道
26971700000014

第14章 道经(14)

石苞在大是大非面前和紧要关头,冷静地对待和妥善的处理,使自己摆脱了险境,还因此受到了尊敬。可见,危险并不可怕,遇到危险时只要保持冷静的头脑,谨慎地考虑对策,就一定会化险为夷。

做事一定要讲究策略,不能蛮逞匹夫之勇,有勇无谋的人同样得不到好的结果。遇到事情,只有结合时局,三思而后行,才能避祸得福,取得圆满。

东汉时期,小吏出身的胡广因为办事勤勉,才干突出,连连升迁,最后当了朝廷的三公之一,地位显赫。

当时,梁冀专权,欺压百官,不可一世。朝中忠直的大臣为了除去梁冀,便找到胡广,要他和自己联名上书,弹劾梁冀,他们说:“你一向正直,忠心为国,现在朝中出了大奸臣,我们知道你不会坐视不理的。”

胡广没有被奉承的话所迷惑,他权衡利弊后,说:“我做地方官时,若不精明肯干,就没有政绩,也无法升迁。现在你我在朝做官,与从前大不同了。我们虽处高位,却处境凶险,人人嫉羡。这时就要装痴作傻,或许可以躲避灾难。我劝你们也不要逞强出头才好,否则必会招来祸患。”

胡广对政事不用心,对谁也不加评论,他天天上朝应付,从不提任何建议。大臣李固性子刚烈,因为立皇帝的事,他和梁冀发生了冲突。梁冀主张立小皇帝,以便他把持朝政,而李固坚持立年长的皇帝。

李固为了赢得支持,劝说胡广站在自己的一边。胡广表面上答应,可到了关键时刻,他竟不发一言。

李固责备他说:“你是个读书人,难道也屈服梁冀的淫威,而不顾圣贤的教诲吗?你从前不是这样,你太让我失望了。”

胡广说:“你的主张好是好,可是难以实行啊。现在朝中奸臣当道,这是不争的事实。你不顾实际情况做事,不如我保全自己以待来日的好,为什么要白白牺牲自己呢?”

李固被梁冀杀害后,胡广十分悲痛,他对自己的家人说:“我不是没有李固的勇气,可我实在不想像他这样屈死。梁冀大权在握,无比狠毒,我现在只能装作糊涂、不问是非,才能免遭毒手。不了解我的人说我贪生怕死、不明事理,他们实在不知我的苦衷啊!”

胡广平安度过了凶险岁月,等梁冀败亡后,他便着手培养国家的栋梁之材。在他的极力推荐下,贤士陈蕃、李咸都做了朝中高官。一大批能人志士都被胡广挖掘出来,朝廷又有了新气象。有人对胡广不理政事而热心荐贤很不理解,问他说:“你不行使权力,别人渐渐就会不敬畏你了。你极力推荐别人,就不怕他们取代你的位置吗?”

胡广说:“我是朝廷重官,一些小事自有下面的官员办理,何必我操心呢?为朝廷选拔人才,关系到国家的兴衰,这件事我可不能懈怠。”

胡广不和梁冀作对,以糊涂面目出现,免除了大难。他虽没有豪杰气概,但终可以保存下来,在日后为朝廷做了很多大事。他是无奈的,也是被迫的。

在非常时期,就该打破常规,不让自己身陷危境。只有懂得冷静地分析时局、权衡利弊,才能赢得最好的结果。

身居显位的高官,有时候会因为自己的成就而忘乎所以,他们有时口不择言,有时说话做事不管不顾,最终招来了祸患。汉武帝时的大臣公孙弘,在这方面就有深刻的教训。

公孙弘一生坎坷,六十多岁时才被朝廷赏识,到朝中做官。公孙弘作为一读书人,生性耿直、喜欢直谏,他一上任就十分尽心尽力,对朝政弊端提出了许多批评和建议。公孙弘自以为武帝会看重他,却不料武帝对他的谏言毫无反应。公孙弘很感失望,一时十分沮丧。

公孙弘的朋友见他心灰意冷,劝他道:“你初来乍到,连皇上的心意都摸不透,又怎能说动皇上呢?你急于立功,处处显示自己,这虽是小事,但却足以让你惹祸啊,为什么不谨慎从事呢?”

公孙弘反驳说:“我年纪大了,现在不抓紧求取功名,就没有机会了。我也是为朝廷着想,只要我的立场是对的,我也顾不得其它了。”

一次,公孙弘受命出使匈奴,为了让汉武帝高兴,他竟自作聪明地把许多不利的事瞒住不报。同行的人劝他不要这样,公孙弘却振振有词地说:“倘若因为一些小事惹皇上不高兴,就是做巨子的失职了。我并不想欺瞒皇上,皇上是不会在意这些的。”

后来事情败露,汉武帝十分生气,认为公孙弘为人不实。公孙弘这时才害怕起来,只好辞官以避祸。

几年后,公孙弘被地方官推荐,再次入朝为官。他最大的变化,就是事事小心慎重起来,不再轻易谏言了。

汉武帝对公孙弘的变化感到十分满意,他表扬公孙弘说:“你以前不识大体,小事上也任性而为,你的学问虽大,于治国却无大的用处。你现在知错能改,不清高狂傲,我是十分欣慰的。”

公孙弘学识广博,却仍每日苦读不止。他就此解释说:“我办了不少错事,可见我还是不懂圣贤之书啊。人生的学问太深了,我不是知道得很多,而是明白得太少了。”公孙弘官职日升,他为人处事更加老练了。

一次,公孙弘和百官约定一起向汉武帝进谏。当百官说完之后,公孙弘却一句劝谏的话都不说,而是处处维护汉武帝。事后大臣汲黯骂他背信弃义、没有忠信,公孙弘只默默地听着,并不反驳。公孙弘逐渐得到了汉武帝的宠信,最终当上了丞相。

公孙弘的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能谦虚、谨慎处事者方能成才。不管一个人有多大的本事,如果他恃才自傲的话,就永远都不会得到别人的信任和认可。

官场多凶险,智者自避之。纵观历史,能看清时局而采取合理的手段,躲避灾祸的成功者不在少数,他们或是韬光养晦、或是沉着冷静、或是慎重多虑,明朝的邹元标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明神宗时,有一次,慈宁宫发生了火灾,年轻的大臣邹元标竟上书指责神宗安于享乐,他说:“上天降灾,原是警告之意,皇上应当反省自己的行为,不要沉迷于享乐了。”神宗听后大怒,要处死他,多亏众人替他求情,他才得以活命。他被贬到南京,从此坎坷多难,在家闲居达三十年之久。

在家期间,邹元标不时检讨自己,他对自己的学生说:“正确的事情,也要平心静气地表达,而不要有激烈的言词。说话只凭有理不行,还要靠温和的态度让人接受。”

明光宗继位后,邹元标又入朝为官,这时的他早已悟透了做人的真谛,变得行事处处小心,而且一团和气起来。邹元标变成这样,了解他的人认为他胆小圆滑了,对他失去了敬重。邹元标对此也不解释,他对家人说:“我从前不想在言语上输给别人,结果心浮气躁,自己受贬多年,这都是因为我不明智啊!现在我多干实事,避免了和他人的言语冲突,不是更有助于干大事吗?人们对我有误解,这算得了什么呢?”

朝中的小人故意和邹元标挑起纷争,邹元标都有意退让。有一次,有人竟当面骂他,他也当作没听见一样,默默地走开了。长此以往,那些小人们就懒得和他为敌了,邹元标保得了平安。

邹元标从被贬的经历中得到教训——做人,要沉稳;做事,要慎重。有时候,即便自己的做法是对的,但如果不注意行事方式的话,也很可能得不到别人的认可。

人生路上,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尤其是身为臣子的,每日守在君主身边,难免哪天就会惹祸上身。此时,千万要保持冷静和沉稳,否则,自己乱了分寸,后果将不堪设想。

唐玄宗时,李林甫为了独掌大权,一心要把宰相张九龄挤掉。张九龄德高望众,李林甫几次试探着攻击他,只因玄宗信任张九龄,李林甫的奸计都没有得逞。

李林甫对此十分懊恼,他对自己的亲信说:“张九龄一日不除,我就一日不安啊。这个人没有污点,我该从哪里整治他呢?”

他的亲信说:“张九龄没有过失,但我们可以让他主动犯错。”

李林甫说:“他这个人一生谨慎,谁也不能拉他下水啊。”

他的亲信说:“张九龄有个缺点,就是性格孤傲,忍受不了羞辱。你如果刺激他发怒,他一定会暴跳如雷,这样,他做起事来就不能周全了。”

李林甫认为他说得对,于是就寻找机会激怒张九龄。

一日,地方将领牛仙客要受朝廷实封的消息传来,朝中大臣都认为不合礼度,纷纷表示反对。李林甫鼓动众臣向玄宗皇帝进谏,但他们怕惹祸上身,没有一人响应。李林甫于是对张九龄说:“你以忠直闻名,难道也胆小怕事了吗?这点小事你都不敢站出来说话,看来你是徒有虚名啊!”

张九龄极爱面子,一听这话果然火了,他说:“谁说我不敢进谏,只怕你不敢啊。”

二人越说越激烈,张九龄火气也越来越大。李林甫见张九龄中计,于是拉着他一起进见唐玄宗。

在玄宗面前,张九龄由于有怨气,说话的口气十分激动,言辞也有不当之处。玄宗越听越烦,在旁冷眼观望,一句话也没说。李林甫在事后对众臣说:“张九龄对皇上十分无礼,大声指责,他是国家重臣也不该这样啊!他不把皇上放在眼里,又怎么指望他效忠朝廷呢?”

李林甫的话传到玄宗耳中,他开始对张九龄愤恨起来。张九龄的宰相之职自然就被玄宗罢免了。

李林甫诱使张九龄上当,终于扳倒了他。张九龄一时忍耐不住,让李林甫抓到了把柄,多年的努力一下断送了。人在冲动之时,更要控制自己,别让他人所利用。防范之心不可失去,小的错误也是轻视不得的。

以上事例表明:做事毛躁、轻浮者,必得不到好的结果;惟有那些做事沉稳慎重的人才能善始善终。

第二十七节

[原文]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而无弃人;常善救物,而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译文]

善于行走的,路上不留痕迹;善于说话的,不会说错话;善于计算的,不用筹码;善于关门的人,不用门栓而又打不开;善于捆缚的,不用绳索却使人不能解除。

因此,圣人总是善于做到人尽其才,没有被遗弃的人。总是善于做到物尽其用,没有被废弃的东西。这就叫做超出一般人的高明所以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是善人的借鉴。不尊重自己的老师,不珍惜自己的借鉴,虽然自以为聪明,其实是糊涂人。这就是深妙的道理。

[本章要旨]

本章申说自然无为的思想。

[评析]

本章说明自然无为的思想。老子通过举例说理,阐述要善于用“道”的规律济世救物,达到“无为而治”,这样的人才是老子提倡的高层次有内涵的聪明人。圣人常因顺自然救人济物,把良民教育成人,把坏人教育好。

[实例应用与分析]

善结无绳——拢络人心胜过约束人

《道德经》中的“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原意为:善于捆缚的,不用绳索却使人不能解除。

在这里,我们可以引用、理解为:“拢络人心胜过约束人”。

老子说得太对了,要想真正地约束人,实在是没有比拢络他的心更好的办法了。用行为感动他、用语言温暖他,比用武力制约他更有效果。

帝王收买人心,可以用高官厚禄,也可以用严罚重赏,但要让自己的属下从心底里服从自己,还要靠一颗真正关怀他们的诚心。有了这样的诚心,便可用最少的“付出”,得到最丰厚的回报。

孙权就是这样一位很懂得用言语和行动赢得臣心的君主。

孙权称帝以后,由于他能对群臣真诚相待,一时朝廷君臣和睦,上下一心。有人曾经诬告诸葛瑾和蜀汉勾通,孙权却认真地说:“我与诸葛子瑜,可谓神交,外人的流言不能离间我们。”陆逊坐镇荆州,孙权为显示信任,刻自己的一枚大印交给他,委托他全权处理与蜀汉交往之事。

孙权不仅知人善任,而且善于抚恤将士,因此他的部下都愿意拼死为他做事。他恩威并举,尤其以诚心而得到众人的忠心。

凌统死时儿子还小,孙权便把他的儿子接入宫中抚养,爱他如爱自己的孩子一般。有次吕蒙患病,孙权将他安置在内殿就近治疗,不惜重金悬赏求购名贵药材。每日朝毕,孙权都来吕蒙的病榻看望,但又怕吕蒙伤神劳累,于是就在墙壁上穿了一个小洞,以不打扰吕蒙。如果他看到吕蒙有了一点起色,便会喜形于色、谈笑风生;否则就黯然伤神,整夜都不能睡好。

后来,吕蒙病情加重,孙权亲自到床前探视,并请来道士祈祷祛灾。当吕蒙病故时,孙权悲痛欲绝,终日不见其笑。

平虏将军周泰担负护卫孙权之责,他不顾个人安危,冲锋陷阵、出生入死,曾在重围之中拼死救下孙权,全身受伤十多处。后来,孙权让周泰统率朱然、徐盛等将,但二人不服。

孙权为此特意置办酒席让人送到周泰的军营中,并亲自为周泰斟酒。然后他让周泰解开衣服,亲自指点他身上的斑斑伤痕,问他这都是什么时候留下的。周泰一一述说完毕,孙权扶着他的胳膊,流着眼泪说:“周将军,您为我孙氏兄弟出征死战、勇猛如虎,受伤十多处。看您伤痕累累,皮肤和刻画一般,我于心何忍!我怎能不把您当作骨肉之亲,授予您兵马大权呢?将军是东吴的功臣,我要与您休戚与共、同享富贵。”

说完,便把自己所用的御盖赐给了周泰。周泰感恩拜谢,其他将士也都心悦诚服了。

正因为孙权能礼贤下士、爱才如命,天下之士才视孙权为圣君明主,纷纷投奔而来。于是东吴贤臣如林、猛将如云,以至于蜀汉有人主张讨伐孙权时,诸葛亮说:“东吴贤才良多,将相和睦,不可一朝而定。”孙权笼络人心的高明之处,实在让人望尘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