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三天读懂五千年世界史
26991500000004

第4章 世界上古卷(3)

第四步,脱水。这是重要的干燥程序。工匠们先填进用布包裹的泡碱和其他临时填充物,然后把它置于干燥的泡碱粉里约四十天,待吸干了水分后,取出里面的填充物,改放用碾碎的桂皮、泡碱、锯末等填充的布包,最后细心地缝上切口。

第五步,化妆整形。为了保持木乃伊皮肤的柔软性,于是选择性地涂上牛奶、葡萄酒、香料、蜂蜡、松脂和柏油混合物,给皮肤美容。木乃伊的眼睛则用亚麻和石头填上,非常生动、形象。干尸上最后涂一层松脂防潮。化妆师还在木乃伊的面颊上扑上一层胭脂红,头上戴好编辫的假发套。最后,给木乃伊穿好衣服,配上最好的珠宝。

第六步,包裹。埃及人认为包扎尸体是充满险恶的,于是就以祷告伴随整个包裹过程。包扎尸体的手每动一下,就伴有一次庄严的祈祷或神奇的符咒,同时把护身条符放在亚麻绷带间。他们很重视将其放在心脏位置处,而护身符一般都用绿色石头做成圣甲虫或人心的形状,上面刻着“保持死者的心,使它不产生危害主人的东西”之类的词句。其他的护身符则紧贴放在木乃伊身体上,或裹进亚麻布里。

第七步,经过七十天后,下葬木乃伊。

可见,一个正规的木乃伊的制作十分复杂,普通人家根本没有条件。这就是为什么流传下来的木乃伊都是王公贵族的原因。

趣味链接 十大着名木乃伊

1.拉美西斯大帝木乃伊:古埃及拉美西斯大帝的木乃伊是人类历史上最着名的木乃伊。

2.奥兹冰人:奥兹冰人木乃伊是一具有五千三百年历史的木乃伊,他在冰冷的史前世界被谋杀。

3.沼泽木乃伊:北欧的沼泽木乃伊满头红发,看上去如同恶魔,但他们是献给众神的祭品。

4.新克罗木乃伊:智利渔夫把死人表皮剥下来,制造出了精致的木乃伊。

5.富兰克林木乃伊:三个英国水手的冰冻木乃伊让人们弄清了一次悲惨事件的秘密。

6.列宁的木乃伊:虽然时隔多年,但列宁的木乃伊的制作方法仍然是国家的高度机密。

7.格陵兰木乃伊:这具木乃伊是被冰雪保存下来的,讲述的是人们在北极之地挣扎求生的故事。

8.印加儿童木乃伊:印加儿童木乃伊是一些沉睡的孩子,他们是古人为安抚神明献上的牺牲品。

9.圣比兹木乃伊:圣比兹木乃伊所讲述的是异教徒的战争,它悲惨的死亡方式撼动了英格兰。

10.新疆木乃伊:在新疆发现的木乃伊,皮肤指甲保存完好。

象形文字——古埃及创造的独特文字

象形文字来自于图画文字,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它的图画性质减弱,象征性质增强。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4000年,古埃及人就发明了象形文字,为人类文化宝库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埃及的象形文字,与苏美尔文、古印度文以及中国的甲骨文一样,都是独立地从原始社会最简单的图画和花纹产生出来的。这种文字最初仅仅是一种图画文字,后来才发展成象形文字,由表意、表音和部首三种符号组成。它的表意符号反映了这种情况,如“月”字写成“”,“水”写成“”等。一些具体的动作如“打”、“走”等也用这种方式来表达。表音符号包含了几种情况:一音一符、二音一符、三音一符、四音一符;还有组合字等。埃及的象形文字只有辅音,没有元音。鉴于两个或三个辅音符号之间的元音可能是不同的,从而可能组成不同的词,古代埃及人发明了限定词符号(相当于汉字的部首符号),以确定该词所要表达的是那一类事物。古代埃及人书写时一般是从右向左,从上往下写,但也有从左往右写的,确定其书写方向的方法是看象形文字中的人和动物面向哪一方。

古埃及象形文字在几千年的使用过程中也几经变化。在第一中间期里演化出一种祭司体;后期埃及时又演化出一种世俗体;到希腊罗马人统治时发展为科普特文字。但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古代埃及文字没能发展成字母文字。而且由于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繁难,随着古埃及的灭亡,这种文字逐渐变成死文字,完全被人们遗忘。

1822年,一个叫商博良的法国学者向法兰西科学院提交了一份“埃及象形文字译解体系”的研究报告。利用他研究出来的方法,越来越多的古埃及象形文字被翻译出来。人们认为商博良打破了象形文字一千八百年来的沉默,把阅读象形文字的能力重新还给了人类,因此商博良被人们誉为“埃及学之父”。同时,“埃及学”也随之诞生,掩藏在浩渺历史下的古埃及文化重新展现在了世人面前。

趣味链接 罗塞塔石碑

罗塞塔石碑(也译作罗塞达碑),高1.14米,宽0.73米,制作于公元前196年,刻有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诏书。石碑上用希腊文字、古埃及文字和当时的通俗体文字刻了同样的内容,这使得近代的考古学家得以有机会在对照各语言版本的内容后,解读出已经失传千余年的埃及象形文字的意义与结构。罗塞塔石碑最早是在1799年时由法军上尉布夏贺在一个埃及港湾城市罗塞塔发现的,在英法两国的战争之中辗转到英国手中,自1802年起保存于大英博物馆中并公开展示。

两河流域文明

苏美尔城邦——两河流域文明的摇篮

国家产生之初,一般都是以某个村落或城镇为中心,结合周围的村镇而形成。两河流域的苏美尔各城邦也是如此。它们通常规模不大,人口也不多。例如,乌尔城邦面积不过九十平方公里,人口约六千人。

苏美尔城邦的统治机构有宗教和世俗两方面。宗教方面的统治机构是神庙。神庙的作用十分重要,它是城邦的经济中心。神庙人员在城邦人口中占很大比重,所从事的行业众多,有农业、畜牧业、捕鱼业、手工业和商业等。神庙也使用奴隶劳动,有的奴隶属神庙所有,有的属神庙管理人员所有。

神庙的权利控制在奴隶主手中,他们占有大量的土地。根据一份文献记载,一个管理草料的官员的份地约32公顷,普通劳动者的份地小的只有0.34公顷。而最下层的奴隶,只能领到一点起码的生活资料。更有甚者,以城邦首领为首的奴隶主贵族,占有大量的神庙祭田。他们将个人份地与祭田掺杂在一起,由神庙依附者和奴隶耕种。这些田地后来发展为早期的王室领地。

苏美尔城邦的世俗统治机构有三个:城邦首领、贵族会议和人民大会。城邦首领有“恩”、“恩西”和“卢伽尔”(或王)三种称号。城邦首领兼有宗教和世俗双重职能。在宗教方面,他们是城邦主神最高祭司,居住在主神神庙内,主持城邦的祭祀活动,掌握神庙经济和神庙的修建。作为世俗统治者,他们主管城邦水利工程的修筑,平时参加政权管理,战时统率军队。贵族会议的成员大多来自神庙,有较强的经济能力,因此贵族会议的权力很大。在重大事件上,城邦首领都会受到贵族会议的控制。城邦首领为了争夺更大的统治权,往往利用公民大会来与贵族会议作斗争。就一般情况而言,公民大会在城邦政治生活中已起不了重要的作用,它已沦为城邦首领和贵族会议操纵的工具。

随着奴隶制的发展,城邦内部阶级斗争愈益尖锐。据《乌鲁卡基那改革铭文》记载,苏美尔城邦之一的拉格什国王卢伽尔安达侵吞神庙财产,加强对神庙劳动者的监督和剥削。广大平民也遭受王室官员的横征暴敛。卢伽尔安达的暴行加剧了城邦内部的社会矛盾。在这种情况下,乌鲁卡基那上台改革,主要内容是废除卢伽尔安达的“弊政”;目的是为了缓和城邦内部的矛盾,以加强城邦政权对奴隶实行专政的职能。他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平民的措施,缓解了阶级矛盾。但改革是以不触动奴隶主贵族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为前提的,改革具有向以祭司为首的贵族妥协并维护其利益的一面。

趣味链接 乌鲁卡基那改革内容

1.扩大公民权的范围,将公民人数由3600人增加到36000人;2.取消了王室派往牧场、渔场的监督,撤除税吏;3.恢复庙产,减轻人民的宗教费用;4.禁止以人身保证作为借贷的条件;5.禁止暴利、盗窃、残杀、囤积居奇,防备饥馑;6.禁止欺凌孤寡等。

楔形文字——苏美尔人最伟大的发明

苏美尔人最伟大的文化成就之一是发明了楔形文字。

现在的考古发现,在乌鲁克文化期之初的文物上,就已出现图画文字。它们已非全属图画性质,还带有一些线形符号。因此文字的起始大概早于该时期。约公元前3100年至前2700年的捷姆迭特-那色文化期,图画文字发展成为苏美尔语的表意文字,由一个或几个组合起来,表示一种新的意思。例如,代表“口”的符号,可用来表示动词“说”;代表“眼”和“水”的符号,则表示“哭”。后来,表意文字逐渐发展为表音文字。一个符号表示若干发音相同的字。例如,“箭”和“生命”发音为“提”,两者都用“箭”的符号表示。由于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一字多义,使用不便,人们在文字符号前加一些限定性的部首符号。例如,人名符号前加一个“V”,便表示男人之名。经过这些变化,苏美尔语文字体系基本完备。

苏美尔文字是用削成三角形尖头的芦苇秆(或骨棒、木棒)刻在泥版上的,落笔之后自然形成楔形,因此称为楔形文字。将写好字的泥板晒干或烧干后即成为今天所说的泥板文书。常用的苏美尔文字约六百多个,主要分为表义符和表音符两种,另外还有定义符和尾音符。其所记的苏美尔语被称为粘着语,其词干不变,依靠在词干上加前、后缀来表示语法作用,名词与动词是同形的,一字往往多音、多义,现知的苏美尔词根约一千八百个。

苏美尔语楔形文字对西亚许多民族语言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阿卡德人、阿摩利人、亚述人、埃兰人、赫梯人、胡里特人、水坦尼人、乌拉尔图人等都对楔形文字略加改造来表达自己的语言。可惜的是,流传甚广的苏美尔语在公元1世纪前后竟然失传了。一直到18世纪中叶以后,楔形文字才引起学术界的注意。19世纪,学者们利用“波斯古经”首先释读成功波斯楔形文字;然后,对照波斯文字释读成功塞姆语系的阿卡得文字;最后利用阿卡得文字释读成功与任何语系都无关系的苏美尔文字。在释读过程中,英国的H·C·罗林森、爱尔兰的E·欣克斯和法国的J·奥佩尔作出了较大贡献。

趣味链接《吉尔伽美什史诗》

《吉尔伽美什史诗》是苏美尔人的文学作品,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古老的英雄史诗,这是一部关于苏美尔王朝的英雄吉尔伽美什的赞歌。虽然作品残缺了近1/3,但从余下的二千多行诗中我们还是能够感受到苏美尔人对他们伟大英雄的崇拜赞美之情。在这首史诗中,吉尔伽美什被描绘为一个半人半神的英雄。诸神不喜欢他,于是创造巨人恩奇都去惩罚他,但两人在决斗中却成了朋友。诸神用夺取恩奇都生命的办法来打击他。吉尔伽美什为朋友的死十分悲痛,决心去寻找长生不死之方。他历经千难万险,得到了永生的仙草。但在归途中,仙草却被蛇偷吃,结果无功而返。这首史诗生动地反映了人们探索生死奥秘这一自然规律的愿望,也表现了人们反抗神意但最终难免失败的悲剧色彩。

《汉谟拉比法典》——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

《汉谟拉比法典》是目前所知的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成文法典。法典维护不平等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社会的情况。法典分为序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正文共有282条,内容包括诉讼程序、保护私产、租佃、债务、高利贷和婚姻家庭等。

虽然历史上早就有关于《汉谟拉比法典》的记载,但是记载法典的石碑却不知踪影。1901年12月,由法国人和伊朗人组成的一支考古队在伊朗西南部一个名叫苏撒的古城旧址上进行发掘工作。一天,他们发现了一块黑色玄武石,几天以后又发现了两块。将三块拼合起来,恰好是一个椭圆柱形的石柱。石柱的上方刻着两个人的浮雕像:一个坐着,右手握着一根短棍;另一个站着,双手打拱,好像在朝拜。石柱的下部,刻着像箭头或钉头那样的文字。经考证,这正是用楔形文字记录的法律条文——《汉谟拉比法典》。石碑由三块黑色玄武岩合成,高2.25公尺,上部周长1.65公尺,底部周长1.90公尺。石碑上部是太阳神、正义神沙马什授予汉谟拉比王权标的浮雕(高0.65公尺、宽0.6公尺)。浮雕下面是围绕石碑镌刻的法典铭文,共3500行,楔形文字是垂直书写的。《汉谟拉比法典》的发现,震惊了考古学界。

《汉谟拉比法典》颁布于奴隶社会时期,整个法典体现了维护奴隶主利益的取向。《汉谟拉比法典》将人分为三种等级:1.有公民权的自由民;2.无公民权的自由民;3.奴隶(包括王室奴隶、自由民所属奴隶、公民私人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