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三天读懂五千年世界史
26991500000034

第34章 世界现代卷(2)

1914年5月,德国参谋长小毛奇同奥匈帝国总参谋长赫特岑多夫会谈,讨论对塞尔维亚的战争计划。6月12日,斐迪南到其科诺皮施特的城堡中同德皇威廉二世举行会谈,威廉二世明确向斐迪南大公保证,假如俄国插手奥塞冲突,德国将援助奥匈帝国。在德国的大力支持下,奥匈帝国决定在邻近塞尔维亚边境的波斯尼亚萨拉热窝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时间选定在6月28日,这一天是塞尔维亚被土耳其征服的纪念日(1386年6月28日);这次军事演习又是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的,因而引起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的仇恨。

1914年6月28日上午约十点,斐迪南大公夫妇抵达萨拉热窝火车站。数百名民众热情地迎接,而在人群中则有七名刺客在伺机而动。后来斐迪南夫妇坐上敞篷礼车前往市府大厅,途中遭到刺客之一的内德利科·查布林诺维奇用手榴弹袭击。但是炸弹被敞篷弹到了地上,斐迪南大公夫妇因此躲过一劫。

之后,斐迪南大公改变预定行程,决定要到医院探视一名受轻伤的副官。但随从人员忘了通知领头车队,因此车队依然照原定计划行驶。于是,不幸发生了,大公的敞篷礼车在前往拉丁大桥时,于街角停下,一名叫普林西普的刺客在离斐迪南****夫妇不到两米的距离用手枪射出两发子弹。虽然普林西普立刻被捕,但斐迪南夫妇双双送医不治身亡。

刺杀事件发生后,奥匈帝国要求塞尔维亚交出主谋并割让土地,但遭拒绝。1914年7月28日,奥国向塞国宣战。7月30日,同是斯拉夫人的俄国总动员支援塞国,并向奥、德宣战(奥、德为三国同盟成员)。8月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接着在3日,德国向法国宣战(俄、法为三国协约成员)。第一次世界大战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趣味链接 普林西普的结局

普林西普(1894-1918),波斯尼亚人,塞尔维亚族民族主义者,黑手党成员。刺杀****斐迪南时,普林西普的身份是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的学生。事后普林西普承认了自己的罪行。由于当时他还不满二十岁,不能判死刑。于是1914年10月,普林西普被判二十年有期徒刑。狱中的普林西普因为健康原因接受了切除手臂的手术,并于1918年4月28日,因肺结核死于监狱中。

“施里芬计划”破产——德国冒险计划的失败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战争主要在欧洲战场上进行。英、法、比军队同德军对抗的西线,俄国军队同奥匈、德国军队对抗的东线是主要战线。其中西线对战争具有决定性作用。这次大战可分为三个阶段。1914年是战争的第一阶段。在这一年里,德军根据战前制订的计划,即“施里芬计划”首先在西线发起进攻。“施里芬计划”是德国陆军元帅施里芬在担任德国总参谋长时所制订的东西两线作战的战争计划。

“施里芬计划”的主要目标是法国。1871年普法战争失败后,法国为抵御德国进攻,从瑞士阿尔卑斯山开始,经土尔和凡尔登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堡垒,防止德军突袭。因此“施里芬计划”的中心与重点,便是如何绕过法国漫长而坚固的防御体系。其基本内容是:德国全部作战兵力分为对俄国的东线和对法国的西线,不可避免地要分散兵力,参加两线作战。因此,可以集中优势兵力在西线,只用少数兵力牵制俄国军队。西线分左右两翼,左翼少数兵力仅仅守住德国洛林一带防线;强大的右翼越过比利时,冲入法国北部,压迫法军主力到巴黎以东一带,然后加以歼灭。对法军取得决定性胜利后,军队全力转入东线打败俄国。“施里芬计划”几个星期内取得西线胜利,用三个多月的时间结束整个战争。

1914年8月4日,德军侵入比利时,立即遭到比利时军民的顽强抵抗,德军的进攻计划开始受阻。9月5日,马恩河战役爆发。德军在进攻中,由于丛林阻隔,右翼集团军之间出现比较大的间隙,左右不能呼应。英法联军及时藏于丛林。法第五集团军和英远征军从德军防御间隙地带穿插,楔入德军战线,于8日逼近马恩河,构成对德第一集团军的包围态势,严重威胁德军整个右翼。11日,各路德军相继撤退,联军开始反攻,取得胜利。马恩河之战是大战的第一个转折点,宣告德军要在几周内打败法国的计划破灭。

趣味链接 闪电战计划的初步提出者

施里芬(1833-1913),德国陆军元帅,是德国卓越的天才战略家。于1888年12月4日晋升中将,任陆军副总参谋长。1891年,施里芬取代了瓦德西伯爵成为德军总参谋长,1911年,晋升为陆军元帅。1905年,他提出了着名的“施里芬计划”。施里芬计划就是我们日后所知道的闪电战的雏形。也可以说,施里芬将军也就是闪电战计划的初步提出者。他认为,在战场上用炮火掩护装甲部队和步兵冲锋的做法可以迅速打击敌人。施里芬计划的提出使得德军在一战初期所向披靡。

凡尔登战役——一战的“绞肉机”和“屠场”

1916年初,德国最高统帅企图扭转败局,让法国“把血流尽”,决定把战略重点西移,将打击目标锁定在法国境内着名要塞凡尔登。凡尔登是英法军队战线的最突出的一部分,它像一颗伸出的利牙,暴露在敌人的面前,对深入法国北部的德军侧翼形成严重威胁。占领凡尔登,也就打通了德军迈向巴黎的通道。直逼巴黎,法国就会不攻自破了;剩下的英、俄两军联盟就会自动瓦解,不足为惧。

从1916年1月开始,德国悄悄集结部队准备攻击凡尔登。2月21日,德军开始向凡尔登进攻。德军炮兵团以猛烈的炮火轰击凡尔登要塞,然后发起了冲锋。凡尔登战役的序幕拉开了。德军的一千门大炮如雷霆一般轰击着,轮番的冲锋一浪高过一浪。而法军只有十几万人,二百七十门大炮。凡尔登要塞司令贝当指挥守军和来增援的军队拼命抵抗。

由于遭法军顽强抵抗,德军立即改变攻击为稳步进攻,发动大规模攻势。德军集中兵力和武器,大量使用喷火器和轰炸机,对凡尔登要塞实施重点攻击。经七天激战,德军切断凡尔登与法军其他阵地的联系。6月下旬,德军首次使用光气窒息毒气弹和催泪弹猛攻凡尔登,给法军造成重大伤亡。不过法军总算稳住了阵脚,最终将德军击退。9月2日,德国停止进攻。10月24日,法军发起大规模反攻,德军节节败退。法军于11月初收复凡尔登附近的阵地。12月15日,法军再次发动反攻,被德军攻占的阵地基本收复。德国企图一举击败法国的战略目标遭受挫折,耗尽兵力后再也找不到出路,最终失败。战争使德国损失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国内又无法及时弥补。至此,德国的军事进攻能力从顶峰落到低谷,战争主动权逐渐转到战胜国手中。

在这短短的几个月中,交战双方共投入二百多万兵力,发射了近四千万发炮弹,伤亡人数近百万,打破了战争史纪录,使凡尔登成为骇人听闻的“绞肉机”、“屠宰场”和“人间地狱”。

趣味链接 有巴黎钥匙之称的城市

凡尔登是法国东北部的一座小城市,位于默兹河畔,地处丘陵环绕的谷地它西距巴黎225千米,东距梅斯58千米,是欧洲要塞,有巴黎钥匙之称。古代为高卢城堡。843年,查理大帝的三个孙子曾在此订立瓜分查理曼帝国的《凡尔登条约》,建立东、中、西法兰克王国,形成德、意、法三国的雏形。1648年,凡尔登归属法国后,人们于周围险要处陆续修建一系列炮台,遂成为要塞。1792年,它被奥、普联军攻占。第一次世界大战中,1916年,德国发动凡尔登战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凡尔登是马其诺防线上重点要塞之一。1940年6月,被德军占领;1944年8月,为法国收复。战后,几经重建,成为法国重要的旅游胜地。

“十四点”计划——美国称霸全球的计划

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交战双方依然势均力敌,难分难解,战争愈演愈烈。此时,美英矛盾渐渐缓和,美德矛盾日益增长。德国是美国在拉丁美洲扩张的主要竞争对手,美国对其深深仇视。不久,英国对德国实行严密的海上封锁。美国同协约国及交战各国进行军火贸易,美元激增,大获横财,经济实力大增。但到了1917年,战争接近尾声,一直保持“中立”的美国却改变了立场,直接参加协约国对同盟国的作战。此时参战,既可轻易获胜、捞取战利品,又有利于战后夺取世界霸权。1918年1月,大战即将结束前,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十四点”和平原则,作为战后“建立世界和平的纲领”。

“十四点”和平原则的主要内容有:公开和平条约,以公开的方式缔结……各国在领海以外的海洋上应有绝对的航行自由,在和平时期及战时都一样;应采取充分保证措施,使各国军备减至符合国内保安所需的最低限度;在决定关于主权的一切问题时,当地居民的利益,应与管治权的“自治政府”的正当要求获得同等的重视;对于奥匈帝国治理下的各民族,我们愿他们的国际地位获得保证和确定,对于若干巴尔干国家的政治及经济独立和领土完整,亦应给予国际保障;必须根据专门公约成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联合组织,目的在于使大小各国同样获得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的相互保证。

“十四点”原则虽然满口和平公正,但不过是掩饰美国争霸世界野心的华丽外衣而已。美国企图以其经济优势,以商业、航海自由为幌子,废除经济壁垒,确立商业霸权,在全世界扩张自己的势力;以“自治”为名反对前奥斯曼帝国内的少数民族的独立;为了使自己成为世界盟主,美国建议创立国际联合组织,取得对各种重大国际问题和国际纠纷的干预权,有利于自身控制战后国际局势。“十四点”原则充分反映了美国企图利用战争中增长的实力,削弱竞争对手英、法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至此,美国妄图称霸世界的野心渐渐浮出水面,公开挑战长期以来欧洲列强主宰世界的格局,并向这一目标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趣味链接 美国为何没有加入国际联盟?

国际联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建立的一个国际组织,它是由美国总统威尔逊在他的“十四点纲领”里最早提出建立的。但是,美国最终却没有加入“国联”,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是美国政党党争所导致的。威尔逊是民主党人,他建议美国加入国际联盟,却遭到了共和党人的拒绝。共和党人担心国际联盟将会被英法所控制,那它就只会妨碍美国推行扩张政策。他们这种担心的根据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英法两国虽然受到严重削弱,美国成了世界上的首富,但是,数世纪以来形成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还尚未被彻底打破,英法两国在国际事务中仍扮演着主要角色,美国在海军方面实力不如老牌的英国,陆军方面的实力也不如法国,“领导世界”的霸主地位还没有真正确立。因此,共和党人控制的美国参议院对建立国际联盟一直持反对态度。这种态度也就导致了对《凡尔赛和约》的彻底拒绝,所以,美国也就没有加入国际联盟,最后国际联盟成为被英、法操纵的工具。

巴黎和会——战胜国的分赃大会

一战结束后,胜利的协约国集团为解决战后问题,商讨决定,在巴黎近郊的尔赛宫召开一次和平会议。这个会议实际上是胜利国举行的“和会”。在会议过程中,大国暗地操纵一切,钩心斗角,各怀鬼胎。美国总统威尔逊带着他宣扬已久的“十四点原则”参加了巴黎和会,企图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英国希望继续保持海上优势,维护庞大的“日不落帝国”,竭力削弱德军的海军,剥夺它的海外殖民地。法国力求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报一箭之仇,重塑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形象,要求收回洛林铁矿区,还要索取尽可能多的战争赔款。日本企图从德国手中夺取太平洋岛屿,使日本在中国山东的权利合法化。

对战败国德国的“惩罚”是这次和会讨论的中心点。会议经过长时间的争论,彼此间互相媾和,于1919年6月28日,各国在凡尔赛和德国签署了不平等和约,即《凡尔赛和约》。和约要求,德国把洛林矿区归还给法国;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军队占领,东岸几十千米以内不得设立军事防务;德国承认波兰独立,把原属波兰的领土归还波兰;德国在非洲和中东部分的海外殖民地归英、法等国,太平洋上的岛屿归日本占有;在军备上,德国要接受严格的限制。

和约规定,德国要废除义务兵役制,陆军不得超过10万人,海军只能保留一些轻型水面舰艇,不得拥有主力舰和潜水艇,不准拥有空军;德国必须对协约国支付大量的战争赔款。在和会上,中国要求收回从前德国在山东攫取的一切权利。和会不顾中国的反对和抗议,决定把德国原来在中国山东攫取的一切权利交给日本。会后中方代表顾维钧拒绝了在和约上签字。

对德和约签订以后,协约国又相继同奥地利、匈牙利和奥斯曼帝国等七国签订条约。它们与《凡尔赛和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凡尔赛体系”规定,奥匈帝国解体,匈牙利分立;在奥匈帝国原来的属地上建立新的国家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南部的一些土地割让给意大利;巴尔干的一部分领土并入塞尔维亚,成为南斯拉夫;另一部分领土归还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