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桀、纣却不是这样的。他们有善会归于自己,有过则归于人民。将过错归于人民,人民就会愤怒。将善归于自己,自己就会骄纵。使人民愤怒,让自己骄纵,这就是他们灭亡的原因所在。”
所以明君会害怕坏名声影响耳朵,害怕坏名气影响眼睛,因为这两方面是有关于天下得失的,怎能不谨慎呢!工匠有办法影响斧头,所以绳墨能料定木材;羿有办法影响弓箭,所以张弓能射中目标;造父有办法影响辔鞭,所以驾御骏马,到达远方。”
能够久坐天下君王的国家不是常常混乱的,也就不需要常常去花大力气治理。而不善于坐天下的君王则在位就乱,而善于坐天下的则在位就会得到治理,这是因为善于治理的影响。”
[实例应用与分析]
能够听取批评为明智
“《管子》第十一”的上文部分中,管子对统治者该如何对待来自臣民们的批评做出了指点,“善于检讨自己的,人民就不会怪罪他;不能检讨自己的,人民就会怪罪他。所以承认自己的过错,就是强大的表现;修养自己的节操,则是智慧的表现;不把坏事归于别人,等于是仁的表现”,告诉为人君者,当自己有了过错,就要勇于承认,这才是强大的正确途径。
“所以明君会害怕坏名声影响耳朵,害怕坏名气影响眼睛,因为这两方面是有关于天下得失的,怎能不谨慎呢”,意为如何处理来自人们的批评,是会直接影响到江山社稷的,“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只有能够以正确而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人们的批评,才可江山稳固。
在这里,我们可以引用、理解为:“能够听取批评为明智”。
人无完人,皆能出错。君主也不是神而是人,同样会有做错事的时候。不同的是,君主的地位高高在上,受万人瞩目,一言一行都在众人的目光之下。而且君主是统领者,他的圣明与昏庸、正确与错误,往往都关系到千万民众的祸与福,所以身为君主者万万不能轻视了自己的一言一行。
一个正确的举动,就可能使万民获福,从而受到拥戴、稳坐江山;相反,一个错误的决定,就可能祸及人民,因此形象大损而受万民的唾弃,甚至丢掉了大好江山。
凡是圣明的统治者,都能够听取批评,并且检讨自己,让人们监视自己,因为他们的目光是雪亮的。让人民指教自己,这样自己更能找到正确的行事方式。
人人都渴望享受,但是享受也要分什么时候。如果不分时机的一味贪图富贵荣华的话,轻可招致民怨,重则导致亡国。
刘邦起兵初期就差点抵制不住诱惑,好在忠臣苦谏方恍然大悟。如果当时他一意孤行、不肯认错,恐怕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汉朝了。
秦朝末年,刘邦起兵造反,连连获胜,最后攻到了秦国的都城咸阳。秦王子婴没有进行任何反抗就投了降。刘邦很顺利地进入咸阳。
来到宫殿里,刘邦被眼前宏伟豪华的宫殿深深地吸引住了,不禁失声地赞叹道:“生而为人,就应该住在这里!现在眼前的这一切都是我的,感谢上苍对我的厚爱啊!”随后又看见后宫里的美人也都前来迎接,她们个个如花似玉,刘邦看的眼睛都直了,看着看着就禁不住想入非非起来。
站在刘邦身边的樊哙看出了刘邦的心思,他对刘邦说:“您是想夺得天下呢,还是只想享受眼前的荣华富贵?”刘邦回过神来,没有理他。
樊哙接着说道:“我军占领咸阳,是一件好事,可如果您只贪恋眼前的富贵和美色,那就是好事变成一件天大的坏事了。如今天下还未完全平定,我们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现在可不是贪图享乐的时候。”
刘邦明明知道樊哙说的在理,可又不想放弃眼前的一切,便说道:“我只是想住一个晚上,不会误了大事的。”
樊哙又要开口,刘邦生气地说:“我一路征战劳苦,好不容易才有了今天,享受一下有什么不可以的?事情没有那么严重,你不用再多说了。”刘邦再三坚持,樊哙没有办法阻止。
张良听说了此事,急忙赶过来,他苦口婆心地对刘邦说:“我军能有今天的胜利,您之所以能进入这里,都是因为秦王在此贪图享乐,才有今天的下场。您一旦贪求富贵美人,就会丧失大志,可见富贵美人并不是什么好东西。您现在刚进入咸阳就想快活,恐怕秦王之后,下一个亡国的便是您了。”
刘邦这才醒悟过来,他马上改变了想法,撤出了秦宫。
刘帮能够听取张良的批评,拒绝了巨大的诱惑,并及时地反省了自己,得以迷途知返,促使他最终成功地建立起了汉王朝。
批评就似一剂良药,深陷错误的人如果能服之,则可幡然悔悟,如果因不明白“良药苦口利于病”的道理而不肯服,那就会一路错下去,直到最终后悔都来不及了。
一代明君唐太宗就很善于听取大臣的意见甚至是批评,他统治下的唐王朝能够达到鼎盛很大程度上与此有关。
王珪本是隋朝的旧臣,曾辅佐太子建成。因为他敢直言纳谏,唐太宗拜他为谏议大夫。
一次,王珪进见唐太宗时,有一个貌美如花的女子侍奉在皇上身边,仔细一看,原来是庐江王的爱姬。
唐太宗得意地说道:“庐江王行为不端,杀人丈夫,霸占人妻子,亡国不足为奇啊。”
王珪对太宗说道:“陛下您认为庐江王的行为对不对呢?”
唐太宗笑着回答道:“杀人夺妻,你还问我对与错,你是什么意思?”
王珪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讲了个故事:“一天,齐桓公到郭地问当地的百姓:‘你们觉得你们的君王贤明吗?’百姓说:‘他能对好人行好事,对坏人行坏事,您说他贤不贤明呢?’齐桓公又问:‘那他看似是个明君,为什么还使国家灭亡了呢?’百姓回答:‘他对好人行好事,但不能任用好人。对坏人行坏事,但不能排斥坏人,这就是亡国的原因。’”
陛下明知道这个女子是庐江王的爱姬,却仍把她留在身边,这就是明明知道错误而不去改正,这和庐江王的贪恋美色又有何区别呢?
唐太宗认为他说的很有道理,从此改掉恶习、励精图治,唐朝逐渐繁荣起来。
还有一次,唐太宗得知参加朝廷科举铨选的人中,有很多人是伪造官资履历或假冒祖上有功而前来的。于是下令,要求伪造者自己出来自首,否则就将其处死。不久,有一名伪造者被发现,唐太宗要把他处死。
大理寺少卿戴胄上奏道:“根据我国法律此罪应当处于流刑。”
唐太宗生气地说:“你想让我因为维护我的法律而在天下人面前失去信用吗?”
戴胄说:“您的命令是凭一时的气愤而下的,法律则是国家用来取信于天下而制定的。皇上因不满铨选有诈,才打算处死他。您也知道他们罪不致死,所以才要用法律来处罚他们,这才是伸张信用啊。”
唐太宗冷静地想了想,然后对戴胄说:“你直言敢谏,秉公执法,我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戴胄不怕触犯皇帝尊严,秉公执法,唐太宗听取了他的意见,从而避免了一桩冤案。可见,一个国君只有肯承认错误才是明智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完善自己,把国家治理的越来越好。
人无完人,所以说有必要听取别人的批评,并不断地改正自己的缺点,刘邦就是个毛病很多的皇帝,但他能够听取批评、知错改错,这从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他身上的许多不足。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义军纷纷造反,各种势力都想夺得天下。陈留郡高阳人郦食其胸有大志,有人向他建议说:“现在正是你一展才华之时,你还在等什么呢?”
郦食其不慌不忙地说道:“能定天下的人,一定是个杰出的人物,不能看一时的表现就可以下定论,所以我还要等上一段时间。”
高阳有几十个将领都在此地路过,郦食其暗中观察,没有一个能让他满意,他心想:这些人打了胜仗就耀武扬威,打了败仗就垂头丧气,必定难以成大事。
刘邦在陈留作战时,郦食其的一位同乡就在刘邦手下当差,他回乡探望亲人,郦食其主动上门问他:“听说刘邦他很有谋略,但是非常讨厌儒生,这是真的吗?”
他的同乡说道:“刘邦雄才大略,但是他的毛病也不少,是个很让人难以琢磨的人。”
刘邦到了高阳,郦食其去拜见他。当时刘邦在洗脚,见到郦其食也没有理他,很是冷漠。郦食其心中很不高兴,问刘邦道:“你是帮助秦国消灭诸侯,还是率领诸侯去消灭秦国?”刘邦听后很是反感,他把眼睛一瞪,开口就骂,十分无礼。
郦食其也毫不客气地回敬了他几句:“看你这样对待贤人的态度,就知道你以后没有什么大作为。自古都讲究礼贤下士,尊重人才,能做到这一点的都是不凡之人。而那些不明事理的人才会大呼小叫的,有眼不识人才,看来我还真的来错了。”
郦食其说完转身就走,刘邦此时也认识到了自己的失礼,连忙叫住了他。他不再洗脚,马上穿戴整齐,并向郦食其赔礼道:“先生见识过人,是我无礼了。”
郦食其说:“我对你略有耳闻,你若是戒除傲慢随便的态度,广招贤才,争夺天下不是什么难事。成就大事者并不在实力的强弱,关键看能不能坚持到最后和能否赢得百姓的拥护。你能知错就改,我对你就又有信心了。”
刘邦见郦食其言语精妙,十分佩服。他又道歉说:“自古以来,都说圣贤之人一语惊人,今日您让我茅塞顿开,你就是这样的贤人啊!先生不要怪我,还得请您多多指教。”
郦食其见他真诚悔过,于是就决定跟随他一起打江山。他建议只能智取陈留,不可硬攻。郦食其说道:“陈留的县令与我有交情,我多加规劝,他一定能归降。”
后为,郦食帮助刘邦智取陈留,立下了大功,刘邦从此将他留在身边任职。
刘邦最终赢得了天下,除了因为他具有雄才大略之外,能够听取批评、虚心纳谏也是他成功的一大原因。
很多在皇帝身边辅佐的大臣都能清楚地看到皇帝所犯的错误,忠直之士能够对这些错误直言不讳,而势利小人则往往对这些错误“视而不见”,忠奸的区别往往就在这里,而皇帝能否听取忠臣的直谏也成了判断他是明是昏的重要依据,因而说,“能够听取批评为明智”。
一次,齐宣王对手下的大臣淳于髡说道:“先生谈一谈寡人喜欢的是什么?”
淳于髡说道:“自古以来王者喜欢的有四样,而大王喜欢的只有三样。”
齐宣王十分困惑,不解地问道:“这话什么意思?”
淳于髡说:“古代的君王爱马,大王也爱马。古代的君王爱美味,大王也爱美味。古代的王者好近女色,大王也好近女色。古代的君王都尊爱贤才,大王却不尊爱贤才。”
齐宣王摇摇头说道:“国中根本就没有杰出的贤能之人,要不我也会尊重他们的。怎么能说我不尊爱贤才呢?”
淳于髡说:“古时候有上等好马,可现在没有,大王不惜重金去找。可见大王真的喜欢马。古时候有豹象等动物可口的肉,现在没有,大王不远千里去寻找,做成美味佳肴,可见大王真的很喜欢美食。古时候有西施那样的美女,现在没有,大王从天下的美女中去挑选。可见大王真的喜欢美女。至于贤才之人,难道大王真的要等到像尧舜禹那样的人才出现,再去尊重他们,喜欢他们吗?即便这样的人才出现了,他们也不会喜欢大王的,因为他们不会觉得大王是个真心的尊贤爱才之人。”
齐宣王领悟到了淳于髡的话外之音,马上在全国不拘一格的招才纳贤起来,一大批名士从四面八方投奔而来,在他们的帮助下,齐国也逐渐的强大起来。
齐宣王能够接受淳于髡的批评和指点,及时的以实际行动来弥补失误,可谓“亡羊补牢不为晚”。皇帝也是人,是人就不可能没有疏漏,只要能够听取正确的指点和批评,及时的改过补救,就是利国利民的好皇帝。
可惜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帝王都是英明的,历史上听不进劝告和批评的帝王也不在少数,宋明帝刘彧就是这样一位“糊涂”皇帝。
南朝宋明帝时,大臣虞愿对明帝刘彧的奢侈生活和喜好浪费的作风极力反对。
一次,刘彧责问虞愿道:“我贵为皇上,就不能比别人生活过的好点吗?”
虞愿说道:“您是天下的皇上,所以才要以身作则,为百姓做个榜样。现在百姓的生活还很疾苦,皇上如果不顾及他们的死活,他们势必会起义造反。到那时候,皇上恐怕就没有安宁之日了。”
刘彧虽然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但是内心很不满地说:“我只是有点小的乐趣,不至于让百姓起兵造反吧,你也不要太夸大其词了。如果我这做皇帝的一点快乐都没有,那还有什么意思呢?”
刘彧想把从前的王府改建成寺庙,好增加自己的功德。百官都没有人敢提出异议,只有虞愿上前谏言:“供奉神佛,全在实心实意,并不是在于把大量的钱财花在建寺庙上。皇上如果能把这些钱用在百姓身上,天下百姓一定都为皇上祈福。”刘彧听后大声地训斥了虞愿一顿,仍坚持把寺庙建好。
群臣为了刘彧高兴,还写了好多歌功颂德的奏折。虞愿不但没有夸赞之词,还反对刘彧道:“皇上建寺庙,日后有一天定会觉得寺庙不够华丽,这样就难以停止了。一旦地方的官员也纷纷效仿,天下的钱财岂不是都得耗尽了吗?国家用钱的地方还很多,皇上不能不管不顾啊。”
刘彧见虞愿处处和自己作对,十分恼火,把他赶出了大殿,他生气地说:“这家伙什么都不让我做,太可恨了,我一定要杀了他。”群臣为虞愿求情,虞愿才逃过一死。
刘彧的身材特别肥胖,偏偏又喜欢暴饮暴食。他最喜欢吃鱼肠酱,每次一吃就是好几碗。为此他就落下个胸腹胀痛之症。
虞愿为刘彧的性命担忧,他说道:“如果美味佳肴伤害了身体,再好吃的东西也变成毒药了,所以皇上就不要吃鱼肠酱了。这件事并不难,皇上一定可以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