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品读老子领导之道
26971700000004

第4章 道经(4)

晏子身为相国,可住的房子还是从先祖那里继承来的低矮潮湿的旧屋。齐景公很是过意不去,便要给他换一座高大明亮的宅邸。

晏子不同意,并说:“我的先祖住在这里,而我对国家没有什么功劳,住在这里已经是很过分了,怎么可以住更好的房子呢?”他坚决不换。

不久后,晏子出使晋国,齐景公利用这个机会,派人迁走了他的邻居,在原地重新盖了一座大宅第。

晏子出使归来的路上,听到了这一消息,便让车停在临淄城外,随即派人请求景公把新宅拆除,请邻居们再搬回来。经过多次请求,景公终于勉强同意了,晏子这才驱车进城。

晏子在作齐国丞相的整个过程中,对自己的要求都十分严格。他吃的是仅仅去了谷皮的粗粮,以烘烤飞鸟、咸菜、苔菜为菜。景公听说后,到晏子家赴宴,以看他家的伙食。等到吃饭时,景公看到果然是那些粗茶淡饭,心里不禁内疚地说:“想不到先生家这么困难,而我却不知道,这是我的过错啊。”

晏子却笑着回答道:“一切都是因为世间物资匮乏呀,去皮的粗粮能吃饱,是士人的第一满足;烘烤飞鸟,是士人的第二满足;有盐吃,是士人的第三满足。我没有比别人更强的能力,而有这三种满足,君王的赏赐已经够丰厚了,我家并不贫困啊!”景公听后,不禁对晏子更加宠信了。

有一次,景公见晏子的车子太旧了,就派人给他送去新车;又见他的马太瘦了,又差人给他送去骏马。可一连送了三次,都被晏子谢绝了。景公很不高兴地把晏子召来,对他说:“您不接受车和马,我以后也不再坐辇了。”

晏子听后忙说:“君王您让我统领全国官吏,我要求他们节衣缩食、从俭处事,以便给全国人民作个榜样。即使如此,我还惟恐他们有奢侈浪费和不正当的行为。现在您在上面乘坐四马大车,我在下面也坐四马大车,这样一来,有些人就会学您和我的样子,上行下效,会弄得全国奢侈成风,到时候我也就没有办法去禁止了。”

晏子的言论,一方面显示了他高超的智慧,另一方面则体现了他高尚的品德,而这正是他的人格魅力所在,也是让世人敬佩的原因。

为官者的仕途不可能一帆风顺。为人险恶、善于奉承者可能会盗得一时之名,但这种情况肯定不会持续很久,惟有那些忠心耿耿、品德优良的人,才能最终博得领导者的宠信和后人对他的赞扬。

唐武则天时代,是一个政坛动荡纷纭的时代,新贵迭出,卿相与囚徒之间的转换更是须臾之间,宠辱的变故,随时可以降临到每一个人身上。而此时的宰相狄仁杰却能最终博得武则天的宠信,而其他诸相则相去甚远。究其原因,一是因为狄仁杰能够做到对一切宠辱不惊、泰然处之,二则是狄仁杰的为人彻底地征服了武则天。

狄仁杰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他刚正廉明、执法不阿、兢兢业业,曾在任职大理时一年中判决了大量的积压案件而名声大振,成为朝野推崇备至的断案如神、摘奸除恶的大法官。

武则天垂拱二年,狄仁杰出任宁州刺史。由于宁州为各民族杂居之地,狄仁杰注意妥善处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关系,“抚和戎夏,内外相安,人得安心”,郡人为他歌功颂德。

狄仁杰的才干与名望,逐渐得到武则天的赞赏和信任。天授二年,狄仁杰被任命为地官(户部)侍郎、同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平章事,开始了他短暂的第一次宰相生涯。身居要职,狄仁杰谨慎自持、从严律己。

一日,武则天对他说:“卿在汝南,甚有善政,卿欲知谮卿者乎?”

狄仁杰谢曰:“陛下以臣为过,臣当改之;陛下明臣无过,臣之幸也。臣不知谮者,并为善友。臣请不知。”武则天对他坦荡豁达的胸怀深为叹服。

在用人问题上,狄仁杰一直谢绝请托、荐用贤士,而决不利用权势任用亲旧。

一次,武则天让他举荐一名将相之才,狄仁杰向她推举了荆州长史张柬之。武则天将张柬之提升为洛州司马。过了几天,武则天又让狄仁杰举荐将相之才,狄仁杰曰:“前荐张柬之,尚未用也。”武则天说已经将他提升了。狄仁杰曰:“臣所荐者可为宰相,非司马也。”由于狄仁杰的大力举荐,张柬之被武则天任命为秋官侍郎,又过了一个时期,升位宰相。

狄仁杰还先后举荐了桓彦范、敬晖、窦怀贞、姚崇等数十位忠贞廉洁、精明干练的官员,他们被武则天委以重任之后,政风为之一变,朝中出现了一种刚正之气。以后,他们都成为了唐代中兴的名臣。

对于少数民族将领,狄仁杰也能举贤荐能。契丹猛将李楷固曾经屡次率兵打败武周军队,后兵败来降,有关部门主张处斩之。狄仁杰认为李楷固有骁将之才,若恕其死罪,必能感恩效节,于是奏请授其官爵、委以专征,武则天接受了他的建议。

果然,李楷固等率军讨伐契丹余众,凯旋而归。武则天设宴庆功,举杯对狄仁杰说“公之功也”。

由于狄仁杰有知人之明,有人对狄仁杰说:“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狄仁杰回答:“举贤为国,非为私也”。

在狄仁杰为相的几年中,武则天对他的信任是群臣莫及的,她常称狄仁杰为“国老”而不名。狄仁杰曾多次以年老告退,武则天不许。入见,常阻止其拜。武则天曾告诫朝中官吏:“自非军国大事,勿以烦公”……

面对如此优遇,许多臣子可能早已忘乎所以,他们或者专横跋扈、擅弄权柄,或者结党私营。而狄仁杰却秉以公心,俭约奉公,从不牟取私利。

久视元年,狄仁杰病故,朝野凄恸,武则天哭泣着说:“朝堂空也”。赠文昌右丞,谥曰文惠。唐中宗继位,追赠司空。唐睿宗又封之为梁国公。

纵观狄仁杰的一生,可以说是宦海浮沉。作为一个封建统治阶级中杰出的政治家,狄仁杰每任一职,都心系民生、政绩卓著。

而正是由于他的高贵品德,使一代女皇武则天都对他推崇备至,可见,品德之于好官就像是鱼和水的关系般重要。

历史上,因品德优良而事业成功的例子比比皆是,明代的民族英雄于谦就是一个以“德”服人的典型代表。

于谦从永乐年间考中进士后,历任中央和地方的许多重要职务,以廉洁、淳厚闻名全国。他青年时代在一首诗中写道:“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只等闲,粉身碎骨全不顾,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正是他一生刚直、清廉的真实写照。

明宣宗朱瞻基亲笔破格提拔他为河南、山西巡抚。于谦作为两个行省的最高长官,对自己要求极严,无论出巡还是进京,从不摆大官的架子,而总是轻骑简从。

为此,于谦深受百姓的爱戴。

于谦到河南、山西上任后的第五年,明宣宗病死,英宗继位后平庸无能,朝廷被宦官王振实操大权。王振凭着英宗对他的宠爱,终日作威作福、气焰嚣张。

朝廷上下大小官员都惧怕王振的权势,为了讨好他,一个个争相暗地里给他送礼,而于谦却不理这套,每次进京办事或述职都不肯给王振带任何礼物。因此,王振党系把于谦看作眼中钉、肉中刺,决定把他除掉。

正统十一年,于谦任河南、山西巡抚已经十七、八年了,他感到在一个地方待得太久了容易被朝廷猜忌,于是趁进京述职的时候,上书给明英宗,请求免职并推荐参政王孙原贞代替自己。对于这件再普通不过的事情,王振却趁机借题发挥,诬陷于谦是因为长期得不到升迁而心怀不满,故而才举荐私人代替自己。接着,竟自作主张地将于谦关进了大牢。

听到于谦被捕入狱的消息,山西、河南的老百姓和众多读书人,不断有人跑到北京上书英宗皇帝,要求释放于谦。王振自知众怒难犯,只好把于谦放了出来,给予降职处分。

可是,对于这样的结果,山西、河南的百姓仍旧不能接受,他们很快又集合了一万多人来到京城,跪在皇宫外边,请求朝廷让于谦官复原职,这一次连明王朝的两省藩王——太原的晋王和开封的周王也出面了,他们出于地方安定的意愿也极力请求于谦重回两省主持政务,在这种形势下,王振不得不同意将于谦复职。

后来,王振由于作恶多端,加上在土木堡一战中瞎指挥导致惨败的严重失误,被愤怒的士兵们杀死。于谦则由于深得民心而被皇太后亲自任命为兵部尚书。

正是由于于谦的高尚品德,使他在面临困境的时候,有那么多人站出来帮他。

历史上那些能够名垂青史的大人物,无不以德来严律自己,拥有了高贵的品德,也就拥有了被别人认可、赏识的根基。

北宋的大政治家王安石,虽是个颇受争议的人物,但是他的勤政、廉洁却是有口皆碑的。他计还藤床的故事,就可见一斑。

宋神宗时,王安石因为革新变法的屡屡受挫,被迫辞去宰相一职,退居江宁。王安石在日常生活中一向不修边幅,不太注意自己的形象,尤其不爱洗澡,因而身上长有虱子。他的夫人吴氏却喜欢整洁,事事讲究干净整齐,甚至到了爱洁成癖的地步。

王安石辞官后,一应的公家之物都如数交回,只有一张藤床,吴夫人十分喜爱,一直未还。

有一天,有关官吏奉命前来索还,可府中上下,谁也不敢向夫人禀告,怕惹她大闹一场。王安石知道后,也没去和夫人争执,而是若无其事地光脚躺到了藤床上,还在上面睡了一觉。吴夫人远远望见,果然打发仆人把藤床送了回去。

倡廉之举,事不在小。越是微不足道的事情越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品德修养。王安石还藤床之事虽小,但却体现出了他的为人之真、品德之高。

在成功者看来,“德”是如此重要,以至于糊涂大师郑板桥从自己的儿子还小时就开始培养他的品德。

郑板桥教育自己的儿子说:“读书是为了明理,而不是为了做官。读书首先是学习怎么做人。”

郑板桥在外做官,便把儿子托付给弟弟,他对弟弟说:“我不在家,儿子便是你管束。要须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不得以为犹子而姑纵息也。”

郑板桥主张,孩子和仆人的儿女要平等对待。在家塾里,对待同学也要尊重。他说:“吾儿六岁,年最小,其同学长者当称为某先生,次亦称为某兄,不得直呼其名。主要是不要因为自己父亲当官就瞧不起人。更重要的是尊师,择师为难,敬师为要。”他认为,尊师的关键在于家长,家长对老师尊重,子弟才会对老师尊重。

郑板桥还为儿子抄了五言诗四首: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耘苗日正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九九八十一,窭汉受罪毕;

才得放脚眠,蚊虫葛蚤出。

前三首都是唐朝的旧作,后一首是在明代北京流行的消寒图中的《九九歌》里摘录的。郑板桥想利用儿歌的形式,使孩子从小认识劳动人民的痛苦,从而明白做人的道理。

郑板桥这样教育孩子,让人大为称道,也能看出一个为官者最为宝贵的经验总结——做人,应该“德”在先,有“德”是日后成为一个好官的基础,也是一个人能成功的必备素质。

有时候,一个人有好的品德与得体的处世习惯,是赢得他人赏识、帮助的前提条件。

很多工商界人士都知道有个名震海内外的“宁波帮”,它的奠基者严厚信还是我国近代第一家银行、第一个商会、第一批机械化工厂的创办者。而他没有任何家庭背景,也不是完全凭着过人的才华,最关键的是凭着他的好品德,换来了贵人相助。

严厚信原籍慈溪市,少年时,因为家里贫困,只上过几年私塾,辍学后在宁波垣业钱庄当学徒。他经同乡介绍在上海小东门宝成银楼当学徒。在此期间,他手脚勤快、头脑聪明,很快掌握了将金银熔化的技术,并掌握了打铸钗、髻、镯、戒指和项圈等各种首饰的技巧。不仅如此,他还利用业余时间读书和绘画,并常常临摹古今名家的作品,几乎可以达到乱真的程度。

后来,严厚信在生意中结识了“红顶商人”胡雪岩。一次,胡雪岩在宝成银楼定做一批首饰,是严厚信亲自动手制作的,做好后又亲自送去。胡雪岩给了他一包银子,要他点一下,他说:“我相信胡老爷,不用点。”但是,当他拿到店里一过数,竟发现少了2两银子,他不声不响,将自己的辛苦工钱暗暗地凑在里面,交给了老板。

又一次,胡雪岩又要宝成银楼的首饰,严厚信送去之后,又数也不数拿了一包银子回来。可是,一数,吓了一跳,多出了10两银子!10两银子在是一笔大数目,当时相当于一个小伙计的几年辛苦工钱。然而,他想起家里大人的教诲,绝不能要昧心钱。于是,次日一早,马上送还给了胡。

其实,前后两次一少一多,都是胡雪岩有意在试他的品行。自然,他得到了胡的欣赏。继而,他以自画的芦雁团扇赠给胡雪岩,深得胡的喜爱,称赞他“品德高雅、厚信笃实,非市侩可比。”不久,将他推荐给中书李鸿章,使他得到了在上海转运饷械、在天津帮办盐务等美差,逐渐积累了一些金钱。尔后,在天津开了一家物华楼金店,开始了他的事业。

诚实、善良的品德是成功的基本前提,一个人只有具备坦荡荡的胸怀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有了信任才会得到重用,这便是事物的因果关系,是一种先后不能颠倒的逻辑。

官者与官者是不同的,有的官者受到世人的尊重,而有的官者受到世人的唾弃。只有品行好的官者,才能够光明正大、一生磊落。

东汉时,一个叫廉范的读书人拜博士薛汉为师,跟随他学习知识。廉范学习非常刻苦,常常学习到深夜仍不知疲倦。一次,薛汉劝他不用如此辛苦,廉范说:“我天生并不聪明,如果不用勤奋弥补,那么就没有指望学业有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