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三天读懂五千年中国史
26992500000018

第18章 封建社会卷(7)

为了抵御曹操二次南下进逼,东吴谋士鲁肃竭力劝说孙权将东吴占据的部分荆州“借”给刘备,一来是让刘备站稳脚跟,与东吴一起抵御曹操;二来是想让刘备充当抗曹的战略前哨。孙权想来深感绝妙,遂将南郡“借”给了刘备。

后来曹操专攻北方,无意南下,而刘备凭借诸葛亮、关羽等人的助力,先后占据了益州、蜀川等地,其势力逐渐强大。而这也使孙权倍感嫉恨。此时,曹操采纳谋士司马懿、蒋济建议,利用孙、刘之间的矛盾,劝孙权向荆州进攻刘备后方。而曹操亦派兵南下,对刘备形成压力。于是孙权以“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为名,派遣大将吕蒙进袭刘备的长沙郡、桂阳郡、零陵郡。刘备忙来争夺,而此时曹操的军队也如约而至,进逼蜀川。于是在岌岌可危之际,刘备毅然向孙权求和。双方约定江夏郡、长沙郡、桂阳郡东属孙吴,南郡、零陵郡、武陵郡西属蜀汉。此时刘备已经将所借荆州(南郡一个郡),用三个郡(江夏、长沙、桂阳)归还给孙权了,双方从此不存在“借荆州”之说。刚刚强大的蜀汉政权因此被削弱不少,这正好合了曹操的心意。

虽然孙、刘不存在“借荆”之说,但是刘备所据南郡,居于吴都建业上游,直接威胁孙权江东政权的安危,又是三国争夺中原的战略要地,东吴只有占据南郡才算真正巩固了东吴。因此,孙权于公元219年,趁关羽与曹军在樊城作战之际,派大将吕蒙再次偷袭南郡,并将其占据。自此,吴、蜀联盟关系彻底破裂。

趣味链接 荆州乃兵家之重地

荆州自古以来即是兵家之重地。三国时期,曹魏、蜀汉、东吴三国均对荆州七郡有所觊觎。占据荆州,主要具有以下战略意义:1.可以向北威胁襄阳,以夺取整个江汉地区,威慑曹操的中原;2.可以据长江之险,保护下游的整个东吴地区的安全;3.可以作为下一步进军巴蜀的基地,为日后占据巴蜀、汉中,形成南北对峙打下基础;4.可以切断南方四郡与北方曹魏的联系,今后即可传檄而定南方四郡。

夷陵之战──魏、蜀、吴三足鼎立确立

公元220年,曹操病死。其子曹丕在次年废掉汉献帝,自立为帝,国号魏,定都洛阳。自此统治中国长达196年的东汉王朝彻底败亡。曹丕建魏的第二年,刘备亦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刚刚称帝的刘备不听丞相诸葛亮等大臣的劝阻,毅然决定倾全国之力,攻打东吴。

在地理位置上,蜀汉和东吴有所不同。蜀汉地处群山环绕之中,易守难攻,所以刘备大举攻吴,不必顾忌曹魏的袭击。此外,蜀汉处于长江上游,刘备认为,如果准备充足,战略得当,率军顺流而下,歼灭东吴不在话下。

其实这一切只不过是刘备的肤浅假想而已。因为刘备虽拥有“蜀道难”的优势,但孙权却占据着荆州六郡。刘备若想灭曹魏或者灭孙吴,前提条件是必须夺回荆州,否则他只能依靠“蜀道难”割据一方。

可惜刚称帝不久的刘备,因一时血热,一意孤行,在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就匆忙发兵了。

公元221年7月,刘备亲提大军四万余人,由将军吴班、冯习、张南等率领,沿长江,出巫峡,收复东吴所占领的巫县、秭归,浩浩荡荡地直扑江陵。公元222年的1月,吴班、陈式等率水军进至夷陵,夹长江两岸安营。2月,刘备以黄权为镇北将军,使其督率江北蜀军,防备曹魏袭击,然后自己率军从秭归东下,沿途立营数十屯,直抵夷陵。

从巫峡到夷陵,有六七百里地,江岸两侧,高山连云。这是一个地形比较复杂的区域,如果战争失利,前有敌兵,后无退路,此乃兵家大忌。刘备要借此不利地形,与东吴作战,实际上是分散军队的力量,削弱战斗力。

面对来势汹汹的刘备,孙权不敢小觑,在向刘备几次求和未果的情况下,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率军五万西上迎敌。

陆逊将最后的防线设在了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一线,然后坚守不出,以逸待劳,等候时机。刘备大军被阻于夷陵一带的沿江山地之内,无法继续东进。刘备屡次派军挑战诱敌,陆逊坚守不出,双方相持长达半年之久。蜀军自巫峡至夷陵连营七百余里,欲战不能而营地分散,供应困难,又兼天气湿热,士气日渐低落。陆逊见蜀军兵疲将乏,决定展开反攻。

他命将士持茅草,抵近蜀营实行火攻。蜀营皆设在草树丛生的山间,极易起火。突遭火攻,蜀军顿时大乱。陆逊乘势指挥各军全线发动反攻,连破蜀营四十余座,阵斩张南、冯习等蜀将。刘备见状立即率军退至马鞍山,留余兵作战。结果陆逊率诸军四面围攻,蜀军土崩瓦解,死者数以万计。刘备乘夜逃出重围,逃至白帝城。

夷陵一役,蜀军出动军队大约五六万人,大部分被消灭;所携带的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亦损失殆尽。江北黄权所率军队由于水路被陆逊派军截断,被迫投降曹魏,夷陵之战以陆逊大败刘备而结束。

至此,曹、刘、孙三个集团的疆域基本固定。同年,孙权称王(229年正式称帝),国号吴,建都建业(今江苏南京)。三国鼎立局面完全形成。

趣味链接 白帝托孤

公元222年,蜀汉皇帝刘备为了攻打东吴,不听群臣谏阻,执意率军伐吴。不料夷陵一战,被东吴大将陆逊火烧连营,大败而归,只剩下残兵百余人退守重庆奉节白帝城。刘备因此一病不起,第二年病死永安官。临终前他将儿子刘禅托付给丞相诸葛亮,史称“白帝托孤”。

高平陵政变──司马懿夺曹魏军权

公元226年,曹丕病死,子曹睿继位,是为魏明帝。曹丕临终时指定曹真、陈群、曹休、司马懿辅政。曹睿继位不久,就把曹真调往关中,把司马懿调至南阳坐镇,从而将朝中大权全部掌握在自己手中。但在曹睿继位的第二年,蜀相诸葛亮开始北伐,孙权后来也配合诸葛亮几次进攻曹魏,致使曹睿屡次受挫。迫于压力,曹睿只好把司马懿调回关中。司马懿上任后凭借其丰富的作战经验,不仅抵抗了诸葛亮和孙权的进伐,还使曹魏政局得到了稳固。但他也借此扩张了军力和权力,成为了影响曹魏政权安危的权臣。

公元239年,曹睿病死。其子曹芳年仅八岁,继位为帝。曹爽、司马懿辅政。与年高德重、功勋卓着的司马懿相比,年轻的曹爽权轻势弱。为了抑制司马懿,曹爽任用何晏、邓飏、李胜、毕轨、丁谧等亲信为朝中重臣,且不久即晋升司马懿为太傅,夺去了司马懿的实权。之后他又任命弟弟曹羲和曹训为中领军及武卫将军,至此,曹爽集团权倾朝野,完全控制了朝廷的运作。

而在老一代官僚看来,曹爽所引用的都是些“浮华之士”。这批人喜欢“清谈”,崇尚虚无,既奢侈无度,又缺乏实际的政治才能。最后这些“老臣”皆暗中投靠了司马懿。这让无法参与政令决策的司马懿笑得合不拢嘴。他每日装病在家,给曹爽造成一种“死期将至,无力反抗”的假象。实际上,他与儿子司马师、司马昭以及太尉蒋济等人暗中密谋,意图发动政变。

公元249年的正月初六日,司马懿篡政夺权的机会到来。他趁少帝曹芳随同曹爽兄弟去高平陵祭扫明帝之际,起兵发动政变。他逼迫永宁宫太后郭氏下令罢免曹爽兄弟,并关闭洛阳各城门,夺取了军器库。此外,司马懿还派其长子司马师屯兵司马门,列阵阙下;而自己又和太尉蒋济出兵洛水浮桥,切断了洛阳和高平陵的道路。最后他派兵送奏章给少主曹芳,“揭发”曹爽兄弟的“罪恶”。为了保证兵变一次性成功,司马懿又接连派侍中许允、尚书陈泰等人劝说曹爽投降。并允诺其只要罢兵息甲,交出兵权,仍可保留爵位。曹爽进退失据,彷徨无计,只好无奈放弃军权。

但曹爽等人伴随曹芳回到洛阳后就被司马懿软禁了起来。正月初十,曹爽及其随从皆以“逆谋之罪”被斩首,诛及三族。经此政变,曹魏的军政大权,全部落在了司马懿手中。

趣味链接 清谈

魏晋时期,社会上盛行“清谈”之风。“清谈”是相对于俗事之谈而言的,亦谓之“清言”。士族名流相遇,不谈国事,不言民生,谁要谈及如何治理国家、如何强兵富民以及何人政绩显着等,就被贬讥为专谈俗事,遭到讽刺。因此,不谈俗事,专谈老庄、周易,被称为“清谈”。

姜维北伐、钟会伐蜀──蜀国亡

公元223年4月,刘备病死,其子刘禅继位,改年号为“建兴”。刘禅庸碌无能,贪图享乐,不理朝政。历数他曾做过的几件正经事,无非就是出兵北伐过几次曹魏。成功还是失败在此先不作评议,至少他是还出过兵的。在曹魏兴兵挑衅之前,他先给了对方一个下马威。但话说回来,那也完全是仰仗着诸葛亮还活着。

待诸葛亮死去,刘禅昏庸无能的本性彻底败露。宦官黄皓乘机取宠弄权,结党营私,致使蜀汉国力衰微,不复当年之勇。而大将军姜维掌握兵权后,继承诸葛亮的遗志,连年北伐。但此时蜀汉政权内部矛盾逐渐激化,不再像诸葛亮秉政时期那样,后方能足食足兵,支援前方。因此,姜维北伐,不但未见成效,反而弄得兵疲将乏,国力更加衰微。遂姜维在屡次受挫后终于放弃北伐,改攻为守。

公元263年,魏国的大权落入了司马家族之手。魏国大将军司马昭派钟会、邓艾统帅大军共十八万人,分道进攻蜀汉。钟会由斜谷入汉中,邓艾抄小路攻入蜀中。刘禅派诸葛亮之子诸葛瞻阻击邓艾,结果诸葛瞻在绵竹战死。魏军进而逼近成都。这时,姜维率领的蜀军主力还在剑阁驻守。刘禅一听敌军逼近,慌作一团,不知所措,急忙召集大臣商议。有人建议刘禅逃向南中地区(今四川南部及云、贵部分地区),但那里情况复杂,能否站稳大家没有把握。有人建议东投孙吴,但孙吴也日益衰弱,自身难保。光禄大夫谯周力主降魏。后主采纳降魏的建议,反缚自己双手,出城投降邓艾;并根据邓艾的命令,下令姜维统帅的蜀军全部投降。立国共四十三年的蜀汉自此灭亡。

趣味链接 姜维之死

姜维投降曹魏后,并未甘心失败。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了魏将钟会的信任。钟会待姜维甚厚,甚至与他“出则同车,坐则同席”。后来姜维借机挑拨他和邓艾之间的关系,怂恿其叛变,意图趁乱复兴蜀汉。但是魏军没有响应钟会的叛乱,最后钟会、姜维和一些蜀汉遣臣被邓艾残忍斩杀。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西晋灭吴

司马昭灭蜀后,本打算篡魏建立新朝,从而实现自己多年来的帝王梦想,但还没来得及做皇帝,就病死了。公元265年,其子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帝位给自己,是为晋武帝。他改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公元252年,孙权病死,东吴的政局陷入动荡。公元263年,暴君孙皓继位。他不仅粗暴骄盈,暴虐治国,又好酒色。另外,他还把拥立自己的家臣统统杀掉。后又把都城从建业迁到武昌(今湖北鄂城),引起长江下游人民普遍不满,农民起义时有发生。孙皓只好又将都城从武昌迁回建业……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孙皓的做法,使其民心丧尽,加速了东吴的灭亡。

公元279年11月,晋武帝起兵,大举南下,进攻东吴。其二十余万步骑分五路直指夏口、江陵等东吴要地。而晋国大将王濬亲率水军,自巴蜀顺江而下,直逼吴都建业。东吴兵将闻风丧胆,纷纷投降。而吴主孙皓慑于晋军威势,只得向晋将王濬投降。东吴败亡,其全部郡、州、县,正式并入晋国版图。

自此,三国鼎立的局面结束,中国历史上长达近百年的分裂局面又走向了统一。

趣味链接 以茶代酒

吴王孙皓每次大宴群臣,座客至少得饮酒七升,都要亮盏说干。有位叫韦曜的大臣,酒量不过二升。孙皓对他特别优待,担心他不胜酒力出洋相,便暗中赐给他茶来代替酒。这就是成语“以茶代酒”的渊源。“以茶代酒“一事直到今天仍被人们广为应用,并称得上是一件大方之举、文雅之事。这对于孙皓和韦曜来说,都是始料未及的。

八王之乱──西晋王室“窝里斗”

综观古今,统治者们为了皇权地位而父子相残、夫妻反目、手足相争,简直可以用令人发指来形容,西晋时期的八王之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公元290年,晋武帝死,太子司马衷继位,是为晋惠帝。由于惠帝呆痴智障,毫无执政能力,遂西晋中央立即爆发了权力内乱。由于这场内乱的主要参与者是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八王,所以历史上将这场内乱称为“八王之乱”。

晋武帝临终时,封杨骏为大都督,辅佐惠帝掌管朝政。然而惠帝皇后贾氏为了让政权掌握在自家手中,便联合楚王司马玮发动了“禁卫军政变”。在这场政变中,杨骏被冤杀,但政权却阴差阳错地落在了汝南王司马亮和元老卫瓘手中。贾后的政治野心未能实现,于是,贾后诱使惠帝发密诏,令楚王司马玮杀掉汝南王司马亮和卫瓘,然后又以“楚王司马玮矫诏杀臣”,将其处死。从此,贾后执政的生涯正式开始,而宫廷内乱的大幕也就此拉开。

公元299年,贾后滥用职权,囚杀惠帝生母杨太后;废黜太子遹;又调遣赵王司马伦入城,掌握禁军的同时帮她管理朝政。这令其他宗室诸侯王大为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