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阐述“慎终如始”的处事原则,并重申自然无为的思想。“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其消极、不可取的。
第六十五节
[译文]
古来善于以“道”执政的人,不是使人民狡猾明智,而用“道”使人民淳朴自然。百姓之所以难统治,就是因为他们有太多的智慧。所以用智慧去治理国家,是国家的祸害;不用智慧去治理国家,是国家的福泽。懂得这两者之间的道理,就是深远的“德”。这 “德”是那样的深、那样的远,与万物同归到“道”,然后达到自然顺畅的地步。
[评析]
本章认为治国不是要教民机巧,而是要引导人民保持淳朴。老子认为,好的政治决定于统治者的方针、政策。如果统治者崇尚智慧,则百姓多巧智,如果统治者真诚,则人民真朴自然,人民才相安无事,社会才稳定。这是提倡愚民政策,不可取。
第六十六节
[译文]
江河大海所以能成为百川汇聚的地方,是因为它处在低下的地方,所以才能成为百川归往的地方。因此,有圣人想要统治百姓,必须用谦卑的言词对待面姓;想要领导百姓,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百姓的利益之后。因此,圣人处于百姓之上而百姓不感到有负担;领导百姓,而百姓不感到有妨碍。这样,天下的人都乐意拥戴他,而不讨厌他。正因为他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才没有谁能够与他争。
[评析]
本章继续向君王阐述治理国家的道理、方法。说明统治者只有“不争”,才能“天下莫能与之争”。要想统治人民,必须居于人民的后面,这是值得推崇的。
第六十七节
[译文]
天下的人都说“道”是博大的,它不像一般东西。只因为大,所以它不像任何东西。如果它像什么具体东西的话,它早就是渺小的了!道有三件宝贝,掌握并保持着它们。第一件叫做慈爱,第二件叫做节俭,第三件叫做不敢处在天下人的前边。因为慈爱,所以能让将士勇敢;因为节俭,所以能富裕;因为不敢处在天下人的前边,所以能做万物的领袖。现在,舍弃慈爱但要将士勇敢,舍弃节俭但要富裕,舍弃谦让但要成为领袖,结果只有灭亡!慈爱,运用它去作战就能获胜,运用它去守卫就能巩固。上天要帮助谁,就用慈爱去保卫谁。
[评析]
本章字面讲“道”在政治、军事上的应用,说明在政治、军事、做人方面的三个原则“慈”、“俭”,都是值得提倡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敢为天下先”却显得懦弱,不符合现今社会进步。
[应用]
天将救之,以慈卫之——慈爱最有力(第六十七节)
《道德经》中的“天将救之,以慈卫之”原意是:慈爱,运用它去作战就能获胜,运用它去守卫就能巩固。上天要帮助谁,就用慈爱去保卫谁。
在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慈爱最有力。
老子说,上天要帮助谁,就用慈爱去保卫谁,可见老子将“慈爱”看得非常重要。我们可以理解为:慈爱最有力。
老子说得没错,慈爱的力量在某些时候是无可比拟的。懂得运用它的人,就能够得人心、成其事。
有一次,秦穆公外出,半路上车子坏了,在修车时,拉车的马中有一匹跑丢了,被当地乡民牵走了。秦穆公一路追寻而来,看见自己拉车的马被这批乡民杀了,正在吃马肉。他不仅没对他们发火,反而上前对他们说:“吃了骏马的肉,一定要再喝一点酒,不然的话会伤身体的。我赶来就是为了告诉你们这些,恐怕伤了你们的身体。”他看着所有的人都喝了酒,然后才离开。
一年之后,秦穆公和晋惠公在韩原打仗。晋军包围了秦穆公的车子,拉车的马匹也被晋将牵住,形势非常危急。在这紧要关头,那些吃马肉的乡民,共三百多人,个个奋勇当先,围着秦穆公的车子拼命杀敌,不仅解了秦穆公的围,还使秦军大胜而回。
秦穆公之所以能够死里逃生,是因为有这三百多人为他死力拼杀。而他们之所以肯这样卖命,是因为一年前他们杀了秦穆公的马、分吃了马肉而秦穆公不追究。不仅不追究,还送个顺水人情,要他们吃了骏马的肉,再喝一点酒,以免伤了身体。就是这份宽大、这份慈爱,把三百多个乡民的心收买了,他们知恩图报,才有了一年后拼死救秦穆公的那一幕。
盂尝君是赫赫有名的战国“四大公子”之一,非常富有,养着许多食客。有一次,食客冯媛自告奋勇替孟尝君去他的封邑薛地讨债。
冯媛临行前,有意问孟尝君是否要顺便买点什么东西回来。孟尝君家里应有尽有,什么也不缺。于是他便随口敷衍冯媛说:“你看我家里缺什么,就替我买什么吧!”
冯媛到了薛地,召集了应当还债的百姓,一一查对了他们所欠债务的凭证,然后假托孟尝君之命,将一车借据当场焚毁,薛地百姓喜出望外,感恩戴德,高呼“万岁”。
冯媛回去向盂尝君交差,孟尝君问他:“此去薛地,讨债是否顺利?”
冯媛回答:“十分顺利,把债务都了结了。”
盂尝君有些怀疑:“你要回来多少钱?”
冯媛说:“我一个子儿也没有带回来,把钱都买了您家里所缺的东西了。”
孟尝君好奇地问:“你究竟买了些什么呢,要花去这么多钱?”
冯媛回答:“我看您家中珍宝堆积如山,门外肥马满厩,身边美女如云,真是要什么有什么,唯独缺少‘义’。您既然要我看您家里缺什么买什么,所以,我就替您买了‘义’”。
孟尝君不以为然地问:“什么是买‘义’?”
冯嫒就诉说了去薛地讨债及烧毁借据的经过。孟尝君虽有些心疼,却没有责怪冯媛。
一年后,孟尝君失宠于齐王,被罢了官,遣返封邑薛地。当时盂尝君不禁有些心灰意冷,倍感凄凉。
在他的车马距薛地还有百里之遥时,薛地的老百姓们已经争先恐后地在路上迎接他了。这不禁令孟尝君为之感慨,燃起了重振雄风的希望。面对眼前百姓热烈欢迎自己的场面,盂尝君对冯媛说:“先生替我买‘义’,好处我今天见到了!”
这就是慈爱的力量。在一个人落了难、处于低谷时,得到过你的慈爱的人,是不会嫌弃你、对你落井下石的。相反,他们会真诚地、全力地回报你。
袁伟民作为女排教练,他是用父兄般的慈爱将队伍凝成一体,走向成功,铸成了女排“三连冠”的辉煌的。
在女排队员眼中,袁伟民的个性是平易近人,慈如父兄。在场上,他被姑娘们称为“魔鬼大松”;在生活中,姑娘们却没大没小地跟他开玩笑,怪声怪气地学他讲话,甚至还给他起了个“大头”的外号。姑娘们与他相处得十分融洽。
有一次,袁伟民乔迁之喜,姑娘们来祝贺,“逼”他请客。
“袁指导,乔迁之喜,不请客说得过去吗?”
袁伟民笑着回答:“当然,你们想吃什么?”
“馄饨!”姑娘们哄笑着回答。
“好,不过得自己动手。要是哪个偷懒,当心我在场上‘整她!’”
“咱这些人哪,挨整惯了,不怕!”
袁伟民用父兄般的慈爱滋润着队员们。这种个性的魅力使姑娘们产生了复杂的感情,既有敬畏、崇拜,又有亲切、贴近。率领女排队零开始走上巅峰的袁伟民也成了人们心目中的民族英雄。而他取得成功的法宝正是“慈爱”。
1933年,正当经济危机在美国蔓延的时候,加利福尼亚的哈理逊纺织公司,因一场大火而化为灰烬。3000名员工悲观地回到家里,等待着董事长宣布公司破产和失业风暴的来临。
等来的结果却让员工们吃惊:公司向全公司员工继续支薪一个月!
员工们深感意外:他们惊喜万分,纷纷打电话或写信向董事长亚伦·博斯表示感谢。
一个月后,正当他们为下个月的生活发愁时,他们又接到董事长办公室发来的第二封信。董事长宣布,再支付全体员工薪酬一个月!
3000名员工接到信后,不再是意外和惊喜,而是热泪盈眶。第二天,他们纷纷拥向公司,自发地清理废墟、擦洗机器,还有一些人主动去南方联络被中断的货源。
三个月后,哈理逊公司重新运转了起来。对这一奇迹,当时的《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是这样描述的:员工们使出浑身的解数,昼夜不懈地卖力工作,恨不得一天干25小时。当初劝亚伦·博斯领取保险公司赔偿金一走了之,和批评他感情用事、缺乏商业精神的人开始佩服他的明智了。
现在,哈理逊公司已经成为美国最大的纺织品公司,它的分公司遍布五大洲的60多个国家。可以说,是慈爱的力量使得哈理逊公司起死回生了。
秦穆公让杀自己骏马的人们再喝上一点酒、孟尝君能够舍弃巨额债务、袁伟民对女排队员的态度、亚伦·博斯在公司成了废墟后依然给员工发薪水——都是一种慈爱的付出,他们的付出都换来了更多、更重要的回报。
正视慈爱的力量,并正确地去运用它,将会对你大有帮助。
第六十八节
[译文]
善于作将帅的人,是不会轻易动武的;善于作战的人,是不易被人激怒而去拼命的;善于战胜敌人的人,不与敌人拼死活;善于用人的人,对人态度是很谦下的。这叫做不与人相争的“德”,叫做善于利用人,叫做符合天道,这是自古以来的准则。
[评析]
本章申述“不争之德”,要求将帅在对敌作战中不要逞其勇武,不要被敌人激怒,不要同敌人正面交锋,在军事上有很大价值。文中的 “无为”“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提倡不积极争取,这一观点不值得提倡。
[应用]
善用人者为之下——谦逊赢得众人捧(第六十八节)
《道德经》中的“善用人者为之下”原意是:善于用人的人,对人态度是很谦下的。
在这里,可以理解为:谦逊赢得众人捧。
老子的话是极富哲理的。“水往低处流”是人所皆知的常识,江海在低洼处,所以能汇集百川。人如果也像江海那样甘居于人下,在人际交往中就会处于主导地位,特别是作为一个领导者,更是如此。不懂得此道的人,往往自高自大、自以为是,喜欢抬高自己,贬低别人,所以难免与人发生矛盾。如果一个领导者的心中只想着自己,那么他就难以影响别人、策动别人,无法成为众人的中心。
一个领导者是否成功,在于他对下属的重视程度以及态度。那些受人称颂的、善于用人的领导者,都是遵循着“善用人者为之下”的真理去征服下属、赢得下属的。
乐于征求并接受下属的意见,是领袖人物身上所具有的一种普遍的特性。的确,一个人物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就是要看他能否得到众多下属的支持,能否刺激他们提供一些宝贵的意见,并从这些意见中得到益处。所以说,善于征求下属的意见以及征求意见时的技巧和能力,可以判断一个领导者称职与否。
在美国的所有总统当中,总是去设法征求别人意见的人,莫过于罗斯福了。他从来都“不耻下问”,常常就一件要事去找相关人员细谈,有时不还不远千里把一些人召集来征求意见,为的就是使自己把问题的各方面都看清楚。
你不要以自己能一个人独干而自傲,也不要以不需要别人的帮助、不听取别人的意见而自傲。事实上,你可以从四周许多人那里得到帮助,如果你习惯自视高大、蔑视他人,结果只能是你自己遭受损失。下面这个故事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在欧战中,罗宾逊上校的队伍里有两个上尉。他派遣其中的一个上尉带一队人马到德军的前线抓两个俘虏回来。他不但没有完成这一任务,而且和他一起去的士兵都牺牲了。罗宾逊不得不又派另一个上尉接着去,结果这位上尉很平安地抓了两个俘虏俘回来了。
这两个上尉为什么一个失败了,另一个却成功地完成了任务,差别在哪呢?第二个上尉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他知道自己对于这种工作缺乏经验,便找了一个在这方面很有经验的法国军官,让他告诉自己他从前是用什么方法完成这类任务的,以及应该如何才能冲破重重难关等等。
本来,这两个上尉都是同样勇敢,同样能干的。不同之处就在于第二个上尉能够意识到有人比他更有经验,而他又能够放下架子去请教、求助于他人。所以说,从长久利益来看,求助于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并不是一种耻辱。恰恰相反,这正是一个人有头脑的表现。
一个领导者还应具备宽大的胸怀,能够包容自己的下属。面对下属的恶意侮辱,贝克是怎么做的呢?
贝克从他的一位下属那里收到一封极具侮辱性的信。在这封信里,那位下属的意思是,贝克是个很没用的经理,他对贝克没有一点好印象,也不觉得贝克值得自己尊敬,只希望他的副经理能够代替贝克的职业……总之,这是封言辞激烈、让人很难承受的信。
然而真正惊人的并不是这信本身——而是经理贝克先生对待这封信的态度。
这封信原是寄给副经理巴腾的,不是给贝克的。并且这封信并没有要求贝克亲自看。但由于他们两人常常互相拆阅商业信件,而这封信送到时,巴腾碰巧不在。贝克读了这封具有浓重侮辱色彩的信以后,就带着信一直跑到老板室里,老板叫纳勃,是《考利欧周刊》的老总。
他对纳勃说:“你看我是一位多么出色的经理啊。我带出了这么好的一位副手,连我雇用的推销员们都以为他超过我了。”
看了这封信,贝克竟然没有一点嫉妒,没有一点恼怒——只感觉到一种骄傲,那就是他的副手是个能干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