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学与你:带你走进心理学世界
26983400000009

第9章 记忆的秘密(3)

这首歌曲的原作者,名字叫赖热·谢赖什。这首神秘又恐怖的音乐,给他自己也带来很大的影响。歌曲创作之前,他和女友的感情破裂,伤痛之下,他写下了这首充满哀愁的歌曲。他是一个个头矮小,长相猥琐的犹太男子,虽然创作出如此流行的音乐,他却终生都是一个蹩脚的钢琴手,因为他只能用右手弹琴,并且弹奏时表情滑稽,经常被朋友嘲笑。

起初,这首音乐由于太过绝望而悲情,曾被出版商拒绝出版。几经周折之后,才在布达佩斯得以发行。就在歌曲广为流行的时候,谢赖什准备和女友复合,第二天,他却听到了女友自杀的消息。几十年后,已过古稀的他也从楼上跳下去,自杀身亡。他的死亡原因,一说是愧疚于歌曲可怕的杀伤力,给世界带来了太多的黑暗;一说是他苦于再也创作不出如此精彩的歌曲,在长期的绝望中,选择了死亡。

这是一个听起来非常可怕,却又流传甚广的故事。虽然到了二十一世纪,我们依然无法确定原作者真正的创作动机以及这首歌曲和众多自杀事件的联系,但是,后来的研究者从曲谱的音阶上,找到了“音乐杀人”的答案。

研究人员称,这份曲谱的音阶,均是由不和谐音阶组成,这些不和谐音阶接近于次声波,是人耳听不到,人体也无法承受的一种声音。次声波的频率小于二十赫兹,波长很长,不容易衰减,也不会被空气和水吸收。而且,某些频率的次声波和人体器官的震动频率相近,容易和器官产生共振,对人体有强大的杀伤力,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人死亡。因此,听了这首歌曲的人,即使不是死于自杀,也会死于次声波对身体的伤害。

不论与《黑色星期天》有关的自杀案件真实与否,不可否认的是,我们身边的确存在许多诡异的阈下信息,正在悄悄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所谓阈下信息,指的是那些肉眼无法看到,人耳无法听到的信息。它们超出了人的意识感知范围,却在无形中,影响着我们的无意识,操控着我们的行为。

俄罗斯就曾开展过关于阈下技术的试验,研究人员在电视机或者计算机屏幕上植入一组彩色图案,这种图案并不能被肉眼察觉,却可以通过非自觉的内心活动,使屏幕前的人陷入一种类似催眠的恍惚状态。在美国和加拿大的一些百货公司,运营者在商场播放的音乐中,植入了一种不可感知的声音,这些声音对那些图谋不轨的人,有很好的震慑作用,因此有效地遏止了近三成的偷窃行为,为公司节约了几十万元的运营成本。

如今,阈下信息正在成为各大商家大力研究的课题。利用阈下信息,商家可以驱使消费者固定地购买一种商品,也可以驱使消费者偏爱某一种情感体验。在未来的某一天,可能我们的身边遍布着阈下信息,比《黑色星期天》更隐秘,比《黑色星期天》更恐怖,却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那些决定命运的暗语——思维定式

从前有一只小象,它像自己的父母一样,生来就是马戏团中的演员。如今,它的父母已经是马戏团的老演员了,而它,将在未来的几年里,学会父母身上的本领,接替父母的工作。因此,小象每天除了短暂的休息玩耍时间之外,都要听从训导员的指挥,练习各种表演动作,学习各种技能。

小象生性顽皮,对周围的世界也充满了好奇,它喜欢到处跑跑跳跳,碰触各种各样的道具,给枯燥的生活寻找惊喜。可是,小象因为顽皮砸坏了很多马戏团演出用的道具,也给训导员带来了很多麻烦,因此,训导员在铁栅栏上拴上了一条铁链,一头连着粗壮的铁柱,一头连着淘气的小象。

一开始,小象对这条铁链很不习惯,大声地嚎叫,用力地挣脱。一次又一次,它的头和脚都受伤流血了,可是,小象始终无法摆脱铁链的束缚。渐渐地,小象不再去尝试了,它好像已经意识到,无论怎样的挣扎都无法改变现状。时间久了,小象开始把栅栏周围的世界当成它的新生活,它习惯了在铁柱周围玩耍,即使脖子上始终拴着铁链,它也能够心平气和地生活下去。

多年后,小象已经长成了大象,以它的力气,想要挣脱铁链简直不费吹灰之力。可是,多年来的习惯,让它早已适应了有铁链相随的生活。而且,在它的潜意识里,已经形成了固定的印象:铁链是永远无法挣脱,永远牢不可破的。

不久之后,悲剧发生了。在一次烟火表演中,飞溅的火花点燃了后台的幕布,随后的几分钟里,后台也燃起了大火,许多道具和燃料都被大火蔓延,马戏团的训导员和各种动物纷纷逃命,唯独这只早已长大成熟的小象,没有尝试挣脱身上的铁链,没有想过逃跑,而是在大火中苦苦哀嚎。最后,马戏团的一切都被无情的大火吞噬,包括这只大象。

小象的悲剧来自它头脑中的思维定式。所谓思维定式,就是按照头脑中积累的经验、教训和思维规律,在反复强化中形成的定型化的思维。这种思维定式,同样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头脑中,我们也在不同程度地被自己的定式思维左右着行为。比如,有的人上班时,总是习惯走固定的一条路线,乘坐某一路固定的公共汽车;有的女孩子只愿意买某个品牌的服装和化妆品;有的人出差时,喜欢住在环境熟悉的宾馆里……最简单的一个例子,如果你的眼前展示着两张男子的照片,一个面庞白皙,英俊潇洒,另一张胡子拉碴,粗俗丑陋,然后警察告诉你,这两个人之中,有一个是通缉犯,要你指出哪一个是罪犯。相信,你会和所有人一样,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这些烂熟于心的思维模式,哪怕并不是最明智、最正确、最便捷的,却因为时间太久,早已形成习惯,所以没有人愿意改变。在职场中,很多人在一家公司待了几年之后,到了新公司,总是觉得同事相处别扭,工作方式不适应,永远觉得原来的公司好,无法融入新的公司,也是这样的道理。

其实,原因很简单。人到了一定年纪后,生活中更愿意相信过去的经验,习惯按照固定的方式工作和思考,害怕任何细小的改变,更不愿意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从头开始适应生活。因为人的本能里,存在对陌生事物的恐惧感。不管是改变会带来麻烦,还是需要放弃原本存在的思想,重新建立行为方式,对潜意识来说,都是一种陌生的危险。于是,在一年一年的生活中,强大的思维习惯渐渐发展成为定式,甚至深入潜意识中,成为一种不自觉,会自动化反应的本能。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非常着名的试验。他把几只蜜蜂和苍蝇放在同一个玻璃瓶中,然后将瓶子放平,瓶底朝向窗外的光亮处,在一旁静静观察瓶内的情况。

结果,蜜蜂不停地在光亮的瓶底处找出口,一直用力地碰撞着坚硬的玻璃瓶,想要飞入眼前的光亮世界里。几只蜜蜂在一次一次的剧烈冲撞之后,纷纷筋疲力尽地累死在瓶底的阳光里;而苍蝇则在不辨方向地乱飞一通之后,纷纷从瓶口处逃逸生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