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三天读懂五千年世界史
26991500000013

第13章 世界中古卷(1)

游牧民族大迁徙

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两个世界的交往与渗透

在远古时代,人类主要以采集果实和猎取动物满足生活的需求。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一些简单工具在适宜的地方种植谷物,渐渐地这片区域成为了谷物种植区,也就发展成农耕。而在不适宜种植的区域,人们渐渐地开始饲养动物,进而发展成为游牧。于是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出现了。

从黄河流域,经恒河流域和两河流域,再连接地中海、西欧和不列颠岛,气候温润,宜于种植,形成一条长弧形的农耕世界。农耕世界形成几个中心地域,分别是汉代中国、贵霜帝国、安息帝国和罗马帝国;与之对应的游牧世界中心是匈奴人、大月氏人、阿兰人和日耳曼人等。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之间有着分工互补的关系,南方的农产品和手工业品输入北方,随之农耕世界的思想文化、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组织和社会制度等也传到游牧世界。游牧世界的牲畜、皮革、毛类、乳肉制品以及战马、乐舞等则经常输入南部农耕世界。

农耕世界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上比北方游牧世界先进,已广泛使用铁制工具,耕种面积不断扩展,手工业如纺织、金属冶炼和金属加工、制陶和造船等技术也日渐成熟。农耕世界的大帝国往往以上国或优秀民族自居,蔑视周边的游牧和半游牧民族,称之为“蛮”、“夷”、“戎”、“狄”,或“蛮族”、“野蛮人”。这些大帝国会以武力强迫周围的游牧民族臣服,征收贡赋。游牧世界发展则非常落后,发展慢的民族还处于原始社会时期,发展快的也不过才进入阶级社会。游牧民族或是因为反抗压迫,或是因为抢夺财物,常常伺机侵入农耕世界,掳获财物,俘虏人口,以至焚毁城池、屠戮生灵。这类或大或小的武装冲突往往在两个世界的各民族之间引发广泛的、经久不断的战争。

战争一方面造成破坏,另一方面也是一种文明的交流方式。如中国的秦汉时期,中央政府积极对北方和西南方的游牧地区进行经营,把中原的管理方式、生产经验等带去那里,加强对那些地区的统治,使之与中原汉族相融合。最后,形成了今天的民族大团结的格局。西方则经历了相反的发展路线,北方的日耳曼人攻陷西罗马帝国,在其原址上建立了数个国家,经过长时间的经营,形成了今天西欧的格局。

亚欧大陆之间既相互交往,又彼此渗透,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打破了闭塞,促进了不同民族和文明的汇合。

趣味链接 消失的阿兰人

阿兰人是指古代占据黑海东北部草原的一个游牧民族。据古罗马文献中记载,阿兰人经常袭击安息帝国和罗马帝国的高加索各行省。公元370年阿兰人被匈奴征服,只有一部分留在奥尔良和瓦朗斯附近定居,大多数都迁往非洲。

匈奴西迁——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草原铁骑

匈奴是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曾令整个世界为之苦恼,而今却不见踪迹。那么匈奴人哪去了?

匈奴祖居阿尔泰山以东、大兴安岭以西、蒙古草原以南、青藏高原以北的地区,经历了中国战国、秦汉时期,一直是中原王朝头痛的对象。秦始皇一统六国,把燕、赵、秦三国的长城连接起来,筑成“万里长城”,作为抵御匈奴的重要屏障。不仅如此,秦始皇还派大皇子扶苏和大将军蒙恬率领数十万军队戍边,震慑匈奴,使其不敢进犯中原。

秦末天下大乱,秦调戍边部队入中原镇压起义,造成边防空虚。于是匈奴乘机渡过黄河,进入河套以南地区,对中原政权构成重大威胁。公元前200年,匈奴冒顿单于率军入侵,汉高祖刘邦亲自率兵抵御,却被围困于平城白登山(今山西大同东南),后来用陈平计重金贿赂匈奴阏氏才得以脱困。此后六七十年间,汉朝对匈奴一直执行和亲政策,但匈奴并未因此停止对中原北部地区的骚扰。汉武帝时期,大汉帝国空前强盛,汉武帝一边派张骞出使西域,联络西域各族共同对付匈奴,一边派大将卫青和霍去病征讨匈奴。在政治包围、军事打击下,匈奴受损严重,最终分裂为南北匈奴。

南匈奴在呼韩邪单于的率领下降汉,从此被汉化。北匈奴仍然居住漠北,但是原先归附的鲜卑、丁零等族趁机进攻,北匈奴无法在漠北立足,被迫西迁。西迁的第一地是伊犁河流域,不料汉将司马达率军追到这里,北匈奴被迫继续西迁,到达了锡尔河流域。这时期的资料缺乏,北匈奴的事迹不得而知。大约在公元290年左右,北匈奴出现在顿河以东、里海以北地区,这里的阿兰国被征服。凭借着此地的休整和补给,北匈奴彻底恢复了元气。掠夺、贪婪的本性让他们对顿河以西的草原垂涎不已。公元374年,匈奴渡过了顿河,相继打败东哥特人和西哥特人。东、西哥特人经过罗马皇帝的批准,渡过多瑙河,进入罗马帝国避难。此后匈奴人忙于征服俄罗斯大草原。罗马帝国虽然躲过一劫,但是让哥特人进入国门,无异于引狼入室。

在疆土不断扩大的情况下,以匈牙利平原为统治中心的匈奴帝国建立起来。公元434年,匈奴大单于阿提拉即位,整个欧洲陷入乌云遮盖之中。阿提拉首先进攻东欧和北欧,日耳曼和斯拉夫人的部落纷纷投降;盎格鲁-撒克逊人逃亡到英伦三岛,成为英格兰人的祖先。公元447年,阿提拉大举进犯东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皇帝被迫求和。东罗马除了马上向匈奴支付赔款6000镑黄金,另外每年上缴2100磅黄金。公元450年,阿提拉完成了对东、北、南的征服,然后将矛头指向了西罗马帝国。公元451年6月,匈奴大军与西罗马、西哥特联军,在今天的巴黎市郊展开了大决战。最终,西哥特国王战死,余部也撤离战场。而匈奴也损失惨重,无力再进攻,只得退回莱茵河,重新积聚力量。公元453年,阿提拉神秘死亡,他的儿子们陷入争夺权力的内战,匈奴帝国瞬间崩溃。之后匈奴人逐渐沉寂了下去,直至被历史彻底遗忘。

趣味链接 如果匈奴人不西迁

如果匈奴人不西迁,当时的世界将会是什么样子?对于这一猜想,历史爱好者们给出了五花八门的答案。美国汉学家麦高文对“如果匈奴人不西迁”作了详细研究,也提供了一个答案。答案很简单,但却让人吓一跳:如果匈奴人不西迁,日耳曼人就要东迁!麦高文的答案并不是空穴来风,他是经过严密推论而得出的。他认为两千年前日尔曼人人口不断增长,逼迫着日耳曼人向外开拓更大的生存空间。南面的罗马帝国挡住了日耳曼人南下的道路,如果不是匈奴把日耳曼人逼得没有出路,日耳曼人决不会主动进犯罗马帝国。虽然罗马帝国已经开始衰弱,但阻止日尔曼人入侵的实力还是有的。既然不能向南侵夺罗马的领土,日耳曼人当然只好向东方发展。事实上,匈奴人没来之前,日耳曼人已经向东推进了一段行程。乌克兰南方、俄罗斯南方本来都是阿兰等几个民族的领土,已经让日耳曼人占去一半。因此,麦高文认为如果匈奴人不西迁,那么日耳曼人就要东迁。

日耳曼人大迁徙——罗马帝国是个受害者

匈奴西迁造成的恐惧就像瘟疫似的弥漫整个欧洲。日耳曼人、斯拉夫人和阿瓦尔人等为了躲避灾难,纷纷南迁入罗马帝国境内。罗马帝国因此遭殃。

罗马3世纪危机使得昔日帝国的辉煌不再,周边逐渐强大了起来的蛮族(尤其是日耳曼人)不断进攻边境省份,罗马帝国已疲于应付。后来,罗马执行以蛮族制蛮族的办法,大量吸收蛮族士兵入伍以充实军队。这样做的后果很严重,到4世纪末,罗马军队实际上已是由蛮族士兵组成、由罗马人指挥的军队。

4世纪后期,日耳曼人对罗马帝国的缓慢渗透,已演变为疾风暴雨式的大迁徙。哥特人属于日耳曼人的一支,受匈奴的压迫,经过罗马皇帝的批准,渡过多瑙河,进入罗马帝国避难。这是第一支进入罗马帝国境内的蛮族。罗马帝国之所以允许哥特人进入帝国境内,是有其打算的。此时罗马军队的战斗力早已不复当年,不是在欧洲纵横驰骋的匈奴军队的对手。让哥特人进驻边境,一方面可以减少这些蛮族带来的压力,另一方面可以用他们作为缓冲地带来抵御匈奴。想法是好的,只不过事情没有按照这个来发展,罗马帝国最终是“引狼入室”,被哥特人灭掉。

378年,西哥特领袖弗里提格伦率军起义,反抗罗马人的压迫。罗马境内的奴隶纷纷响应,协助起义军队打败了罗马军队的进攻。后来罗马皇帝狄奥多西率军亲征才镇压下去。395年,狄奥多西去世,遗命以其长子为罗马东部皇帝,次子为罗马西部皇帝。从此,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罗马帝国。

狄奥多西死后,西哥特人重新崛起,多次进攻罗马。罗马采取收缩战线的方法,把莱茵河流域的驻军撤回意大利戍守。结果罗马帝国在莱茵河上的边界完全敞开,汪达尔人、勃艮第人、阿兰人等像潮水般的涌入西罗马境内。西哥特人建立了西哥特王国,汪达尔人建立了汪达尔王国,勃艮第人建立了勃艮第王国。西罗马皇帝为了镇压这些蛮人国家,只得依靠罗马军队中的蛮族士兵。因此许多蛮族出身的军官晋升到很高的地位,有的甚至任全军统帅,掌握最高军事权力。

476年,西罗马帝国军队最高统帅日耳曼人奥多亚克举兵反叛,推翻西罗马皇帝罗穆洛·奥古斯都,西罗马帝国至此灭亡。

趣味链接 奥多亚克的结局

罗马人非常仇视推翻西罗马帝国的日耳曼人奥多亚克。为了报复他,东罗马皇帝怂恿东哥特人首领狄奥多里克进攻奥多亚克,并允诺支持他建立东哥特王国。493年,狄奥多里克率军攻陷意大利,诱杀了奥多亚克,尽屠其部众。

五胡十六国——中国魏晋时期的少数民族大迁徙

两晋南北朝时期,伴随着晋室的衰落与南迁,原居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纷纷南下,与汉族比邻,并先后建立了五凉、四燕、三秦、二赵、大夏等十五个北方政权和一个西南政权成汉。由于这些政权主要是旧史称之为“五胡”的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少数民族所建,故史称“五胡十六国”,简称“十六国”。

西晋末年,统治集团自相残杀,战乱频繁,中原人口锐减。同时战乱也将各少数民族人民推向了极端困苦的境地。各族人民屡屡遭受到西晋统治者的残酷剥削与压迫。他们不但要纳税,还要当兵,甚至被掠卖为奴婢。不少人破产后沦为流民。由于中原人口剧减,致使少数民族加快了内迁速度。为躲避战乱、灾荒、饥饿和疾病,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掀起了前所未有的移民浪潮。近者迁到四川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远的流向福建、两广边地,流民人口在九十万人以上。流民在逃难过程中继续受到种种迫害,被迫进行武装起义。

流民不断起义的同时,北方内迁少数民族也展开了反晋斗争。304年,匈奴贵族刘渊起兵反晋。立即得到北方各少数民族及汉族人民的响应,队伍发展到十万人以上。各少数民族为了能有立足之地,群起而效之,开始彼此互相攻击。这使流民颠沛流离,苦不堪言。在彼此攻击中,各贵族势力严重削弱,原有的民族分布格局被打乱。各民族间差别逐渐缩小,渐渐趋向民族融合方向发展。少数民族经过与汉族的通婚杂居,相互学习,生产互补,胡汉差异逐渐消失,逐渐实现了民族大融合。

为了重建家园,求得安定生活,他们有强烈的经济开发愿望。而大规模流民南迁,充实了江南等地的劳动力,并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使得江南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多,产量提高。而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也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从而促使江南经济与北方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中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趣味链接 民族大融合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仿照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提倡鲜卑人说汉话,以消除民族间交往的语言障碍;改鲜卑复姓为汉字单姓;禁穿窄领小袖的胡服,仿南朝服装制定官吏、妇女冠服;提倡与汉族通婚等。这些重要的改革措施,加速了我国民族大融合的步伐,有利于我国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有利于我国少数民族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促进了鲜卑族的发展,使鲜卑族最终汇入我国中华民族的大家庭。

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

法兰克王国——罗马帝国之后统治西欧的王国

4世纪,日耳曼人进行疾风暴雨式的大迁徙,其中一支法兰克人迁徙到罗马帝国境内的高卢东北角。476年,西罗马灭亡后,法兰克人趁机扩张。其首领克洛维率军于486年战胜西罗马帝国在北部高卢的最后统治者西格里乌斯,建立了法兰克王国。由于克洛维出身于墨洛温家族,因此他建立的王朝被称为墨洛温王朝。

此时的克洛维只不过是众多法兰克小国王中的一个。他为了获得罗马人的支持,于496年接受洗礼,皈依基督教。从此他与基督教会、高卢罗马人在政治上联合起来。获得罗马人的支持后,克洛维此后的进军顺利,连续征服图林根人、阿拉曼尼人、阿摩里卡人以及西哥特王国,疆域扩大了好几倍。克洛维将征服的部分土地分给他的将领们,获得了他们的支持,这逐渐演化出了采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