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家塞勒曾经提出过一个问题:其一,假如现在你患上一种病,有一万分之一的可能性会猝死,而眼下有一种药,服用了以后,那么死亡率就会降到零,请问你愿意花多少钱来购买这样的药?其二,如果你的身体是健康的,现在有一家医药公司想找你来参加测试其新研制的一种药物,服用之后有一万分之一的可能性导致猝死,请问你又会要求医院用多少钱来补偿你?
在这项经济学的实验中,很多人说愿意花几百块钱来买药,可是即使那家医院愿意出资万元,也没有人愿意参加新药的测试实验。心理学家分析,这其实就是一种损失规避心理在起作用。因为患病后治愈,相对于基本健康的身体而言,是一种较为不敏感的获得,而对健康身体的负面刺激,尤其是增加死亡的概率,则是人们难以接受的巨大损失。可见,对损失所要求的补偿是远远高于为治病所愿意付出的代价的。
由此,塞勒提出了“心理账户”一说。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面对同样的100块钱,工作挣来的和买彩票得来的或路上捡的(运气真好),即使是在同样的心理情境下产生的刺激效果也是不一样的:工作辛苦挣来的就不太舍得花,意外得来的就会很快被花掉。也就是说,同一数额的钱财在同一个消费者的心理上产生的刺激是不同的,我们需要给源自不同途径的钱财建立一套不同的心理账户体系。
说到这里,我们大多数人也不难发现:很多人在损失或尚未得到时,总是会不甘心,愿意冒险一试;在收获的时候或者得到的瞬间,却总是小心翼翼,变得异常谨慎,不愿意冒半点风险。究其原因,其实是因为收获或得到时候的快乐感已远远低于损失或求而不得时候的痛苦了。
这不禁令我们联想到心理学中的另外一个心理效应——约拿情结。
约拿情结是我们每个人都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这个概念来自圣经中的一则小故事。
圣经《旧约》中有一个人叫约拿,是亚米太的儿子,也是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一天,耶和华神给他下达了一个神圣的使命:以神的旨意宣布赦免一座罪恶之城的毁灭惩罚,这座城叫尼尼微城。但面对这梦寐以求的使命,约拿开始害怕了,并最终选择乘船逃走。后来,耶和华神前去寻找他,惩戒了他,还让一条大鱼生吞了他,反复唤醒和犹豫不决之后,约拿终究悔改,答应去完成自己的使命。
事实上:耶和华神的使命一直是约拿求之不得的,而当使命真的降临在自己的身上时,约拿竟胆怯和谨慎了起来。心理学家分析,这种类似的心理现象普遍存在于人类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并将其引申为面对渴望已久的东西时所产生的畏惧和矛盾心理。
1966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发现人类普遍存在这种心理:在面对自己时,很容易出现逃避成长、执迷不悔、拒绝承担伟大使命等心理及行为表现;而在面对他人时,如果对方比自己优秀,嫉妒多于羡慕,别人比自己差,会打心底感到得意和快活。心理学家马斯洛便借用圣经中的约拿的名字称之为“约拿情结”,认为约拿在荣誉面前恐惧是因为担心自己不行,刻意回避即将到来的成功,所以“约拿情结”又可以用来指那些渴望成长,却又因为某些内在阻碍而惧怕成长的人的一种心理现象。
每个人都渴望成长,提高自我,并在日常生活中和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为梦想发挥最大潜能之后,充分享受收获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但实际上,很多人还是无法完成实现自我价值的梦想,并且始终不能充分表现并面对自己。而“约拿情结”正是阻碍我们实现自我的障碍之一,它往往导致我们没有勇气去做本来可以做得很好的事情,甚至去逃避,不愿去挖掘潜能,这主要表现在缺乏自信心与上进心等方面。
有心理学家分析说:人们常常会出现一种叫做“健康无意识”的心理机制,也就是说人们不但会压制那些可怕的、危险的、可憎的冲动,往往也会压制一些美好的、崇高的冲动。
其实人们的本性追求成长,渴望自我的实现,想要满足这种冲动,在这种冲动的作用下,我们大胆地追求自我,为目标和理想而奋斗,希望把最优秀、最完美的一面表现出来,得到大家的认可。但遗憾的是,事实告诉我们表现自我并不一定能得到欢迎,还是把真实的自己伪装起来比较好。
于是,我们渐渐像变色龙一样穿上了变色外衣,为迎合大众隐藏起自己的个性,为防止冒犯了别人而过分压制自己。我们往往在自以为很成熟的日子里回想,莫名其妙地觉得当初的自己怎么那样天真可笑,那样轻易就去相信一个人……现在,绝对不会了。其实不是你成熟了,而是你的“约拿情结”在岁月的打磨中越发严重了。
都说人要学会适应环境,如果改变不了环境那就改变自己。这是多么委屈的一句话,为了求得认可,人们不惜脱掉自己身上本有的刺。但实际情况是,即便你脱掉了身上所有的刺,也不一定会得到认可、获得成功。那些真正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就在于他们在内在的本性和外在的环境发生冲突时,不会选择和强大的、无处不在的社会妥协,不会温顺谦恭,表示服从,更加不会放弃自己,而是以自己的方式去解决冲突,并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如此,才会取得不同于常人的不凡成功。
人类从出生到老去,成长是一个必经的过程,也是人的本性,只是每个人的成长方式不同,最终生成的状态也不一样。如果想健康、快乐地生活,并发挥自身潜能、实现自我价值,那就冲破心理阻碍吧!让生命像花苞一样,在一种不受任何限制和束缚的条件下绽放。
角度决定世界的面目
你的视网膜决定着你看到的世界
被誉为美国“钢铁大王”的安德鲁·卡内基先生很早之前就提出过一个观点,他认为,每个人的特质中都会有80%的长处,剩下的20%基本上都是短处。当一个人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缺点是什么,却不去挖掘优点的时候,那他就很容易在身边的人身上发现和自己一样的缺点,而丝毫不能发现一丁点优点,这就使得他的人际关系变得紧张。在生活中也是如此,这类人很难发现美好,看见的也总是黑暗的东西。
而另一位成功大师,也就是美国现代成人教育之父,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导师和成功学大师的戴尔·卡耐基先生,他在80年代前创业的时候就一直在强调,一个人要有好的心理状态,赢得别人的欢迎,培养欣赏自己的优点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因为那些总是说别人很没礼貌、很凶的人,实际上自己也好不到哪里去。
之所以这两位大师都一致如此认为,就是因为这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即当一个人自己拥有了一样东西或某种特征的时候,就会不知不觉间在平时比正常人要更加留心别人是否也同样具备这项特征。换句话说,一个人用什么样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那他就会看到什么样的风景,心理学家称之为“视网膜心理效应”。
日常生活中,“视网膜效应”无处不在,如果你是一名教师,你会在大街上看见很多言行举止很不符合要求的学生;如果你是一名房产销售人员,你会在大街小巷注意随处可见的某个售房广告的宣传;如果你是一位记者,你就会更加地在意人群中那些最有可能成为爆料热点的事件;如果你爱吃蛋糕,那么大街上的蛋糕房你一家都不会错过;如果你今天穿了一件蓝色的外套,那么你也会发现路上穿蓝色外衣的人空前地多……
同样的道理,假如你是一个懂得欣赏自己的人,那么你也会发现你的周围其实有很多人都是值得你去欣赏的;如果你性情温顺,懂得享受生活,那么你也会发现很多性格好的同道之人,你们都一样觉得生活美好;假如你是一个性格暴躁的人,那么你就会说你找不到一个有耐心的人……
“视网膜效应”启示我们,你希望世界是什么样子,那就用什么样的眼光去审视这个世界。在一定程度上,人们看待世界的角度,往往取决于他们审视自己的视角,在关注自我的前提下,用自我的衡量标准去衡量他人与世界,已经不可避免。
为什么开朗大方的人永远比内向善感的人更快地融入群体和社会,这就是“视网膜效应”的影响力——只因关注点不一样,所以看见的世界就不一样。假如我们带着自我意识去看待一切时,其实看到的就是我们自己。所以,如果我们希望看到美好,看到健康,那就先做美好的自己,做健康的自己,这样才会看到最真实、最美好的风景。
你的行动力影响着你的心理状况
一个人的行动力会对他造成多大的影响呢?如果你愿意把你的想法、计划、心事等写在一张纸上,然后你会发现一个很奇异的现象——你对待那些想法、计划、心事等的态度和感受会因为这张纸而发生转变。
俄亥俄州立大学心理学系教授RichardPetty认为,当人们把想法写下来并好好保存,之后对该想法的执行力会明显受到这张纸的影响。如果你把这张纸丢掉了,之后你对这个想法的态度也将会发生转变。因此,心理学家建议,当我们有了不愉快的想法或情绪时,不妨将它们写下来,然后把那张纸揉碎或丢掉,这将会大大减轻我们的心理负担。
研究者针对该观点设计了一组实验。在第一个实验中,研究者们找来了93位西班牙的高中生,让他们参与一个有关“身材形象”的实验,每一个学生都需要在三分钟内把他们对自己的身材的评价写下来,好的评价或不好的都可以。三分钟之后,研究者要求学生们把他们写在纸上的内容回顾一下,然后要求其中一半的学生把纸条扔进教室外面的垃圾箱内,剩下的另外一半学生则是主要检查内容中是否出现语法错误。
接下来,研究者发给大家每人一份评测表,对自己的身材的满意度做一次自我评估,比如自我感觉比较好的是什么,不好的又是什么;哪些比较吸引人,哪些不吸引人,等等。结果发现,那些被要求只检查拼写语法的学生们受到之前写下来的内容的影响,在做评测表时,写在纸条上的负面评价,在评测表中以相同的结果再次呈现出来。而被要求丢掉纸条的学生在做评测表时,均没有受到纸条上的内容的影响。
在第二个实验中,研究者把人数扩展到了284人,实验的类型与上次类似,但评价的对象是地中海型饮食。这是一种被大多数人认可的饮食方式,以强调大量摄取蔬果、坚果、糙米麦食物、橄榄油为主的一种健康饮食概念。研究者要求学生们把自己对地中海型饮食的评价写在一张纸条上,然后把大家分为三组,第一组的学生把纸条扔掉,第二组学生要把纸条放在他们的书桌上,而第三组学生则要把纸条放在各自的钱夹或上衣口袋中。随后,他们被要求填写一份表单——对地中海型饮食的评价以及是否会采用该饮食方式。
实验的结果是,把纸条放在书桌上所产生的影响力要比扔掉纸条的影响力更大,而把纸条放在皮夹或口袋中所产生的影响力要远远高于放在书桌上。也就是说,把纸条放在身上的学生,如果他们一开始就对地中海型饮食有比较正面的评价的话,那他们都会比较乐意接受和尝试地中海型饮食方式;假如一开始就带有负面评价的话,就不会接受这种饮食方式。
由此可见,把写有你的想法或评价的纸张放在随身携带着的钱夹或口袋中时,会增强想法或评价的力量,而且那张纸上的想法或评价也会变得更加关键和重要。
研究者随后在第三个实验中邀请了78位西班牙大学生,并要求他们用电脑上的文字编辑软件将自己的想法用打字的形式表达并记录下来。写完之后,研究要求其中一部分学生将保存好的文件拖进电脑的回收站中,而另外一部分学生要把写好的文档保存在电脑的储存文件夹中,剩余的部分学生只要想象着自己已经把文档丢进了回收站或还留在电脑桌面上。
这次实验的结果是,对自己持有消极看法的学生,当他们把文档拖进回收站中之后,这些负面评价的影响力也随之大大减弱了,而把文档保存在电脑的储存文件夹中的做法却大大强化了这种负面评价,所产生的影响力要比前者大很多。但是,还有一组大学生只是运用想象力丢弃文档或保留在电脑桌面上,事实证明,这种想象力的运用不会带来任何影响力。
这一系列实验证明,当某个想法或计划被写在纸条上时,随身携带会起到强化的作用,而彻底丢弃会起到削弱的作用,全凭借想象力去强化或削弱基本上没有什么用。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对某个想法已经消失深信不疑时,那它就会真的消失,越是相信效果就越明显;但假如只是凭借想象力,就没有任何效果,即只有运用了真正的行动力时,那张纸条才会发挥出十分明显的威力。
人们如果有不开心的事情,想要减轻心理负担,不妨将它们写下来,然后将这张纸或这份文档丢进垃圾箱或拖进回收站中,虽然那些不好的情绪并不见得就完全消失了,但其象征意义已经完全不同了,至少我们可以暂时不用去理会它们了。这种做法看起来有点傻,但操作起来还真的会有奇迹发生。
总之,当你做了最好的自己,你就能够用这份美好去审视这个世界,看到别样的风景;当你发现自己被一些不愉悦的情绪困扰时,你大可运用你伟大的行动力,将它们统统赶出去。世界上最伟大的救世主其实就是我们自己,我们完全有能力决定开心还是悲伤,轻松或是负重,因为我们本身就是非常不错的心理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