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学与生活
26987300000019

第19章 态度的形成和转变(2)

与美景之间保持距离,是保全内心美感的一种方式;与他人之间保持距离,是让自己愉快、让他人轻松的一种方式。无论是亲人、情人还是朋友,与其整天黏溺在一起,看尽彼此的丑陋和不堪,彼此心生疲惫和厌倦,不如适当地保持一点距离,给予彼此适当的个人空间,既是尊重他人,也是爱护自己。

亲人之间,保持亲密但不亲昵的距离,保持各自的私人空间,是一种对隐私的尊重;爱人之间,保持亲密但不纠缠的距离,在爱的名义下给予双方想象的空间,是一种对独立个体的尊重。即使是朋友间的爱护、同事之间的友好,都应该保持在彼此舒适的距离基础上。俗话说,距离产生美。与其距离过近看出瑕疵,生出矛盾,不如各退一步,海阔天空。

在物理学中,当分子之间的距离少于10-10米时,分子之间的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分子之间的距离大于10-10米时,分子之间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这正是距离的微妙作用。事物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都是一件非常微妙的事。距离太远了,容易在不知不觉中生出隔膜;距离太近了,还会因为琐碎的小事发生摩擦。所以,保持刚好彼此能够伸开手脚或者张开翅膀的距离,彼此扶持又不牵绊,彼此依偎却不依赖,乃是人与人之间的最佳距离。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位于西南部的贵州省塑造了一道天下奇观——美丽的“双乳峰”,这对形象逼真、美丽动人的“双乳峰”被地质学家和游客称之为“地质绝品”和“世界上最大最漂亮的乳房”。

可是,这座人间美景同样是“可远观而不可近看”。从几公里之外的观峰亭去看双乳峰,像是二十岁少女的双乳,丰满坚挺,圆润坚实;顺着山路向前行进几公里后,少女的双乳霎时变成四十岁妇女的乳房,成了硕大的一个圆盘,松松垮垮;再向前靠近,四十岁的妇女顿时化作了六十岁的老妪,“双乳”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在地面上有气无力地耷拉着。当走过山路,站在双乳峰上时,任何美好的形状都无法想见。脚下的石子、随处生长的树木和植物,甚至整个山体的形状,也变成了两座普普通通的小山丘,恰好应了那句“山色只宜远处看,竹香时向静中闻”。

看山如此,看人不也应当如此吗?与人交往中,保持适当的距离并非彼此存在罅隙,不愿交心,而是给对方的生活留出一个属于他自己的空间。如果能够将一份情感深深地蓄在心中,既不给它绑上枷锁,也不利用手段精心组织,距离自然就会让彼此体会这种情谊的意味深长。这段距离就像给亲密的关系提供了一段缓冲的空间,可以放置自己的疲惫,也可以舒缓对方的神经。即使有朝一日彼此选择了完全不同的道路,也不至于恶语相向后分道扬镳。因为彼此都知道,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能够凭借自己的意志选择自己的生活。朋友是帮衬,不是牵绊;爱情是润色,而不是改装。在彼此尊重的前提下,每个人都能够收获自由和愉悦,难道这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吗?

越描越黑——生活中的言语误解

生活中,最常出现的言语现象就是“越描越黑”。会话中的双方常常针对一个问题辩解不休,交谈过几分钟后,才终于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这是语言使用中的一个常见现象——言语误解。因为词汇的意义不仅仅存在于词汇中,更存在于使用者对它的理解、加工和表达。然而,不同的说话者有着年龄、教育和文化背景上的巨大差异,更使得一个人所表达的语义和他的语言风格形成重要的联系。

言语误解出现的最重要的标志是:当听话者误解了说话者的意图时,他会做出特定的言语上的反应。也就是说,听话者完全可能按照一个臆想的、错误的逻辑来思考说话者的言语,并在接下来做出错误的行为。只要听话者没能明白说话者的意思,误解就会产生。因此,我们将误解看作是一种认知现象。

我们知道,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南北方的自然气候、生活习俗差异也很大。就拿方言来说,如果不同地区的人聚在一起都讲家乡话,那么国人内部已经无法交流了。即使所有人都在说普通话,口音的存在也容易让会话中产生很多误解。

一个北方的顾客到一个四川人开的店里买东西。顾客说:“这个多少钱?”店主用带着四川口音的普通话回答说:“十(si)块钱!”顾客掏出了四块钱给店主,店主重复了一次商品的价钱:“这个十(si)块钱!”顾客迷惑不解:“不是四块钱吗?这里正好四块!”店主急了,大声说:“我说的是十(si)块钱,不是四块钱。”顾客生气地说了一句:“几块钱都弄不明白,还怎么做生意?”转身走人。

除此之外,文化背景的差异也会导致言语误解。

清朝时,有一位外国人到当时的官员家中作客。进门后,主人和客人纷纷落座,外国人出于礼貌,恭维官员说:“您太太长得真是太美了。”这名官员不太适应外国人的称赞,连说:“哪里!哪里!”哪知身边的翻译将这话直接翻译成了“Where?Where?”那位外国人感到惊讶之余,动用了他全身的聪明才智,补充了一句:“Everywhere!Everywhere!”

在文化差异的背景下,很多语言上的沟通都容易引发歧义,即使文本上的沟通也会如此。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纽约时报》针对莫言的笔名竟然这样表述:“Mo Yan,which means ‘don ’t speak,’is actually a pen name that reflects the time in which he grew up.”意思是说:“莫言,这个笔名,意为‘不要说话’,这反映了他成长的那个时代。”撇开如此报道的政治企图不谈,外国的专栏作家根本不了解中国哲学所主张的“知者不言”、“沉默是金”等文化背景,从而造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知和言语上的误解。

也有心理学家专门提到过,言语理解的正确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境。因此,会话时我们就需要将注意力指向“会话的重心”。当会话中的参与者搞清楚了“我在哪里”、“我在跟谁说话”、“我们在做什么”等问题后,谈话时才能对对方想要表达的意思有清楚的认识。否则的话,就容易像下面的这对夫妻一样,说了半天都是“鸡同鸭讲”。

一天,吃过晚饭后,妻子准备将公司未完成的工作在家中赶出来。于是,她问丈夫:“客厅的电脑没装杀毒软件,我插U盘会不会中毒?”

丈夫回答说:“你还是用卧室这台吧!”

“你不是每天都用吗?”

“我要睡觉了。”

妻子突然发火道:“那你到底想要我用哪一台?”

丈夫非常诧异地说:“你那么大声干吗?你用卧室那台就行了呀,我要睡觉,今天晚上不用了。”

妻子这才搞明白丈夫的意思。她原以为丈夫想要睡觉,不愿意她用卧室那台呢。实际上,丈夫只是为了补充一下理由,说明他不会用那台电脑的原因。

人们针对言语误解的问题做了很多研究,也想到了很多让沟通更加便捷的方法。其中之一就是“非言语沟通”。在可能出现言语误解的情况下,人们会刻意使用标志、手势和身体语言来传达特定的含义。比如点头代表“我同意”,微笑代表“我很友好”,深情的目光传递出一种关注……在言语不畅的情况下,听话者会在接收言语信息之外,格外关注对方的非言语沟通,以便避免沟通中的“词不达意”。

学会驾驭语言——说话的魅力

大诗人海涅演讲后,曾遭遇过这样的情况。一位听众对海涅说:“你的诗不能使人沸腾,不能使人燃烧,也不能感染人。”海涅笑着说:“的确是这样,因为我的诗不是大海,不是火炉,也不是鼠疫。”

从海涅的回答中,可见其聪明的头脑、灵敏的反应,更重要的是,对语言的准确把握和驾驭。有人会疑惑,像海涅这样的大诗人,自然有着高人一等的智慧,对语言也比平常人敏感得多,普通人能做到像海涅一般优雅地解决这种尴尬吗?当然可以。即使你不是着名的文学家或者伟大的演讲者,同样可以训练出独特的说话魅力,轻松地驾驭语言。

林语堂先生是一位作品众多的作家,也是一位能言善辩的学者。他在自己的大作《说话的艺术》中将人的说话分成了三重境界,分别为“高者忘言,中者慎言,下者巧言”。其中“能言善辩”被他贬为说话的“第三等境界”。原因是中国的文化常将讷言、沉默奉为君子的高尚德行,至诚的君子,人格的力量已经足够显赫,根本无须修饰,也无须s多话。太会说、太能说的人往往被人怀疑,教人不信了,而那些嘴上说得天花乱坠、腹中阴暗矛盾的人常常被冠以“巧舌如簧”、“巧言令色”。

尊崇“大音希声,智者无言”的传统文化,让更多有学识、有品行的人倾向于对内思考,而不屑于对外言说。然而,在社会言谈中,能够在交谈的时机、地点和对象中巧妙地权衡,在语义和趣味之间找到平衡的说话者,仍旧是众人争相追捧的榜样。因此,对于没有君子那般高尚品德的凡人,悉心培养驾驭语言的能力,自如地运用语言的不同表达方式,形成一种独特的语言风格,也不失为生活中一个乐趣所在。

习得语言这门艺术的人很多,有的人喜欢直言不讳,有的人偏好含蓄幽默,有的人则在讽刺和挖苦之间奠定了自己的风格。那么,怎样才能让语言发挥出更好的效果,既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图,同时又顾忌到听话者的感受呢?历来的诸多语言大师、演讲大师已然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范本。

传说,汉武帝晚年时很希望自己长生不老,因此到处打听延长寿命的方法。一天,他对朝堂上的众臣说:“相书上说了,人中越长,命就越长;人中长一寸,能活百岁,不知是真是假?”

侍臣东方朔听了这话后,知道皇上又在做长生不老的梦了,情不自禁地哈哈大笑起来。皇上见东方朔笑声中带有讽刺,心里有些不高兴,于是立马喝道:“东方朔,你怎么敢笑话我!”

东方朔脱下帽子,恭恭敬敬地回答说:“我怎么敢笑话皇上呢,我是在笑话彭祖。”

汉武帝问:“你为什么笑话彭祖呢?”

东方朔说:“据说彭祖活了800岁,要真像皇上刚才说的,人中长一寸,能活百岁。那么,彭祖的脸不是要有丈把长了吗?”

东方朔说完,汉武帝也跟着大笑起来。

东方朔采用了迂回的方式表达了内心的想法。他并没有因为皇上的恫吓而改变态度,而是用一种巧妙的、让人感到舒服的方式重申了自己的立场。这是一种语言的迂回,也是一种智慧的幽默。

两度竞选总统均败在艾森豪威尔手下的史蒂文森,用他幽默的语言同样获得了民众的尊重。当他第一次败给艾森豪威尔之后,记者都等在他家门口,想要听听这个“失败者”的感言。可是,当史蒂文森出现在家门口时,他竟然用幽默的口吻对记者说:“进来吧,来给烤面包验验尸。”

几天之后,史蒂文森应邀参加一次餐会上的演讲。在赶往现场的路上,史蒂文森被阅兵队列挡住而耽误了时间,等他到达会场后,到场的嘉宾都在等待他的出现。于是,在他演讲的开始,史蒂文森向所有的嘉宾道歉说:“对不起,我迟到了。军队的英雄总是挡我的路!”

人们在说话时,常常会使用一些委婉、曲折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想法。有时候是因为要说的话太过难为情,不便直言,比如青年男女在向异性表白时,甚少有人直接表达“我爱你”,而采用委婉表达方式的居多;有时候则是因为说真话会伤害到当事人的感情,所以说话者转换角度,另辟蹊径,比如对一个相貌丑陋的人说“你不够漂亮”,会很伤人自尊,如果改成说“你很有气质”或者“你很有内涵”,这样更容易让人接受,也不至于造成尴尬的场面。

英国着名作家萧伯纳曾与一家大企业的老板并坐看戏。萧伯纳样子消瘦,而这位老板却满身肥肉,胖得流油。胖老板想嘲笑一下瘦作家,于是他说:“作家先生,我一见到你,便知道你们那儿在闹饥荒。”萧伯纳沉着淡定,笑了笑回答说:“我一看见你,便知道闹饥荒的原因。”

从他们的对话中,旁观者很容易了解到,大老板在嘲笑萧伯纳的瘦弱,而萧伯纳则借着大老板的逻辑借坡下驴,用大老板的肥胖为自己做了一次有力的反击。

好口才并不是演讲家的专利,也不是文学家的特长,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学会驾驭语言,让自己的日常表达富有涵养、充满魅力。毕竟,努力说好每一句话,既是一门修身的艺术,也是工作、生活的必备技能。

善用幽默——态度转变的关键

还记得着名的相声演员马三立讲的那个相声《逗你玩》吗?一个简单的故事——小偷教小孩说自己名叫“逗你玩”的过程,在平淡中呈现出让人觉得荒谬、荒唐甚至不明所以的笑料。马三立的表演有条不紊、惟妙惟肖,整个“抖包袱”的过程中让观众大笑不止。这,就是幽默的力量。

“幽默”一词本是个舶来品,是林语堂先生为了翻译英文中的“humour”而自造的词。从此,将屈原《九章》中“昫兮杳杳,孔静幽默”中表示“沉寂无声”的“幽默”,增添了一个“诙谐风趣”的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