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阿斌在办公室,他一定会抓住机会和女同事调情。殷勤地泡杯咖啡,或者讲一些黄色笑话,这些令琼琳觉得肤浅得可笑的手段,竟然轻松地获得了其他女性的好感。不管是二十四五岁的女孩,还是三十多岁的大姐,都喜欢围绕在他的身边,听他打趣逗乐。
向来对他避之不及的琼琳从来都是坐在远远的地方,看自己的书,做自己的事。一天,阿斌将目标锁定了琼琳。趁午休的时间,他跑到了琼琳的桌子边,一会儿弄弄琼琳的杂志,一会儿摸摸她的盆栽。琼琳说:“你这样会打扰我工作的。”“那就先不要工作了呗!”说着,阿斌抢走了琼琳的鼠标,放在手中把玩。琼琳忍耐着燃烧的怒火,径自做自己的事。
见琼琳不待见他,阿斌突然问:“部门的同事都挺喜欢我的,为什么只有你不愿意和我聊天呢?难道,这是你欲擒故纵的手段吗?”琼琳忍无可忍,站起来对阿斌说:“你跟我出来一下。”阿斌以为自己的伎俩奏效了,跟着琼琳来到了茶水间。
琼琳定了定神,一字一顿地对阿斌说:“记住,我的话只说一遍哦,以后都不会再说。”阿斌笑嘻嘻地,期待着好事发生。接着,琼琳说:“我现在很明确地告诉你,别把你对付女人的那套把戏用在我身上。”说完,琼琳转身走掉了。
从此之后,琼琳尽量避免和阿斌的接触,阿斌也收敛了他的作风,再没有骚扰过琼琳。
对于那些实在实在讨厌的家伙,可以尝试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如果依旧不奏效的话,就需要放狠话、出狠招,明确地表达自己的立场。
不过,办公室里令人讨厌的同事除了货真价实地令人讨厌之外,还有一种就是人们的错觉,或者说,是误会。
因为,很多人都有一个错误的念头,就是认为自己讨厌的东西一定是不好的。实际上,每个人都是一个复杂的心理个体,根本不能简单地定义为好和坏。当我们面对讨厌的同事时,最需要的并不是躲着他,尽量远离他,而是应该撇开自己的感性直觉,用理性的态度看待他。
即使是一个满身缺点的同事,也不可能一点优点都没有。可能就在他面目可憎的外表之下,藏着一个柔软的心;一个对人挑剔冷漠,斤斤计较的人,也可能有着体贴、温柔的一面。只是因为身在职场,有些人选择了隐藏起自己友好的一面,只有在家人或者亲密的朋友面前,这些隐藏的特质才会表现出来。
回过头来,扪心自问一下,你有那么完美,那么好,足以让所有的人都喜欢你吗?任何人都有招人喜欢的特质,也有让人难以接受的特质。有的同事之所以讨厌,正是因为让人看到了令人难以接受的特质。所谓人无完人,讨厌之人,想必他的身上也有可以学习之处。
人事变动的邮件发布后,一心期待升职的李清从北区的区长调回了市场部,海外部的马月却一下子升到了市场部经理的职位。愤愤不平的李清闹着要辞职,却因为总经理到法国出差,一时耽搁了下来。
她根本无法想象,在未来的日子里,要怎样和这个合不来的上司一起工作。
李清和马月是同一期进入公司的员工,由于两人都是争强好胜的性格,在工作中向来互相不服气。李清的管理方式是以员工的利益为先,因此她会帮请假的柜台小姐顶班,也会给家人生病的助理多一个星期的休假。相反,向来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的马月则无法接受李清的“毫无原则”和“公私不分”。
因为两个人的管理理念不同,当初市场部的两个分部差点成了硝烟弥漫的战场,最后,总经理把李清调到了北区做区长,把马月调到海外拓展业务,才算真正平息下来。不过,自从马月回归总部之后,剑拔弩张的日子又开始了。
一天,因为北区的一位柜台小姐家里奶奶生病,临时请假,导致百货公司的摆位出现混乱。情况反映到总部后,马月找到李清说:“你管理出来的员工,就是这样没有专业素质吗?请假都是这么临时,让公司措手不及?”“人家奶奶生病,这个是不能提前报备的吧?”李清回敬道。“那要怎么处理呢,罚没奖金,还是开除?”
李清为马月的过于刻板感到无语,“看来你真是一点都没变,从来都是按照规章办事,一点都不讲人情的。你打算在经理的位置上施行你那套科学的管理方法是吧,好啊,看我们谁能笑到最后。”
事后,李清向朋友说起这件事,本来期待朋友能够安慰两句,没想到朋友竟然说:“你难道不应该感谢马月的存在吗?在我看来,她是一个职场的新女性,有想法,有见识,还有一套严谨的管理方法,虽然对人刻薄了一点,最起码做事赏罚分明,如果是我,我会喜欢在她身边工作。”李清一边数落朋友不讲义气,却又不禁反思,和自己的意气用事比起来,马月看起来真的是更加职业一些。
在后来的工作中,虽然李清没有放下和马月竞争的劲头,却开始从一个理性的角度看待自己的竞争对手。换了角度之后,她看到的不单单是一个和自己合不来的同事,更是一个有着优秀职业素养,值得好好学习的人。
俗话说,情人眼里出西施,反过来,仇人眼里就容易出恶魔。喜欢一个人,对方就是天使,如果讨厌一个人,对方就是恶魔。其实,如果能够抛开成见,客观地看待那些我们讨厌的人,我们就会发现,他们并不是那么的一无是处!
有时候甚至恰恰相反,令人讨厌的同事身上也会有出色的能力、耐力和优秀的品质,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当你能够用平和的心态对待讨厌的人,去掉感情的屏障,用心了解一个人,那么,你才算真的成为了职场上的专业人士。
你的时间哪去了——伤不起的拖延症
你是不是每天工作之前都要在QQ空间里转一圈,然后再刷两页微博,看完网页上的热点新闻和娱乐八卦之后,才能正式开始一天的工作?你是不是常常放不下手里的电视剧,想着再看10分钟,或者再看20分钟,结果一拖再拖,每天都是过了12点才睡觉?
有的人性格比较拖拉,或者遇到事情懒得去做,人们常常称其为“拖延”。拖延是一种不好的生活习惯,其实改掉它并不难。可是,当人们由于拖延而影响了工作,同时还不断地自责,甚至产生负罪感和自我否定的情绪,那么就可能患上了“拖延症”。
近年来,拖延症的风头越来越猛,无数上班族都染上了拖延的毛病。项目提案永远在截止的前一天才开始做;工作时,永远在下班前的一个小时才开始忙碌。美国的统计数据表明,全世界有将近10亿人患有拖延症。这些人并非生性懒惰,或者对工作缺乏责任心,大多数情况下,他们比任何人都感到焦虑。可是,即使拖延症患者们知道拖延可能毁掉自己的工作,让自己永远处在紧张焦虑的状态下,但是,他们就是没有办法控制自己。
实际上,拖延症真的不是因为懒惰。人们拖延着,不去工作,或者不去做一件事情,往往都是因为内心排斥这件事,本能地不想去做。于是,他们用短暂的快乐,看视频,打电子游戏,或者狂刷网页来拖、拖、拖,直到拖到最后时刻,实在没有办法了,才硬着头皮完成工作。
在拖延症患者中,有的人在抱怨自己越来越严重的“病情”,有的人在努力寻找克服拖延症的方法,有的人则坦然接受成为拖延症一员的这一事实,优哉游哉地享受当下的快乐。然而,大多数患有拖延症的人,时刻都在责备自己,他们希望能够尽快改掉拖延的坏毛病。于是,大多数人都是一边自责着,一边继续过着拖拖拉拉的生活。
秦凯自认为是拖延症家族的一分子,不过,和那些坦然接受自己拖延习惯,轻松生活的人不同,更多的时候,秦凯都在和拖延症进行对抗,力图改掉这一毛病,不过,结局往往都是以他的失败告终。因此,他每天都生活在焦虑当中,痛苦不堪。
秦凯所学的专业是法律,毕业后进入了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
自认为专业能力不错的他,开始工作之后才发现,原来现实中的案件和课堂上讨论的案例根本不是一回事。带着似懂非懂的迷茫,秦凯工作起来非常吃力,常常用很浅显的问题请教前辈,因此经常遭人白眼,甚至被人讥讽。时间久了,秦凯就产生了排斥的心理,手头的工作总是迟迟不愿动手。一边打着游戏,一边为自己的拖拉行为感到自责。
和其他的同事比起来,秦凯绝对不是那种工作不积极,消极怠工的人。但是,每次接手一个新的案件时,他都一拖再拖,不愿意去见当事人,也不喜欢抱着资料一读再读。当初,他怀着满腔的热血,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律师,为那些冤屈的人伸张正义,可是,由于拖延症的困扰,他开始怀疑自己,到底适不适合当一名律师呢?尤其是因为拖延工作被上司指责时,他就会变得更加疑惑,甚至考虑重新选择一个行业。
和秦凯有着类似经历的是一个英语补习班的老师李曼。李曼平时喜欢到网上找一些教学的材料,希望在课堂上穿插一些有趣的故事或者见闻,让烦闷的英语课听起来不那么枯燥。想法总是好的,一旦行动起来,她又总是被网页上各种无关的信息耽误时间。
每天,李曼都是为了查找资料打开电脑,可是,一旦连接上网络,她就开始登录QQ,登录微博,查收电子邮件,看各大门户网站的头条新闻。当看到感兴趣的新闻或者话题时,她还会进入交流专区和网友讨论一下,如此一来,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到了下班时间,她只能匆匆地打印一下原来的备课材料。于是,她设想的那堂充满趣味的英语课从来没有发生过。每一天,她都在按照以前的备课材料讲解着生硬的语法和枯燥的习题。
时间久了,李曼也会自责自己的不上进,或者责备自己的自制能力太差,为了避免拖延工作,她会将要做的事情写在纸上,打开电脑后,准备一条一条地完成。可是,只要她打开了网页,仍旧会被那些明星的八卦新闻或者全球的搞笑趣事吸引。
于是,李曼对自己说:“好吧,我只能看10分钟,10分钟之后开始工作。”然而,一个10分钟过去了,两个10分钟过去了,浏览过无数的网页和新闻之后,李曼才反应过来,原来自己又开始拖延了,一个上午的时间就这么浪费掉了。
现在,每每说到自己的拖延症,李曼都是咬牙切齿的。“有时候,我恨不得戒掉QQ,戒掉微博,停用一切和网络有关的东西。可是,转念一想,如果真的断绝网络的话,不仅收不到外界的信息,连远方好友的消息也收不到了,还是狠不下心来。”李曼说。
如前文所说,有拖延毛病的人,一般都是自制力不强,同时对当前的工作带着强烈的排斥心理。因为不愿面对,他们才会选择用拖延的方法,逃避讨厌的工作,沉浸在自己感兴趣的世界里。但是,这种逃避终究无法最终解决问题。如果无法找到令自己完全感兴趣的工作,就要采取适当的策略,慢慢改掉拖延的毛病。
有一位意大利人发明了一种对付拖延症的方法,叫做番茄工作法。
番茄工作法的原理很简单,就是将必须完成的工作列在一张清单上,然后用一种定时器(一般都是番茄形状的)设定阶段性的时间,据研究,将25分钟作为阶段时间效果最佳。
拖延症患者可以在25分钟之内,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一项工作,当定时器响的时候,就意味着一个番茄时间过去,可以稍作休整,然后,继续下一个番茄时间。这样,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工作,清单上的工作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如果能够长期坚持这样做,工作中的拖延毛病也会慢慢改掉。
可悲的布里丹毛驴——果断决策
法国有一位哲学家叫做布里丹,他养了一头小毛驴。为了养活这头小毛驴,布里丹每天都会向附近的农民买草料来喂。
一天,送草的农民好心地多送了一堆草料来,可是,农民的好心却让小毛驴为难了。站在两堆完全相等的干草之间,它左看看,右瞅瞅,始终无法分辨哪一堆好。于是,毛驴站在原地,一会儿考虑数量,一会儿考虑质量,一会儿考虑颜色,一会儿考虑新鲜度,来来回回很多次,他都无法做出最后的选择。最后,这只毛驴在无所适从中饿死了。
由于毛驴同时考虑的因素太多,最终无法进行决策。后来,人们将这种决策过程中的摇摆不定、迟疑不决的现象称为“布里丹毛驴效应”。
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遇见这样的人,他们总是想得很多、很全面,恨不得将所有可能牵涉到的因素都考虑进去,结果,往往搞得自己在众多选项中难以抉择,甚至最后失去了做决断的绝佳机会。
在蒲松龄写的《聊斋志异》中,有一则和“布里丹毛驴”相似的故事:从前,有两个牧童,他们在深山里发现了一个狼窝。母狼外出捕猎,狼窝里只有两只狼崽。于是,两个牧童各抱走了一只狼崽。
母狼发现后,一路追赶他们。于是,两个牧童分别爬上了两棵大树,两棵大树之间相差十几步。当母狼赶到的时候,其中一个牧童在树上掐狼崽的耳朵,弄得它嗷嗷叫,于是,母狼跑到大树下,气急败坏地嘶喊着,用爪子胡乱抓着树皮。
一会儿,另一棵树上的牧童也将狼崽掐得嗷嗷叫,母狼闻声跑到另外一棵树下,喊得更大声,更用力地抓着树皮。牧童轮换着弄疼狼崽,让狼崽尖叫,于是母狼在两棵树之间来回奔跑,最终累得气绝身亡。
和布里丹毛驴饿死的命运相似,如果这只母狼放弃两只狼崽都要营救的想法,专心地守在一棵树下,最后一定能够救回一只狼崽。可是,由于它一只都不想放弃,于是中了两个牧童的计谋,最后非但失去了狼崽,还丢掉了自己的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