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三天读懂中国五千年历史悬案(最新升级版)
26993800000033

第33章

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十月十七日夜晚,南宋时期最著名的爱国诗人、抗金英雄——陆游,出生于山阴(今绍兴)。他在金兵大肆南侵的战火中诞生,一生都笼罩在金军侵略中原的马蹄声中。这位一身浩然正气、奋斗不息的陆游,一生遭受了巨大的波折,他不但仕途坎坷,而且爱情生活也很不幸。

宋高宗绍兴十四年,20岁的陆游和表妹唐琬结为伴侣。两人从小青梅竹马,婚后相敬如宾。然而陆游的母亲唐夫人却不喜欢唐琬,对她横加指责,最后硬逼

着陆游休了唐琬。后来唐琬嫁给了赵士程,而陆游则娶了王氏为妻,自此二人不再相见。十年后的一个春天,陆游满怀忧郁的心情独自一人漫游山阴城沈家花园。

正当他独坐独饮,借酒浇愁之时,突然他意外地看见了唐琬及其改嫁后的丈夫赵士程。尽管这时他已与唐琬分离多年,但是内心里对唐琬的感情并没有完全摆脱。

陆游心生感慨,提笔在墙上写下了《钗头凤》这首千古绝唱:“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表达他内心的苦闷和伤感。而唐琬也和词一首:“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这首词诉说自己对陆游的无限思念,哭诉自己幽思成疾的境况,词意更加凄惨。唐琬这次相见后由于悲伤过度,回去后不久便在抑郁中辞世。

世人对陆游与唐琬的爱情故事多扼腕长叹,而且无论在诗词歌赋,还是在后代戏曲中,二人都是表兄妹关系,如南宋周密《齐东野语》记载:“陆务观初娶唐氏,闳之女也,与其母夫人为姑侄。”陈鹄《耆旧续闻》中也说到唐琬是陆游的表妹,二人结婚后“琴瑟甚和,然不当母意,因出之。夫妻之情,实不忍离。后适南班士名某,家有园馆之胜。务观(陆游字)一日至园中,去妇闻之,遣遗黄封酒、果馔,通殷勤。公感其情,为赋此词。其妇见而和之,有‘世情薄,人情恶’之句,惜不得全阕。未几,怏怏而卒”。这段记载不仅说明二人是表兄妹关系,而且对他们结婚后的生活状况进行了描述,对他们分离的原因做了交代,对陆游写《钗头凤》的过程做了详细的说明。据此,陆游的母亲与唐琬实为姑母与侄女的关系,也就是说陆游与唐琬是表兄妹。

同处南宋的刘克庄在《后村诗话续集》中也沿用了陈鹄、周密的说法,认为陆游和唐琬是表兄妹的关系。后来清代所编《历代诗余》、《宋人轶事汇编》等书中,也与《齐东野语》、《耆旧续闻》等记载相一致。

然而,也有一些学者对传统说法提出疑义,他们查考了《宝庆续会稽志》,发现唐琬的父亲唐闳是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鸿胪少卿唐翊之子,而陆母则是江陵(今属湖北)人唐介的孙女。两地相距遥远,两家虽同姓,却并无宗族血亲关系。既然唐琬的父亲唐闳与陆母不是兄妹,那么陆游与唐琬也不可能是表兄妹了。但这种考证所依据的材料有限,而且方志的记载未必可靠。

实际上,我们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考察陆游与唐琬的关系。那就是陆母为什么反对这段婚姻。对此,人们比较认同的说法有两个。一个是如《齐东野语》所记载的,陆母见陆游娶了唐琬之后日益沉浸于卿卿我我之中,而忽略了读书进仕,陆母怕漂亮聪明的唐琬耽误了陆游的前程,最后就逼着陆游把她给休了。再就是说因为唐琬婚后无子,引起陆母不满,所以将她休了。据说,陆游的母亲尚未出嫁的时候,在娘家与嫂子,也就是唐琬的母亲关系不和。由此,自然也不喜欢嫂子生的女儿。但是当时的风俗经常是亲上加亲,因而唐琬还是过了门。唐琬在家庭中的行为可能属于比较开明的一类,时常令婆婆感到不敬。陆游的母亲虽然经常抱怨和训斥她,但也还是能够容忍的。但有件事情是她无法容忍的:唐琬婚后数年未育。她不愿意让儿子因为这个女人而绝了后。当时,生育是家族的大事。陆游母亲以这个理由提出要休唐琬,无论陆、唐两家的谁,都觉得提不出很多有力的理由来反对。最后,两人终究被迫离婚。陆游晚年曾作《夏夜舟中闻水鸟声甚哀若曰姑恶感而作诗》,其中写道:“所冀妾生男,庶几姑弄孙。此志竟蹉跎,薄命来谗言。”委婉地表达了唐琬结婚后一直没有生育,从而导致姑婆的不满,最后竟然将她赶出了陆家的事情。

那么唐琬为什么一直没能生育呢?很可能是因为陆游与唐琬存在表兄妹关系,属于近亲结婚,这样不能生育也就非常正常了。离婚后陆游先娶妇,新娘姓王,过门后很快生了孩子。唐家愤愤不平,觉得不把女儿嫁出去,面子会失尽。于是将女儿嫁与当时也很有点名气的一个文人赵士程。

此外,为了确定陆游与唐琬的关系,还有学者详细考证了唐琬的家族情况。他们排列出了唐琬的家族谱序,从而认定唐琬与陆游的母亲唐夫人之间确有宗族关系,这样,陆游与唐琬也就存在亲戚关系了。可怜陆游唐琬这对富有才华的表兄妹,志趣相投结为恩爱夫妻,在当时本应是一件亲上加亲的好事,却因为婚后无子而被陆母棒打鸳鸯,陆游和唐琬也成了历史上有缘无分爱情的典型。

歼灭金军主力的竟然是宋朝军队?

13世纪初,北方草原上出现了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政权。1211年二月,成吉思汗自龙驹河率军南下,越过阴山,袭击金朝边地,揭开了长达 23年的蒙金战争的序幕。金朝在蒙古军的迅猛打击下,被迫放弃中都(今北京),退守汴京。金军在与强悍的蒙古军交锋中几乎每仗皆败,蒙古军队陆续占领了山东、山西、河北等地区(一些地方为依附蒙古的汉族军阀所控制)。金国仅余陕西、河南两地,在黄河以北只剩下河中等少数据点。

1230年,窝阔台将蒙古军队兵分三路大举攻金,双方在三峰山(河南禹州西北)展开会战。蒙古军队采取了疲劳金兵的战术:当金兵进攻时,蒙军不战自退;金兵刚扎营寨,蒙军就来偷袭。金兵昼夜不得休息,甚至三天吃不上饭,结果被蒙军包围在三峰山。当时恰逢天降大雪,气候非常寒冷,蒙军在四面烤火煮肉,轮番休息。金兵却披甲僵立雪中,饥寒交迫。蒙军知道金兵急于突围,就故意让出一条路。当金兵争相逃跑之时,蒙军伏兵四起,大败金兵。

大多数学者认为,三峰山一战,金兵主力被歼灭殆尽,至此,金朝已经是摇摇欲坠,离覆灭不远了。但是,近来却有专家认为金军主力在三峰山一战并未被歼灭,而是后来被宋朝军队歼灭的,这些人以何为依据?金军主力到底是灭于宋军还是蒙古军队呢?

这些专家认为,据《金史·武仙传》记载,三峰山之战金军失败后,“余众迸走”,而败逃的金将武仙,在逃跑时以三峰山战场为圆心绕了大半个圈,“收溃军得十万人,屯留山及威远寨。立官府,聚粮食,修器杖,兵势稍振。”当时,参加三峰山之战的金军共有 15万人,武仙在三峰山之战后“收溃军得十万人”,这个数目占了三峰山之战中金军总数的三分之二左右,而剩下那三分之一的 5万金军,也并没有全部被蒙古军歼灭,当中有很多金兵成功逃脱,据《金史·古里甲石伦传》记载:“九年正月,北兵(蒙古军队)从河清径渡,分兵至洛……洛中初无军,得三峰山溃卒三四千人,与忠孝军百余守御。”也就是说金军有三四千溃卒跑到了洛阳,估计还有一些躲藏在民间。因此,三峰山之战蒙古军最多只歼灭了金军三四万人左右,其余的全逃跑了。

可见,那些认为三峰山之战后,金的主力已经不复存在的观点是错误的,蒙古军并没有能够在三峰山之战中全歼金军,只是打了个击溃战。金军主要将领有完颜哈达、完颜陈和尚、杨沃衍等也从三峰山成功逃脱,但是他们却没有像武仙那样收拢溃兵,而是逃到了钧州,缺兵少将的他们在随后的蒙古军攻陷钧州之战中阵亡。

这时的蒙古军队由于种种客观原因,暂时还不能迅速消灭金朝,于是他们一方面与金国议和,另一方面则要求宋朝出兵合击金兵。应该说这时候金军的主力还是存在的,而且仍然能够击败蒙古军。据《金史·蒲察官奴传》记载:“(金忠孝军)军中阴备火枪战具,(蒲察官奴)率忠孝军四百五十人,自南门登舟,由东而北,夜杀外堤逻卒,遂至王家寺……持火枪突入,北军(指蒙古军)不能支,即大溃,溺水死者凡三千五百余人,尽焚其栅而还。”武仙率领的十万金军虽然在其后与蒙古军作战中受到了一些挫折,但实力并没有受损,直到“……金天兴二年正月,仙阅兵,选锋尚十万”。

为了挽回金朝的颓势,据《金史·完颜仲德传》记载:金将完颜仲德等人在与蒙古人议和失败且北窜无望的情况下,构思了一个重要的战略决策,即是企图集中力量占领宋朝四川,以待时机卷土重来。武仙以及“乘乱聚众二十万为边患”的金将武天锡、金邓州守将移剌瑗都是这一政策的拥护者,据记载“武仙时与武天锡及邓守移剌瑗相犄角,为金尽力,欲迎守绪入蜀,犯光化,锋剽甚”。金朝凭着这庞大的数十万大军,似乎复兴有望。

然而,他们的这一计划,却在宋朝名将孟珙的打击下灰飞烟灭,绍定六年(1233年)十二月,金哀宗逃至蔡州,金将武仙、武天锡、移剌瑗等聚兵邓州,进攻光化。而此时,南宋已正式决定出兵助蒙古灭金。次年五月,孟珙奉命进讨,据《宋史·孟珙传》记载,武天锡在与孟珙作战时全军覆没,“珙逼其垒,一鼓拔之,壮士张子良斩天锡首以献。是役获首五千级,俘其将士四百余人,户十二万二十有奇。”另一金将移剌瑗因为作战失败,不得不向孟珙投降,“瑗遣其部曲马天章奉书请降,得县五,镇二十二,官吏一百九十三,马军千五百,步军万四千,户三万五千三百,口十二万五千五百五十三。珙入城,瑗伏阶下请死,珙为之易衣冠,以宾礼见”。而武仙则“易服而遁”。孟珙则“降其众七万人,获甲兵无算”。至此,三峰山之战中从蒙军阵前逃脱的十万金军溃卒加上武天锡和移剌瑗的军队在与宋军作战时损失殆尽,金军主力已经荡然无存。

1234年,蒙古军攻破蔡州西城、宋军破蔡州南门,金哀宗见大势已去,传位于末帝完颜承麟后自缢身亡,残余金军或战死,或自杀殉国,无一投降,完颜承麟也被乱军所杀。金朝自 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国以来,历经 119年的历史,至此终于灭亡。宋将孟珙在绍定六年期间成功地全歼了数十万金军,而蒙古军在同一年中没有一场战役有这样的辉煌战绩。因此,歼灭金军主力的,实际是宋末名将孟珙所率领的宋军。

成吉思汗的骑兵为何能横行欧亚?

成吉思汗是古代蒙古民族的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战略家。他征战终生,统一了蒙古高原上的诸部落后,进而征服了半个世界,创立了横跨欧亚两大洲的蒙古大帝国。1995年 12月,美国《华盛顿邮报》依据“人类文明史上第二个 1000年(1000~ 1999年)中,何人缩小了地球、拉近了世界”的标准而将其评选为“千年风云第一人”。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们是如何做到在 40多年的西征战争中屡战屡胜的呢?

蒙古骑兵能横行欧亚,首要因素是蒙古骑兵拥有良好的军事素质和坐骑。蒙古人是擅长狩猎的游牧民族,终其一生在驰骋草原中度过。蒙古民族民风彪悍,团结,吃苦耐劳,他们从 3岁开始就被绑在马背上,学习骑马和使用武器,尤其是弯弓。每一个体格健全的男子,在 60岁以前都会被要求参加狩猎与战争。而蒙古部落联军,就是由部落全体成年男子所组成。蒙古马虽然身材矮小,跑速慢,而且越障碍的能力也远远不及欧洲的高头大马。但是,蒙古马却是世界上忍耐力最强的马,对环境和食物的要求也是最低的。无论是在亚洲的高寒荒漠,还是在欧洲的辽阔平原,蒙古马都可以随时找到食物。蒙古马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它们可以长距离不停顿地奔跑,无论严寒酷暑都可以在野外生存。同时,蒙古马可以随时胜任骑乘和拉车载重的任务,这样使得蒙古军队能持续作战。

其次,成吉思汗将蒙古军队的骑射蛮力与最高超的军事科技进行了完美的结合。在遇到蒙古军队之后,依靠城墙和水系固守,曾是其他民族抵抗的唯一方式。

然而成吉思汗采纳了契丹籍重臣耶律楚材攻下城池不杀匠人的建议后,收容了大量汉、回等族的制艺能手并给予生活优待,随军制作营便能造出有效的攻城器械。成吉思汗深知实用技术的重要性,他建立起世界上最早的炮兵部队。这支新兵种抛射(不是用炮管发射)爆炸物,能轰开许多城垒,为铁骑打开突破口。蒙军还以重金收买海盗船商,不仅灭了退到海上的南宋******,还渡海直打到爪哇(如今的印尼)。在这种军队的攻击下,金朝亡国的哀宗曾叹道:“蒙古之所以常取胜者,恃北方之马力,就中国之技巧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