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三天读懂世界五千年历史悬案
26993200000023

第23章 名人秘闻——叱咤风云英雄传奇(3)

首先,我们从牛顿的家庭谈起。1643年1月4日,牛顿出生在英格兰林肯郡小镇沃尔索浦的一个自耕农家庭。他是遗腹子,也是早产儿,出生时只有三磅重。在他两岁时,母亲改嫁给一个牧师,11岁时,母亲才回到牛顿身边。牛顿自幼沉默寡言,性格倔强,甚至可以说是怪异,很难与人相处。

大约从5岁开始,牛顿被送到公立学校读书。他成绩一般,但喜欢读书,喜欢看一些介绍各种简单机械模型制作方法的读物,对自然现象充满好奇心。他还喜欢别出心裁做些小工具、小发明、小试验。

1661年,19岁的牛顿以减费生的身份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靠为学院做杂务的收入支付学费,1664年成为奖学金获得者,1665年获学士学位。

1665~1666年,严重的鼠疫席卷了伦敦,学校因此而停课。牛顿于1665年6月离校返乡。1665~1666年这段短暂的时光成为牛顿科学生涯中的黄金岁月,他在自然科学领域内异军突起,思考前人从未思考过的问题,创建了前所未有的惊人业绩。这期间,他第一次爱上了美丽、聪明、好学、富有思想的表妹。表妹也很喜欢这个学问渊博、见识非凡的大学生。但是,当牛顿回到剑桥大学后,完全沉浸到科学研究中去了。他早已忘记了远方的表妹,而表妹却误以为牛顿对她无意,便择夫另嫁了。牛顿因醉心于科学研究而贻误了爱情的良机。

牛顿整天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满脑子只有自己的工作和学习。他整天不修边幅,穿得邋里邋遢。尽管如此,牛顿毕竟是个年轻人,一次,“青春迫不及待的激情”使他向一位年轻姑娘求婚。但当他跟姑娘约会时,不知道什么原因又走神了,以至于把情人的手指当成是通烟斗的通条,硬往烟斗里塞。姑娘痛得大叫,才让他清醒过来。爱情又成了泡影。

除了醉心于科学,牛顿的性格缺陷也妨碍了他获得自己的爱情。他从小就受狂躁症的困扰,很难与人相处。1692年,50岁的牛顿表现出严重的迫害狂症状,他那时写的信件显示他已经明显地精神错乱。1693年9月16日,牛顿给着名的哲学家洛克写信说:“先生,我认为你竭力用女人和别的手段来纠缠我,我的感情大受影响,以致当有人告诉我你有病,将不能活时,我回答说,最好你死掉。”这样的心理状态已不能让他在自己的晚年再去寻找自己的另一半了。

此外,老师的影响也是原因之一。牛顿的几何光学老师贝若,是一位很优秀的老师,牛顿很喜欢他,他也把牛顿当成自己的儿子一样看待,这位老师和牛顿有着近乎一样的童年,而且也是终身未娶。牛顿可能是受了老师的影响,对婚姻的态度变得无所谓。

当然,终身未婚在欧洲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太普遍了,据资料显示,英国詹姆斯四世时期,英国的所有50岁以上的妇女未婚率是25%,50岁以上的男子的未婚率也差不多是20%;维多利亚女王时代未婚率下降到大约20%,工业革命以后又有上升,但始终保持在50岁以上人口25%左右的未婚率。所以,在英国,牛顿终身未婚也不是什么稀奇现象。

拿破仑之死是因为有人下毒?

拿破仑·波拿巴,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第一执政,法兰西第一帝国及百日王朝的皇帝,是法国近代史上着名的军事家、政治家,直至今日一直受到法国人民的尊敬与爱戴。拿破仑于1769年出生在科西嘉岛的阿雅克肖城。拿破仑自幼接受军事教育,15岁被选送到巴黎高等军事学校,专攻炮兵学。1793年7月,拿破仑带兵攻下了保王党的堡垒土伦,被破格提拔为准将。之后他在一些战役中展露出自己出色的军事才华,并在军界开始崭露头角,威望日盛。正当拿破仑远征埃及作战时,法国的国内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拿破仑趁机发动了“雾月政变”成为法国第一执政。

1804年,拿破仑运用一系列计谋让自己当上了法兰西皇帝,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从1799年到1815年,法国一共经历了6次反法联盟战争。拿破仑充分运用了他的军事才能,轻松地瓦解了前5次反法同盟,并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在第6次战争中,由于拿破仑的援军迟迟未到,导致其在滑铁卢战役中一败涂地,拿破仑被迫退位。之后,拿破仑被流放,6年后,1821年5月5日下午4时45分,拿破仑逝世,享年52岁。他的死给历史留下了遗憾,也给后人留下了很多的悬念。

关于拿破仑的死因在拿破仑死后就一直众说纷纭。大致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拿破仑是死于心血管病。拿破仑于1821年去世时,法国当局就宣称这位皇帝死于“心血管疾病”。不过这种说法实在没有什么可信度,可能只是当局出于某种目的,胡乱编造的一个理由,毫无事实根据。因而这种观点基本上没有人相信。

第二种观点认为拿破仑是死于胃癌。安托马什在病历中记载道,拿破仑死前上腹部剧痛难忍,打嗝呼出的气味非常难闻,他还有慢性神经衰弱和厌食迹象。此外,拿破仑患有慢性泌尿系统疾病,夜里常咳嗽,并出冷汗。这些症状很像胃癌病人。另外,根据拿破仑的遗嘱,安托马什以及其他6名医生为他做了尸体解剖,在医生提交的4份解剖报告中,提到拿破仑胃部靠近幽门的地方是有问题的,具体是溃疡还是肿瘤没有明确的记录。虽然记录不明确,但是解剖报告中用医学术语暗示,医生在拿破仑体内发现了一个胃瘤,但当时负责解剖的人员却不认为这是胃癌的症状。关于拿破仑的胃癌死亡说,专家们还研究了拿破仑的家族病史,发现拿破仑的父亲就是死于胃癌。基于以上这些理由可以勉强说拿破仑死于胃癌,但是理由显然不够充分。

第三种观点认为拿破仑死于中毒。1982年瑞典毒药学家斯坦·福舒夫伍德出版的名为《谁是杀害拿破仑的凶手》的书中把拿破仑的死因归结于“慢性砒霜中毒”。后来科学家也设法弄到了拿破仑的头发,经检验发现,拿破仑头发中砒霜的含量高于普通人体正常值的13倍。《华盛顿邮报》也曾报道,曾随拿破仑一起流放圣赫勒拿岛的仆人马尔尚在其日记中写道,拿破仑去世前“经常失眠,腿部肿胀无力,掉头发,偶尔抽搐,总是觉得口渴”。后来,美国联邦调查局和法国巴斯德大学又对拿破仑的一根头发进行了分析,并从中发现了相当数量的砒霜。这一结果证实了“中毒”的说法。但是也有人持反对意见,有人指出,砒霜可能是拿破仑从环境中“慢慢吸收”的结果,而且这让他对这种东西产生了免疫力。当时的墙纸、弹药、老鼠药、火柴和海产品中都含有砒霜成分。

还有一种解释就是,拿破仑为防有人毒害自己,故意服食砒霜增加抵抗力。由于那根证明“中毒说”的头发是在拿破仑被流放前提取的,且里面已含有许多砒霜,巴黎警察局毒药实验室主管因此指出,如果砒霜是拿破仑死因的话,这位领袖在流放前就“至少死了3次”。总之,不管拿破仑是不是死于中毒,但他中毒的事实是不容置疑的。那么拿破仑是怎么中毒的呢?下毒谋害拿破仑的主要嫌疑犯名叫查尔斯·蒙托隆。人们从蒙托隆第五代子女家中发现的书信为“下毒”的说法提供了“确凿证据”。根据当时的文件记载,拿破仑在其遗嘱中为蒙托隆留下了价值200万法郎的金币。

英国历史学家钱德勒认为“中毒说”非常可信。他表示,蒙托隆后代家中发现的文件表示,身为律师的蒙托隆当时陷入严重的财务困境,因此才产生了“提前获得拿破仑遗产”的想法。还有一些历史学家则宣称,蒙托隆是法国保皇党和英国的“走狗”,而这两派力量均希望能“尽早除掉拿破仑”,以防他再次回到法国“闹革命”。

尽管争论还在继续,但已经有很多人相信拿破仑是被毒害的,因为只有这样的悲壮结局才能让人们心目中英雄的形象更加完美。但是,拿破仑到底是怎么死的,又有谁能说得清呢?

普希金之死是扞卫尊严的结果?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年6月6日出生于莫斯科,1837年1月29日逝世于圣彼得堡,是俄国着名的文学家,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及现代俄国文学的创始人,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主要代表,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

1837年1月29日,俄国伟大的诗人普希金在自己的家里去世了。上帝将“俄国诗歌的太阳”召回了天国,留给人们无限的悲痛和惋惜。人们对他的死因也纷纷猜测。

在凭吊的人群里有普希金年轻漂亮的妻子,年仅24岁的娜达丽娅·冈察洛瓦·普希金娜。她不仅要承受失去丈夫的痛苦和打击,同时还要承受人们对她的恶语中伤。人们责备她,甚至咒骂她:因为正是由于她的轻佻行为导致了普希金与丹特士的决斗,使丈夫死在情敌的枪口之下。那么事实到底怎样呢?

普希金一生风流倜傥,他有好感的女性据说非常多。1830年,普希金的声誉如日中天,此时,芳龄十八的娜达丽娅犹如刚刚开放的玫瑰,普希金被她迷住了。普希金经过了两次求婚才得到了娜达丽娅的首肯。其实,这桩婚姻从一开始就孕育着一颗不幸的种子。对于普希金来说,诗歌是他生活的重要内容,是他的一切,除此之外,他一无所有。结婚之后,普希金陷入了困境。身边虽有一位美若天仙的妻子,这满足了他的占有欲和虚荣心。但要博得这位美人的欢心并非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这需要大量的精力、时间和金钱。为了维持婚后的体面生活,普希金不得不靠借贷来度日,在他结婚的头四年里,欠债已达6万卢布。在随后的两年里,不仅没有还掉以前的债务,反而越欠越多,临死前已达12万卢布。

结婚6年后,普希金知道了自己妻子与人通奸的事实。原因很简单,由于普希金盛名在外,经常参加一些舞会,认识的人也越来越多,而娜达丽娅的魅力也在一次次的舞会上激荡着那些好色之徒的心。在许多男人大献殷勤之下,娜达丽娅已经晕头转向。特别是在“英俊王子”荷兰公使长相英俊潇洒、性格活泼开朗的干儿子法国人丹特士出现后,娜达丽娅被他的青春魅力深深地吸引。

普希金为了扞卫自己的尊严和妻子的荣誉,毅然决定向丹特士发起挑战——决斗。丹特士的义父,荷兰公使老格尔恩顿感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他开始四方奔走,多方斡旋,以避免这一悲剧的发生。结果,安排了丹特士与娜达丽娅的大姐叶卡捷林娜结婚。丹特士与叶卡捷林娜结婚之后,他利用自己是姐夫的合法身份,更加大胆放肆地追求娜达丽娅,二人的关系已经到了很危险的地步。这让普希金忍无可忍!于是,他再次发起决斗挑战,并确定了极其残酷的条件:双方射击的距离只有十步,并且在第一次双方都没有射中对方之后,决斗再重新开始,直到有一方倒地为止。1937年1月27日,决斗在黑山进行,结果伟大的诗人就这样死了。

也有人说,普希金是有理智的,他不会头脑发热到以自己的生命为赌注与人进行决斗。有关专家在对史料研究后得出一个结论:普希金并不是偶然中枪身亡,而是死于一场阴谋。原来沙皇尼古拉一世早就觊觎娜达丽娅的美色。因为身份的原因,不好出面,于是就派丹特士在各种场合诱惑娜达丽娅,目的是激怒普希金,让他与丹特士决斗,以便找机会将普希金杀掉。这种猜测是上一种猜测的加强版,把沙皇也牵扯进来了。

虽然这些猜测有一定的依据,但是不是历史的真相,恐怕只有当事人自己能够明了。但是,一个为了尊严不惜牺牲生命的诗人形象不也让我们在惋惜之余对普希金心生敬意吗?

英雄与浪子,诗人拜伦的两面

乔治·戈登·拜伦是英国伟大的诗人,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拜伦从小受到了很好的教育,他兴趣广泛,尤其喜欢历史和哲学方面的东西。他出生于英国的贵族世家,21岁的时候,他就继承了家族世袭的爵位,并且进入了贵族院。由于学生时代受到了启蒙思想的影响,拜伦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他经常抨击当时的政府,因此受到顽固派的抵制,后来离开英国到处流亡也是那时留下的祸根。但是他顽强地与整个世俗社会斗争,积极而勇敢地投身革命,参加了希腊民族解放运动,并成为领导人之一。

这就是拜伦给我们留下的美好印象,勇敢、坚毅、有才华。然而,减去时间带给诗人的瑰丽光环,我们发现生活中的拜伦其实也是一个平常人,他的一些癖好甚至为世俗的道德所不齿。

美国作家舒伯特·希纳·肯伯格的新作《伟大作家的秘密生活》2008年在美国上市,该书首次披露了关于拜伦的隐私事件,这些事在一些类似于《拜伦传》这类宣传名人正面形象的书中是看不到的。这本书揭露了拜伦很多私密的事情。拜伦是欧洲有名的情场浪子,书中提到他生活混乱,甚至有收集女性隐私物的嗜好,他每征服一名女性后,就会从这位女性身上剪下或拔下一根“隐私物”,然后写下女性的名字存放在一封信封里。难道人们一直崇拜的拜伦是这个样子的吗?很多的作家站出来公开地批判肯伯格,认为他的书纯粹是为了书的销量,哗众取宠。那么哪种说法更可信呢?又有怎样的证据呢?

我们不妨来看一下拜伦的经历,然后就可以判断出哪种说法更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