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缺失的心理课
26983600000028

第28章 逆境课——乘风破浪会有时(1)

如果你的生活遭遇了各种不幸,如果你的心灵被灰暗的尘土覆盖,如果你的心泉开始干涸,如果你丧失了斗志,如果……其实,即使真的有那么多的如果,我们依旧要在身处逆境,四面楚歌之时,等待柳暗花明的那一天。就像英国诗人赫里克说的那样:“我是命运的主人,我主宰自己的心灵。”

经历挫折——生命有一种必然

经历挫折,好像是一种生命中的必然。平凡的普通人会经历挫折,历史上的伟人同样经历过挫折,就像《安娜·卡列尼娜》中说的一样: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每个人都在经历各自生命中的挫折,它像是生命中的重要一环,也像是生命本身。

在心理学家看来,挫折之所以令人痛苦,并不是因为挫折本身,比如破产,比如车祸,比如婚姻失败,而是来自个人对挫折的体验和认识。当一个人用不合理的、绝对化的观念和要求来看待挫折时,挫折就会引起糟糕的情绪变化,让人生活在痛苦之中。但是,如果人们能够用现实、理性、宽容的态度看待挫折,不仅不会因之而痛苦,甚至可以轻松地面对挫折,渡过难关。

不知何种原因,小李被总经理调到了卖场做楼层协管。他一直认为,这是因为他在会议上和总经理意见不合,并且顶撞了总经理,才会遭到如此安排。遭遇职场挫折的小李始终郁郁寡欢,走不出情绪的阴霾。即使他知道一切因自己而起,却仍然无法摆脱痛苦的情绪。为了安抚他的情绪,小王决定陪他上街散散心。

在卖场的转角处,他们遇到了公司的总经理。和以往的情况不同,总经理没有热情地跟他们打招呼,反而像没看见他们一样,匆匆忙忙地从他们身边走过去了。

小李说:“你刚才看到总经理了吗?”“看到了,怎么了?”“他怎么没打声招呼,就直接走掉了?”小李疑惑地问。小王说:“可能他正在想别的事情吧,没有注意到我们。”“那也不应该啊,这一点都不像总经理的作风。”小李继续疑惑。“你管那么多干吗,就算看见我们了,不想打招呼就走掉了,也没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小王显得有些不耐烦。

回到家后,小李还在纠结这个问题。他想:“难不成,是因为我上次顶撞总经理,惹得他不高兴,所以才假装看不见我?那么,总经理不会在工作上继续找我的麻烦吧?”小李越想越痛苦,实在忍不住的时候,他拨通了电话,和小王重新讨论了一下。

小王嘲笑了小李一番之后,决定第二天上班时帮他打听一下。到了第二天,小王在茶水间偶遇总经理,小王问:“总经理,昨天你去卖场了吧?我好像看见一个人,特别像你,但是……”“哦,我看到你了,还有小李。”总经理说,“本来想和你们打声招呼的,正好碰到了一个老同学。”

小王问明白了原因,忍不住将小李的心情向总经理说了出来。

总经理哈哈大笑,说:“没想到小李心思这么细,想得倒是挺像那么回事,还‘得罪高层被流放’——你去告诉他吧,是因为‘十一’的促销季,卖场人手不够才调他过去的。下个星期,他就可以回办公室上班了。”

实际上,生活中很多痛苦的体验,都来自对“挫折”的错误解读。

当你将挫折看作人生道路必经的一个关口,或者获得成功必需的体验,可能就会轻松地化解挫折带来的挫败感了。就像心理学家埃利斯说的那样,“凡事不要绝对化”。医生安慰病人的时候,不是常说“有病说明你是正常人,从来没病的才不是正常人”吗?如果经历挫折是每个人生命中的必然,坦然接受不是比徒劳的抵抗更有意义吗?

从名牌大学毕业、才貌双全、做事干练,这些因素让刘璐刚刚毕业,就进入一家大型企业做主管。刘璐带着一脑子的点子,想要部门按照自己的想法发展下去,可是,三个月之后,设定好的计划没有一项成功实现。

部门的员工第一次见到刘璐时,纷纷被她干练的气质所折服。做事情说一不二,不看情面,只讲效率。因为从小都是优等生,让刘璐养成了不服输的性格,于是,员工的一点点小错都会被她拿到部门会议上批评,工作出现失误则会被她狠批一顿。不仅如此,刘璐自视甚高,无法和女同事和平相处,由于她过于苛刻的性格,时间久了,原本对她有倾慕之心的男同事都开始退避三舍。

面对完全不符合要求的人员配备和做事拖拉、迟迟不出成绩的合作部门,刘璐多次找上司抱怨。最后一次,当她再次希望从上司那里获得理解和支持时,她听到的答复却是“我觉得你还是太理想主义了,如果你愿意,可以到基层锻炼几个月,看一看现实的情况”。

上司瞬间变化的态度让刘璐第一次尝到了挫败的感觉。一时间,她无法接受调到基层,也无法接受手中的项目无法实施,最后,她选择了辞职。“我要放弃一切,到一个新的地方重新开始。”她说。

可以预见,如果刘璐不改掉这种理想主义的职业作风和盛气凌人的工作风格,无论她重新开始多少次,一定都会面对同一个结局。其实,她之所以无法接受被调到基层工作,正是对遭遇失败的一种恐惧。

或许,她从小念书都是第一名,在学校的任何活动中也是出类拔萃,一直生活在优秀的光环里,从来没有尝过失败的滋味。因此,她比任何人都要求完美,比任何人都无法接受失败。哪怕一次小小的打击,也会让她自尊心受损,意志不坚,从而放下为之努力的一切。

或许,经历失败不是走向成功的必然过程,然而,经历失败必然是生命的一个过程。就像人的一生总会经历开心、快乐、失恋、背叛一样,失败也是生活的元素之一。就像比赛一样,有人享受成功,就会有人遭遇失败,不能打球打输了就摔了球拍,甩甩手走人。我们要学着优雅地面对,更需要从容地接受。

从心开始——读完人生的逆境课

有人说:人生就像心电图,当你活得一帆风顺的时候,说明你已经挂了。貌似是一句调侃的玩笑,却是一句朴素的真理。如果生命是一次持续几十年的求学经历,那么,我们就必定会经历“幸福课”、“梦想课”,当然,也会经历一堂“逆境课”。

不断跳动的心电图,不过在提醒我们,心脏跳动的每分每秒都是一次坎坷的旅程,但是无论发生什么,困难总会过去,悲剧总会过去,而我们会在这堂课结束之时,学到幸福,学到感恩,学到人生的真谛。

从前,有一个少年,他的命运非常悲惨,还没到20岁,就经历了别人一生的时间都不可能经历的遭遇。然而,他没有放弃,没有堕落,而是选择坚强地活下去。

少年10岁时,他的母亲患病去世,17岁时,父亲因为车祸丧生。

从此之后,世间再无亲人的少年学会了自己洗衣、做饭,自己照顾自己。

虽然没有人可以依靠,他却变得更坚强,自己靠双手养活自己。

谁知,新的噩梦又开始了。在一次施工事故中,少年遭遇了意外,让他从此只能依靠拐杖走路。身体的残疾给他的生活带来很多不便,却没有打掉他对生活的信心。很快,他习惯了只能使用一条腿的生活,即使偶尔在路上跌倒,他也会从容地站起身,继续前进。

攒了几年的积蓄后,长成大人的少年决定开始自己的事业,于是,他将所有的积蓄投入到养鸡场里,希望能够安安稳稳地经营一份产业,过上幸福的生活。可是,一场家禽流行病又让他失去了所有。

接连遭遇生活打击的少年来到了耶稣面前,朝着上帝怒吼道:“为什么要这样对我?为什么要让我经历这样的人生?这样一点都不公平!”上帝听到了他的责骂,没有安慰他,反而带着嘲讽的口气说:“既然如此,你为什么还要活下去呢?”

“我是不会死的。”少年气急败坏地说:“我已经经历了这么多不幸的事,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什么能让我感到害怕。即使你给我再多的不幸,我也会顽强地抗争,总有一天,我要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

上帝笑了笑说:“我让你经历了这么多的灾难,难道不是这样的目的吗?”

世界上,只有两种人能够将逆境当作宝藏,一种人是带着满满的信心,一定可以战胜逆境的人;另外一种则是将逆境当作机会,渴望绝处逢生的人。不管怎样,这两种人最终都会克服所有的困难,避免人生的悲剧。正如巴尔扎克所说:“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

一个将要退休的官员,因为坚持自己的原则,得罪了当地的财团。

一次贿赂失败后,他被人匿名举报到纪委,举报信中列举了他一系列的罪状。原本打算颐养天年的老人,一下子被卷入了利害关系的旋涡,生活上也接连遭受坎坷。

在被调查的日子里,曾经的朋友知己没有一个人出面帮他,身边的一些同事也在看热闹似的,等着又一个腐败官员的垮台。那段时间里,他深深地体会到“墙倒众人推”的滋味,他不仅成了人群中最不受重视的人,甚至时常遭人白眼,挨人讽刺。

其间,一个他曾经帮助过的老人找到了他,对他的遭遇表示同情,老人说:“你是好人,我知道,你做过的好事,大家也知道。不要害怕,我们都相信你。”说着,老人拿出了一张纸,上面签着密密麻麻的人名。

原来,那是老人院所有老人的联合签名。

这份签名虽然对调查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却给深陷困境的官员莫大的鼓励。他不再担心被人讽刺,也不再害怕遭人白眼,“事实是什么样,呈现出来的也是什么样的。我不用等待结果,因为我相信真相”。

很快,调查的事情过去之后,他顺利地退休,过起了儿孙绕膝的晚年生活。此时,他不想去面对那些重新回到他身边的朋友,也不去参加任何老年干部的聚会。经过了大半辈子,他终于明白,人最无法接受的,并不是生活上的打击,而是心灵上的困境。

说起来,每个人都会有一段不平坦的内心经历。因为生命就像是那心电图一样,除非死亡,否则永远不会一马平川的。顺境的时候,生活中一片阳光,看到的都是美好的面孔;逆境的时候,有人冷眼旁观,有人落井下石,看到的都是人性的黑暗面。然而,我们能因为看过了那么多的黑暗面就拒绝这个世界,或者,每天被美好的事物围绕着,就尽情地拥抱这个世界吗?

正如汪国真所说:“就人生而言,总是从平坦中获得的教益少,从磨难中获得的教益多,从平坦中获得的教益浅,从磨难中获得的教益深……”河蚌经过沙子的打磨之后孕育了珍珠,但它从来没有感谢过沙子的帮助;种子经过石缝的挤压长成了劲松,它却从来不曾对石缝感恩。

与其说,逆境的课程让我们看透了世界的规则,不如说,它让我们的眼睛更亮、心灵更澄澈。但凡经历过人生逆境的人,都会瞬间看到真实的自己,也会懂得生活中真正值得珍惜的东西。这样说来,觉得自己过得幸福的人,难道不应该感谢逆境的教诲吗?

无畏严寒——只能被消灭,不能被打败

两个驴友在沙漠里做背包旅行。旅程走过大半,他们的食品吃完了,水也喝得差不多了。更严重的是,其中一个人中暑了,他们的行程无法继续,不得不停在原地休息。如果想要活命,就需要另外一个人去找水源,最幸运的情况是碰到当地的骆驼商人,还可以向他们寻求医疗救护。

同伴将所有的物品放在地上,将包里的手枪交到中暑的驴友手里,说:“你要计算好时间,从我走后算起,每两个小时就放一枪。找到水后,我会按照枪声的提示,到这里来找你。”嘱咐完毕,同伴出发去找水了。

中暑的驴友躺在地上胡思乱想,“他真的能找到水吗?”“如果他走得很远,听不到枪声怎么办?”“难不成,他是想要把我丢在沙漠里,独自逃命去了吗?”他边等边想,想到的可能性越来越多,他也变得越来越悲观。

当手枪里剩下最后一发子弹时,找水的伙伴还没有回来。中暑的驴友意识开始模糊,更可怕的是,恐惧占据了他的头脑。他不能想象,独自躺在沙漠里等待死亡的来临,或者,当刮起风沙,自己被流沙埋葬。

终于,他再也无法忍受对未知死亡的等待,他不想再被恐惧笼罩,也不想再等待迟迟不见归来的同伴。突然之间,“砰”的一声,他扣动了扳机,子弹射穿了他的大脑。而此时,他的同伴就站在一公里外的地方,手里提着清水,领着一队骆驼匆匆赶来。

这位自杀身亡的旅行者,根本不是被现实的困境打败,而是被内心的恐惧吓倒。人在面对厄运的时候,往往都习惯夸大条件不利的一面,渐渐地,对恐惧的想象把自己完全蒙蔽,直到最终失去了抗争的动力和信心。

人生总是难免经历挫折和逆境,悲观的人发挥想象力,结果被想象中的恐惧打败;乐观的人同样在发挥想象力,却能够从不幸中找到一丝希望,在充满悲伤和绝望的环境中,开拓出一片新天地。

然而,当遇到个人的力量无法战胜的逆境,或者说,遇到人类的能力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我们应该如何自处呢?海明威在他的小说《老人与海》中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一个人只能被消灭,不能被打败。

就像老渔夫桑迪亚哥一样,即使他最终失去了大马林鱼,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抗争,从来没有对逆境屈服。无论最后的结果是成功还是失败,他都用自己的信念,扞卫了人类灵魂的尊严。

在海明威的一部短篇小说《忠贞的公牛》中,作者同样塑造了一个“只能被消灭,不能被打败”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