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具有暴力倾向的家长要多了解孩子的心灵世界,不要自私地将自己世界里的各种情绪带给孩子,用正确的教育方式代替暴力行为;平时也要多看一些情绪管理类的书籍,学会控制冲动行为,还给孩子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第二节 单亲家庭里的孩子
一、案例
案例一:
曼曼是一个年仅11岁的女孩,她的母亲和父亲早在她三岁那年就协议离婚了,曼曼懂事之后也询问过自己的爸爸是谁,但母亲只是简单带过。母亲不知道这个自小就缺乏父爱的女孩在看到自己的同学都有爸爸接送和参加家长会的时候是一种什么心情。
后来,曼曼在小姨家玩,无意中从表哥的口中得知,“你爸早就回老家了,他不要你了!”回家后曼曼就开始盘问母亲,希望得到一个答案。无奈之下,母亲就把整件事告诉了她。原来,曼曼的生父周某是河南人,当年他在四川打工时认识了夏某,也就是曼曼的母亲,两人在工作中互生好感,后来就结婚了,婚后有了曼曼。
但平淡的生活还是摧毁了这个家庭,加上周某老家那边的压力,俩人最终达成协议——离婚,曼曼归夏某抚养。现在,周某已经在河南老家有了家庭和孩子,他也从来没有回来看过曼曼,所以,在曼曼的记忆中根本就没有父亲的存在。夏某一直单身,自己带着曼曼生活,也并未打算再婚。但曼曼可不这样想,自从知道了爸爸的事情后,她就认定自己是个不招人疼的孩子,爸爸已经离开了她,“那妈妈是不是也会不要我?”这样的疑问一直盘旋在她的脑海中。
有一天夜里,夏某突然肚子疼痛难忍,随后被送进急诊室,医生说是食物中毒。夏某觉得奇怪,自己平时做饭菜时都很小心,怎么会食物中毒呢?但她无论如何都不会想到是女儿动的手脚。这次生病之后,曼曼还是像以前那样乖巧,给妈妈倒水、喂饭。
大概一个月之后,夏某再次发觉身体不舒服,经常感到恶心和头晕,还伴随有隐隐的胃疼。去医院检查之后,医生说她患的是浅表性胃炎,这次她还是没有想到自己的女儿,认为是自己的口味过重引起的。然而,半个月后她的病情还是不见好转,夏某忽然担心起曼曼,她怕自己得了什么病,谁来照顾女儿呢?但就在当天的晚上,夏某无意间发现女儿在厨房悄悄往她的碗里放东西。看到这一幕,夏某全部明白了。
被母亲当场抓住的曼曼很恐慌,她哭着恳求妈妈不要离开自己。看着女儿流着泪水的眼睛,夏某也哭了。一个星期之后,夏某带着曼曼去了当地的一家儿童医院,在儿童保健科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在谈话的过程中,曼曼坦言自己放药粉在妈妈的饭碗里,只是想让她感到不舒服而已。“因为我害怕她也会像爸爸一样结婚,然后就不要我了。”她还说,以前在母亲感到不舒服或疲惫的时候,都会抱着她说:“你就是妈妈生活的动力,我现在只有你了。”所以,她觉得只要妈妈觉得不舒服,就不会离开自己了。
心理医生认为,儿童在成长的早期都有对于安全感的需求,而这种需求只有父母才能满足。一旦父母不能满足,孩子就会变得焦虑,变得缺乏安全感,影响其身心的健康发育。一个11岁的小女孩因为担心被母亲抛弃而在其饭菜中下药,这不仅是一种错误的行为,更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应该引起家长的重视。
最后,在心理医生的指导和建议下,曼曼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想法和行为,并保证以后再也不会这样做了;同时,夏某也在谈话中了解到自己平时对孩子的照顾不足,缺乏及时的沟通,并愿意今后多与女儿交流,告诉她不管发生什么,妈妈都会留在她的身边。
案例二:
李某是“单亲孩子救援组织”的成员之一,在她读高中的时候父母就离婚了,而在此之前,父亲也一直在外地打工,好几年都回不了一次家。所以对她来说,父亲就像是一个遥远的神话,每个星期只能接到一个电话,她每次都会试图透过电话里的声音去了解父亲的点点滴滴,并盼望着早点与父亲见面。而父亲给了她一个承诺:“只要你能够考上大学,我就回家看你。”
于是,为了这个美好的愿望,李某就拼命读书。然而,还没有等到她升高三,父母就宣布离婚了。要强的李某没有在任何人面前哭过,只在无数个深夜埋头苦读,在她看来,即便父母离婚了,但她和父亲之间的约定还是不会变的。
后来,她果真考上了全省最好的大学,当她把这一消息告诉父亲时,父亲竟然已经忘记了那个约定。李某难过地哭了,从此之后,她开始堕落,在大学里彻夜泡吧,夜不归宿,经常逃课,和同学的关系也不好。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李某在浏览网页时,“单亲孩子救援组织”吸引了她的眼球。
她结识了这个活动的负责人杨某,慢慢接触后才发现杨某也是单亲家庭的孩子,他也是自小没有父爱,长大后才发现和他有共同经历的孩子很多,为了带给单亲家庭的孩子更多的关爱,他决定建立一个组织,把有单亲家庭背景的人们都聚集在一起,大家一起为还在单亲家庭里饱受折磨的孩子们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多次交流之后,李某渐渐想通了,心结也慢慢解开了,重新回到校园读书。业余时间,她会跟着杨某一起去做公益,免费帮助那些向他们求助的单亲家庭的孩子们,为他们做心理疏导工作,希望通过谈心的方式“拉他们一把”,不要陷在心理困境中走不出来,作出一些自毁前程的事情来。
二、单亲家庭里的孩子心理问题多
近年来随着离婚率的不断攀升,单亲家庭也在不断增加,许多孩子都成了大人们失败婚姻的牺牲品。单亲家庭出现的原因,通常以离异的居多,亦不乏丧偶或未婚先孕等情况。
而父母离婚以后,孩子一般都和母亲居住,因为大多数人会认可母亲与子女的关系更加密切一些。然而事实证明,有50%以上的母亲都不能保持离婚前那种融洽、和谐的亲子关系,甚至有许多母亲会在与孩子的长期相处中产生摩擦,直至关系恶化;有不少单亲母亲会对孩子过分溺爱或过分忽略;有的单亲父母会在离异后考虑重建家庭,以为这样孩子的生活就会得到改善,但实际上,大多数的孩子还是非常抵触的。因为他们会担心自己得到的关爱被别人分走,也会变得更加敏感和多疑等,进而演变为愤怒和逆反的情绪。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家庭的解体对孩子造成的心理影响是难以估量的。调查显示,单亲家庭里的孩子经常会出现的心理问题有:
1.自闭心理。孩子是缺乏心理准备的,心理承受力又比成年人要脆弱,所以,突如其来的家庭破裂势必会给他们带来沉重打击,一时难以接受现实,这会使得他们变得郁郁寡欢,特别敏感。久而久之,情绪压抑无法释放,不愿意和人接触,对周围的人充满戒备心,生怕听到他人议论父母之间的事,更不会对他人敞开心扉,躲在自我封闭的世界里。有时候也会悄悄拿别人的父母和自己的比较,拿现状和过去做比较,心中不免生出悲凉之感,变得消极和自卑。
2.自卑心理。失去了一个完整的家庭,也就相当于从此失去了父亲或母亲,这在孩子的心里是很残酷的现实,他们想不通父母为何要分开,难以理解父母的生活;当看到别人的父母都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时,他会打心眼里感到自卑,不愿在外面谈及自己的家庭,生怕被人知道后会遭到笑话。这种极力回避、不愿与人交流的行为会严重影响其人际交往能力,很容易诱发各种心理疾病。
3.恐惧心理。失去安全感,这是导致恐惧心理的主要诱因,而孩子之所以失去安全感,还是因为父母的离异。当一个尚未成年的孩子生活在单亲家庭里,她(他)每天除了想念已经离开的父亲或母亲,还担心身边的母亲或父亲有一天会不会也离自己而去,这是造成孩子没有安全感的最主要原因。有些孩子还会采用极端的行为来满足心理需求,比如案例中的曼曼,她的出发点很简单,但做法确实带有危险性,如果不及时发现,后果将不堪设想。
4.自责心理。孩子可能不知道父母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会把自己当做引发父母关系恶化的诱因。如果父母双方经常当着孩子的面吵架,这样的情况就更加明显,孩子会认为是自己的原因,进而产生内疚、自责的心理,对自己的个人能力和品质等,都会做出极低的评价。久而久之,在其他事情上,他们也会不由自主地把自己当成负有过错的那个人,总是被不安和焦虑情绪困扰。
5.敌对心理。家庭是孩子避风的港湾,但这一港湾却随着父母离异而不再完整,对孩子而言,不仅仅是伤心、困惑和悲痛,还有强烈的愤怒直指父母中的一方,甚至还会将这种仇视转移到身边的人身上。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变得孤僻和冷漠,导致情绪压抑、焦虑。如果这种情绪压抑过久,一旦爆发出来,就容易转化为具有攻击性的极端行为。
6.妒忌心理。对孩子而言,物质再富足也满足不了他们在精神上的需求,有的单亲妈妈或单亲爸爸为了给予孩子富足的物质生活,每天不停地忙碌,很少有时间去陪伴孩子,这就更加令孩子感到孤单和无助了。当他们看到其他同学或伙伴拥有健全的家庭时,心里会羡慕,他们感到温暖,但这种温暖却不可能再属于自己。因此,羡慕会慢慢转变为妒忌,甚至是憎恨。有些单亲家庭的孩子会变得对单亲母亲或父亲特别依赖,不能正视忽略和短暂的分别,这些都有可能诱发心理障碍。
当孩子意识到自己的家庭不完整时,事实上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辨识能力,但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成年人却又是不同的,他们很难会从客观的角度上分析家庭破裂的原因,因此,他们的问题多半都会集中在心理上。所以,单亲父母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如果以上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调适,将会直接影响到孩子今后的身心发展状况。
三、帮助单亲家庭的孩子重获心灵温暖
第一,离异父母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
1.首先要告诉孩子正确看待父母离异的事实。明确地告诉孩子,大人们有自己的生活,分开也是逼不得已,而并非是他们的过错,纠正孩子在父母离异之后产生的自责心理;引导孩子用理智的思维去分析现实,说明父母的分开并不意味着他们将失去父母的其中一方,他们更加不会成为孤儿。
2.帮助孩子找回自信心。孩子会因为父母离异而感到羞耻或自卑,这很正常,但单亲妈妈或单亲爸爸要重视孩子的这一心理转变,及时地表示关爱,使他们了解并认识到自己与其他孩子并没有区别,所以没有必要感到羞耻或自卑,甚至他们还会因此而变得更加懂事和努力。鼓励孩子多与同伴交流和玩耍,在生活中尽量不要用责备的语言去攻击孩子,转变表达方式,多用赞美的词语,帮助孩子找回自信心。
3.多点陪伴,少点忽略。单亲家庭的孩子敏感而多疑,父母一方的离去早已触动了他们脆弱的神经,所以,单亲妈妈和单亲爸爸们要多花时间陪伴他们,不要认为物质上的富足就能够代替一切,因为孩子更需要的还是精神上的支持,只有精神和心理上的满足才能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4.帮助孩子寻找生活乐趣,培养兴趣爱好。广泛的兴趣爱好会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他们不再去关注内心的悲伤和恐惧,同时还可以促进人际关系,结交更多的伙伴和朋友,并从中获得社会支持,找到倾诉的对象,这样内心就不会感到落寞和孤单,而同学和伙伴们也会更加理解和支持他们。
第二,社会和学校也要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任课老师和学校领导,特别是与单亲家庭孩子接触比较多的班主任和同学们,都不应该对单亲家庭的孩子存有任何偏见和歧视,在平时的交流中切忌使用挖苦之类的词语,主动与之接触并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必要的时候,还可以由心理卫生专职教师为其做心理辅导,比如家访、谈心、组织专项集体活动等,以此来维护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健康。
第三,单亲家庭的孩子们自己也要勇敢克服困难,学会“自救”。
1.要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家庭解体的事实。不管父母由于什么原因而选择分开,既然已经成为事实,孩子们就要学会接受,理解和尊重父母的选择。不要把自己视为天下最为不幸的孩子,因为拥有这种经历的孩子很多很多,有的甚至境遇更糟,所以,要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事实。如果父母勉强在一块,他们不会感到快乐,家庭环境不和谐,孩子也很难获得真正的快乐,分开了说不定对他们来说是件好事,而孩子们也可以把这次经历当做自己人生中的一次磨难,要在其中获得成长,将来才有能力去面对更加复杂的社会生活。
2.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和自我保护的意识。随着家庭的解体,孩子的生活环境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此时需要培养适应环境的能力,重新去适应单亲生活的环境,学会坚强。有的单亲父母亲会在离异后将怨气撒在孩子的身上,对孩子要求苛刻,甚至出现虐待行为,这个时候,单亲家庭的孩子就要学会自我保护了,不要丧失自信心,必要的时候可以勇敢地求助老师、同学、新闻媒体、司法部门等。
3.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克服自我封闭心理。心中有痛苦和悲伤,要找人倾诉,老师、好伙伴、亲戚等,平时多参加学校的集体活动,多与老师和同学沟通和交流,促进关系融合,培养兴趣和爱好,不要去想令自己难过的事情,学着去接受身边的人,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这样其实也是在接受自己和帮助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