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巨人头像:在南太平洋复活节岛上,人们发现古代印加帝国留下的许多石制人头像,这一发现,惊掠世界,也使世界上无数的多学科专家和赏石家们感到茫然。
早在19世纪,已有一些人认为这些怪异石雕的存在与中美洲人文意向的发展无任何共同性。这些遗迹是从哪里搬运来的?是自然之谜,还是自然事件?人们的猜测很多。但作为一种石文化来观赏,倒是一件值得揣摩的好事,但又是一件难以琢磨的意向石。
(2)岩画石:自从人类进入原始社会后,就想借助工具在岩石上表达自己的思维和感情。在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山洞中发现的岩石遗迹,就是山洞艺术的开始,也是利用岩石作为载体,来运载审美情趣的开始,它也是观赏石文化的重要一章。
在世界各国都有岩画存在,其中,法国的岩画最为着名。我国岩画分布也极为广泛,如新疆的阿尔泰岩画、内蒙古的阴山岩画、连云港的将军岩岩画、福建漳州岩画、云南沧源岩画等,都十分生动。在俄罗斯圣彼得堡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藏有一块是在1930年奥列加湖地区发现的巨型石片,不仅其自身形体具有观赏价值,而且还是2000年前的岩画作品,它也是一片值得人们思索的意向石。
(3)亨利·摩尔雕塑:有人将亨利·摩尔雕塑作品划入抽象雕塑范畴,许多学者和美学专家说亨利·摩尔作品的装饰韵味极具赏石的审美特征,摩尔表示:“中国的太湖石对他产生过极大的影响”。同时,亨利·摩尔的作品展示在陈列室中,给观者第一个印象是稍有保留而寓意深远,从而促使观赏者有着持续的欣赏和思索。这就是英国雕塑家亨利·摩尔审美思维方式的表露。
为什么将亨利·摩尔的作品列入观赏石文化的审美范畴呢?用他的话来说:“人体的骨头、大河中的卵石、自然界的石头都是大自然的手笔;便如海水冲刷而成为光滑的卵石,正显现了大自然那全无斧力的痕迹,也显示了不追求匀称的自然法则。石块有粗细的纹理,在错乱参差中自有系统的和谐和节奏。”摩尔尤其对中国太湖石自然造型的形态情有独钟,任何一件太湖石都具有独立的观赏造型,因此亨利·摩尔作品的灵感来自太湖石。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值得玩味的具有审美意向和理念的意向石范畴。
事件石
(1)试剑石:天下名石、奇石、怪石多种多样,试剑石可谓观赏石中的另类。试剑石可见于砂岩、花岗岩和各种火山岩,不受岩性限制。当周围岩石由于节理和风化作用破坏而不复存在时,在独立、孤零的巨石中,往往因一条接近于直立的节理而将巨石“劈”成两半,这便是试剑石的成因。
专文记述的试剑石有:苏州虎丘“吴试剑石”、镇江北固山“刘备、孙权试剑石”、鄂城西山“吴王试剑石”、陕西华山“劈山救母石”、河北“杨八妹试剑石”等。所有试剑石都记载着一段动人的历史故事,都是歌咏一次历史事件。
(2)陨石:地球生成于广袤宇宙中已有45余亿年的历史,可是至今仍有不少在形成过程中残留下来的宇宙尘埃或陨石,不断地从天空掉落地面,它们是自然界中巨大事件的产物。
1902年,在美国俄勒冈市的西北方408千米处的威廉美特河畔森林中,发现重13.5吨的大陨石,是美洲大陆发现的最大陨石,世界排名第4位;另一颗是1818年在格陵兰西部发现的世界第二大陨石,重59.5吨,它是完全由铁矿构成的铁陨石。发现时,由于长年累月的氧化作用,已成红锈状态。迄今,在世界上已发现的陨石中,最大的是陨落在非洲纳米比亚的铁陨石,取名为“霍巴”,重约60吨。
陨石按化学成分的不同,主要分为3大类:铁陨石(陨铁)、石陨石(陨石)和石铁陨石。降落到地球上的陨石是不可多得的天体实物标本,它对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元素的起源和空间技术,都有着重要意义。
(3)火山弹:当火山喷发时,会抛起许多火山喷发物,有火山灰、火山砂、火山砾、火山弹和火山块,其中以火山灰的量最多。火山弹是表面没有棱角、纺锤状,并有一定的圆度和较大的块体,这是因为熔岩被抛上天空时,尚未完全凝固,一面在空中旋转,一面向地面坠落而形成的。
纪念石
(1)拉什莫尔山峰纪念碑:室内陈列、案头陈放的纪念石,在名人雅士中流传甚广,一般都是中、小型或者袖珍型的。但有一座特大型的纪念石却鲜为人知,那就是座落在美国南达可他州拉什莫尔山上,利用约1800米高的山峰,雕刻了美国在一个半世纪中,具有代表性的4位总统的巨大头像。他们分别是华盛顿、杰弗逊、林肯和罗斯福。在层峦叠翠,绿树环抱的山峰上,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耸立着4个巨大头像,随着山势的变化,呼应穿插、姿态自然,显得庄严雄伟,气势甚大。雕像的面部起伏平均高度为20米,鼻长为7米,嘴宽2.6米,眼睛长为1.5米。如此巨大的头像,竟采用写实的手法,人们在十几公里以外,就可以观赏到它。这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自然揉合,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纪念石。
(2)钧儒爱石:郭沫若先生在沈钧儒先生生前书斋的扁额上题写了《与石居》的短文:“磐磐大石固可赞,一拳之小亦可观,与石居者与善游,其性既刚且能柔,柔能为民役,刚能反寇仇,先生之风,超绝时空,何用补之,以召童蒙。”沈钧儒先生的藏石几乎都为具有纪念意义的石头。有的从唐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过的“大清池”捡来的,有的从罗盛教烈士墓捡来的,有的从拉兹夫草屋边捡来的,还有的是从第十一曾祖父淇泉公祖传下来的。所有这些,可算是极有意义的纪念石了。
(3)云冈石窟:在今山西大同武州山南麓,为古代纪念性雕刻。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千米,现存53个大洞窟及许多小窟,共计1100多个小龛,造象5.1万多尊。开凿约始于北魏文成帝和平元年,且开凿在砂岩上,全部题材均用圆雕、浮雕等表现。巨大的雕像形式既体现出对汉代传统技法的继承,又融会了自西域、凉州传来的造象风格,气魄宏伟,具有北方早期岩石开凿佛像的特点。以浮雕形式表现佛传故事的作法在其他北魏石窟中较少见,也是典型的纪念石之一。
(4)龙门石窟:在今河南洛阳龙门口,濒临伊水,东有龙门山和香山夹对而峙,为古代纪念性雕刻。山石为古生代寒武纪到奥陶纪石灰岩,宜于雕作。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龙门石窟造像始盛。有龛窟共2100多个,造像10余万座。北魏洞窟集中在西山,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中古阳洞、宾阳洞、莲花洞、魏字洞、石窟寺等是北魏重要洞窟。在龙门石窟的最大佛龛内,是奉先寺的卢舍那佛像,南北宽约36米,东西长31米,开凿于唐代武则天时期。本尊像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为一个端庄秀丽、文静温顺的女性典型,又体现出一种有胆识、有雄图大略的英豪气概,是唐代石刻中的典型代表。这是古代中国佛教文化和石文化在纪念石上的体现。
(5)美国乔治亚大石山:在美国山奇湖美的乔治亚州的亚特兰大远郊,有一方巨形奇石,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整石山岗,并因此而出奇制胜,称着于世。山岗海拔高度为520米,平地突起的整个山石没有一点泥土和植物覆盖,占地2.37平方千米,石体光洁圆滑,像一只枕形面包,平放于大地地平面上。美国人利用这个庞大的山体,雕刻了一座南部同盟纪念雕像,它是在开阔巨石的侧面,按陡峭而又嶙峋的自然形态雕凿而成的。
雕像的主题反映了美国南北战争史实中的人物:南部同盟总统杰斐逊·戴维斯、南方军指挥官罗伯特·李和斯·杰克逊。据记载,这是世界上最大、最壮观的纪念性石雕,被称为世界第八奇观的乔治亚大石山。它既是宏伟奇特的自然景观,又是世界上最大的纪念石。
六、历史名石
如果从地质的角度来看,地球岩石圈中的岩石自然年龄都有几十亿年,其中经大自然“洗礼”的,并可供观赏的岩石也有数百万年之久。所以,这里所说的历史名石是指在人类的人文历史中,所遗留下来的名石,也就是经过古人赏玩并留下赏石文化手泽痕迹的、具有赏石遗韵的历史名石。
历史名石,它包含自然风景名石、园林名石、供石中的名石和历史典故名石等数种。在人类文明史上遗留下的许多名石,有的记载了当时的历史,有的折射出许多耐人寻味的典故以及先人留下的印记和许多动人的故事(如泰山的接驾石、镇江甘露寺的试剑石等),无不包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这些名石随着人文历史的积淀、不断增加形成“沧海”,致使多少历代文人为之倾倒、折服。为了有感而发,在历史名石的沧海中取“园林名石”之一粟,以共享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欣赏价值。
冠云峰
是江南太湖名石,置于苏州留园荷花池旁,高6.7米,青白挺拔,突兀玲珑,集太湖石瘦、皱、漏、透之特色为一体,皱纹自然,四面皆画,上大下小,亭亭玉立,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各种皴笔技法于一身,它是现存最高的,集太湖石所有美的石体。
瑞云峰
被誉为江南三大名石之一,俗称“小谢姑”,石高6米,宽3米。相传宋代朱面力励时遗物,峰峦嵌空玲珑,石体褶皱层叠,蒸腾云涌,苍润嶙峋。据古籍记载,该石峰在明代初期为陈氏得之,运至太湖,座船沉没,仅存其峰,几经迁移,后为浙江富豪董氏所购得,阊门下塘徐氏与董氏联姻,董以此石赠嫁,运抵徐在苏州的私邸东园(即今苏州留园)。清乾隆四十四年移入苏州织造府西宫内,即今苏州第十中学内,至今保留完好,在西花园的水池中供置,石体婀娜动人。
玉玲珑
置于上海豫园内,高3米余,巧孔密布,欣身玉立。明代文学家王世贞诗云:“历尽千峰耸碧空,佳名谁并玉玲珑。梵音阁下眠三日,要看缭天吐白虹。”后人赞美玉玲珑堪能与玉媲美的石中精华。
玉玲珑色泽青黝,形似灵芝,相传有72孔,在洞穴下方燃香,香烟可从各个孔穴中缭绕,缕缕青烟;若在石的上方倾注一盆水,孔孔会流出玉泉。有一首诗蕴含对玉玲珑的溢美之词:“一卷奇石何玲珑,五丁巧力夺天功,石见嵌空皱瘦透,中含玉气如白虹。”此石在历史上还流传着许多曲折动人的故事,此峰如今仍伫立在上海的明代名园——豫园。
皱云峰
系广东英德的英石,峰高达2.6米,狭腰处,仅0.4米,色泽青黝,皱纹连络,“形同云立,纹比波摇”,体态如云霞飞舞,秀润曲致。极具瘦皱之美,英德石的如此效果实属罕见。皱云峰因石峰弧皱,腾跃冲云,故名皱云峰。皱云峰来历不凡,明末清初,广东青年吴六奇,流浪至浙江海宁,受到当地孝廉查伊璜的礼遇资助,吴六奇后返乡投军,官至广东水陆提督。嗣后,吴又邀查伊璜赴粤,查见吴六奇署院内立一石峰,非常赏识。吴为谢恩,便将此石赠与查氏,并不露声色,暗自送至海宁查家。查回到海宁家中,见到此石喜出望外,吴六奇真是知恩图报。此后,查家几经变化搬迁,此石也几易其主,不久又属桐乡马氏,并又辗转崇德蔡家,不久又将石峰送置在福缘寺中,1963年移至杭州花圃掇景园,同年终于进入江南名石苑。
青莲朵
也是一块历史名石,此石色泽灰白,石质坚密,石表温润,体形敦厚而通透,石高约1.6米,周长3.3米,万孔道灵,纵横包络,此石原名为“芙蓉石”。宋人有诗曰:“巨石如芙蓉,天然匪雕饰。”其状若玉雕,苍润可爱。此石最早放置在南宋高宗赵构的德寿宫中。到了清代,乾隆几次南巡,十分垂涎,终于在1792年遣人把这块厅石运至北京,收进了圆明园并题“青莲朵”,经八国联军洗劫后,青莲朵被埋入废墟60年,1920年后才被移至北京中山公园社稷坛下。
青云片
房山石,石泽灰白光润,质地纯洁坚密。石体虽庞大,但通体的奇峰异洞和纵横沟壑,洞天空灵,前后贯通,高2.88米,长3.2米,周长6.2米。如遇阴雨,其色泽浅青更显玲珑奇巧。此石为明朝太仆米万钟的遗物。万钟喜石成癖,是宋代大书法家米芾后裔。他不但有好石的遗风,而且善书画,说者,谓其无南宫(米芾)之颠而有其癖。他不惜巨资,从大房山得此石,运抵良乡,因故被迫弃于郊野,石体北面阴刻七处御题。1766年乾隆帝遣人将此石运抵圆明园,并御书“青云片”三字,题诗“诡石居然云片青,松风吹窍韵清冷,英英生处如为雨,肤古何殊岱岳灵”。1925年又将青云片从圆明园废墟中挖出,移至今北京中山公园的来今雨轩。
青芝岫
也是明朝太仆米万钟在北京良乡发现的巨型湖石,长8米,宽2米,高4米,石泽青润。米万钟雇人,本想运至修葺一新的勺园供置,后中途而废,巨石也搁置道旁。乾隆去西陵祭祀,路遇此石,遂下令截运置于清漪园(今颐和园)之乐寿堂前,便题名为“青芝岫”,作为寿礼奉献给他的母亲,并在石体两面分别刻有乾隆帝御题:“玉英”、“莲秀”。青芝岫十分完美地具备瘦、皱、漏、透等特点,平卧在青石浮雕波浪纹形底座上,石泽青润、形体博大,从而名列皇家御石之列,石上的题咏诗句“雨留飞瀑月留光”,一直流传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