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三天读懂中国五千年历史悬案(最新升级版)
26993800000049

第49章

大英帝国向明王朝赔款之谜

1840年,英国侵略者在其他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支持下,向古老封建的中国发动了一次侵略战争。由于这次战争是英国强行向中国倾销鸦片引起的,所以历史上叫做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以腐朽的清王朝战败而结束,战争后,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条约规定清政府不仅要割让香港,赔款 2100万两白银,还规定了西方列强在中国拥有一系列的特权。这次战争,使西方列强发现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为了扩大自己在中国的权益,包括英国在内的西方列强在中国肆无忌惮,多次强迫清政府签订大量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的主权一步步丧尽。

这段历史对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一段不堪回首的记忆,但当我们翻看历史时,竟然发现,在鸦片战争爆发 200年前的 1636年,不可一世的大英帝国竟然也曾向当时的明政府赔过款……

英国伊丽莎白女王一世继位之后,英国国内印行了许多关于航海、旅行及地理发现的文章,其中东方中国的富庶,便成了当时欧洲冒险家们东来“寻宝”的动力。1583年(明万历十一年),伊丽莎白曾派亲信携她写给中国万历皇帝的信函,前往中国。但却被控制外商进入中国的葡萄牙人发现,致使此次遣使流产。

1588年,英国全歼西班牙海上“无敌舰队”,其后又击败荷兰舰队,夺得海上霸权后,决定再次遣使来华。这次使团由三艘船组成船队,但一艘在好望角附近覆没了,另外两艘在东驶时,遇上了葡萄牙船队,双方激战 18天,幸存者集中到一艘大船上继续东进,船驶到布通岛时触礁覆没,仅存的四人便携女王致中国皇帝的国书,逃到波多黎各,不幸又为西班牙人所俘,后遭枪杀。

1603年,伊丽莎白一世女王死后,英国历史进入了斯图亚特王朝时期,王朝的第一代国君詹姆士一世屡屡接到商人赴华贸易的请求后,决定派使臣到中国,向中国皇帝提出建立贸易联系的请求。1610年(明万历三十八年),詹姆士一世修书两封致中国万历皇帝,派商人尼古拉·道通为代表,持信前往中国。尼古拉·道通原定先经过万丹、日本,寻找在那里的中国人陪同,之后将两封国书呈送给中国皇帝。尼古拉·道通抵万丹后遇到不少中国商人,“但竟找不到一个中国人敢翻译和陪同呈递这两封国书,因为这样做,根据明政府海禁国令,他们有被处死的危险”。标志着英国第三次遣使来华的两封英王致中国皇帝的国书,在万丹搁置四年之久,最后竟不知落于何人之手。使臣来华之事,亦告息鼓。

经过这三次失败的贸易探索之后,英国人决定不必经过中国皇帝的允许,直接参与对华贸易,1635年(明崇祯八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同果阿(现为印度的一个邦)的葡萄牙总督达成协议,葡萄牙人同意英商自由出入澳门从事贸易。于是英王查理一世依靠有经验的商人威廉·科尔亭,组建了一个直接赴华贸易的私人“科尔亭商业公司”。英王本人加入了一万英镑作为股份,并从东印度公司聘请了一位善于远航的船长约翰·威德尔为兵船商队指挥官,在中国有权代表英王行使权力。查理一世在给威德尔的委任状中提到“国王授予你的不仅仅是许可证或下达命令,而且给了你权力……到中国海岸及日本,在这些地方进行贸易。”1636年 4月,威德尔率领 6艘船舰前来中国。

威德尔船队于1637年明代的造船模型6月27日,到达澳门以南的十字门外停泊。在此贸易的荷兰人对英国商船的到来十分不满,因为这时澳门与果阿、里斯本的贸易航线已被荷兰舰队所阻截,航行十分困难,澳门葡人只能维持长崎和马尼拉的贸易航线,而且同长崎的贸易也因日本颁布锁国令而被迫停止,这样就只剩下马尼拉一处仍然保持密切的贸易关系,但贸易额每年仍达白银100万两。如果英国人也来到澳门做生意,那么,葡萄牙人对中国贸易的垄断势必会被打破,葡萄牙人的利益将会受到很大损失。因此,澳门葡人拒不执行果阿总督的指示,不允许英国人分享澳门的贸易特权。由于当时英国人无法靠岸与中国官员交流,于是葡萄牙人在中国官员面前极力诋毁英国人,将他们说成是前来捣乱的荷兰人,应予驱逐。葡萄牙人又从澳门派出巡逻艇在英船附近巡弋,阻止英国人进行贸易活动。

在葡萄牙人的干扰下,威德尔见英国在澳门贸易已无希望,便于 7月底启碇前往广州。8月 8日,英船到达虎门亚娘鞋停泊,虎门炮台守军见不明舰船停泊,便鸣炮示警。据中国史料记载说,“船入虎门时,遂受守将之炮击,威德尔立即回炮,血战数时,炮台失陷”,英国人攻上炮台后,扯下中国军旗,挂上英王旗帜,并拆下 35门大炮,作为战利品搬到船上。广州当局派葡人诺雷蒂交涉,威德尔才把大炮归还,同时派出两名商人带购货之用的西班牙银币 22000里尔,以及 2小箱日本银币随同诺雷蒂前往广州。

但此时,英船却不顾守军的一再警告,继续深入广州内河,广东海防当局见警告无效,于是派出 3艘战船冲向英国船队,并不停地发射火炮和火箭,迫使英船仓皇逃走。威德尔对侵犯内河不仅毫无自责之意,反而变本加厉。19日,威德尔率属下在虎门地区纵火烧毁了 3艘中国帆船,焚毁一个市镇,抢夺 30头猪。21日又攻占并炸毁虎门亚娘鞋炮台,焚毁大帆船一艘。

由于英国人此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打开贸易通道,而在虎门犯下的滔天罪行,使英国人觉得自己的所作所为背离了自己的初衷,再加上明军加强了防守,英国舰队只得驶回澳门,请求葡人出面调停。1637年 11月 22日,英商在广州答应中国的要求,赔偿白银 2800两,并向中国官员提交了一份保证书,对虎门事件表示歉意,保证完成贸易后即离去。据此,广州官员决定对其不予追究,令其贸易后尽快离境。12月 29日,威德尔船队离开澳门,启程回国,中英之间充满火药味的第一次交往就此结束。

“顺治出家”因为秦淮名妓董小宛吗?

顺治帝福临,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他是皇太极的第九子,生于崇德三年(1638年),崇德八年八月二十六日在沈阳即位,改元顺治,在位 18年。卒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享年 24岁。但是,按民间的传说与野史的记载,顺治并没有于 24岁时死于天花,而是以死为名,逃离尘世,去山西五台山做了和尚,而且一直活到康熙五十年,74岁时圆寂。那么这是历史事实吗?

关于顺治出家的原因,《顺治演义》、《顺治与康熙》等野史和文学作品记载说顺治因为爱妃董鄂氏,也就是被掳献进宫的江南名妓董小宛的去世,悲痛不已,后梦见董小宛在五台山,于是选择五台山修行。当时著名才子吴伟业(梅村)写的一组《清凉山赞佛诗》,诗文影射顺治在五台山修行,并用“双成”的典故和“千里草”代指“董”姓。由于吴伟业的诗素有“史诗”之称,而他苦恋着的,是与董小宛齐名、才高气傲的名妓卞玉京,所以信者云云。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这种说法并不可靠。董小宛确有其人,但她的丈夫是曾名噪一时的“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冒辟疆。董死后,冒以董生前居住的房间为名,写下了一篇《影梅庵忆语》的文章,记述了他为董赎身,与董在战乱中颠沛流离的生活以及董生病而死的详细过程。与冒辟疆同时的一些名士也有与冒相同的记载。根据冒的记述,董小宛生于 1624年,而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则生于 1638年,董小宛应当比顺治大 14岁,且董于顺治八年正月初二去世,其时顺治才 13岁,按清宫的规矩,还没到大婚的年龄。所以,董小宛并不是顺治的爱妃。以此为据,顺治出家之说显然不能成立。

顺治热恋过一位董鄂妃,但董鄂妃并不是董小宛,而是顺治的异母弟襄亲王博穆博果尔妃子,董鄂妃在顺治十七年八月十七日先他而亡。顺治为她亲撰行状,说她对皇太后“奉养甚至,左右趋走,皇太后安之”;说她“事朕,候兴居,视饮食服御,曲体,罔不悉”;又说她“至节俭,不用金玉,诵四书及易,已卒业;习书未久,即精”。那么,顺治是不是因为董鄂妃的去世而出家了呢?

实际上,吴伟业所说的“千里草”也可以解释成董鄂妃的董字。《清凉山赞佛诗》记载“陛下寿万年,妾命如尘埃……今日乐方乐,斯语胡为哉?……从官进哀诔,黄纸抄名入……官家未解菜,对案不能食……戒言秣我马,遨游凌八极。八极何茫茫,曰游清凉山……回首长安城,缁素惨不欢,房星竟未动,天降白玉棺……”这“天降白玉棺”五个字,很值得特别注意。事实是:顺治的确有出家的意思,而且剃了头,但是未曾能够真的当了和尚,便死于天花。

在清朝的档案中,也有关于顺治之死的记载,《清世祖实录》第 144卷记录了他死前一周内的活动情况:“顺治十八年,辛丑,春正月,辛亥朔,上不视朝。免诸王文武群臣行庆贺礼。孟春时享太庙,遣都统穆理玛行礼。壬子,上不豫……丙辰,谕礼部:大享殿合祀大典,朕本欲亲诣行礼,用展诚敬。兹朕躬偶尔违和,未能亲诣,应遣官恭代。着开列应遣官职名具奏。尔部即遵谕行。上大渐,遣内大臣苏克萨哈传谕:京城内,除十恶死罪外,其余死罪,及各项罪犯,悉行释放。丁巳,夜,子刻,上崩于养心殿。”这段话的意思是:在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一,顺治帝免去群臣的朝贺礼仪,而且当日应该举行的春季第一月祭祀太庙的礼仪,也派官员前往。初二日,顺治帝身体不适。初六日,顺治帝传谕,应该由自己参加的大享殿礼仪,因为身体不适,需要派官员代祀,让礼部列出代祀官员的名单,并且因为病情迅速加剧,又传谕赦免京城内十恶死罪以外的一切罪犯。初七日的凌晨相当于现在零点到一点这段时间内,顺治帝就去世了。

清代皇室的家谱《玉牒》,对顺治的死,也有与《实录》完全相同的记载。皇帝葬礼有很复杂的程式,其中每一步程序的进行都有严格的规制,都要形成文字记录,也就是档案。顺治从病重、去世、遗体安放、继任皇帝和百官不止一次地致祭、神位奉入乾清宫、择吉日再奉入太庙、遗体火化、宝宫奉安、地宫下葬,官方档案中都有时间、地点、仪式、人员等记录。与顺治生前过往甚密的和尚们也都在他们的著作里做了纪实的回忆。两相印证,内容完全一致。如果顺治假病逝,而真出家,不啻与天下臣民开一个巨大的玩笑,官方与民间的记载均系遵从顺治的嘱托而造假,那绝不可能完美到如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档案与文献不含一

丝瑕疵。

传说中的顺治出家,倒也并非完全是空穴来风。据《大觉普济能仁国师年谱》、《旅庵和尚奏录》、《敕赐圆照茆溪森禅师语录》、《北游集》、《续指月录》等僧侣书籍的记载。这些书用语录及偈语的形式,记载顺治曾经在十七年(1660年)十月

中旬于宫中,由湖州(浙江吴兴)报恩寺和尚茆溪森为其举行了净发仪式。但剃了光头本已出家的顺治,又在茆溪森的师父、报恩寺住持玉林的谆谆诱导和要烧死茆溪森的胁迫下,回心转意,蓄发还俗了。

也许,历史事实是董鄂妃的死,对顺治造成极大的刺激,悲痛欲绝的他精神几乎完全崩溃,一心要遁入空门,寻求解脱。但正在此时,天花却不幸降临到他身上,还没有出家的他在天花病毒的侵扰下一命呜呼。而“顺治出家”不过是民间为这对青年皇帝与爱妃之间凄美的爱情悲剧,而选择的一个慑动人心的美丽结局。