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这才是心理学
26987000000022

第22章 心理学学生的实习(3)

病房里的病人都非常安静,没睡觉的则睁着大大的眼睛,也不出声,像幼儿园的小朋友一样听话。为了方便观察,病房里的病人一律头朝外睡觉,因为有的病人会把头埋在被子里搞小动作,比如把东西塞进鼻孔里或者弄伤自己。吃药的时候,医生会一个个看着他们把药咽下去,并让病人将舌头翻起来以证明自己没有藏药,想必这是经过长期训练形成的习惯吧。为了保护病人不伤害自己或他人,护士交班的第一件事就是清点物品,即使少了一根保护带都要查明白,到底是送洗了,还是被病人偷偷拿走了。

有一些年轻的女患者,五官秀气,长发飘飘,身材也很苗条,乍看之下根本看不出来是病人,但走近之后就会发现,她们的眼神呆滞,对于你的亲近毫无反应。当然,也有一些具有很强攻击性的患者,比如一位三十多岁的男病人,在家里打老婆,拿刀砍人,摔东西,家人控制不住,只好把他送到康复医院来。

在医院里,这样的病人都是危险分子。对待他们,医生和护士都会特别小心,给他们分配单独的房间,在活动室时,医生只能将他们绑在活动室的座位上,避免伤害他人。有一位病人躺在床上号啕大哭,拼命抖落身上的被子,直到将被子踹到地上才安静下来。由于室内气温低,担心病人会感冒,医生进去重新给他盖被子,结果病人始终竭力反抗,同时浑身剧烈地抽搐,后来,医生和几个护士合力才让他安静下来,其中一位护士的手臂还被他抓破。

男病人发作时会伴有暴力行为,比女病人危险得多,这时候就需要身体强壮的男医生上场。相对照顾男病人,照顾女病人没有挨打、挨咬的危险,却也非常麻烦。一些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女病人,精神恍惚,整天浑浑噩噩的,对自身情况完全不自知,生理期不知道,受到性侵害也不知道,有一位流浪的女病人在被送到康复医院时已经怀孕四个月,她自己却一点都不知道。对于这类患者,医生就要细心地观察她们的情况,时刻注意病人身体上、行为上的变化。

康复医院的工作其实蛮危险的。带领我们参观的医生20年前被一位女病人咬了一口,至今手腕上还留着突起的疤痕,一些20岁出头的小护士每个星期要给病人剪手指甲和脚趾甲,遇到突然发病的病人就会被打伤或者抓伤。不过,一些已经工作多年的老医师说,和在治疗中受的伤相比,看到一些病人康复出院并像正常人一样生活,更加令人印象深刻。

康复医院的许多患者都来自农村,年龄从十几岁到四十几岁的都有,精神分裂症占80%,其他的则是躁狂症和抑郁症。精神病治疗的疗程一般是三个月,由于一些病人来自农村,经济困难,家属看病人症状有所好转就接回家,服药也一并中断,于是病人经常复发,反反复复地进出医院。

书本上说,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会敏感多疑、妄想,还可能伴有幻觉和感知觉障碍,有伤人和自残行为。单单记忆这些抽象的概念并不能真正理解,到底偏执型精神分裂症什么样,只有亲眼看见、亲身体会过,才能由衷地感叹:精神病人真的生活在另外一个世界里。

有一位病人,前一秒钟还能心平气和地聊天,虽然说的都是一些外太空探索、******、世界末日之类的,下一秒钟就拿起水杯砸自己的头或者冲到窗口要跳楼。此外,他总是声称自己听到电话铃声响,说家人要来接他,三番五次地跟医生申请要出院。原来,他就是偏执型精神病患者。

双相情感障碍的发作分为躁狂期和抑郁期,躁狂发作会持续一周,抑郁发作持续两周,躁狂抑郁交替出现或者循环出现,有时候也会混合出现。发作之后,会有一段缓冲期,接下来进入下一个发作阶段。我们看到的一位老大爷,大约六十多岁,当时处在躁狂期,手舞足蹈地说话还不允许别人插嘴。医生出来制止的时候,他会稍微停下来一会儿,接着又喋喋不休地说起来。

STORY TIME

人们常常在骂人时说“你精神病啊”。实际上,精神病并不是一种病,或者这样说,精神病并不是一种单一的病症,它还有很多不同的分类,比如脑器质性与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脑血管病导致的精神障碍、大脑外伤导致的意识障碍、脑瘤导致的精神病等。在康复医院长期住院的患者中,精神分裂症最为常见,当然也有心境障碍,如躁狂、抑郁、躁郁双向、偏执型精神障碍等。这一节的STORY TIME,我们来认识一个真实的躁狂症患者。

躁狂症患者,尤其是急性躁狂有三个典型的症状:情感高涨、思维奔逸、活动增多。病人会感到非常愉快、兴奋,没有痛苦和忧伤,生活中的一切都是美好的。病人变得聪明、灵活,反应特别快,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一个概念接着一个概念,思路不会断,也不会感觉累。讲话时,他手舞足蹈、眉飞色舞。病人还会找事情让自己忙起来,整天忙忙碌碌的,爱社交,也爱多管闲事。此外,躁狂症病人还会表现出自夸自大,自我评价过高、感觉自己超能干、工作能力强、成绩出色、非常有见解、非常富有,严重者则会陷入妄想。

见到躁狂症患者的第一面——这人还挺有喜感的,胖乎乎的,看起来很和善,见到我们就笑了。于是,我们给他起了个名字:小胖。作为外来者的我们,由于不知道他的生活背景和患病经历,只看到了小胖表面的可爱,却看不到他内心的痛苦。小胖是一位正处于躁狂发作期的病人,28岁,硕士研究生。有家族病史,首次发病。一个月前在宿舍里突然睡不着觉,开始自言自语,凌晨时分大声唱歌,态度还很霸道,夸大自己的能力,想象自己已经考研(本校保研,未考上理想的学校)成功。室友受不了他的异常,于是通知了学校,随后他爸妈到学校接他回家,到医院确诊为躁狂症,遂办理了休学手续。

二十多岁的小伙子,看起来一点都不像精神病人,倒像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小孩子,一个劲儿地追着我们问:“你们是记者吧,你们要采访我吗?回答三个问题可以,多了就不行了,我的论文还没写完呢。”自从入院开始,小胖就担心自己因此无法毕业,一直要求出院,并要求医生告诉他爸妈,他已经好了。医生搪塞了他几句,他就变得非常生气,说要给110打电话,让警察来救他出去。

“警察问你,你现在在哪?你怎么说呀?”医生问他。

“我在康复医院,312室,8床。”

“警察知道你在住院,还会来救你吗?病人是归医生管的,警察不管病人。”

“有事请拨110,警察一定会来救我的,我妈带着警察来救我..”

像这样的对话,时不时地就会冒出来一段。小胖的主治医生是一位40岁的女医生,很和善也很有耐心,更重要的是她有办法应付小胖没完没了的长篇大论。

刚入院时,小胖的症状很严重,每天滔滔不绝地讲话,联想非常快,讲话内容变化无常,这一秒钟在谈自己的学习经历,下一秒钟就开始讲中东的石油危机,觉得自己成了大英雄,即将担负起拯救世界的使命。像所有典型躁狂症病人一样,小胖的睡眠也出了问题。入院初期,他几乎不怎么睡觉,晚上最多睡两三个小时,醒来之后开始搞卫生,自言自语,搞得其他人也没法睡觉,后来医生给小胖调到了单人间。

实际上,在大学期间,小胖就已经表现出轻度躁狂的症状,他本人没有太在意,家里人也没有当回事儿。有一次学校放假,小胖从学校回来,家人就发现他变了。脾气见长,话也见多,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和邻居吵架,有一次还差点动起手来。邻居阿姨都是小胖妈妈的同事,从小看着他长大的,对小胖的变化非常诧异。小胖妈妈觉得有点不对劲儿,只当做夏天天气热,人容易暴躁,加上他在修双学位,学业压力挺大的,也就没太在意。小胖回到学校后,一边准备毕业论文,一边准备考研究生,学习压力更加大起来,到爸妈得知他的异常,他已经一年没有回家,一直在学校里复习。

医生诊断,小胖的发病原因就是压力过大,自我要求过高,在经过药物治疗和心理疏导之后,躁狂症的表现有所减轻。不过,精神亢奋,滔滔不绝的现象还是时有发生,但持续时间有所缩短。躁狂症一般起病急、病程短,痊愈后能够恢复到正常状态,因此医生和他的家人都有信心,一定能帮助他恢复到之前的状态,将未完成的学业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