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三天读懂世界五千年历史悬案
26993200000005

第5章 政治悬案——纵横捭阖诡异事件(4)

“罗斯福干预说”。美国一些学者并认为,克里普斯访印主要是由于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影响和干预。因为当时的国际战争环境不利于反法西斯同盟国。当时,英国在东南亚战场上,没有取得应有的进展,接二连三地丧失阵地,已经严重地威胁到了同盟国在远东战场的战略利益。另外,由于中国与外界的海上联系被切断,中国战场更难得到盟国的支持和合作。当时中美两国政府首脑出于盟国共同事业的需要,并以印度所处战略地位考虑,曾向丘吉尔频频施加压力,要求早日解决印度问题,以争取印度人民尽快投入反法西斯战争。1942年2月,在罗斯福的支持下,蒋介石夫妇访问了印度,试图劝说英国政府改变对印政策,但未能成功。3月中旬,罗斯福本人获悉克里普斯即将启程的消息后,立即电告印度总督林利思戈,说他已任命约翰逊上校作为他的私人驻印代表,名义上担任美国驻印度军事代表团团长。后来约翰逊上校多次向罗斯福汇报克里普斯与国大党领导人会谈情况,并多次从中斡旋,力促达成协议。所以,罗斯福对于克里普斯访印有着重要的影响。

“印度呼吁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由于当时的印度总督在未与印度各党派商议的情况下,轻率宣布印度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激起了印度人民的强烈不满和抗议,反英反战斗争高涨。至于印度自由派一些人士,例如萨普鲁等人也联名上书,向丘吉尔本人直接呼吁,要求英国采取实际行动,以缓和日趋尖锐的英印矛盾。

会谈失败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英国一些当权者站在殖民主义立场上,把失败的责任推到印度身上。当时担任印度事务大臣的多艾默里说,克里普斯不远千里飞往印度会谈,以求达成协议,可是印度国大党领导人却不肯向前走动一步来使彼此接近。克里普斯把失败责任推在甘地身上,因为甘地打电话给国大党工作委员会,建议拒绝这个方案。战后出任首相的工党领袖艾德礼则把失败的原因归咎于印度两大教派之间的矛盾。然而,也有学者认为,克里普斯赴印使命的失败,是同罗斯福总统屈服于丘吉尔的压力有关。特别是同罗斯福的特使霍浦金斯带给丘吉尔的口信有关。因为前者告诉后者,约翰逊上校并非罗斯福派去调处印度问题的代表。所以,后来丘吉尔告诫罗斯福不要介入印度事务,以免处于尴尬地位。罗斯福接受劝告,最后不得不做出印度问题“不关我事”的表态。

当然,国大党领导人和印度史学家并不这样认为。他们的看法是,会谈失败的真正原因在于英国内阁中,以丘吉尔为首的强硬派和林利思戈总督顽固地坚持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立场。克里普斯赴印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安抚人心,稳住印度局势,以增强南亚的防务力量;二是安抚盟国,主要是为了安抚罗斯福,以此表明英国并非不打算解决印度问题。正如尼赫鲁所说,真正的问题是英国不想把它所掌握的权力移交给国民政府。不仅如此,在国大党领导人看来,《宣言草案》不是填平了印度国大党与穆斯林联盟之间的鸿沟,而是进一步加深和扩大了分歧,英国正好利用这一矛盾,拖延印度独立。

综合了出访原因和失败原因的各种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英国出访印度的目的是为了维护英国在印度的殖民利益,英国不想让日本占领它的殖民地,当然也不想让印度在战乱时期趁机独立,脱离英国的控制。印度看到世界战乱,英国忙于战争,无暇东顾,当然想借机会独立,二者的出发点就截然不同,可以想象他们的谈判进行得有多么艰难,失败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二战中巴尔干为何掀起政治纠纷?

巴尔干地区位于欧亚两洲的接壤处,是欧洲的下腹部,扼黑海、地中海的咽喉,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自古以来,这里就是欧洲的火药桶。同时,这里民族成分复杂,宗教多样。巴尔干地区一直是各大国觊觎的对象,多次遭到大国的统治。14世纪下半期,奥斯曼帝国入侵巴尔干;19世纪中期,奥匈帝国也开始将巴尔干的西北部地区纳入自己的统治之下;俄国自从15世纪以来一直打着解放斯拉夫人的旗号在巴尔干地区争夺势力范围。近百年来,巴尔干前后发生了7次大的战争。1912~1913年塞尔维亚、黑山、希腊和保加利亚结盟,发动针对奥斯曼土耳其的战争;1913年塞尔维亚、黑山、希腊和罗马尼亚一起反对保加利亚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1919~1923年的希腊和土耳其之间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后的希腊内战和波黑战争。由于自己内部斗争,加上外部斗争祸及,巴尔干几乎没能避免任何一次战争,这给巴尔干地区的人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巴尔干对希特勒来说不仅是其第三帝国的东部前线,而且由于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尤其是战略资源——石油,使它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巴尔干的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匈牙利还为德军提供了数以万计的士兵。那么希特勒是如何控制巴尔干的呢?

保加利亚是一个山地国家,长370英里,最宽处185英里,位于黑海之滨,南临希腊,北临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在战争中扮演了一个十分奇特的角色。1941年12月,保加利亚君主鲍里斯三世对英美宣战。但是,他对与德国作战的苏联却非常小心,尽量避免与之发生冲突。因为保加利亚和苏联的关系暧昧,所以希特勒对保加利亚的举动格外关注。与此同时,保加利亚地理位置优越,军事战略地位显着,另外还有丰富的地热资源,早已引起斯大林的垂涎。被两大集团同时关注,这就意味着稍有不慎就会有杀身之祸。

不幸的事情很快就发生了,1943年春,当时英国和美国的特工散发了一些很高明的谣言,内容就是盟军将要进攻保加利亚,继而以此为借口拿下巴尔干半岛。也就在这个令人紧张的时刻希特勒得到消息,称保加利亚国内有分裂势力,意图将保加利亚分裂出轴心国。这一消息让希特勒顿时警觉,由此一场闻名世界的政治纠纷就这样发生了。

当时盛怒之下的希特勒担心保加利亚分裂出去,整个巴尔干半岛将会投入同盟国的怀抱,德国的南部将失去保护的屏障,直接变成战场,于是他在巴伐利亚的行宫中紧急召见了鲍里斯三世。希特勒对鲍里斯三世恩威并施,力劝他不要让保加利亚脱离轴心国,鲍里斯三世最后勉强答应希特勒保证保加利亚不脱离轴心国。但是事情远远没有结束,鲍里斯三世在和希特勒会面回到保加利亚的几个月后突然死于自己的官邸中,死因竟是中了一种罕见的蛇毒。很明显,鲍里斯三世是死于谋杀,但是是谁下的毒手呢?德国人、英国人、美国人、苏联人,甚至保加利亚本国人都有可能。鲍里斯三世一死,保加利亚国内的局势很快就陷入了混乱。

轴心国和同盟国也随即展开了争夺保加利亚的斗争。斯大林在这场斗争中显然比希特勒看得更远。他率先作出反应,宣布苏联对保加利亚开战。当时的德国在欧洲战场已经处于颓势,各大同盟国正对德国进行全面的进攻。保加利亚显然不愿意做德国的陪葬,于是在苏联出兵的强大压力下,1943年9月8日,保加利亚宣布对德开战。保加利亚用了一半的兵力在德国的南线与德国开战。与此同时,保加利亚的摄政委员会在莫斯科与英国、美国和苏联签署了停战协定,标志着保加利亚成为同盟国的一员。可是,斯大林很快就派乌克兰第三方面军进入保加利亚。保加利亚共产党接管了政权,摄政委员会的成员被逮捕并处死。保加利亚几乎在一夜之间就变成了社会主义国家,速度之快让人惊叹不已。由此这场纠纷也以苏联获得最大的利益而告一个段落。

雅尔塔会议是怎么践踏中国主权的?

雅尔塔会议是以美苏为主导召开的关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分配战后利益的会议,这次会议的召开是建立在各方的经济军事实力基础之上的。因此,会议的最大受益者是美国和苏联,而中国当时虽然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胜国,在雅尔塔会议中却成为任人宰割的对象。

雅尔塔会议是1945年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前沙皇的避暑行宫里召开的,会议的三巨头是苏联共产党总书记斯大林、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

这次会议召开时的国际背景是:当时日本法西斯在海战中虽然失利,但其陆军主力仍基本完整,并准备以此在亚洲大陆上继续长期顽抗。美国政府首脑这时尚不知原子弹能否研制成功,军方估计进攻日本本土至少要付出100万美军的伤亡,而且日本还有可能迁都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继续作战,所以迫切需要苏联参战。而当时欧洲的战事已经基本上结束,三国的交易基本上是对既成事实的承认,亚洲才是讨论的重点。而在亚洲问题上,美国迫切希望早点解决,可是自己又没有能力将日本完全打败,于是只有求助于苏联。此时的苏联也有分一杯羹的打算,于是雅尔塔会议就变成了美苏关于亚洲问题讨价还价的会议。至于英国在亚洲问题上的地位,美苏都认为无足轻重,丘吉尔事后也说:“作为大不列颠的代表我参加了这一协定,但我和艾登都不曾参与制订这一文件。这被看作是美国的事——总之,并没有同我们协商,只要我们同意。我们就这样做了。”在亚洲的势力范围划分上,基本是美苏两家进行交易。

亚洲问题的中心点是中国。当时美国估计,经过战争日本将会崩溃,战后谁能主宰中国,谁就能掌握远东。当时的美国还有一点担心的地方就是苏联可能会对此置之不理,那美国将陷入巨大的泥潭而难以自拔,苏联最后坐收渔翁之利。但事实证明苏联没有那么能沉得住气,即使没有优厚的条件,苏联也没有犹豫。从总体的情况看,美国虽然让给苏联一定利益,但在全球战略上占据优势,而苏联虽然想尽量多争取一些利益,但却处于守势。其实说得直白一点,美国给苏联一些好处而又让苏联承认美国在亚洲和中国占支配地位,就是雅尔塔会议关于亚洲问题讨论的实质内容。

在会前,斯大林已经承认战后美国可在中国“起领导作用”,并承认“蒋介石是唯一能把中国合在一起的人”。在会上,苏联承认上述两点的同时,又提出自己的利益要求和参战的条件,这些条件都践踏了中国的主权。

苏美英三大国领袖同意,在德国投降及欧洲战争结束后两个月或三个月内苏联将参加同盟国方面对日作战,其条件为:大连商港须国际化,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苏联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须予恢复;对担任通往大连之出路的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应设立一中苏合办的公司以共同经营之;经谅解,苏联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而中国须保持在“满洲”的全部主权。

这个协定也叫《雅尔塔协定》,由苏联外长莫洛托夫提出,并经美英政府首脑同意而后达成。其核心即承认外蒙古的现状和“恢复”沙皇俄国日俄战争时期在中国东北失去的“权益”。

苏联要出兵攻打日本,自然是好事。可是要“恢复”沙俄在东北的特权,则是地地道道的大国沙文主义行径。美国方面慷他人之慨,背着中国对此完全允诺。美苏首脑达成的“谅解”中甚至还明确规定,如蒋介石不同意,“根据斯大林元帅的提议,美国总统将采取步骤以取得该项同意”。也就是要利用美国支配国民党政权的条件,强迫蒋介石同意。

《雅尔塔协定》特别令中国人感到悲哀之处,还在于拿四大同盟国之一——中国的主权和利益做了交易,可是中国政府的代表不仅没有参加,事后很长时间还不被告知。当时到会的美国职业外交家查尔斯·波伦后来对此也评论说:“对雅尔塔协定的中肯批评是:它是背着我们的盟友中国订立的。”

巴顿之死和艾森豪威尔有关吗?

小乔治·史密斯·巴顿,美国陆军四星上将,生于加利福尼亚州南部雷克维尼亚德一个军人世家。1903年进入弗吉尼亚军校。1904年进入西点军校。1909年在骑兵部队服役。他的军事天赋在战争中展露无遗,多次创建奇功,有“热血铁胆”、“血胆老将”之称。1941年升为少将,1943年晋升为中将,1945年升为四星上将。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战功显赫的大将,却死于一场离奇的车祸。1945年12月9日,巴顿将军和盖伊少将去养雉场打猎,司机是霍雷斯·伍德,他们在38号公路发生车祸。大约一小时后,巴顿将军被送到了医院。当时,他的四肢不能动,脖子以下没有知觉。医生检查发现,巴顿将军的脊柱严重错位,头骨也受了重伤。在经过治疗后,巴顿将军的情况有所好转,胳膊和腿慢慢都有了知觉。就在医生们认为巴顿将军会痊愈时,可怕的事情发生了。12月20日下午,巴顿将军突发血栓,在第二天凌晨就去世了。许多人对巴顿将军的死因产生了怀疑,但这些怀疑至今仍未得到证实。

首先,在车祸中,同车的3个人只有巴顿将军受伤,而且受的是重伤,另外两个却毫发未损,这让很多人都不能理解。第二个疑点是肇事司机居然在案发后溜掉了,至今没有找到。第三个疑点是宪兵对现场进行的检查非常草率,甚至都没有留下一份官方记录。有人指出,当时的宪兵队长巴巴拉斯中尉曾经写过一份现场的勘查报告,但是后来却离奇不见了。

综合以上几个疑点,有人大胆地认为他是死于一场阴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